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楷书入唐至巅之原因_第1页
试论楷书入唐至巅之原因_第2页
试论楷书入唐至巅之原因_第3页
试论楷书入唐至巅之原因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试论楷书入唐至巅之原因    吕杰摘要:楷书源于魏晋,发展于南北朝,至唐逐渐发展成熟。“楷书”从字面上来理解,具有两层含义:“楷”,在古词典广雅上注有法式,典范。楷,法也。所以凡遵循法度之书,皆可称为“楷书”。二、狭义上的楷书是与篆书、隶书、草书及行书相对的点画工整、结构坚稳的书体,典型的例子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唐楷”。关键词:唐代;楷书;科举;抄录;石刻李唐三百年,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李唐初立,统治阶级为了安定民心,重新稳定社会秩序,儒家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至太宗“崇王”书风演为书学正统,重视书法,科举考试要求“楷法遒

2、美”,“皆得正详”,形成初唐时期的书法风潮,但“王政统治”的潜意识是无法规避的,使得书法成为“礼法”之下的艺术。第一、科举制度的刺激唐代沿袭隋代创立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在科举考试当中,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所以天下考生都把文字书写当做科举考试中颇为重要的一环。当时东西两京的国子监,各设国子、太学、四门、律、书、算六学。除书学科的学生外,其他诸学如国子、太学、四门的学生,也规定“学书,日纸一副”。至于弘文、崇文两馆的学生,也必须“楷书字体,皆得正样”。地方上的府学、州学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从贡举得科目设置上看,书法也与中央一级的学校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唐代科举,设有秀才、明经

3、、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明书即书学,考察学生对各种书体的掌握程度。唐代还有一种考核六品以下官员的制度铨选,铨选的考核依辅四条基本准则,即所谓的“四才”。身、言、书、判,铨选一年一选,全部合格者授予官职。而书写水平即文字的易识程度直接影响判案时诉讼的公文质量,因此“书”其实是“四才”的重中之重。第二、玄学的式微与儒术的发展玄学的式微,儒术作为唐太宗政治教化、重拾人心的思想武器,虽然不再是秦皇式的“独尊”地位,但也是有唐一代学术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元,唐王朝大力提倡儒学,兼及佛道,著述典藏蔚然成风,“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抄书”成为了一种“工作”,“经典”最重

4、要的功能是教化育人,而教化育人的前提是“经典”要能够让普通“白丁”看的懂。朱长文续书断云:“唐世写经类可嘉,绍宗者犹屈为僧书,则写经者亦多士人笔尔。”这类作品书写者的书写目的,与官楷的书写者“干禄”的目的类似,通过抄经获得政府的津贴或寺院、地府富商的接济,维系生活。因此,北碑这种或长或短,或正或斜的形式不见了;此前用笔的忽提忽按,忽偏忽正的随意性也不见了,“皆得正详”的楷书正具有这种特点。第三、竖石立碑的盛行石碑的风行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书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只要立碑就要有书法,碑石刻字,当然楷书最宜。再加上唐代风行立碑,凡立碑大都是为碑主歌功颂德。要刻镌、立碑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如书丹、石料的

5、选择,聘请技术精湛的石刻匠等,其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并不是普通平民百姓所能够承受的起的。而达官贵人一旦参与进来,就像以书取士以书试吏一样,又必然是个文化层次的规定。第四、文房用具的发展书家所用笔、墨、纸、砚,虽有欧阳询、虞世南不择纸笔,但也因人而异,各有所宜。如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至晚唐柳公权要求就更加精细。宣纸源自东汉,唐书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朝廷用纸,全部出自各地杂贡,唐六典卷二十记:“杭、婺、忂、越等州之上细黄白状纸,均州之大模纸,宣、忂等州之案纸、次纸,蒲州之百日油细薄白纸,河南府、许、卫、怀、

6、汝、泽、潞等州之兔皮。”2而其中宣城郡纸最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李唐用纸,开始区分“生”“熟”,“熟者妍妙辉光,生者不经洸治,粗涩碍指,非丧中不敢用”3。唐代各级政府公文用纸也十分讲究,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记载“唐中制诏有四:封拜册书,用简,以竹为之。画旨而施行者曰发日敕,用黄麻纸;承旨而行者曰敕牒,用藤纸;赦书皆用绢黄纸,始贞观间。唐代制笔较于前代也有较大发展。至唐武宗,江西散卓笔,一改兼毫样式,冠以纯羊毛,吸收创新,为时人所赞。后世书家黄庭坚在其山谷题跋中记“老羝拔颖,霜竹斩竿。双钩虚指,八法回腕。张子束笔,无心为朴”4。当时风靡的有陈氏笔、诸葛笔、宫廷笔等等。在古代,墨分为石墨、

7、松烟两种。自魏晋以来,崇尚松烟,唐时以不见石墨。唐代在易州设有墨官。陆友墨史记:“祖敏,本易定水人,唐时之墨官也。今墨之上,必假其姓而号之,大约易水为上,其妙者必以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故祖氏之名,闻于天下。”除却官墨,唐代文人制墨之风也很繁盛。李阳冰曾制墨至于长安相国寺。砚为终身享有,虽未四宝之首。文人玩砚,追求的是文化随时间在砚台中留下的历史积淀,而不是追逐新颖,所以,在唐代砚更多的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各不相同,没有商品化的集中出现。笔墨纸砚的不断发展与品类的不断细分,对于书家的艺术创作,对于书法的广泛传播,对于艺术品德长期保存乃至流传后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楷书之所以在唐代发展至巅峰,与唐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唐代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逐步制度化,楷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楷书也随着社会需要的背景和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地法备体严,成为唐朝社会应用最广泛的字体之一,因而文人士子必须掌握楷书的书写技艺。隋唐时期出现的知名楷书家有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他们留给后人的丰碑巨制,堪为后代楷书的典范之作,也正是他们的实践铸就了中国楷书发展的巅峰。参考文献:1陸心源.唐文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2张说、张九龄等.唐六典.中华书局.3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凤凰出版社.4黄庭坚.山谷题跋.上海远东出版社.5朱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