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_第1页
谈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_第2页
谈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_第3页
谈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_第4页
谈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三点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与意义:一. 这是职业特有的义不容辞的使命。一个耳熟能详的比喻 是,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得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 有一桶水。这一比喻告诉我们,要做一名能满足学&求知欲望的教师, 就得“储水”。但,问题并没有在这里画上句号,如果再问,要给学 生一桶水呢?教师得有一缸水;要给学生一缸水呢?教师就得有一池 水、一河水、一江水。如果进而再问,这么多的水从哪里来?那就得 有源头活水。“活水”的“源头”又来自何处? 一要“开源”,二要“汲 水”。这才是问题最接近事物本质的答案。教师这个职业和一般职业 不一样,他的光荣使命是每天都得输出,输出知

2、识、信息、技能、智 慧,因而他每天都得吸收、储备知识、信息、技能、智慧。常青树为 何“常青” ?就是因为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没有停止。二. 这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效的方略。我们这个时代,用“瞬 息万变”来形容,似乎稍嫌夸张;但用“日新月异”來概括,确实不 算过分。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块,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须提升。 非学无以广才,非才无以应变,时代的要求刻不容缓。教育教学最终 目的是什么?不是给学生鱼吃,而是教会学生捕鱼,学生即使离开老 师仍有丰富的鱼产品可供食用;不是给学生灌水,而是教会学生汲水, 学生一旦毕业就业,仍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来水、长流水。教 会学生捕鱼、汲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教

3、师自身要有捉鱼、提水的丰 富实践与深刻体验。所以,教师在专业成长、发展历程中,有自身的 得失、甘苦乃至诀窍,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效的方略。因为, 以其昏昏,欲使人昭昭,无异于缘木求鱼,画饼充饥。只有甘苦之谈, 方可成金玉之言。三. 这是得天独厚的得益终生的享受。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 有一种特殊的“待遇”:要不间断地读书,要不停息地思考,并将自 己读书与思考的历程与领悟讲述给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一个艰苦的 劳动过程,也是一个愉悦的心理历程。内心的理解,通过语言的表述, 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肤浅趋向深刻,这是一种幸福,这也是一种 享受。无论是领导布置,还是朋友邀请,要我在有关会议上开讲座,

4、做发言,你都不要拒绝。原因就在于,你把这准备讲话而读书、而 思考、而表述的过程,看做是一个不可失之交臂的享受幸福的愉快的 历程。这是一般物质享受没法比拟的。最近,学生考上大学,家长大 摆谢师宴席,我们不少老师就感到腻和烦。这与读书、思考迥然不同, 越读得认真,越想得深入,越精神愉快,因为书本中除了 “千钟粟”、 “黄金屋”、“车如簇”这些物质的享受,还有更多的、妙不可言的精 神享受。怎样理解“书中自有颜如玉”?通常的理解是“漂亮的夫人”、 “美丽的妻子”,美人如玉,我更赞同书本愉悦了读书人的精神,拓 宽了读书人的胸襟。“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的气质“华” 了,能写 出华美的诗章;外在的气色“华

5、” 了,美丽而有光彩。所以,读书可 以修性养生。我在退休后给自己规定了八个“一点”,其中后四个一 点是“读一点自己爱读的书籍,想一点自己乐想的问题,讲一点自己 该讲的体会,写一点自己想写的文章。”三点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与途径:一. 内容:语言锻炼。教师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有:讲解、读书、提问、释疑。这 几种方式,无一不和语言息息相关。讲解,是教师传授知识、训练技 能的主要途径。讲解是否准确,是否清晰,是否生动,靠什么?靠语 言表达。读书,特别是朗读教材,是指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书面语言。 读的逻辑重音是否准确,句中停顿是否恰当,取决于教师对课木书面 语言的理解,还取决于教师对理解了的语言表达的水平。

6、提问,是教 师组织词句,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这所提的问题是不是明确, 是不是有思考价值,完全取决于提问者的语言能力。释疑,是教师解 释学生的疑难。对学生所提疑难问题的症结找准了没有,解答学生问 题准确与清晰程度如何,也是对教师语言能力的检验。教学最理想的境界是深入浅出。对教材的理解、领悟要深入, 必须依傍语言。看懂了教材,钻透了教材,都是指看懂了、钻透了介 绍知识、理论、方法的语言一一语言是知识、理论、方法的“存放地”。 浅出呢?还是靠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用通俗的、浅近的、准确 的语言描述、表达出来。理解越深透,表达越浅易;对教材语言理解 得不深不透,生吞活剥,讲解、描述必然会晦涩难懂

7、,词不达意。所 以“没有语言做依傍,就没有舟楫可供深入;没有语言作凭借,就 没有桥梁可供浅出。思维一旦离开语言,就不复存在,深入显出的妙 景佳境,既不可即,也无法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入之欲深, 出之欲显,利器只有一个:语言工力。”最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启发”的本源出自于古代 大教育家孔子。论语述而记载了孔子关于“启发”的论述:“不 愤不启,不屮非不发。”“愤”和非”是一种什么状态?愤,心里苦苦 思索而未能想通;t非,口里讷讷欲言而未能言明。为什么会进入“愤”t非”状态?是因为思维没有找到恰当的语言做依傍和凭借,处于混 沌和暧昧状态,是语言堵塞了思维。怎样进行“启”和“发” ?

8、 “开 其意”,“达其辞”。打开愤烘者堵塞的思路,排除愤怖者语言的障碍。 未能想通那就迅速在大脑中搜索、寻求能表达自己思索内容的语言材 料;未能言明,同样要寻找能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的词汇和句式。 这一搜寻的过程,是使思想借助于语言逐步畅通、逐步明晰的过程。 由此看来,“启发式”的运用,依赖的、凭借的是语言。令学生进入 愤t非状态,靠的是语言;让学生从愤烘状态中“获释”,靠的仍然是 语言。研究“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研究语言与思维的矛盾冲 突与和谐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的方法。“起初想不清楚,那因为适当 的材料(语汇)跟适当的组织形式(语句构造)还没有确定下来。什么时 候才算想清楚了呢?那就是

9、适当的材料跟适当的组织形式确定下来 了,能够把语言明白通畅地说出来的时候。”二. 方法:潜心读书与刻苦实践。在职进修、专业成长,首要的、根本的方法与途径在潜下心 来,认真读书。读书的主要目的,固然要丰富知识,但更在开拓眼界; 固然要积累经验,但更在提升境界。建议所读书籍并不局限在某一学 科或某一专业。推荐两本书,一本生活与哲学,高中政治课本, 定价944元。还有一本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100条 建议,条条管用。每天读一条,一学期学完;两天读一条,一学年攻 下。要给学生热情鼓励,指点他们看到光明前程。学生的起点有 高有低,智力有好有差,态度有优有劣,反映在接受能力、学习成绩 上必然有明

10、显的差距。其中特别是品德、学业都不好的学生,他们为 了掩盖自身的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还经常产生逆反心理,采 取反常行动。对于他们,我们千万不能只看外在表现,只看考试分数, 我们千万不能只给批评教育,只给冷嘲热讽。否则,对于他们,学校 生活就变成了种痛苦。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十岁的女孩, 流着眼泪,打开写满了不及格分数的家庭成绩报告单,恳求妈妈:“咱 们搬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住吧! ”当学生的心还没有穿上冷漠的冰冻 的铠甲之前,每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都会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每一 次教师的批评训斥,都会对他形成莫大的灾难。耍给所有学生以鼓励, 只要让他觉得这种鼓励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值得

11、的不是廉价的。 对优等生不必偏爱,对差等生不能歧视,要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进步中, 前面的路有奔头。只有他们心头燃起了希望之火,才能照亮自身光明 的前程。过去,我们只强调学校应该书声琅琅,这一点永远没错;今 天,还应强调笑声朗朗,歌声朗朗。校园首要的根本的应该是一个“乐 园"。三、阵地: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阵地在哪里?首选在课堂教学 中。因为隔行不隔理,何况所隔距离十分靠近,介绍一位专业成长成 效显著的语文教师的实践,供诸位同行参考。这位语文教学同行告诉我,他进修的主要阵地在语文教学的 课堂上。上课前的备课,他把它看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进修。他每备 一篇课文,反复阅

12、读,潜心钻研,独立思考和分析,而后和教学参考 书以及有关评介文章做对照,逐步缩短与书刊编写者的差距,进而在 某些方面超越了编写者的水平。走上课堂,他力求使自己讲出来的每 一句话都正确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力求做到生动形象。他曾经要求学 生,在认真听讲、严格训练的同时,注意他在课堂上说出的每一句话 是否准确,发现了毛病,课内、课外随时向他指出。这样全班有五十 位左右的同学帮助他捕捉病句,不谨慎使用语言不行,这是一个极好 的语言锤炼的机会。为了写好粉笔字,他进一步钻研了字的笔划、间 架、行款,为了搞好板书设计,他钻研了美学中的对称、平衡、整齐、 参差、对比、虚实、宾主等法则。这位语文教师的可贵之处,在

13、于他 清醒的看到了教课与进修既对立更统一的辩证关系。教学特别是课堂 教学的实践,对所有学科的教师来说,既是倾叶,也是吸收,既是教 人,也是炼己,是自身进修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和阵地,是训练思维、 语言、书写等能力得天独厚的“封地”。这位语文教师告诉我,他每 上一堂语文课,实际上是进行一次语文进修练习,完成一项语文进修 测试,攀登一级语文进修台阶。这一见解十分难能可贵。这一体会适 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师,也适用于只要开口讲话的所有人群。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阵地在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作 为自身成长、发展、提高的台阶,比较切实,易见成效。教育科研从 确定选题开始,就是面对自身实际,解决自身困惑。研究的过程,短 则三年,长则五年,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其中特别是将 思考的历程与结果诉诸于文字,更是提高与升华。这是因为,总结经 验、撰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散到集中、从现象 到木质的认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 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 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