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及感知有用性对自助服务技术使用忠诚影响机理探究_第1页
焦虑及感知有用性对自助服务技术使用忠诚影响机理探究_第2页
焦虑及感知有用性对自助服务技术使用忠诚影响机理探究_第3页
焦虑及感知有用性对自助服务技术使用忠诚影响机理探究_第4页
焦虑及感知有用性对自助服务技术使用忠诚影响机理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焦虑及感知有用性对自助服务技术使用忠诚影响机理探究摘要:焦虑和感知的有用性是消费者在使用自助服务技术 的过程中的同时存在的两种反应,虽然现有研究有分别针对 焦虑和有用性的研究,但是却很少有学者同时考察这两者对 消费者的作用。文章通过在已经开通并使用网上银行的客户 当中搜集数据,从理论和实证检验上证明,对于已经使用自 助服务技术的消费者来说,焦虑虽然是消费者自身的一种情 绪,但是却会对消费者对企业的满意产生负向影响,而感知 有用性则通过对顾客满意和信任的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 忠诚。该结论丰富了新技术领域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同时 对于实施自助服务技术的企业权衡和了解顾客在使用自助 服务技术中的感受

2、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关键词:焦虑;忠诚;自助服务技术;网上银行在营销和信息系统领域,关于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 术焦虑的存在对消费者使用或者持续使用某种新技术的影 响,而少有人同时考察感知的有用性和焦虑同时存在的情况 下对忠诚的影响。本研究以网上银行为背景,探查消费者网 上银行的有用性和消费者的使用焦虑对其与网上银行忠诚 的影响。一、相关文献回顾1. 焦虑的相关研究。营销领域和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们最初引入焦虑是因 为发现人们在考虑使用或实际使用电脑时都会产生或者感 受到恐惧和忧虑,并将其称为“电脑焦虑”。后来学者们发 现这种针对电脑的焦虑普遍存在于一般性的新技术的使用 上,并提出了技术焦虑

3、的概念。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 现,虽然电脑或者新技术能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和 其他利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使用电脑或者新技术的时候 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mick和fournier (1998)的研 究表明新技术除了能够带来利益外,还能给顾客带来强制、 孤立和混乱,从而产生焦虑、紧张和挫败感,并使他们产生 回避(例如延迟)和应对行为(如限制试用)。在对焦虑的概念内涵和测量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 步对焦虑的后果进行了研究。bozionelos综述了关于电脑/ 技术焦虑对消费者采纳或者持续使用电脑或一项新技术的 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在绝大多数的研究中焦虑对使用具有 直接的影响,会使消

4、费者尽量避免或者更少的使用。另外一 类研究则关注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往的研究主要从性别上考 察男性和女性在电脑/技术焦虑上的不同。在自助服务技术 和信息系统领域另外一类关于焦虑的研究则是如何减少和 应对焦虑。现有研究成果不能直接用于本研究背景中,即网上银行 和顾客之间的关系上,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焦虑的内涵有所不同。传统研究中的焦虑是一般 情景下的个人焦虑特质,即使自助服务技术领域研究中的技 术焦虑也是针对一般的技术,而网上银行则不同,对于使用 网上银行的顾客来说,他们不但存在一般性的技术焦虑,而 且由于网上银行涉及个人的资产或者资金等财务问题,消费 者自然会存在更多的担心,行为也就会更加小心翼

5、翼,因此, 需要针对网上银行这一特殊背景进行针对性的研究。第二,焦虑作用有所不同。现有的研究通常单方面考察 焦虑,而实际上,正如引言中所述,消费者不仅有焦虑的情 绪,同时也能感受到新技术的有用性。两者是两个方向的变 量,如果同时存在于消费者心理的话,对消费者的忠诚会有 什么样的影响呢?本研究则同时探查这两个相反方向的变 量对消费者的作用。2. 感知有用性的相关研究。感知的有用性是信息系统领域里技术接受模型(tam) 及其拓展模型中最普遍的变量。tam模型是在社会心理学的 "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用于解释和预

6、测人们对计算机的接受度的 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人们看到使用计算机带来利益的时 候,才能进行使用或者持续使用的决策。因此,在tam模型 中识别出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是两个重要的核心变量。其 中,感知的有用性是指使用者相信利用某信息系统或技术能 够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使用者感知有用性愈高,其对信 息系统或技术的使用态度越正向。3. 忠诚的相关研究。信息系统领域的学者们在研究关注的结果变量多为新 技术的采纳意愿,后来发展为使用和持续使用。其中的持续 使用的概念与营销领域中的忠诚类似,但仅仅是忠诚的部分 内涵。(1) 关于忠诚的定义。早期的研究者们对忠诚的定义主要是从行为出发,即把 消费者重复购买

7、同一品牌产品的行为定义为顾客忠诚。随着 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步将更多的行为特征加入到忠诚的概 念中,包括口碑和溢价购买等行为。除了加入行为之外,也有学者引入态度来解释忠诚的内 涵。day认为,真正的品牌忠诚只有当购买卷入和品牌承诺 之间发生互动时才存在,因此他定义忠诚为内心驱使顾客持 续不断的购买某产品,并利用态度意向和品牌选择行为两个 方面来测量品牌忠诚。甚至有学者直接定义忠诚是一种态度 偏好。本研究则将信息系统领域中的持续使用意愿和营销忠 诚概念中的口碑推荐相结合,作为衡量使用忠诚的指标。(2) 关于忠诚的前因。根据董大海和金玉芳的研究成果,关于忠诚前因的研究 可以分为单前因和多前因的研究

8、。该领域研究的早期主要集 中在单前因的研究,该时期的主要单前因变量包括质量和顾 客满意。20世纪90年代以后,多前因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加, 不断提出了一些更具有解释力的前因变量,例如顾客价值、 信任等等。随着服务领域中关系营销范式的提出,顾客忠诚 也被看作是衡量关系的一种指标。在忠诚或者后期关系的研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中间 变量,一个是满意,一个是信任。传统的顾客满意可分为对 特定交易的满意和累积的满意。对特定交易的满意是顾客在 特定使用情境下,对于特定产品或服务的立即性的情绪反应 或者评价。而累积的满意是顾客对其产品或服务的所有购买 和使用经历的整体评价。信任也是营销领域从社会学领域引 入的

9、一个概念。虽然社会学领域对信任的概念有很多种,营 销领域多采用信念作为信任的定义。morgan和hunt (1994) 定义信任为交换一方对另一方的可靠性和正直的信心。自 morgan和hunt的研究之后,信任就成为关系领域研究中的 一个核心变量。 二、模型构建与假设推理本研究是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焦虑,探查焦虑和 感知有用性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对消费者忠诚的影响及其机 制。焦虑是一种负向的消极情绪。焦虑本身是人们面对压力 时的正常反应。而实际上,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中,焦虑 对新技术采纳及持续使用影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compeau 和higgins (1995)等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

10、表明焦虑 与it的使用呈负相关关系,而compeau和higgins (1999) 的研究却显示焦虑的情绪与it的使用没有明显的联系。fiehn (2010)将技术焦虑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就是 技术应激(technostree)和信息技术愤怒(information technology rage),当新采纳或引进的技术由于困难和不称 职而带来挫折和紧张时个体就会产生上述情况。这种现象会 导致技术使用的减少或是当使用技术时焦虑的增加。craig (1984)将它描述为“由于无法用一个健康的方式来应付新 的计算机技术而产生的现代适应病。”第二种焦虑类型就是 “间断的焦虑”。jim taylor

11、(2009)将其解释为“由于与 别人产生技术时期脱节引起的表现为担心和不安的持久的 不愉快的状态。”而在上面,本研究论述过,满意是消费者 的一种愉快的状态。综上,本研究提出焦虑的如下假设:h1:焦虑对信任具有正向影响;h2:焦虑对顾客满意具有负向影响。根据人际关系和社会交换理论,在关系中获得利益是人 们维持关系的重要动机之一。在现有信息系统和自助服务技 术领域的研究中,感知的有用性是人们持续是某种新技术的 重要前因。网上银行的使用者只有感知到其有用性,才有可 能继续使用。因此,本研究假设:h3:感知有用性对信任具有正向影响;h4:感知有用性对顾客满意具有正向影响。在关系营销领域中,顾客满意和信

12、任对顾客忠诚的关系 已经被很多研究论证和实证过,这里不再赘述其逻辑关系, 为了保持模型的完整性,直接提出相关的假设,包括h5:信任对使用忠诚具有正向影响;h6:顾客满意对使用忠诚具有正向影响。综上,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表述如图1的形式。三、研究设计1. 变量测量。(1) 使用忠诚的测量。使用忠诚的测量在本研究中综合信息系统领域和持续 使用和营销领域的忠诚的测量办法,具体的测量题项见表lo(2) 感知有用性的测量。在本研究中,笔者根据david的定义,结合网上银行背 景,将感知的有用性定义为,消费者相信使用网上银行能够 有助于其自己处理财务问题的程度。由于感知有用性是信息 系统领域非常重要的前因变量

13、,因此,现有研究已经有很多 研究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在现在研究的 基础上,针对网上银行对题项做了简单的调整。具体测量题 项见表2o(3) 信任的测量。本研究中涉及的信任的测量,是基于关系营销领域中对 信任的测量,具体的测量题项如表3所示。(4) 顾客满意的测量。关于满意在现有研究中也有很多成熟的量表,本研究采 用里克特5级量表,对满意使用4个测量题项进行测量。具 体的测量问题见表4。(5) 焦虑的测量。焦虑在现有心理学的研究中很成熟的测量工具,但是均 为针对个体的焦虑特质的测量。在信息系统和营销领域的学 者们引入焦虑以后,对其进行了学科领域的变化,但是现有 研究的测量并不一致。

14、本研究借鉴焦虑的在心理学的定义, 并在前期访谈的基础上,提出测量消费者使用网上银行过程 中产生的焦虑的5个测量题项(见表5)。2. 数据搜集。根据上述题项编撰形成问卷,并添加基本的个人资料和 使用网上银行的基本情况等问题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 的情况,对问卷进行了相关的语句调整,形成最终调查问卷。 最终的数据调研采用的是便利样本,共分为两种方式:(1) 利用聊天工具和电子邮箱传输网络版问卷,以滚雪球的方式 发放给被试;(2)在某市各大银行营业厅发放问卷。最后共 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43份。所有被访者中,性别比为41: 59,年龄主要集中在18 岁到30岁之间,学

15、历以大学本科为主,这与现实生活中己 知的的我国网上银行用户的总体情况相似。四、数据分析笔者首先通过数据对研究中涉及的变量的信度与效度 进行了检验,根据探测性因子分析和a值的计算,删除了 信任的第一个测量题项和忠诚的第一个测量题项,最终,除 了忠诚的a值为0.7,其他变量的a值均大于0.8。对于研究假设的模型,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在 lisrel8.0中对模型进行了拟合。标准化的拟合结果如图2 所示。图2的分析结果中,除了焦虑对信任的影响系数的t值 小于1.96之外,其他系数的t值均大于1.96,说明除了假 设1,其他假设均成立。在拟合结果中,顾客忠诚的r2值为 0. 60,信任的r2值为0.

16、84,顾客满意的r2值为0.53。说 明各个因变量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模型的总体拟合指数情况:自由度为244,卡方值为 492. 62, p 值为 0. 00, rmsea 值为 0. 054; gfi 值为 0. 89, agfi 值为 0. 87, pgfi 值为 0. 73。五、讨论1. 研究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从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均证明了,当焦虑和感知 有用性同时出现的时候,焦虑对顾客满意是负向的影响,而 感知的有用性是正向的影响。这会使得消费者处在一种两难 的境地,但是感知的有用性的正向作用强度要大于焦虑的负 向作用。对于网上银行的管理来说,使用者的焦虑在一定时 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

17、只要能够强调和发挥网上银行的有 用性,最终还是能够带来顾客的满意。在本研究中,焦虑对 信任的负向作用没有得到支持,可能的原因是焦虑是对自己 的一种负向情绪,而信任是对对方的一种语气,虽然焦虑和 信任都是风险的产物,但是焦虑可能会通过其他方式减少风 险,而非通过信任。这与信任的研究结论是相悖的。随着自 助服务技术的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使用自助服务技 术自行完成服务,而焦虑即使在已经使用的消费者群体中, 也是普遍存在的情绪,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 来消除消费者的这种焦虑的话,从有用性的角度入手对提高 满意、信任和忠诚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除了上述管理意义 之外,本研究也从理论和实证数

18、据上揭示了感知有用性和使 用焦虑对忠诚的影响机理,即通过信任和顾客满意进而影响 其对自助服务技术的持续使用和口碑传播。该结论丰富了新 技术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2. 研究局限与展望。(1)焦虑对信任的作用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 研究仅从理论上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实证数据并没 有得到验证,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其他的变量作为中间变 量。(2) 本研究并未考虑焦虑和感知的有用性的交互作用, 今后的研究需要检验焦虑作为其他关系的调节变量或者寻 求更具有解释力的中介变量。(3) 在抽样和方法上,本研究的抽样只采用了方便抽 样的办法。今后的研究需要采用更符合随机统计抽样的办 法,同时需要扩大研究背景以验证理论的普适性。同时,今 后的研究如果能使用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在使用新技 术的不同时期焦虑的不同作用和地位,会更有理论意义。参考文献:1. broo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