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2.1简介12.2主要技术标准12.3自然特征23监控量测组织与管理63.1监控量测组织63.2监控量测管理63.3监控量测流程74监控量测目的75监控量测内容86监控量测主要设备87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及埋设97.1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及埋设97.2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控量测点布置及埋设117.3 测点标识138监控量测监测频率148.1洞内外观察量测频率148.2地表沉降量测频率148.3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量测频率149监控量测方法169.1洞内、外观察量测方法169.2变形监控量测(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方法1710监控量测工作基本要求2311监控
2、量测数据处理、分析及信息反馈2412监控量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2813监控量测安全措施2814附件292XXX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1编制依据(1)设计文件;(2)铁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3)铁路工程技术规范及国家行业标准、规则、规程;(4)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5)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2009;(6)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7)关于加强隧道工程监控量管理管理工作的通知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103号。2工程概况2.1简介XXX隧道全长2945m,进口里程DK506+015,出口里程D
3、K508+960。隧道位于江油北江油区间,双线隧道,线间距4.64.9m,设计为13.5的单面下坡。全隧道除DK507+835.889DK508+960段位于半径R=5500m左偏曲线上外,其余地段均为直线。隧道地表为低山丘陵地貌,地表高程60070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约为85m。隧道洞身主要岩性为侏罗系上统莲花口组泥岩夹砂岩;存在的主要不良地质为顺层偏压。本隧道为低瓦斯隧道。2.2主要技术标准铁路等级:客运专线正线数目:双线设计区段旅客列车速度目标值:250km/h 最小曲线半径:一般最小3200m正线线间距:4.6m最大坡度:一般20,困难山区不大于25到发线有效长度:650m牵引种类:
4、电力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轨道类型:无砟轨道;结构型式:CRTS-型双块式。2.3自然特征2.3.1地形、地貌隧道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面高程600700m,相对高差50100m,自然横坡一般10°30°,局部较陡。隧道洞身最大埋深约85m。丘坡上覆土层较薄,地表多为灌木、松树等植被覆盖,平缓处被垦为旱地。隧道进口段仅有人行小道,交通条件较差,出口端有乡村公路通行,交通条件较好。2.3.2工程地质(1)地层岩性隧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Q4dl+pl)粉质黏土;坡残积(Q4dl+pl)粉质黏土;中更新统冰水堆积-冲积(Q2fgl+al)粉质黏土,下
5、更新统冲洪积(Q1al+pl)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莲花口组(J2s)泥岩夹砂岩。<1-28>松软土(Q4dl+pl):为粉质黏土,灰黄、棕黄色,软塑,质杂,夹2030%的粉粒。主要分布于测区水塘底部,厚度02m。属级普通土。<1-29>粉质黏土(Q4dl+pl):灰褐、暗黄色,硬塑状,土质较均匀,表层含少量植物根系。分布于DK508+600745段低洼沟槽内,厚13m。属级普通土。<1-42>粉质黏土(Q4dl+pl):紫红色,硬塑状,手捻略具砂感。分布于DK505+965992段斜坡地表,厚01m,局部稍厚,属级普通土。<3-7>粉质
6、黏土(Q2fgl+al):褐黄色,灰黄色,手捻略具砂感。分布于DK508+000806段斜坡地表,厚02m,属级普通土。<4-1>粉质黏土(Q1al+pl):褐黄色,褐灰色,硬塑状,含少量砂岩、石英岩质卵石、漂石。分布于DK507+180550段斜坡地表,厚01m,属级硬土。<5-1>泥岩夹砂岩(J2s):泥岩为紫红色,泥质结构,泥质胶结,岩质较软,易风化剥落,具遇水软化、失水收缩开裂等特性;砂岩为细粉细砂岩,浅灰、青灰色,紫红色,中-细粒结构,泥质胶结,部分为钙质胶结,中厚-厚层状,质较硬。全风化带(W4)厚02m,可见原岩结构,岩体风化呈土状,属级硬土;强风化带(W
7、3)厚28m,节理裂隙发育,质较软,钻探取出芯呈碎块状、块状,属级软石;以下为弱风化(W2)属级软石。砂岩、砾岩多为级次坚石。(2)地质构造隧区属于扬子准地台西北边缘地带,位于川西北台陷次级构造与龙门山构造带边缘区。测段属单斜岩层,岩层产状N8075°E/1035°SE。不良地质隧区不良地质主要为顺层偏压、有害气体、无特殊岩土。顺层偏压:段内地层产状N7580°E/1035°SE,地层走向与线路夹角约2631°,在线路横断面视倾角约10 35°,倾向线路左侧,右侧边坡顺层,隧道进出口段埋深小于50m段右侧存在顺层偏压。隧道进口段路堑右
8、侧边坡岩体顺层,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有害气体:测区属川西北含天然气地质构造环境,隧道施工中应加强瓦斯等有害气体监测。2.3.3水文地质(1)地表水隧区地表水为山间冲沟及鱼塘水。沟水受大气降雨补给,流量季节性变化较大,雨季降水集中,地表径流突出,旱季流量小。(2)地下水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基岩为泥岩夹砂岩,产状较为平缓,构造节理缝隙发育,但连通性较差,基岩裂缝水总体含量不大。泥岩地下水含量微弱,砂岩、砾岩储水条件较好,地下水含量相对丰富,由于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砾岩层地下水局部会形成承压水。浅部含少量风化裂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3)水化学特征据定测在DK505+942.
9、70中心处取井水(试验编号2009-西成水-288)分析,水质属HCO3-Ca2+型水,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在环境作用类别为化学侵蚀环境及氯盐环境时,水中SO42+、Mg2+、侵蚀性CO2、Cl-对混凝土无侵蚀性。2.3.4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5.12汶川地震”后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四川 甘肃 山峡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一号修改单)以及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川陕省界至江油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报告,隧址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40s。2
10、.3.5气象特征隧址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温,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特点。69月为雨季。2.4隧道围岩级别、长度及施工方法表1 围岩级别、长度及施工方法施工段落段落长度(m)围岩级别开挖方法DK506+015DK506+03621明挖法DK506+036DK506+07640CRD法DK506+076DK506+10024三台阶临时仰拱法DK506+100DK506+600500三台阶法DK506+600DK506+920320台阶法DK506+920DK507+700780三台阶法DK507+700DK507+920220台阶法DK507+92
11、0DK508+440520三台阶法DK508+440DK508+638198三台阶临时仰拱法DK508+638DK508+918280CRD法DK508+918DK508+96042明挖法隧道全长2945m,其中级围岩540m,级围岩1800m,级围岩605m。3监控量测组织与管理3.1监控量测组织监控量测工作是专业化较强的工作,为了确保监控量测数据的准确可靠,达到应有的精度,对XXX隧道的监控量测总体工作由二项目部总工袁胜彬负责,具体监控量测由测量主管曾荣任负责,现场由技术主管监督,实施由隧道进、出口分别由各洞口测量小组负责,组长2人,成员6人。进口组长:郑群喜,成员:周亚东、李阳、武玉奎;
12、出口组长:高伟,成员:罗炽钦、谭云波、唐欧。3.2监控量测管理为保证监控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采取以下措施:3.2.1量测人员相对固定;3.2.2仪器的管理使用、保养、检验及资料整理由测量组长负责;3.2.3量测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均经检查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3.2.4量测数据均经总工检查、复核后方可上报;3.2.5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3.2.6在监测过程中遇到监测数据异常或观察到围岩或支护出现不稳定迹象时,应立即口头汇报给驻地监理工程师,并在12小时内提出书面报告和相应建议报送项目经理部。3.2.7在施工过程中,除按规定及时提交观测成果外,还应实时综合分析量测
13、数据,结合量测成果对隧道设计、施工提出合理的建议。3.2.8周报于每周四上午10:00点前,月报于每月25日10:00前将监测原始数据及分析资料按要求形成周(月)报形式报项目分部测量主管,测量主管将监控量测小组资料收集、整理后经总工审核后于当日向局指挥部报送。3.3监控量测流程监测数据分析为达到预定的监测目的,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监测需严格按照流程进行。 图1 监控测量流程图4监控量测目的4.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4.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4.3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4.4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4.5积累监控量
14、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4.6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5监控量测内容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根据隧道地层地质情况、周围环境以及隧道施工方法,必须进行下列项目的监测,必要时根据设计要求增加选测项目。根据设计文件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J721-2007)规定,XXX隧道监控量测项目如下:5.1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地表沉降量测;净空收敛量测;拱顶下沉量测。5.2选测项目围岩压力;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
15、;锚杆轴力;围岩内部位移;隧道隆起;爆破震动;孔隙水压力;水量;纵向位移。6监控量测主要设备表2 监控量测设备配置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1洞内、外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地表沉降精密水准仪、铟瓦尺3隧道拱顶下沉全站仪、反射片4隧道净空收敛全站仪、反射片5数据处理电脑7监控量测测点布置及埋设监控量测测点应埋设牢固,不易被破坏。现场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测点被破坏的现象,使得监控量测数据不连续,影响监控量测结果的准确分析。如测点被破坏,应在被破坏测点附近补埋。如果出现测点松动应及时加固,并且当天量测的数据无效,待测点加固后重新读取初读数。7.1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及埋设暗挖段测点宜与拱顶下沉测点设在同一断
16、面上。为掌握地表沉降范围,在与隧道中线垂直的横断面上布置测点,间距25m,靠近中线的地方测点布置密些,外侧渐稀,必要时可扩大监测范围及加密测点布置。量测范围为中线两侧不小于HO+B,纵向范围为埋深2.5B。地表有控制性建筑物时,测量范围应适当加宽。其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测点埋设里程如下:级围岩(每5m一个断面,共13个断面):DK506+040、DK506+045、DK506+050、DK506+055、DK506+060、DK506+065、DK506+070、DK506+075、DK506+080、DK506+085、DK506+090、DK506+095、DK506+100。级围岩(每1
17、0m一个断面,共31个断面):DK506+110、DK506+120、DK506+130、DK506+140、DK506+150、DK506+160、DK506+170、DK506+180、DK506+190、DK506+200、DK506+210、DK506+220、DK506+230、DK506+240、DK506+250、DK506+260、DK506+270、DK506+280、DK506+290、DK506+300、DK506+310、DK506+320、DK506+330、DK506+340、DK506+350、DK506+360、DK506+370、DK506+380、DK506
18、+390、DK506+400、DK506+410。 图2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测点埋设方法: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300mm,直径22mm的圆头钢筋,外露5mm,四周用混凝土填实。在开挖影响范围以外设置水平基准点,基准点从既有水准点引至DK506+410附近,DK506+040DK506+410之间加密基准点,基准点加密应把二等水准引测上去并形成附合水准路线,基准点的埋设以能覆盖每个断面为原则,水平基准点埋设方法见"基准点布置示意图"。图3 基准点埋设示意图(单位:cm)7.2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控量测点布置及埋设7.2.1根据XXX隧道设计图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
19、程(TB 10121-2007),隧道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测点布置方式示意图如下:图4 隧道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测点布置方式示意图注:(a)为拱顶测点和1条水平测线示例;(b)为拱顶测点和2条水平测线、2条斜测线示例;(c)CD或CRD法拱顶测点和测线示例;(d)为双侧壁导坑法拱顶测点测线示例。7.2.2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布置见表3:表3 洞内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布置 围岩级别量测断面间距(m)510307.2.3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收敛测点埋设方法:7.2.3.1有钢架的隧道断面,在开挖、架立钢架、安装钢筋网片后,在喷射砼之前,按设计位置在岩层上钻孔,将加工好的观测点后端钢筋
20、插入,并采用锚固剂锚固,测点外露长度为喷射砼加5cm,喷射砼应注意保护其位置的正确性和稳定性。监控量测点的初始读数在开挖后12h内且在下一次开挖之前读取。7.2.3.2无钢架的隧道断面,开挖后在施工锚杆时按设计位置在岩层上钻孔,将加工好的观测点后端钢筋插入,并采用锚固剂锚固,测点外露长度为喷射砼加5cm,喷射砼应注意保护其位置的正确性和稳定性。监控量测点的初始读数在开挖后12h内且在下一次开挖之前读取。7.2.3.3拱顶下沉测点、净空收敛测点的钢筋均径向埋设,在喷射砼施工完成后,将钢筋斜面擦拭干净,用双面胶贴上反射片,反射片面向洞口。7.2.3.4拱顶下沉及净空收敛测点加工及埋设方法参照图5、
21、6所示:7.3 测点标识由于隧道内施工机械、设备、人员较多,若不注意很容易碰撞或损坏监测点,作业队监控量测小组不定期向现场管理人员以及作业人员说明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监控量测点埋设后及时进行标识,标识牌长30cm,宽21cm,白底红字。标识牌大样如图7所示:图7 测点标识牌8监控量测监测频率8.1洞内外观察量测频率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每天最少观察1次,必要时增大观察频率。
22、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每天最少观察1次,必要时增大观察频率。8.2地表沉降量测频率地表沉降监测点在仰坡开挖后,立即布设,正常情况下每天观测1次,出现异常时,必须加大监测频率,一天必须观测2次以上。8.3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量测频率洞内拱顶下沉和净空收敛监测频率按照位移速度决定,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其量测频率具体参照下表:表4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监控量测频率表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监控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3d
23、5B1次/7d表5 按位移速度确定监控量测频率表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3d0.20.51次/3d0.21次/7d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8.4监控量测控制基准8.4.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8.4.2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6要求确定。表6 位移控制基准类别距开挖面1B(U1B)距开挖面2B(U2B)距开挖面较远允许值65%U090%U0100%U0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24、。8.4.3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表7分为三个管理等级。表7 位移控制基准管理等级距开挖面1B距开挖面2BUU1B/3UU2B/3U1B/3U2U1B/3U2B/3U2U2B/3U2U1B/3U2U2B/38.4.4采用分部开挖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8.4.5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8.4.6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做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9监控量
25、测方法9.1现场监控量测应由施工单位组织实施。9.2现场监控量测应根据已批准的监控量测实施细则进行测点埋设、日常测量和数据处理,及时反馈信息,并根据地质条件的变化和施工异常情况,及时调整监控量测计划。9.3现场监控量测方法应简单、可靠、经济、实用。9.1洞内、外观察量测方法9.1.1洞内外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个部分,9.1.2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查资料进行对比。9.1.3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等,同时还应对附近地面建筑物进
26、行观察。9.2变形监控量测(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方法9.2.1地表沉降测点采用地表钻孔埋设,测点四周用水泥砂浆固定;基准点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量测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前后视的;9.2.2拱顶下沉、净空收敛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全站仪采用自由设站,后视完成后即对监测点进行测量读数,在测量时应对准反射片的十字中心,每个点测回数不得小于3次。9.2.3受隧道施工影响,为提高工作效率,同一测试断面设站次数可控制在2次以内。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示意图如下:图8 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示意图9.2.4监控量测记录表隧道非接触量测拱顶沉降原始记录表第 页 共 页工程名称围岩级别
27、断面里程测点编号埋设日期环境条件量测依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仪器设备/设备管理号量测日期量测读数(mm)沉降值(mm)备注后视转点前视高程增量累计测量: 复核: 审核:22隧道非接触收敛量测原始记录表工程名称围岩级别断面里程测点编号埋设日期环境条件量测依据仪器设备/设备管理号量测日期时间时间间隔累计量测时间测点绝对三维坐标(m)测点绝对三维坐标(m)测线长度(mm)测线长度变化量(mm)测线长度变化量累积值(mm)测线长度变化速率(mm/d)距掌子面 距离(m)掌子面围岩级别年 月 日时分(d)(d)测点编号(i)测点编号
28、(j)测线编号测线编号测线编号测点编号XYZXYZDijDij Dij VDij测量: 复核: 审核: 隧道净空收敛测量记录表桩号施工方法施工部位埋设日期测线编号量测时间观测值平均值温度修正值修正后观测值相对初次收敛值(u)相对上次收敛值时间间隔收敛速率备注年月日时温度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mm)(mm)(mm)(mm)(mm)(mm)(mm)(mm)dmm/d测读者: 计算者: 复核者: 监理:隧道拱顶沉降测量记录表桩号施工方法施工部位埋设日期测线编号量测时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值温度修正值修正后测点高程相对初次下沉值(u)相对上次下沉值时间间隔下沉速率备注年月日时(m)(m)(m)(m
29、)(mm)(m)(mm)(mm)dmm/d测读者: 计算者: 复核者: 监理:3010监控量测工作基本要求10.1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变形位移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10.2每次量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10.3监控量测工作量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水准测量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全站仪非接触测量测回数3次;参与量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量测人员;为了将水准测量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
30、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监控量测测点进行观测;观测时要避免阳光或者隧道内灯光直射,且选择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观测时仪器要调整在成像清晰、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读数;观测和检核计算一致,观测过程要一次完成不中断;每次观测后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立即进行补测;对水准测量基准点和全站仪非接触测量后视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控制点的坐标和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11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分析及信息反馈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是信息反馈的基本工作。首先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校核,对监控量测数据必须进行可靠性分析,
31、排除量测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误差,剔除和识别各种粗大、偶然和系统误差,避免漏测和错测,切实保证监控量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其次要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各种物理量的计算、图表制作等;最后是数据分析,分析一般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值计算,分析各个监控量测值的大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11.1根据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时态曲线(或散点图)和空间关系曲线(如图9) 图9 位移时间曲线图11.2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进行回归分析,对最大值(最终值)进行预测,预测值与控制基准值进行比较,结合施工工况综合分析围岩和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如果位移曲线为正常曲线,说明围岩围岩处于稳定状态,支护系统是有效、
32、可靠的,如果位移曲线出现了反常曲线(出现反弯点急骤增长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结构已是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11.3隧道周壁任意点的实测相对位移值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总相对位移值均应小于表8所列数值。并根据实测值结合变形管理等级的规定,确定变形警戒线。当实测值接近或达到警戒值,而位移速率无明显下降,或喷层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挖方法。表8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值(%)围岩级别隧道埋深h (m)h5050<h300300<h5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0.010.030.200.600.030.1
33、00.080.400.300.600.100.300.200.800.701.200.200.500.402.501.803.00拱顶相对下沉(%)0.030.060.050.120.030.060.040.150.120.300.060.100.080.400.300.800.080.160.141.100.801.40注: 1) 硬岩取下限,软岩取上限; 2) 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指两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 3) 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乘以1.11.2后采用。11.4根据量测结果进行
34、综合判断,结合表16确定变形管理等级,根据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据以指导施工。 表9 位移变形管理等级管理等级管理位移(mm)施工状态U<U0/3可正常施工(U0/3)U(2U0/3)应加强支护U0>(2U0/3)应采取特殊措施注: U实测变形值, U0允许变形值11.5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如图(图10): 11.6工程安全性评价标准11.6.1实测最大值会回归预测最大值应不大于允许值或设计最大值。11.6.2根据位移速率判别:当周边位移速率小于0.1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070.15mm/d时,则判定围岩位移达到基本稳定;当周边位移或拱顶下沉速率大于1.0mm/d时,表明位移不稳定,应加强监测;当周边位移或拱顶下沉速率大于10.0mm/d时,应报警,立即进行加固。11.7量测信息反馈11.7.1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流程图:图11 监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内蒙古大学校园引才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新)
- 智能机场导航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必刷】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选聘政务服务社会监督员9人笔试备考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事业单位艺术专业技术岗位招聘工作人员6人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练习题库包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测试备考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5人备考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5人备考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标准)婚后债务分离协议书
- 2025广东河源紫金县殡仪馆招聘编外人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四川南充营山县医疗卫生辅助岗招募39人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看守所巡控岗位课件
- AIGC艺术设计 课件全套 第1-8章 艺术设计的新语境:AI的介入 -AIGC艺术设计的思考与展望
- 小学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 医院医务人员行风建设九不准
- 2025年禁毒社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秋冀人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附目录)
- 板材样品销售方案(3篇)
- 污水处理厂设备更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