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_第1页
怎么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_第2页
怎么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_第3页
怎么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_第4页
怎么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怎么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文章目录五代十国,即: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吴、前蜀、吴越、闽、南汉、荆南、楚、后蜀、南唐、北汉吹毛求疵地说,五代十国的说法并不是很准确,因为有些政权的当权者并没有称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 ,而且也不止 15 个政权,所谓五代十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不过,我们不用纠结这些旁枝末节的问题,就按通行的说法来吧。大致来说,五代政权盘踞在华北,一脉相承的是大唐的衣钵, 这是主流; 十国大多盘踞在南方 (北汉特殊,在北方) ,自成一家,这是非主流。 15 个政权之间既有纵向更替,也有横向攻伐。如何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呢?我们不妨以主流的五代为主线,以主流

2、与非主流的关系为辅线, 把五代十国的历史划分成5 个阶段。 第一阶段 ( 891年 907 年)山雨欲来第二阶段( 907 年 936 年)梁晋争雄第三阶段( 936 951 年)屈辱的后晋、后汉第四阶段( 951 年 960 年)崛起的后周第五阶段( 960 年 979 年)收拾旧山河:乱世结束这几十年里,英才辈出,群雄纷争,光是把他们的名字列出来,恐怕就得列两页纸,而且这些人的故事已经讲得太多,所以以下不再啰嗦,尽量删繁就简,只说主干。一、 891 年 907 年:山雨欲来安史之乱过后,唐帝国偶尔也有明君贤臣的局面,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江湖之远,藩镇割据势力飞扬跋扈;庙堂之高,宦官专政与党争

3、成为痼疾。曾经煊赫宇内的唐帝国,毕竟是走上了狂澜难挽的下坡路。由于安史之乱严重摧毁了中国北方的经济基础,所以战乱过后的唐帝国非常依赖南方的赋税收入,这也是帝国成功续命的一颗救心丸。然而,窝漏偏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唐末的黄巢之乱又破坏了南方的经济命脉。南北两地接连遭到重创,唐帝国离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按照通行的说法,五代十国的起讫时间是907年到 960 年,即上自朱温灭唐,下至赵匡胤建宋。如果不以外在形式为划分依据,而是以 15 个政权的实际建立时间为划分标准,五代十国的时间就得向上推到 891 年前蜀建立, 向下延伸到 979 年北宋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这也是范文澜的划分方式)

4、五代十国的头是怎么开的呢?这得说到唐帝国的倒数第二任皇帝唐昭宗。 888 年,唐昭宗继位,摆在他面前的唐帝国早就成了一个四面透风的烂摊子。唐昭宗意识到王权之所以式微,与中央军力量过于薄弱有莫大关联,登基初期咬牙跺脚,组建了一支兵力 10 万人的中央军。同年12 月,唐昭宗出师南下,讨伐割据西川的一个藩镇,与此同时,他又另派朱温组建联军,讨伐盘踞河东的李克用。西线战事比较顺利,但是主帅统军无能,征战过程中,高层将领王建偷天换日,独揽军权,并且扩充了自己的势力。相比较而言,东线的战事就打得比较艰难,僵持不下。为了确保东线战役的胜利,唐昭宗于 890 年下令停止西线战役, 调遣西征军援救东线, 羽翼

5、已丰的王建抗命不遵,西征军主帅怕被王建杀死,自行回中央复命,王建随后派兵驻守边关,切断了西川与唐帝国的联系,自此,西川成为王建的禁脔,时为 891 年(这个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蜀,史称前蜀) 。这是十国的第一国。西线的中央军是回不来了,昭宗皇帝只能硬着头皮把东线战役打下去。这一轮战役的胜利者是李克用,但他的实力有所削弱;最惨是昭宗皇帝,因为他苦心经营的中央军遭到李克用的重创, 折损大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局是两败俱伤,事实上,得利的渔翁是存在的,那就是朱温。朱温是李克用的死对头,唐昭宗征讨李克用就是他撺掇的,在此次战役中,他的嫡系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损害,充当炮灰的基本上都是中央军。战后,趁着李克

6、用被削弱, 见缝插针的朱温迅速崛起, 实力逐渐超过了李克用。892 年,也就是王建控制西川的次年,割据江淮的杨行密被唐昭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后来被封为吴王,这个政权被称为吴国) 。这是十国的第二个国。淮南节度使原先另有其人,杨行密只是此人的部将。黄巢败亡之后,余部在秦宗权的率领下转战于中国北方,为祸甚烈。后来,原淮南节度使被部下所弑,杨行密打着为故主复仇的旗号崭露头角,成为淮南地区事实上的首脑人物。就在此时,秦宗权派遣弟弟秦宗衡与孙儒率军南下,意图占领淮南。不久,朱温猛攻秦宗权,秦宗权招架不住,急令秦宗衡和孙儒北上会师 与王建强占唐昭宗军队的手法如出一辙孙儒不甘心再受秦宗权摆布,杀死秦宗

7、衡,转而投靠朱温,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不甘心把淮南拱手让人,奋起反抗,经过一番苦斗,终于杀死孙儒。朝廷无可奈何,只好接受既成事实,正式任命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控制淮南的次年,也就是893 年,割据福建的王潮被唐昭宗任命为福建观察使(王潮的弟弟王审知后来被封为闽王,这个政权被称为闽国) 。这是十国的第三个国。王潮出身流寇,早年间转战于福建一带, 响应黄巢, 后来逐渐成为当地流寇的首领,一步步控制了福建全境。朝廷鞭长莫及,只能招安,正式任命他为福建长官。同样是在王潮控制福建的这一年,割据浙西的钱被唐昭宗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钱后来被封为吴越王,这个政权被称为吴越) 。这是十国的第四个国。

8、钱是杭州临安人,当初,黄巢起兵作乱,钱集结乡勇,追随地方长官据境自保,使得黄巢不敢觊觎杭州,因为战功显赫而深受地方官的赏识,一路升迁,逐渐在浙西站稳了脚跟。杨行密和王潮在先,朝廷已见怪不怪,顺水推舟地任命钱为镇海军节度使,承认他对浙西的统治。3年之后,也就是 896 年,割据湖南的马殷被朝廷任命为潭州刺史(因为马殷后来被封为楚王,所以这个政权被称为楚国) 。这是十国的第五个国。这个政权是怎么来的呢?跟孙儒有关。当初,孙儒被杨行密击败,残部转战湖南,后来,这一部分兵力的主将死于一场内乱,马殷成为新的主事人,逐渐占据 了湖南全境。杨行密、王潮、钱金象 这时候又来了一个马殷,朝廷这时候已经麻木了,除

9、了承认马殷对湖南的统治,别无他法。 9 年之后,也就是 905 年,割据岭南的刘隐被朝廷任命为清海节度使 (这个政权的当权者后来称帝, 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这是十国的第六个国。与前面的那几位相比,刘隐接手岭南的过程比较顺利,他的老爹已经在岭南苦心经营多年,早就给他做好了接班的充分准备,所需要的只是朝廷的一道委任状。当南方的非主流纷纷割据自立的时候,北方的主流正在忙着抢大唐的衣钵。在此阶段内,中国北方势力最大的军阀主要有四个, 即晋王李克用、 梁王朱温、岐王李茂贞、燕王刘仁恭。资格最老的李茂贞是老派军阀,后起之秀朱温和李克用崛起之后,他对朝廷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势力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不容小

10、觑,在朱温和李克用之间纵横捭阖。刘仁恭的崛起,得益于李克用的扶持,站稳脚跟之后,他先背弃李克用,投靠朱温,继而又背叛朱温,投靠李克用,在朱温和李克用之间辗转腾挪。朱温和李克用的关系怎么样呢?这两个人是历史故事里的大众脸,别处已经说过太多, 这里就不啰嗦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 要不你死,要不我死。李茂贞和刘仁恭的政权得以存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得益于朱、李之争,他们既是朱温牵制李克用的棋子,也是李克用制衡朱温的砝码。 907 年,朱温篡唐,强迫唐朝末代皇帝禅位,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它继承的是唐帝国的衣钵,所以很多史学家将907 年作为五代十国的开始) 。这是五代的第一代。 891 年到 907

11、年的中国形势,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在此阶段内,南北双方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而是有过一些接触的,只是接触的方式不友好。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方政权当中,最有希望南下的就是势力最大的朱温,挡在他面前的政权有三个,即杨行密的吴国、马殷的楚国,以及王建的前蜀。杨行密对朱温的态度是坚决反对。朱温未尝不想南下,只是杨行密死活不让道,曾几次痛击朱温,朱温也对他无可奈何。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潮(闽国)、钱 (吴越)、马殷(楚国)、刘隐(南汉)能够紧随杨行密之后成功建立政权, 未尝不是沾了杨行密的光。 因此,可以说吴国是南方诸国的屏障,历史学家对此也有过论述,为了减少枝蔓,这里略过不提。王建(前蜀)的对外政策是保

12、境自守,隔山打牛,对势力相对弱小的李茂贞软硬兼施,利用李茂贞屏卫前蜀,不跟朱温撕破脸皮,更注重与李克用保持友好往来,在地缘战略上对朱温构成夹击态势,使朱温不敢轻举妄动。 马殷倒是和朱温相处得比较好, 但是说到底,这种关系的本质只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朱温的触角 要想伸入他的楚国也是没门。不过,这些并不是朱温无法南下的主要原因。朱温之所以不敢南下,最为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李克用的威胁太大。所以,在五代十国的第二阶段,梁 晋争霸必然会成为局势重心。二、 907 年 936 年:梁晋争雄荆南的大部分地区此时已被邻国瓜分,只剩下一座江陵城还在朱温的掌控之中,朱温任命高季兴出任荆南节度使,很有黑色幽

13、默的味道。可朱温想不到的是,这个弹丸小国的寿命居然长达57 年,比他那只有16 年寿命的后梁可活得长多了。截至高季兴出任荆南节度使,中国南方已经出现了 7 个政权:前蜀、吴国、闽国、吴越、楚国、南汉、荆南同期,中国北方还有三个主要的割据势力:李克用、李茂贞、刘守光(刘仁恭之子)对于灭唐的朱温,这些割据势力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闽国、吴国、吴越、楚国、南汉、荆南、刘守光,承认后梁的正统地位,前提是井水不犯河水,后梁不得干涉本国内政。前蜀、李克用、李茂贞依然奉唐为正朔,拒绝承认后梁的合法地位, 视朱温为逆贼, 一度谋划共同出兵,围剿朱温,然而因为各怀心事,围剿一事最终不了了之。之后,前蜀的王建自己登

14、基称帝,闭关自守,李克用和李茂贞依然不依不饶,宣布将与朱温周旋到底,而在这二者当中,最让朱温头疼的,依然是李克用。 908 年,李克用含恨而终,其子李存勖承袭父爵。整个五代十国,李存勖是最为璀璨的将星之一,朱温或许并不是太畏惧李克用,但是他对李存勖是又敬又怕,曾经说生子当如李存勖,自己的儿子跟李存勖相比只是猪狗。李存勖消灭后梁的过程,其他地方已说得太多,这里也不再啰嗦,一笔带过。 914 年,李存勖消灭刘守光,随后降服李茂贞, 923 年消灭后梁,登基称帝,建立后唐。这是五代的第二代。后梁对南方诸国的措施是安抚笼络,后唐大体上延续了后梁的对外策略,同时也采取了一些硬性手段,于 925 年消灭了

15、前蜀,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镇守此地。对于雄踞北方的后唐,南方政权的态度依然可以分为两类:吴越、楚国、荆南承认后唐的正统地位,闽国、南汉、吴国拒绝称臣,继续保持独立。如果李存勖不沉溺声色,而是励精图治,烽火连城的大混乱局面可能就会提前结束, 可是, 这只是假设。 因为宠信优伶, 后唐帝国于926年发生叛乱,李存勖死于乱军之中。趁着局势大乱,孟知祥割据蜀中,脱离后唐控制,把蜀地变成了私人领地(孟知祥后来称帝,国号为蜀,史称后蜀) 。这是十国的第八个国。三、 936 年 951 年:屈辱的后晋、后汉李存勖死后,后唐帝国几经辗转,又存活了 10 年。 936 年,后唐帝国战将石敬瑭联合契丹人消灭后

16、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这是五代的第三代。 937 年,吴国发生政变,权臣李昪 (词人皇帝李煜的爷爷) 强迫吴主禅位, 改国号为齐,后来又改为唐,史称南唐。这是十国的第九个国。南方诸国当中,南唐的势力比较大,尤其是在 945 年消灭闽国之后,国力更是达到巅峰,成为南方第一强国。 (没过多久,闽国的残余势力夺回闽国东部, 保留国号, 但是向南唐称臣,南唐只是占领了闽国西部。 )石敬瑭在位期间,对契丹人奴颜卑膝,遭到了内部的强烈反对,他去世之后,新帝有意扭 转局势,摆脱契丹人的控制,因此与契丹交恶。 947 年,新帝成为俘虏, 后晋被契丹人消灭。 契丹人原本打算入主中原,然而因为肆无忌

17、惮的烧杀抢掠,致使中原百姓反抗不断,眼见局势不可收拾只好撤离,盘踞在太原的刘知远(原为后晋大臣)趁机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这是五代的第四代。五代十国所有的政权当中,后汉的寿命最短,从立国到亡国,只有短短4 年。说到这里,该说说后晋、后汉这两个正统政权与南方诸国的关系了。之前,后梁和后唐虽然势力有限,但是它们对南方政权都有一定的威慑力,后晋和后汉不同,把这两个政权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的对外政策有共同特点:对南方政权的影响力极为有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都笼罩在契丹的阴影中,受制于人,自顾尚且不暇,遑论经略南方?南方诸国了解后晋和后汉的软肋,纷纷和契丹交好,还时不时利用契丹敲打一下它

18、们,比如闽国的使者某次被后晋扣押,闽国屡次交涉无果,请求契丹出头,迫于契丹的压力,后晋只好乖乖放人。四、 951 年 960 年:崛起的后周 951 年,郭威发动政变,颠覆后汉,登基称帝, 改国号为周, 史称后周。 这是五代的第五代。不久,后汉残余势力在太原一带建立新政权,仍然沿用后汉的国号,史称北汉。这是十国的第十个国。同年秋季,南唐消灭楚国,脚跟还没有站稳,就被楚国残余势力驱逐出 境。 这一股残余势力的领头人没有复国, 而是选择投靠后周,被北周封为武平军节度使。至此,除了后周,南方政权还有5 个:后蜀、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北方政权还有1 个:北汉。对于蒸蒸日上的后周,这6 个政权的态度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吴越、荆南积极向后周靠拢(因为南唐的威胁太大) ;南汉地处偏远,拒绝介入纷争;北汉、南唐联络契丹,坚决抵制后周;后蜀闭关锁国,隔岸观火,一度有过与北汉、南唐夹击后周的念头,却因三方各怀鬼胎而作罢。后周帝国创立的头几年里(郭威在世期间) ,以稳定内部、积蓄实力为主,把北汉和契丹作为主要防范对象,不惹事,不怕事,北汉勾结契丹几次南下,都铩羽而归。国内局势稳定之后(柴荣在世期间) ,后周开始经略南方,在吴越和荆南的协助下猛攻南唐,迫使南唐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