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1篇汇编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1篇汇编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1篇汇编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1篇汇编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1篇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1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重点难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布置要求,引导预学(

2、1)做书上第80页“练习十五”第1题(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9968×2 382.44×(8.55)(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A、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 )顺序进行计算;B、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 ),再算( );C、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再算( )。二、预习反馈,诊断查学课中进行预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三、目标引领,探究导学(一)创设情境。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

3、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25 ×18+35 ×18 (25 +35 )×18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

4、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正。(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_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四、巩固练习,反馈练学1、做练习十第1题。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2、做练习十第2题。让学生_

5、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3、做练习十第3题。让学生_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4、做练习十第4、5题。学生_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五、课堂总结,拓展思学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注意什么?板书设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二):教学内容:旋转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难点:感知旋转教学过程:一、体会感受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3、

6、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二、感受旋转的方向。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三、动手做一做1、完成43页第三题。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

7、创造出来的?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全课总结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2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分析、预测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用统计图表呈现出来,并分析数据的全过程。2看懂统计图表,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草稿纸这次实践活动安排的是一个小实验,体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一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用统

8、计的方法表示出豆芽生长的规律。可以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做这个小实验,并提出实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适当,坚持每天同一时间测量记录等。有条件的班级也可以同时在教室布置一处实验角,由专人负责。没有黄豆用绿豆代替也可以的。实验7天后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这里应该注意,要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去请教家长、老师,也可以自己查阅书本。让学生从小就体验实验的过程,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二、出示要求:(1)把几十粒黄豆泡在水中,一天后将水倒掉,盖上一块湿布。(2)待黄豆发芽后,选择一颗豆芽测量长度并记录。(3)填入下表,并制成统计图。三、布置任

9、务。1自己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有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或家长请教。2我们一周后,看看你的统计图。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从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四、小结。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四):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情分析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

10、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_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教学目标知识

11、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第一课时: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2、: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 激趣引入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

13、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学生1: 2×3=6(元)6+7=13(元)学生2: 2×37=13(元)生3: 72×3=13(元)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二、 新授(一)乘加问题。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2×37 72×3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1:2×

14、;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

15、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二)乘减问题。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

16、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学生:204×4=4(元)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

17、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三)除加、除减问题。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286×3= 5×940= 54÷94= 20+48÷6=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

18、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三、 练习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6×4+4= 253×7= 72÷84= 2063÷9=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6+9÷3=5 5÷5+5=6 93×2=12 48÷84=2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五):教材简析: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19、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难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生分析:学生已学过简单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

20、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流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思考

21、: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平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

22、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6、质疑。巩固练习:1、数书P1021(口答)(屏幕)2、数书P1024(口答)(屏幕)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6、判断: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六):二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过程与

23、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三、教学准备:幻灯片,作业卡、各种图案的贴纸、正方形纸。四、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四季的美景。2、播放(四季美景)3、游戏(发放牌子)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请你来代表。还有谁喜欢不同的季节。谁想

24、代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举牌的同学上前来以最快的速度依次排出四季的顺序。(问:他们排对了吗?)师:(老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节奏很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夏天过去。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4、提示课题:师:像这样依次循环出现的现象,叫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二、探索交流、找出规律:1、出示第一幅图(墙面装饰图),让学生观察。师问:老师带来了朋友家的墙面装饰图,上面都有些什么图形?生:圆形、 正方形 、三角形、五角星 。师: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图形。这些图形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你们有信心去找吗?(有)请听要

25、求:(1)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2)说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把发现的规律说清楚;(3)比一比,看哪一组能找出不同的规律。开始!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3、学生汇报:(1):斜排 (师:是的,当我们斜着看时,每一排的图形都是相同的,下面哪些同学也找出了这个规律,请用手示意。) (播放斜排演示)(2)横排:(师播放,老师重点讲解、规范说法:我们先看第一行,以第一行为基础,圆片移到这一行的最后,其它三个图形都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就变成了第二行。按照这样的规律,第三行、第四行的规律也让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演示。第五行的排列让学生猜一猜。)(3) 竖排:(师播放,让学生

26、欣赏)(4)以最后一个图形向前移动的规律。(播放、大家欣赏)4、总结规律:孩子们,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规我们就叫它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过渡:现在就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智力大闯关吧!你们敢挑战吗?(敢)好,进入第一关。1、第一关:考考你(规律训练)过渡:动物园来了一队动物朋友,他们正在进行队形训练呢,同学们请仔细看,(1)师问:第二队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学生回答)师规范语言),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排出第三队的队形吗?(第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后移动规律)(2)还是这一队动物,(请仔细看)又是怎样变化成第二队的呢。(最后一个动物

27、向队列的最前面移动规律)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好,顺利进入第二关。2、学生_完成作业、展示作业。师:请拿出答题卡,开始解答。4、猜规律:过渡:向下一关进军吧!你想猜几号旗?好,进入我们的终极关第四关。4、设计手帕过渡:现在就用我们灵巧的双手来创造规律!在这块手帕上,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请仔细看要求:1、小组先商量怎样设计才有规律;2、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漂亮。听明白了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组长打开学具袋,和小组的成员一起完成。开始!5、作品展示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过渡: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律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1、欣赏规律美(播放)2、总结孩子们,在我们

28、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它,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吧!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七):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第5页例2及相关习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感受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加减法两步运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帮助动画人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助人的乐趣,愿意积极克服数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9、,并学着欣赏他人,尊重他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掌握小括号的作用。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从前,有个非常老的木匠。他的木工活动做的非常好,可是他没有孩子。他非常渴望能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就用木头做了一个木偶,可是木偶没有头脑,也没有心,它不是一个真正的孩子。有一天,小木偶遇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告诉它只要能发现并解决身边的问题就会有头脑,只要学会了帮助身边的人就会有一颗真正的心。小木偶听了马上高高兴兴的出发了,你们想知道它到哪去了吗?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问题,让它变成一个真正的孩子吗?这节课,我们就和小木偶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提出

30、问题,解决问题。1、教学例1师:小木偶先来到了游乐园,它看见很多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出示例1主题图)。它在这找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猜猜看它发现了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板书问题: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让学生分组讨论算法,然后汇报)学生回答的方法可能有:方法一:221335(人) 35629(人)2213629(人)方法二:22616(人) 161329(人)2261329(人)方法三:1367(人) 72229(人)1362229(人)学生在汇报不同的算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列出综合算式。2、教学例2师:在大家的帮助下

31、,小木偶终于有了真正的头脑。于是它又出发去寻找一颗真正的心。这次它来到了面包房(出示例2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先_思考,在全班交流)板书:面包房的师傅做了54个面包,左边的小朋友买走了22个,右边的小朋友买走了8个,还剩多少个?(让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方法一:54846(个) 462224(个)5482224(个)方法二:82230(个) 54-3024(个)师:第二种算法怎样改写成综合算式呢?大家在练习本上试试看。学生可能会将方法二的算式改写成:54822,还可能会将算式改写成82254,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法行不行?师:我们必须将54放到前面

32、,而又要先算822该怎么办呢?你们需要帮助吗?师:小木偶终于找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它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后面的,再算前面的,可以在先算的算式外面填上小括号。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小朋友们只要看见它,就要先它里面的算式。那我们应该列出一个怎样的综合算式呢?(板书:54(822)24(个),让学生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小结:我们和小木偶一起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在小木偶的帮助下认识了小括号。谁能再说说小括号的作用?三、知识应用师:小木偶很感激大家的帮助,它希望同学们变得和自己一样聪明。于是它带来了一些问题,想让大家解决它,变得和自己一样。(出示练习一的第1、2题,先让学生

33、_思考,在全班交流)四、总结。师:通过解决问题这节课,我们帮助小木偶变成了真正的孩子。既然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这么大,那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学好数学,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八):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读、写。2、使学生学会口算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初步估计一些常见事物的多少,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几百几十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读、写。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教学过程:一、复习1、数数。(1)个一个地数,从63数到l00。(2)一个一个地数,从10数到100。(3)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

34、到1000。2、口答。 100里面有多少个十? 1000里面有多少个一百?3、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整百敷,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二、教学几百几十数的认、读、写1、出示例题图。(1)指名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2)_思考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再交流。(3)借助计数器,讲解。 先在百位上拨4个珠,提问;现在表示多少?再在十位上拨5珠,提问;现在又增加了5个几?合起来是多少?学生齐读。 百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百;十位上有几个珠,表示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在写数时,要注意百位上有几颗珠,就在百位上写几;十位上有几颗珠,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珠也没有,就在个位上写。

35、占位。(板书:450)2、练习;根据计数器表示,写出相应的数,并读一读。320 750 480 9903、教学试一试。(1)在计数器上拨出370。 请学生说说370的组成。(2)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七十数到四百三十,数到三百九十时,提问:十位上再拨上这一颗是几颗?也就是多少?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后,百位上是几? 追问:三百九十后再添上一个十是多少?三百九十,再在十位上拨一颗,要数多少?(3)继续数下去。(4)学生自己边拨珠,边数数,不用计数器,再数一道。(5)出示“一十一十地数,你能数到890数到1000吗?” 学生读完要求后,_完成,如果有困难可借助计数器帮助。 反馈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到

36、990后面是1000的? 学生齐数。(6)请学生把数的数字,写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4、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42题。三、教学几百加几十及相应的减法1、“想想做做”第5题。(1)出示邮票图,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左边300张风景邮票,右边20张动物邮票。(2)学生列出两道加法算式。(板书:300+20 20+300) 说说计算结果及思路。(3)列出两道相应的减法算式。 学生计算并说说思路。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口算后,比一比每组4道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四、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学生们读一读。(2)说说这几个数的组成。2、完成“想想做

37、做”第4题。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对于其中有错的题,进行分析,及时纠正错误。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_完成后,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五、全课总结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了解、认识了几个百和几个十合起来就是几百几十。板书:认识几百几十450 300+20 20+300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九):教学内容:P35、36教学目标: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重点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

38、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学习例题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复习:单价数量=总价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2)综合:123154(可能还有):(1215)(34)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

39、什么?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3、运算顺序123154 123154=36154 =3660=3660 =96(元)=96(元)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_*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二、巩固练习1、学生_做在自

40、备本上80276424062174520345136325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25302520_*_*25(3020)(840400)40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三、解决实际问题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

41、在作业本上。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十):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带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2、使学生知道在带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里,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并能照这样的方法计算。3、使学生掌握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做第17页复习题。(1)指名学生依次说出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并口答运算过程及得数。(2)提问: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有括号的混

42、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第1小题计算时是怎样使运算过程简便的?2、引入新课。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算式里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如果两步可以同时计算、脱式,那么同时计算、脱式比较方便。我们今天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一些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1)出示例3。提问:这道题里有小括号时,要先算什么?有两个小括号时,(在两个小括号下面画线表示)运算时怎样写比较简便?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老师板书)提问:递等式第一步算了哪两部分?(3

43、)指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计算、脱式时,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2、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出来。指名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3、教学例4。(1)出示例4。提问:这道题先算哪里的?小括号里面又要先算什么?为什么?说明: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里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在“25_4”下面画线)请同学们按照计算顺序,在练习本上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递等式)结合板书过程提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算乘法?完成计算过程后指出:括号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法,也要先算乘

44、法,再算加、减法。想一想,括号里如果是加、减法和除法,要先算什么?4、教学“试一试”。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为什么?二步和第三步各要算什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除法?5、小结:上面两道题都是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的三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要计算括号里的部分时,也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第2题。分别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运算顺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括号里要先算什么。2、做练习四第l题第一组。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

45、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两个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指出: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为了使计算简便,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3、做练习四第2题。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2小题呢?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前两步上要加小括号?第2小题为什么后两步加了小括号?指出:第1小题为了先算除法、加法,最后算乘法,所以要把除法和加法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了先算乘法、减法,最后算除法,所以要把乘法和减法括在括号里。四、课堂作业:练习第1题第二组,第3、4题。二年级数学

46、下册教案(一十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操作,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试商能力。教学难点: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示课件: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1.自学、交流,学习例2。(1)自学、合作探究。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课件出示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

47、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3)学生自由汇报。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答案。小结:剩余的3盆,我们把它叫做余数(板书余数)像这样的除法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2自学、交流,学习例3。(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a.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b.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c.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48、d.小结:余数除数(2)看书质疑。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三、总结。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课堂练习(给猫送鱼)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十二):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一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你还记得怎样做吗,让我们来看这些题,争做“快乐速算小蜜蜂”

49、。1、出示题目23+15= 48+32= 30+57=19+43= 36+27= 27+33=64+29= 75+16= 76-23=98-74= 60-18= 51-26=95-27= 84-57= 49-16=2、回顾方法以第一组为例,请两名同学分别说一说口算的方法。3、全班汇报以做题速度和准确率为准,评选出“快乐速算小蜜蜂”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二、解决问题。谈话:今天,我们再来做一只勤劳的小蜜蜂,用昨天学过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热心帮助小蜜蜂(1)出示题目:P41(2)(2)讲解做法:要想解决问题你是

50、怎么想的?怎么估计的?又是怎么计算的?(3)_完成,全班汇报2、问题高手小蜜蜂(1)出示题目:P41(4)(2)讲解做法: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3)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成员轮流出题,大家同做。(4)全班汇报:根据每个小组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评选出“问题高手小蜜蜂”3、实践体验小蜜蜂(1)出示题目:P42(6)(2)解决问题一:学生_解决,交流想法。(3)实践体验:找几组同学实际做,教师记录每组的数据,其他学生根据数据_解决问题,交流想法。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课本到生活的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在

51、完成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三、总结感悟。谈话:这部分知识学完了,你觉得它对你有什么帮助呢?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理清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十三):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之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六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克和千克课本P8590页。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1、注意以学生已

52、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单元教学要求: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单元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单元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单元课时安排:克和千克2课时左右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P8586页,及第8889

53、页的第3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3、从刚才

54、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2、克的认识。(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2、出示天平,简单介

55、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3、千克的认识。(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5、)板书:1000克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板书1000克=1千克齐读:1000克=1千克三、效果测评。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称一称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