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地理之中国的气候实用教案_第1页
八上地理之中国的气候实用教案_第2页
八上地理之中国的气候实用教案_第3页
八上地理之中国的气候实用教案_第4页
八上地理之中国的气候实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气候气候(qhu)复杂多样复杂多样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 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xunsh),更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第1页/共25页第一页,共26页。阅读阅读(yud) 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nnbi)跨将近50个纬度。在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低。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低,白昼短,得到太阳的光热少。另外,我国北方地区邻近冬季风的原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冬季风在翻越重重山

2、岭到达南方地区是,风力大大减弱。所以,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冬季低温可-30到-40,滴水成冰,大地白雪皑皑;而海南省冬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气候暖热,到处绿树成荫。为什么我国冬季(dngj)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第2页/共25页第二页,共26页。为什么我国夏季为什么我国夏季(xij)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南北气温相差不大? 1.太阳直射在北半球。 2.与南方相比,北方虽然正午太阳高度(god)角偏低,但白昼却长,所以得到的热量比南方少不了多少。第3页/共25页第三页,共26页。我国的温度我国的温度(wnd)带带 在我国,从北到南习惯上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秦岭淮河线以南,主要是我

3、国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x shun bn n)、广东省的雷州半岛、海南省以及台湾省的南部属于热带,其余均属亚热带。 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的南部属于暖温带。 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寒温带。在暖温带和寒温带之间,是东西延伸、面积广阔的中温带地区,包括准葛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第4页/共25页第四页,共26页。各温度带的积温各温度带的积温(jwn)和作物熟制和作物熟制温度带10积温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寒温带8000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等第5页/共25页第五页,共26页。 我国的降水地区差异大,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较大,较为湿润

4、,而越往西北内陆,降水量就越少,干旱也就逐渐加重。 从降水的时间分配(fnpi)来看,也很不均匀。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第6页/共25页第六页,共26页。我国的我国的“雨极雨极”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在台湾省的东北部,叫火烧寮,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557.8毫米(ho m),1912年的最高纪录达8409毫米(ho m)。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降水也非常丰富,年降水量达40005000毫米(ho m)。火烧寮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其降水的水汽各主要来自于什么(shn me)大洋?第7页/共25页第七页,共26页。我国的干湿地区我国的干湿地区(dq) 科学家根据降水量

5、于蒸发量的对比,将我国划分(hu fn)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第8页/共25页第八页,共26页。干湿地区分布地区天然植被湿润地区东北山地、秦岭淮河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森林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渭河平原等森林、草原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大部、天山山地等草原干旱地区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荒漠草原、荒漠第9页/共25页第九页,共26页。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

6、原气候。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shngw)的额繁殖生长,是我国的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也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使我国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还有利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使我国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具特色。第10页/共25页第十页,共26页。活动活动(hu dng)地区(dq)长江三角洲内蒙古草原海南岛气候(qhu)类型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产品羊毛香蕉水稻第11页/共25页第十一页,共26页。2.季风气候季风气候(jfngqhu)显著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tzhng)之二。 我国虽然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

7、候显著,季风气候区域(指能受到夏季风影响的区域)最为辽阔。 在我国季风区内,冬、夏风向有规律地更替着。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劲吹来自亚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正是这种冬夏相反的盛行的风向变化,带来了明显的气候季节变化。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第12页/共25页第十二页,共26页。 夏季风的进退也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因而,我国南方的雨季比南方早,比北方长。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wngwng)会

8、造成旱牢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第13页/共25页第十三页,共26页。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季风气候显著(xinzh)的原因与影的原因与影响响 我国位于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地球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由于海陆(hi l)性质的巨大差异,冬季亚洲大陆北部成为冷空气的聚集地,气压高,冷空气自高压中心区向四周辐散;夏季陆地增温迅速,气压低,而海洋气压相对较高,暖湿空气从海洋吹向大陆。第14页/共25页第十四页,共26页。 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地影响。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水

9、热条件配合得当,使农作物和林木在旺盛的生长期内,能够得到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因此我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但夏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而其他季节降水少,易造成干旱。在冬、夏季风强弱反常是,会导致降水波动大和热量条件的不稳定,从而带来旱牢灾害和夏季低温、冬春季寒潮,常使工农业生产乃至人们(rn men)的生活遭受损害。第15页/共25页第十五页,共26页。形成原因影响区域季风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甚小夏季(xij)风影响大西北地区、东西(dngx)地区你的家乡是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如果是季风区,请你举例说明季风气候

10、(jfngqhu)对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如果是非季风区,请谈谈你的家乡的气候特征。第16页/共25页第十六页,共26页。 由于我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因此我国的气候也有很强的大陆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变化(binhu)和日变化(binhu)较大,与世界上同位的的其他地区相比,气温冬季明显偏低,夏季明显偏高。第17页/共25页第十七页,共26页。我国冬季是世界我国冬季是世界(shji)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同纬度上最冷的国家家 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我国冬季气温偏低。如果把我国1月平均气温与欧洲西部国家比较,那么,我国东北地区偏低1020,黄淮海地区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

11、0,就是华南(Hunn)沿海也要略低。城市纬度1月均温7月均温气温年较差齐齐哈尔4723N19.622.642.2巴黎4858N3.11915.9第18页/共25页第十八页,共26页。3.多特殊多特殊(tsh)天气天气 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 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具体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北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在4以下,且陆地上伴有57级大风,海上伴有68级大风,就可视为寒潮发生(fshng)。寒潮南下使所经过的地区产生急剧降温、霜冻、大风,有时还伴随雨雪天气。第19页/共25页第十九页,共26页。 寒

12、潮的出现,往往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入侵南方的强寒潮,常常会使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在草原牧区,寒潮带来的暴风雪会覆盖草场,断绝饲料来源,有时还会使体弱的牲畜直接受冻致死。在干燥地区,寒潮引起的“沙暴”不仅刮走土壤(trng)表面的细土,大大损耗土壤(trng)肥力,而且还可以湮埋田园。第20页/共25页第二十页,共26页。梅雨梅雨(miy) 夏初,江淮地区常常阴雨连绵。因为这是正值梅子黄熟的季节,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梅雨”。由于下雨时间长,空气湿度大,致使百物生霉,因而又有“霉雨”之名。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长时间的连续降雨(jin y),相对湿度大,日照时

13、间短,地面风力小,阴云笼罩,出现绵绵阴雨或阵性降雨(jin y)。 梅雨来临的早吃、持续时间的长短、雨量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江淮流域的农业生产。梅雨如果来得过早,雨期过长,雨量过大,就会出现洪涝和低温灾害,严重影响夏、秋农业收成;如果来得太玩,或者雨期过短,甚至“空梅”,就会出现干旱,严重影响夏种和春播作物的生长。第21页/共25页第二十一页,共26页。台风台风(tifng) 台风形成 条件: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

14、,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zhsh)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地理书第一册的描述: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

15、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第22页/共25页第二十二页,共26页。沙尘暴沙尘暴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 戈壁滩上的沙尘暴 成的主要原因(yunyn)。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

16、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土壤、黄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当干旱少雨且气温变暖时,硅酸盐表面的硅酸失去水分, H2SiO4=SiO3 -2 + H2O(气) 这样硅酸盐土壤胶团、砂粒表面就会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有了排斥作用,成为气溶胶不能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扬砂即沙尘暴。沙尘暴本质上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气溶胶。 沙尘暴形成的物理机制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第23页/共25页第二十三页,共26页。第24页/共25页第二十四页,共26页。谢谢您的观看(gunkn)!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