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_第1页
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_第2页
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_第3页
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_第4页
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论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摘要: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是明代创立的一项重要教育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该项制度建立于明初洪武时期,实行中渐渐与课堂学习相脱离,至明代后期流于失败。实习历事制度把实习与授官结合起来, 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明代务实的人才观。 这一制度是明朝统治者人才思想、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是明代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为明朝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对当代高等教育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明代 ;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自汉代设立太学以来, 中央官学制度至明代建立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而趋向完善。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 素与西汉的“太学生出仕制度” 和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三舍法

2、”并称中国古代官学教育三大改革。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认为:这三个制度在古代教育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同等地位。1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是让国子监生到各历事部门进行实习,以获得出职任官资格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 中国教育行政史中说:这一制度是明代培养官吏的极为重要措施, 也是明代国子监始创的一项很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2詹家豪在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论述一文中认为,该制度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制度。3本文主要论述了该项制度的重要特征,这对于深化对该制度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明代人才思想的体现(一)明初的人才状况在一片凋敝景象之上建立起来的明王朝,百废待兴,重建任务极其繁

3、重,人才问题是明王朝面临的最大问题。原就大量缺乏人才的状况, 由于明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 又屡兴大案, 大杀功臣,使大量人才被牵连诛杀,导致人才缺乏问题更为突出。 为了维持刚刚建立不久的明王朝, 为了保证国家政体的正常运行,建立一只庞大的官僚统治系统成为明初的迫切要求。朝廷虽然有可用的治国管理人才,但又不合乎统治者的标准, 难以满足明初各项建设的需要。 主要有三类人才, 各有弊端:一类是随明太祖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百万官军, 虽然可以依靠, 但这些人由于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多是军事阅历丰富却目不识丁的粗人, 缺乏治国安邦的才能; 第二类是元朝的旧官吏们。这些官吏中, 也分为三种人, 一种有远见

4、者真心投靠朱元璋,已经得到重用;一种虽熟悉政务,却因有腐败习气而使朱元璋厌恶,不被重用;一种缺乏远见,并不真心归顺, 不能重用。 第三类是不被元朝重用或失意的散处林野的儒士,这类人不论从政治上还是才能上都符合朝廷用人的要求。虽然明太祖采用多种选拔方法“下诏求贤” ,主要靠荐举方式选拔了许多贤士为其服务。但明初荐举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难以满足而且质量上也难以保证,并且任人唯亲、任人唯近的弊端渐渐显露了出来, 明朝统治者急需按自己的意志来培养适1关广发,颜广文 . 明代政治制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86. 2熊贤君 . 中国教育行政史 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

5、6.237. 3詹家豪 . 明代国子监生历事制度论述j.史学集刊, 1998(1) :38. 1 / 8 合其统治需要的新一代人才。(二)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的创立由于人才的匮乏, 明朝急需培养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新一代人才,朱元璋独辟蹊径,首创了一种新的官学教学模式。洪武初年, 朱元璋在国子监中, 通过设立实习历事制度加快了人才培养选拔的步伐。朱元璋对国子监极为重视, 对国子监生寄寓了极高的希望。 他钦定了监规、学规,给予国子监生优厚的待遇, 教官从当时有名的儒士中严格选拔,希望把国子监生培养成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由于培养需要时间, 官职普遍空缺, 急需用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朱元璋便经常抽调国子

6、监生去一些地方,处理政务或到中央的一些衙门内协助工作,这样监生历事便应运而生。 这种让监生到衙门历事的教学方式, 不仅使监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训练了行政能力,而且还缩短了培养的时间,缓解了官吏的短缺问题。(三)朱元璋人才观的体现朱元璋虽然出身寒微, 但经过数年战争的磨练, 使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观。鉴于元亡的教训, 他认为儒生专习书史, 不谙吏事,一旦任之以官, “多为滑吏所侮,乃命于诸司习吏事” ,4提出必须注重对儒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他希望通过国子监来培养所需官员,让国子监生“实习历事”,是为了让他们及早熟悉吏员的工作,避免以后做官为属吏所误,使其做出一番成绩。朱元璋的人才观是既注重学识

7、,又注重实际能力, 即才学兼备。 朱元璋对于各类人才, 要“察其言行以观其德, 考之经术以观其业, 试之书算骑射以观其能,策以经史时务以观政事” ,5建立严格的标准来选拔人才。在实习历事过程中,他注重选拔一些成绩优异的国子监生在读书的同时,到各衙门去主持政事,实习历事。由于国子监生年轻阅浅,办事雷厉风行,也比较公正,在各部门中的“历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他们在实践中也增长了才干,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于是实习历事就做为一项制度被确定下来,作为国子监生出监任职的“试职”环节,成为选拔官员的一个途径。以这种途径选拔的官员,在朱元璋选用的人才中占绝大部分,出现“太祖间行科举, 而监生与荐举人才

8、参用者居多,故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6的局面。可见朱元璋创立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是其人才观的体现。二、明代教育思想的体现(一)对学生实践环节的重视监生历事制度是一种实践教育制度。基于人才观的指导, 建国初期,朱元璋便开始萌发了改革官学教育模式的想法,要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洪武初年,他频繁地临时委派国子监学生到诸司“历事” ,使这些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如洪武元年正月“遣(国子生)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定其赋税。”7洪武二年, “择国子生,试用之巡行列郡。举其职者,竣事复命,即抉行省左右参政,各道按察司佥事及知府等官。”8洪武九年八月,“又分遣国子生修岳、镇、海、渎祠” 。9洪

9、武十六年九月,命国子监生分行天下,清理4明太祖实录 . 卷九四 z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明太祖实录 . 卷五二 z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明史. 卷六九 . 选举一 z. 北京:中华书局,1974. 7明太祖实录 . 卷二九 z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 明 黄佐. 南雍志 . 卷一 . 续修四库全书第749 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9 清 夏燮. 明通鉴 . 卷六 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 8 军籍。通过这些事例,使朱元璋认识到了历事的重要性,但是并未形成制度,历事也只是些临时差遣。鉴于国子监原有

10、管理制度造成监生在监生活的长期淹滞,缺乏实际能力,最终促使朱元璋建立了监生实习历事制度。国子监对率性堂 (毕业班) 的学生实行积分法,以计算成绩,即“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章、内科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给一分, 理优文劣者给半分,文理纰缪者不给分。 年内积至八分者为及格, 获准出身,不及格者则继续坐堂肄业。 ”10这样,一个优秀监生从入监到毕业, 至少得花四年学习时间才能毕业,而实际上一般监生都需要花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毕业。这势必使大量的监生长时间淹滞在监中, 缺乏锻炼机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 鉴于这种弊端,朱元璋终于决定彻底改革。 洪武二十九年四月,

11、明太祖“令吏部以次录用国子监生,毋使淹滞。”六月,又“令监生年长者分拨诸司,历练政事”。11从而正式建立起监生历事制度。 明政府对“监生历事”是十分重视的, 要求各大内“教之政事,勿与猥杂差遣” 。12(二)学生实践内容的丰富明代实行监生历事制度, 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许多实习岗位, 有不同的层次,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方面,借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1历练文书写作历事要首先从基本工作做起, 通过写本即文员工作, 来达到培养文书写作能力,熟悉政务的目的, 因此是一项重要的行政工作。 监生主要在中央一些机关,如户部、礼部、刑部、工部、督察院、大理寺等部门誉写题本奏章,逐渐培养处理政事的实际能力,为将来走上

12、行政职位打下基础。2历练办事能力历练办事是对监生的高一级要求,被拨历到南京、 北京两地的各军政衙门进行历事,从事不同的政务, 分布面非常宽泛, 办事的工作也非常详细而且繁琐,主要分诸色办事和外地办事两种。(1)诸色办事主要包括以下名目:1)清黄:清理黄册;2)清军:清点军户及清查逃军;3)写诰:书写诰敕,制诰,制诏;4)天财库,承运库:登记钱粮等财政数目;5)续黄:续写黄册;6)司礼监,尚宝司:协助工作;7)六科:协助工作;8)工部清匠:清查脱漏,在籍匠户;9)随御史刷卷:清查档案;10) 礼部写民情,条例,光录寺刷卷;11) 修斋,参表;12) 报讣:报灾丧,属行人司;13) 赍俸:押送俸银

13、;14) 锦衣卫,兵部查马册;10明史 . 卷六九 . 选举一 z.北京:中华书局, 1974. 11 明 黄佐 . 南雍志 . 卷一 . 续修四库全书第749 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2明史 . 卷六九 . 选举一 z.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 / 8 15) 工部大木厂,后府磨算帐目;16) 御马监,九城门。13(2)外地办事则使他们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如随同御史出巡, 到州县清理良田,稽核税粮,或被分行国内,督修水利及清查黄册等。此外,国子监生还会衔命出使,稽查百司案牍或到地方上充当教官。 明史记载: 洪武八年(1373年)命丞相亲往国子监考核选取林伯云等36

14、6 人分教天下,对明朝初期地方官学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洪武二十四年令监生清查全国户籍,又选监生有练达政体者 639人,命行御史事, 稽核天下百司案牍。 事实上,国子监生们所进行的这些历事为明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见,历事监生在实习中的分布面是比较广的,他们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方面的事务,从而能比较全面的提高国子监生的行政办事能力。(三)为明朝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在明代国子监的教学管理中, 让太学生在学习的后期, 走出国子监, 到社会上去实习历事,并发展成明代太学生出仕的必然途径。虽然明朝中期之后,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明朝规定 “科举必由学校, 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15、,14因此参加科举考试前的监生也要求经过历事,这样,学校培养的人才就比较接近国家需要的实用人才。监生历事不仅缩短了监生从学校到任职之间的距离,使监生在入仕之前,基本上具备了处理政务的能力, 而且通过监生历事, 还可以使统治者尽早发现人才,便于其将国子监中学优才异者遴选进政权机构中去。在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正常进行的情况下, 国子监生中曾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能干的官员,如内阁大学士宋讷、胡俨等,可见实习历事制度确实为明代培养了一批实用型官员。重视监生历事环节, 将学习理论与做官的实践紧密结合,重视监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合格的官吏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三、明代的一项人事制度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既是

16、一项教育制度,又因为历事可以获得出身, 与做官直接联系,所以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 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人事制度的一些特点。(一)历事的资格要求国子监的学生实习历事是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监生都可以历事的。能够外出实习历事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限制。洪武时期,监生拨历以“年长”和“学优”为条件。如洪武八年(1375)命御史台选“太学诸生年长学优者”15分教北方各郡。 洪武二十九年 (1396) “命吏部选国子监生三十以上者分隶诸司, 历练政事。”16学优指课堂学习成绩优良, 只有学习好的才可以出监历事,而学业优则是需要时间的, 没有在监学习一定年份的, 是不可能学习优良的。所以学优必年

17、长。可见, “学优”与“年长”这一条件是与当时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洪武以后,只计入监或坐堂时间久近,以次拨历。永乐年间,以“入监日月”先后为序。正统年间, 以“坐堂月日”深浅为次序。 成化以后,国子生“以13明史 . 卷六九 . 选举一 z.北京:中华书局, 1974. 14明史 . 卷六九 . 选举一 z.北京:中华书局, 1974. 15明太祖实录 . 卷九八 z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6明太祖实录 . 卷二四六 z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 8 存省、京储、依亲、就学、在家年月,亦作坐堂之数”,17连依亲、在家的时间也可以算入坐堂时间, 计算长短以为

18、先后次序。 由于拨历只依据时间长短, 后来竟有监生“丁忧、省祭,有在家延留七八年者,即得取拨”。18往后是弊端越来越多,不可收拾。(二)历事的程序所谓历事的程序, 也就是监生在历事之前拨历的方法,管理极为严格和系统化。拨历的具体方法,称为“上序” , 首先根据在监时间长短来决定次序,即将预备拨历的监生按照其坐堂月日统一登记排队,并要查证是否有旷课和其他违规行为。坐堂监生要在每月月末将本人支馔月日,记在纸上,称为 “序单” ,呈送本堂,本堂查通知薄核实 (通知薄是全校六堂各置一册,专门记录国子监生员坐堂旷课月日的薄册) ,再送绳愆厅,对违反监规者,由监承总为扣算。再发到典籍厅查核是否背讫学规。再

19、送典薄厅查实支馔年月是否属实。呈送东厢房验证、考对、批定,按坐堂次序登记在册。监生由于来源不同, 上序的时间是不同的。 品官子弟由荫入监称荫监, 也称为官生。举监、贡监均由正途入监,合称举贡监生,简称举贡。官生也属于正途。生员或民人由纳粟纳米纳银等项入监者,称例监,属于异途。上序分为东序、西序,“举、贡、官生合为一,俱在坐堂满六个月挨次上东序,援例监生坐堂满十个月上西序” , “俊秀子弟及青衣生员援例入监” 者须坐堂支馔一年方许上序。拨历时也同样分开两序 “各候挨拨”。19上序只是获得排队挨次拨历的资格,还需要结合坐堂的时间确定是否拨出。天顺之前,一般要求坐监十余年,才能够拨历。正统五年(14

20、40)奏准,兵部和户部清军,写诰,天财库办事三年出身的项目,于入监五年者内取用;印绶清黄、续黄三年仍历事二年共五年出身的项目,于入监三年者内取用。 基本上,历期加上坐堂时间,需要八年才能拨历。历事办事出身期限短的项目,在坐堂时间相对长的监生中拨取。景泰四年(1453) ,鉴于坐堂年深者少,重新规定: “坐堂五年者, 办事历事两年出身; 坐堂四年者, 办事历事三年出身;坐堂三年者, 办事历事四年出身; 坐堂一二年者, 止令办事, 不许历事出身。”20历期加上坐堂月日共七年即可拨出,比正统时期减少一年。坐堂时间在逐渐减少,拨历的标准在逐步放宽。成化以后,监生积滞,拨历的时间不断缩短,还常常进行“拣

21、选”, “优者辄与拨历,有坐堂未及一年者。 ”21(三)历事分类的标准监生出监历事有一定的条件限制,那么监生历事的种类就会有所不同。据南雍志记载,监生历事有“正历”和“杂历”之分,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政务”。所谓“正历”是指在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历练政事, 从事政务,做一些有行政决策权的具体政事,并有签署公文的权力,史载:“六科历事监生,科有公本,监生列名于末,六部亦然。监生与尚书、侍郎、诸郎官并名疏” ;22而“杂历”则是指在诸司写本、办事,没有政务,做一些“只是眷写奏本,查理文册,稽算数目”23等一般的文书工作,17 明 申时行等 . 明会典 . 卷二二零 . 国

22、子监拨历 z. 北京:中华书局,1989. 18明史 . 卷六九 . 选举一 z.北京:中华书局, 1974. 19 明 黄佐 . 南雍志 . 卷一六 . 储养考下 . 续修四库全书第749 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20 明 申时行等 . 明会典 . 卷二二零 . 国子监拨历 z. 北京:中华书局,1989. 21明史 . 卷六九 . 选举一 z.北京:中华书局, 1974. 22 明 李乐 . 见闻杂记 . 卷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 明 陈子龙等 . 明经世文编 . 卷十四 z.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 8 没有行政决策权。监生在被遣历事

23、时, 也是根据学习成绩的优劣或入监途径来进行排序。拨历的成绩优异者先拨正历, 次之拨杂历, 再次拨办事短差。 景泰年间, 由于开纳监,这种不是通过正常途径因纳赀入监的“例监”,被称为异途。入监后没有伙食,要自己出钱;而由正常入监的正途监生国家给供应伙食,称为 “廪生” ,当然通过考试或选拨出来的廪生的文化水平也高些,于是规定:“给廪者,拨正历,不给廪者, 拨杂历” 。24就是说,给监生分配的历事任务是以成绩的优劣为依据,而不是以门第、 财产的高低、 多寡而分。 这种方式体现了明朝统治者思想的进步性。(四)历事政绩的考评监生历事多久才能够获得出身, 最初由监生所历事的部门作出的考核评语而定。洪武

24、时期, 即制定了历事考核法, 规定监生历事三个月后, 历事的衙门对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考绩分为勤谨、平常、才力不及和奸顽四等。“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者再历;才力不及者送监读书; 奸懒者发充吏”。25建文二年, 历事考核法再次进行了变更, 规定凡历事一年为满考,分三等,上者即授官,次下者再历一年复考,上者也授官,次量材选授,下还国子读书。监生正历的期限, 前后规定变动数次, 基本上以三个月为标准, 满日获得出身。不同时期,因为监生数额的增加和官缺多寡不一,续历时间有所变动,其他各项历事, 也有大致的变化过程。 洪武至成化十六年, 杂历中的写本, 一年或八个月上选

25、, 随御史出巡, 各项办事俱以半年满日更替,不能出身,长差和部分短差项目的历期, 万历间均定为一年满日。 而隆庆、万历以后, 杂历一年满日上选, 还有一部分短差以半年满日回监肄业,不给出身。 但其总体趋势是越到后来,准予出身的历事项目越多, 历事的期限就越短。 监生在历事期间,是根据政绩进行评分的。 政绩优异遇有空缺即可拨历, 政绩平庸则要继续历事或回监继续学习。 这种考核方式可以使优秀的人才尽早为国家所用,而那些不合格的监生又可以继续锻炼,体现了明代人事制度的合理性。四、明代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的影响国子监实习历事制度, 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教育制度。 以前历代王朝培养太学生,都是把学习和考试作

26、为授官的标准,而国子监却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使监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接受实习,从而缩短了监生从书本到现实的距离。它还把实践与出身结合起来,注意培养监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早日熟悉未来的工作,事实上监生通过历事, 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与现实社会早日接轨, 这样就为明代培养了大批实用官员。 然而,到明朝后期, 除科举外, 国子监生不经历事不给授官, 使历事成为监生入仕的跳板。由于历事制度是监生获取官职资格的重要途径,导致他们舍本逐末, 对历事的追求已超过对学业的追求,这样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 也与它的建立初衷相违背。 同时因为国家可以通过历事制度,得到一队廉价的

27、官吏, 减少财政开支, 于是虽违背历事的本意, 却还乐此不疲地执行, 这也助长了该制度衰败的进度,使这项本身具有积极因素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最后以失败而告终。24 明 申时行等 . 明会典 . 卷二二零 . 国子监拨历 z. 北京:中华书局,1989. 25 明 申时行等 . 明会典 . 卷二二零 . 国子监拨历 z. 北京:中华书局,1989. 6 / 8 参考文献1 明太祖实录 z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 明 黄佐. 南雍志 . 续修四库全书第 749册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明史z. 北京:中华书局, 1974. 4 清 夏燮. 明通鉴 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5 明 申时行等 . 明会典 z. 北京:中华书局, 1989. 6 明 李乐. 见闻杂记 z.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 明 陈子龙等 . 明经世文编 z.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8 关广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