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疾病_第1页
类风湿性疾病_第2页
类风湿性疾病_第3页
类风湿性疾病_第4页
类风湿性疾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类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之一。本病以手、腕、膝、足关节的对称性多发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贫血、皮下结节、淋巴结肿大等关节外表现。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滑膜炎,呈慢性、进行性、侵蚀性发展,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病因病机:目前尚未阐明,是遗传易感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失调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因:1. 遗传易感因素:流行病学调差显示,RA先证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为11%,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的发病率,同卵双生子同患RA的概率为12%-30%,也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4%),说明其发病机理

2、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2. 环境因素:目前认为一些感染因素(如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通过三个途径影响RA的发病和病情的进展:.活化T细胞核巨噬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活化B细胞产生RA抗体;: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与人体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拟饵导致自身免疫性的产生。病机:目前认为免疫紊乱是RA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以活化的CD4阳性T淋巴细胞(CD4阳性T细胞,T细胞的一大亚群,主要功能是辅导或诱免疫反应,在抗原识别过程中受到MHC-类抗原复合物分子的限制)和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类阳性的递呈细胞(APC)浸润性滑膜关节为特点。滑膜关节组织的某些特殊成分或体内存在的某些内源性物质也可以作为自身免疫

3、抗原被APC呈递活化CD4阳性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本病的发生。 另外B细胞激活活化分为浆细胞,分泌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后者与类风湿因子(RF)、补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可诱发炎症。病理:三种基本病理改变:滑膜炎、类风湿血管炎、类风湿结节。滑膜炎是早期镜下见滑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病变发展到慢性期滑膜呈绒毛状增生使滑膜增厚,滑膜表面纤维蛋白沉积,滑模内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并向关节软骨扩展形成血管翳,覆盖关节软骨使之糜烂坏死。继之,关节腔内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逐渐机化导致关节腔内变窄、关节粘连,形成纤维性关节强直,导致关节畸形。类风湿性血管炎可发生于关节及关节外的任何组织,动静脉均可受累,表现为血

4、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壁纤维素沉着、淋巴细胞浸润,导致官腔狭窄、阻塞。类风湿结节是RA较特异的改变,其病理结构改变风分为三层:中央为含有纤维素和免疫复合物的片状坏死组织;周围围环绕着上皮细胞呈栅栏状或放射状排列;最外层为纤维肉芽组织。临床表现:大多起病缓慢,在出现症状前数周常有发热(低热)、全身不适、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可能与感染有关,以后逐渐出现关节症状。常见的表现有:(一) 关节表现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最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肿痛、畸形及功能障碍。1. 关节疼痛与压痛 关节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是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其次是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多呈对称性

5、分布,疼痛为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关节往往伴有压痛,受了累关节的皮肤出现褐色色素沉着。2. 晨僵 见于95%的患者,晨起后、病变关节呈对称性僵硬,活动后逐渐轻,一般持续1小时以上,其持续时间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可作为判定病情活动与的指标之一。3. 关节梭肿 受累关节可出现肿胀,常表现为对称性梭形肿胀,但局部皮肤不会发红;多因关腔内积液或周围软组织炎、滑膜肥厚导致,常见部位为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4. 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 多见于晚期患者,常见的关节畸形为腕关节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向桡侧旋转、手指向尺侧移位,导致掌指关节尺侧偏移畸形,或近端指关节半脱位,手指过伸

6、呈“天鹅颈”样畸形,关节肿痛及畸形导致功能障碍,甚至致残,丧失劳动力。关节肿痛和机构破坏都能引起关节的活动障碍,影响日常的生活能力。美国风湿病协会将本病影响生活的程度分为四级:.级可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但参与其他的项目活动受限;.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工作,但参与某种职业工作或其他火哦的那个受限; 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二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 约25%的患者出现标志着疾病的活动期。其大小不一,可自数毫米到厘米,质地坚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好发于关节隆突和关节伸侧受压部位的皮下组织,腕、尺侧鹰嘴、跟腱等处。2.类风湿血管炎 可发

7、生于患者的任何系统,多见于病情较为严重、类风湿因子滴度高的患者。3.心脏 最长累及心包形成心包炎,常见于RF阳性、有类风湿结节的患者,但多无临床症状。4.肺 最常出现肺间质病变、胸膜炎及结节样病变。有时可为首发症状。5.神经系统 病变累及颈椎关节时,出现上肢异常感觉、肌肉无力,甚至瘫痪,病变累及周围神经时,则出现周围神经受压的表现。类风湿性脑病可出现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等。6.血液系统 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7.干燥综合征 约30%-40%的患者出现,口干、眼干是该综合征得表现。8.肾脏 严重的血管炎可累及肾脏,引起尿异常,但很少见,临床上本病出现尿异常改变,多为抗风湿

8、药物对肾脏的损害所致。辅助检查:(一) 血常规病程长、病情重的有轻度或中度的贫血;白细胞大多数都正常;血小板减少。(二) 血沉及C反应蛋白疾病的活动期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三) 类风湿因子可分为IgM、IgG和IgA型RF,临床上主要检测IgM型RF。约75%的患者呈阳性,丹特异性不高,很多疾病都可出现,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诊断疾病。(四)血清补体检查 在疾病的活动期升高,伴有严重类风湿血管炎者血清补体反而下降。(五)X线检查关节X线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关节病变的分期、病变演变的检测都很重要。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关节端骨质疏松;期肩关节间隙变窄;期关节面出现虫蚀样改变;期

9、可见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诊断应有骨侵蚀或肯定的局限性或受累关节近旁明显脱钙。(六)关节滑液检查 关节滑液量增多,呈淡黄色或稍浑浊,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七) 类风湿结节检查出现典型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 诊断1. 诊断要点 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疼痛、晨僵、梭形肿胀,后期发生畸形改变,尤以手的小关节明显;出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检查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变窄;类风湿结节检查出现典型的病理改变。2. 诊断标准 目前多采用美国风湿协会1987年推荐的诊断标准:晨僵每天至少持续1小时,至少持续存在6周;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中,

10、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至少6周;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至少6周;对称性关节炎至少6周;出现类风湿结节;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表现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变窄。复合上述诊断标准的4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即可成立。(二)鉴别诊断 1.骨性关节炎 50岁以上的多见,主要累及膝、髋、脊柱等负重关节,关节疼痛于活动后加中,一般无红肿及全身症状,关节畸形少见。RF阴性。X线见关节边缘唇样增生,并有钙化。 2.强制性脊柱炎 20-30岁男性多见,常有家族史。以脊柱及下肢大关节受累为主,为对称性腰背痛,活动受限。RF阴性,90%以上的患者HLA-B27阳性。典型者脊柱X线呈“竹节样”改变可鉴别。 3.风湿性关节炎

11、多见于青少年,主要累及四肢大关节,呈游走性,极少出现关节畸形,部分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炎和心瓣膜病变。类风湿因子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4.系统性红斑狼疮 关节受累为非对称性,关节x线基本正常。血清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治疗: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或减轻关节症状,延缓病情的发展,防止、减少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治疗原则:早期治疗、联合用药、治疗方案具体化、功能锻炼。(一)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限制关节活动,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急性期过后应加强关节的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关节功能。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少量多餐,不可过量宜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低

12、糖低盐饮食,避免刺激性及生、冷、硬的食物,保证营养的全面合理。贫血时可增加富含铁的食物;对茶、咖啡及柑橘类酸味水果应适当限制,因可能会使RA的症状加重;不可过食油腻食物及甜食,因油腻食物在体内氧化过程中能产生酮体,已引起酸碱平衡失调,刺激关节,加重炎症疼痛,糖也会加重病情;多补充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有利于病损组织修复;多吃含钙多的食物,如牛奶、虾皮、豆制品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旦开始发病,实际上就出现了钙的透支,从而导致骨骼中钙的缺失,伴发骨质疏松症,而人体钙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和钙制剂);患者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欸药物,会使蛋白质分解,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用用药时要进食高蛋白食物。(二)药物治疗

13、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环氧化物酶活性,是前列环素、前列腺素、血栓素生成减少,从而减轻或消除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其只能对症止痛治疗,不能减轻免疫反应和影响疾病的进程,股必须同时应用抗风湿药物以控制病情。该类药物不宜联合使用,如服用一种药物2周以上仍无明显效果,则应换另一种药物。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0.3-0.6g口服 每日3-4次;阿司匹林:0.6-1.0g 口服 每日3-4次;萘普生:0.2-0.4g 口服 每日2-3次;双氯芬酸钠:25-50mg 口服 每日3次。2.慢作用抗风湿药 起效较缓慢,一般1-6个月见效,用药时间长,其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反应过程而控制病

14、情的进展,及早应用可阻止关节破坏,减轻功能障碍。甲氨蝶呤(MTX):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抑制DNA合成,抑制细胞增殖。每周7.5-2.mg 口服或肌内注射,每周1次,至少4周起效,疗程最少半年。是目前国内治疗RA首选的药物之一。柳氮磺吡啶:可抑制白细胞移动,降低蛋白溶解酶活性,并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用量通常是0.1g 口服 每日2-3次。来氟米特:抑制合成嘧啶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为新型抗代谢免疫抑制剂。50mg 口服 每日1次 3天后10-20mg 每日1次。羟氯喹和氯喹:羟氯喹每日0.2-0.4g 分2次口服 氯喹每日0.25g 日1次口服.生物制剂和免疫治疗:TNF-a阻断药,IL-

15、阻断药、CD20单克隆抗体等。其他:金制剂:适用于早期和轻症患者,常用的药物有硫代苹果酸金钠:开始剂量为10mg 肌内注射 每周一次 逐渐增至每次50mg,起效后减量或延长注射时间,病情稳定后给予50mg,每月1次肌内注射,维持治疗;青霉胺通过使RF中的二硫键解聚来抑制胶原纤维的交联,从而抑制免疫反应、阻止关节破坏,用法为:开始为125mg,口服,每日2次,2-4周后如无不良反应则剂量加倍,直至每日500-750mg;硫唑嘌呤:通过干扰嘌呤代谢来抑制细胞的合成同时抑制免疫反应,每次50mg,口服,每日2次,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50mg维持量;环孢素:可抑制细胞免疫及细胞因子诱发的B细胞活化,剂量

16、为每次3-5mg(kg·d)口服,每日1次;雷公藤多苷:具有抑制免疫反应和抗炎的双重作用,每次20mg,口服,每日3次,病情稳定后减量。3. 糖皮质激素 本类药物抗炎作用强,见效快,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多,停药困难,应慎重使用。一般用于关节症状重、对非甾体抗炎药物无效或慢作用抗风湿药未起作用时,常用泼尼松:每日剂量一般为30-40mg,口服,分3-4次服用,症状控制后递减,一每日5-10mg维持,逐渐用NSAIDs替代;若全身症状已得到控制,有1-2各关节症状明显。可给予激素关节腔内注射,1年内不能超过3次,注射局部及附近有软组织炎症者禁忌。常用药物有醋酸曲安奈德或醋酸倍他米松,前者每次2.5-10mg。后每次1.5-6mg。(三)外科治疗 对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伴有关节畸形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轻者滑膜切除术,有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者须行关节置换术。预后和预防(一) 预后类风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