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T灌注成像对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诊断意义黄延洞口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邮编422300 医学与法学2013年8月【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诊断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意义。方法:将单发骨转移瘤患者、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分为单发骨转移瘤组、原发恶性骨肿瘤组及对照组,应用CT灌注成像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记录BF、BV、PS值等灌注参数及患者出现高灌注软组织肿块或低灌注的中央坏死区的比率。结果: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及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的BF、BV、P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容易形成高灌注的软组织肿块或低灌注的中央坏死区,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
2、瘤组,P0.05。结论:灌注参数的变化能反应肿瘤新生血管的生理特性,有助于诊断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关键字】CT灌注成像;单发骨转移瘤;原发恶性骨肿瘤 单发骨转移瘤的发病率较高,约占骨转移瘤的40%;原发恶性骨肿瘤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常见于青壮年时期,且有着非常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及时正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将极大的挽救患者的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实践显示,CT灌注成像有着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性,能较准确地诊断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以便为治疗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赢得更多的时间2。本文通过实例来阐述应用CT灌注成像诊断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意义。1资料
3、和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就诊于我院单发骨转移瘤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26.4±8.7)岁,包括肺癌骨转移10例、肝癌骨转移6例、乳腺癌骨转移2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27.1±8.4)岁,包括溶骨性骨肉瘤12例,纤维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正常志愿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26.7±8.2)岁。所有患者均为发生过病理性骨折,且所有患者在就诊前均未进行过放疗、化疗方法等治疗。1.2 分组及检查方法 将单发骨转移瘤患者18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16
4、例、正常志愿者18例设为单发骨转移瘤组、原发恶性骨肿瘤组、对照组。使用西门子CT扫描机(SOMATOM Sensation 10 slice)对各患者及正常志愿者进行扫描,首先进行常规轴位平扫,而后以平扫的肿瘤中央层面为中心进行CT灌注电影采集(管电压:80kV,管电流:120mA, 矩阵512×512, FOV:2023cm 层厚:5mm×4,扫描速度:1s/周,扫描时间100s)3。使用CT自动高压注射器从前臂以4mL/s注射速度注射300mgI/mL的优维显100mL4。将采集到的原始图像应用Perfusion和DynEva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应用DynEva软件包
5、,将外周软组织肿块和肿瘤实体设为感兴趣区,作出时间-密度曲线,以曲线为基础求出强化曲线最大线性斜率值,即最大强化速率;检查过程中感兴趣区范围应尽可能大,以不包括边缘12mm的区域为限,以避免产生容积效应,同时还应避开具有明显强化的血管影区、钙化区以及囊变坏死区5。应用 Perfusion软件包体部肿瘤模式(阈值为0150HU), 然后通过手工选取流出静脉及流入动脉,最后通过伪彩功能图(血流量BF图及血容量BV图)计算肿瘤实体以及外周软组织肿块最大的BF、BV、PS值。1.3 观察指标 记录3组患者灌注参数BF、BV、PS值以及患者出现高灌注软组织肿块或低灌注的中央坏死区的比率。1.4 统计学方
6、法 应用spa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2检验;若P0.05,则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2结果2.1 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的BF、BV、PS值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及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的BF、BV、P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 3组患者灌注参数BF、BV、PS值的比较(X±S)组别例数BF(mlmin-1100g-1)BV(ml100g-1)PS(mlmin-1100g-1)单发骨转移瘤组1847.6±10.5#69.8±11.7#50
7、.3±11.8#原发恶性骨肿瘤组1644.5±11.2*67.1±12.6*48.4±9.8*对照组181.6±0.46.7±2.57.6±2.8注:#与*比较,P0.05;#及*与比较,P0.05。2.2 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及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均有出现高灌注软组织肿块或低灌注的中央坏死区,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容易形成高灌注的软组织肿块或低灌注的中央坏死区,与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表2 3组患者CT灌注比较组别例数高灌注软组织肿块或低灌
8、注的中央坏死区有无单发骨转移瘤#184(22.22%)14(77.78%)原发恶性骨肿瘤*1613(81.25%)3(18.75%)对照组180(0.00%)18(100.00%)注:#与*比较,P0.05;#及*与比较,P0.05。2.3 CT灌注图 图AB 椎体转移瘤 A为CT灌注成像的BF图,肿瘤为高灌注;B为CT灌注成像的BV图,肿瘤为高灌注。图CD 椎体动脉瘤样骨囊肿 C为CT灌注成像的BF图,肿瘤为高灌注;D为CT灌注成像的BV图,肿瘤为高灌注。3讨论研究发现,恶性肿瘤主要是通过动脉或者静脉转移到骨组织的,红骨髓集中的中轴骨及四肢骨近端的骨髓腔内含有适合肿瘤生长的毛细血管网,成为肿
9、瘤结节主要转移位点6。恶性肿瘤转移至骨一般经历以下过程:肿瘤细胞首先从原发灶分离出来,侵入到正常组织局部的血管,并粘附于远处的血管内皮;接着肿瘤细胞逐渐穿过血管壁而侵入到相邻的骨组织,形成新的血液供应区域7。有文献显示,骨松质是由大量片状或者针状骨小梁之间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多孔隙的松散、容易分解网架结构,且破骨细胞对骨松质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而骨转移瘤通过刺激破骨细胞的分化、增值,从而使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数量增多,大大增加了破骨细胞的破坏作用;而骨皮质则对骨转移瘤具有一定的抵御作用,可能与骨皮质含有环骨板、骨单位及间骨板3种骨板组成的坚硬结构具有一定的抵御作用有关;单发骨转移瘤在周围通常不易形
10、成肿块,也就无很集中的新生血管区,因此我们研究发现其较少出现高灌注区域,表现较为均匀8。原发恶性骨肿瘤通常是以离心方式增大,从而突破解剖屏障的控制,由于骨皮质并不是具有很好的解剖屏障作用,因此常与髓腔一样在早期就被穿破,所以原发恶性骨肿瘤很容易通过形成指样突起来侵犯周围正常组织,甚至通过产生分解酶吸收软组织胶原;在肿瘤的周围会形成软组织肿块,该部位具有丰富的新生血管,使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出现较明显的高灌注区域9,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可以发现,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均有出现较为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也为使用CT灌注成像进行诊断提供了基础。通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多个灌注参数,即BF、BV
11、、PS值等。灌注参数BF为单位时间内流经指定组织的血容量,主要它受血容量、淋巴回流、引流静脉及组织耗氧量等因素的影响10。BV为局部区域组织血容量,能反映造影剂在微血管内的灌注情况及在血管外组织间隙内的灌注情况11。这些灌注参数的变化可以定性的反应肿瘤新生血管的生理特性,从而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本研究还发现,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及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的BF、BV、P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的BF、BV、PS值与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反映了骨肿瘤组织特别是是恶性骨肿瘤内部血流供应丰富这一主要特征;还可以发现,单发骨转移瘤组患者及原
12、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均有出现高灌注软组织肿块或低灌注的中央坏死区,但原发恶性骨肿瘤组患者容易形成高灌注的软组织肿块或低灌注的中央坏死区,这可能与两种疾病各自的不同特点有关系。总之,灌注参数的变化能反应肿瘤新生血管的生理特性,有助于诊断单发骨转移瘤与原发恶性骨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 张家文,冯晓源,刘斌,等.64层CT灌注成像血管表面通透性测定对胶质瘤分级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8,14(1):1-5.2 Gaudiello F,Colangelo V,Bolacchi F,et a1Sixty-four-section CT cerebral perfusion
13、 evalu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before and after stening with a cerebral protection deviceJAm J Neuroradiol,2008,29(5):919-923.3 Jain R,Ellika SK,Scarpace L, et a1.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Permeability Surface-Area Product in Astroglial Brain Tumors Using Perfusion CT and Corr
14、elation with Histopathologic GradeJAm J Neuroradiol.2008,15(1):84-92.4 张一秋,顾宇参,刘文官,等.骨SPECT/CT 显像对肿瘤脊柱转移鉴别诊断的价值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9,29(6):424.5 Lee JY,Kim SH,Lee MS,et a1Prediction of clinical outcome with baseline and 24 hour perfusion CT in acut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15、with intravenous recanalization therapy J. Neuroradiology,2008,50(5):39l-396.6 李剑明,于树鹏,裴著果,等.骨显像肋骨单发浓聚灶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4):745-747.7 郑玲,顾海峰,阳刚,等.双源CT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医学研究生报,2008, 21(4):404-4118 邱龙华,冯晓源.肿瘤血管生成中VEGF/VEGFRs的分子影像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1):61-65.9 Clark JC, Dass CR, Choong PF. a review of clinical and molecular p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