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S部 第7章神经衰弱(:necIrastlenia)神经症的一种。精神易兴j奋和易疲劳,常伴有烦恼、紧张、易激惹和心理生理症状,I美国医师比尔德1869年创用。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躯体I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精神疾病。大多起病缓慢,病程I持续。主要临床表现有: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不由自主的回忆与联想增多,指向性思维吃力而非指向性思维活跃,自制力减弱,遇事易激动、易烦恼、易紧张、易后悔、易伤感,疑病倾向,常伴有头痛、颈部僵硬感、腰酸背痛、失眠多梦、头昏眼花、耳鸣心悸、胸闷腹胀、消化不良、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由于一些症状在诊断学上缺乏特异性,所以近些年来其诊断
2、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在西方,该病诊断已不复存在。但在东亚仍相当常见。我国精神医学界针对以往将该病诊断扩大化的倾向,制定了较为明确、严格的诊断标准。既保留了该病的诊断名称,又使其临床诊断规范化。神经特殊能说(doctrine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19世纪上半叶对科学心理学影响最大的神经生理学理论之一。其要点由贝尔于1811年提出。倡导者JP缪勒于1826年撰文阐述,1838年又在其人类生理心理学纲要第5卷中加以论述,使之成为完整的学说。JP缪勒将这一学说概括为8个法则,其中心思想:感觉的性质并不决定于外在物理条件和环境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有机体自身特殊神经能的性质。
3、他认为,能量就是性质,并首次提出主观映象依赖反映机制的问题这在当时是一大进步。现代感官心理生理学研究证实,即使在同一感觉器官内,不同的神经组织和细胞也表现出进一步“专化”现象。但该学说否定感觉是外界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陷入康德的不可知论。神经调节物(neuromo(1ulator)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总称。在许多神经元中可以共存,并共同参与神经调节活动。一般认为,其中单胺类、乙酰胆碱类和氨基酸类均为神经递质,神经肽类多为神经调质。使神经调节的形式更为扩大、更为精确。随着对其生理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将可能研制出更多的新药。神经习性学(neuroethol()gy)习性学分支学科。旨在分析行为模式的
4、完成和控制过程中感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机制。研究的主要问题:(1)中枢神经系统怎样调节运动;(2)哪一种神经生理过程影响动物的动机状态;(3)来自经验的信息怎样贮存在脑中;(4)特定的关键刺激怎样从作用于动物的大量混乱的环境刺激中筛选出来。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有机体重要组成部分。众多有组织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的集合体。调节人和动物体内各种器官活动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全部神经装置的总称。人体神经系统包含约lO个10圯个神经元以及为数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庞大的神经细胞数量以及神经细胞之间的复杂组织联系使神经系统具有复杂的功能。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5、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组成,其中,躯体神经系统又可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又可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见下图)。通过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许多感受器和感觉神经,获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神经系统分类图神经系统发展(development of nervous system)个体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神经系统的形成及其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和增强的过程。胎儿期和新生儿期发育最快,主要包括脑结构、神经元和系统功能的发展。胎儿期,首先发展的是系统的低级部位,以后大脑两半球也发展起来。六七个月的胎儿,已基
6、本上具有跟成人一样的大脑沟回。婴儿期大脑发育很快,但其速率是递减的。新生儿脑重约396克,到25岁左右,已增到900至1011克,约相当于成人脑重的23;7岁儿童脑重达1280克,基本上接近成人脑重。五六岁,脑结构已相当成熟;13岁至14岁基本达到成人水平。在神经元结构方面,受孕后10周12周,主要是神经母细胞的增殖。在胎儿后期及出生后4年左右,神经元功能的发展与树突的生长不可分割。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要持续到出生后约两年这促进了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开始于胎儿期第4个月,此后数年髓鞘的厚度可能持续增长。大脑皮层细胞发展很慢,到胎儿的第7个月,类似成人皮层的6个细胞层才出现。中枢神经
7、系统功能的发展水平在胎儿期可由胎儿对刺激的反应来判断。若一种全身性的反应被局部的反应代替,则说明神经系统调节控制能力增强。新生儿神经系统的机能主要表现在各种无条件反射上,如行走反射等。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兴奋和抑制在儿童期不断增强。皮质抑制功能的发展使儿童更善于调节自身行为。条件反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不易泛化,并日益巩固。婴儿期出现第二信号系统,但其功能在学前期仍不占主要地位。直到学龄期,其活动才日益发展。神经心理测验(neur(psyc·hol()gi c:a1 test)心理测验的一种。临床上主要用于评估脑损伤后的心理或行为变化,也用于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可分两个方面。(1)有关
8、智力、记忆和人格的常用心理测验,如智力测验、记忆测验和人格测验。(2)为研究脑损伤后的某些心理功能改变而编制的测验,包括单项测验和成套测验两大类。单项测验如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本德视觉运动格式塔测验、心理语言能力测验等,成套测验如HR神经心理测验、I。N神经心理测验。全面评估被试的感知觉、运动、言语思维、空间结构等脑功能状况。神经心理评量(neuropsychological asscjssmmt,NA)神经学与临床心理学中运用心理测量技术评定脑功能、脑损伤状态与行为关系的过程。其主要用于:(1)为大脑损伤病例提供定位诊断的症状学依据,针对各种心理活动所包含的不同脑功能状态及其总的特点而设计,可
9、为临床诊断提供精确的症状学依据,成为脑一行为相互关系研究及确定脑损伤部位的定位诊断方法;(2)提供药物和脑外科等其他治疗的判定标准;(3)评定治疗效果;(4)为制定高级神经机能的神经康复治疗步骤和措施提供心理学依据。应注意以下几点:(1)很多神经心理测验的完成有赖于多种心理机能的整合,但测验得低分,既可由其中的任一机能引起也可由几种障碍联合造成。(2)脑机能具有可塑性,某些心理测验常常可采用不同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完成。评量时既要注意完成量,也要注意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3)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试是否真正理解测验要求并保持积极的状态,评量时必须考虑被试的能力水平,并使被试
10、尽量保持积极的状态。常用工具有HR儿童神经成套测验、LN神经心理成套测验等。神经心理学(nel】ropsyehology)介于心理学、临床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因脑局部损伤而引起的心理功能变化,揭露某些心理功能的脑机制。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苏联科学家鲁利亚的专著神经心理学原理的问世为标志。7080年代,沿袭其学科独立之前的经典方法神经心理测验,研究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80年代以来,吸收了许多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以及心理生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建立了视觉、听觉实验室和脑事件相关电位实验室,用实验方法和神经心理测验方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研究脑病人的心理功能特点和脑
11、结构功能特点间的关系。所研究的心理模型大都是异常的,如失语症、失认症、失用症、遗忘症和割裂脑病人的知觉、记忆、运动和语言异常。神经心理学原理(OCHOBa HeponcHXOJIOI、Hid)书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著。苏联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共三编15章,从脑的机能组织与心理活动、脑的局部系统及其机能分析、心理过程及其脑机构等三个层面阐述神经学的基本原理。第一编共3章,主要从机能的角度论述脑机能定位与心理活动的关系,以及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其中第一章是关于脑的机能组织的知识的三个来源,第二章阐述脑的局部损伤与机能定位的基本原则,第三章论述脑的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第二编共6章,
12、从脑的各个部位,如枕叶、颡叶、额叶、皮质中央底部、脑的右半球出发,研究这些部位与具体心理活动的关系。第三编论述知觉、运动和行动、注意、记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和脑的机能、结构。中国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汪青、邵郊、王建等的中译本。神经行为学(neuroet:hology)研究动物的自然习性及其与神经系统关系的一门学科。注重研究自然生活条件或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动物行为,特别是动物遗传的一些行为,如捕食、防御、性行为等,以及同种个体在这些行为过程中的信息交换途径,考查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这些行为中的作用和意义。其典型研究课题:蜜蜂利用视觉识别花的颜色、采集花粉,蛙利用视觉捕食飞行蚊虫,蝙蝠利用听
13、觉导航等的行为规律及其神经学基础。这些研究,一方面发现了人类以外动物世界感知觉的多样性,如超声知觉、红外光知觉、天空偏振光知觉和地磁场知觉等;另一方面并不停留在对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观察,常常努力模拟自然环境,在观察动物行为的同时,进行不同层次的生理研究,以揭示这些行为的神经机制。神经性催眠(nelJrohypllology)由长时间凝视视线以上的发光体,眼睑上举肌疲劳而引起的不自然睡眠状况。英国医生布雷德于1842年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催眠术提出的概念。这是他早期对催眠术的理解。随着研究的深入,布雷德认识到心理因素在催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感觉凝注的效果。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14、nervosa)心身障碍的一种。发作性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并狂食滥饮(较大多数人在相同时间、场合摄入的食物数量多许多)现象。患者往往至腹痛或自行导吐才停止饮食。每周至少发作两次,且持续至少3个月。发作后能意识到异常,但不能自控,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反复出现不合适的补偿行为,如常采用引吐、导泻、禁食、灌肠方式或其他药物,以至过量运动,以期防止体重增加。此障碍不是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神经性厌食症(netvous anorexia,a1-10rexia hervosa)进食障碍的一种。由情绪矛盾引起。常于青春期起病,多见于少女,常伴有停经。其病因可能与遗传、下丘脑功能障碍
15、、社会心理因素(如盲目追求苗条)、家庭矛盾冲突等有关。主要表现:(1)拒绝进食或限制自己的饮食量。有的故意制造呕吐或服用泻药,参加一些剧烈的运动。经长期饥饿后,出现食欲消失。(2)体重明显减轻。常低于标准体重25以上。(3)体象障碍。尽管已经明显消瘦,仍觉得自己太胖。(4)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女性表现闭经、乳房不发育,男性性欲减退。由于长期进食少,可致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并易发生其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并可出现焦虚、抑郁等精神障碍。可伴有间歇性、发作性贪食。本症常为慢性病程,约半数以上患者可自发性或经治疗后完全恢复,14持续存在。严重者会引起极度营养不良性疾病,甚至死亡,死亡率为5
16、左右。系统脱敏和阳性强化的行为疗法对该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神经血循环性虚弱症(neurocir culatory asthenia)亦称“心血管神经官能症”、“I)aCosta综合征”。心身疾病的一种。以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和易疲倦为主要表现,而心血管系统又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检查时可发现的主要体征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脉压加宽和心脏收缩期杂音等,这些体征均同交感一肾上腺髓质轴活动增强有关。这些症状和体征有时很类似某些躯体性疾病,如冠心病、嗜铬细胞瘤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也很类似焦虑障碍(特别是惊恐发作)的身体变化,故现倾向于将此症归入焦虑症。此症多见于长期心理应激之后,故也被看作慢性应激
17、条件下的一种典型的综合征。此症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发生于紧张性生活变故之后,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易受暗示的人易发此症。治疗宜以心理治疗为主,重点在于使患者确信其心脏没有器质性改变,说明心理应激同此症的关系,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情绪、合理安排生活。神经语言学(neurlinguistics)语言学分支学科。研究语言和人的言语活动与脑结构及其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包括神经系统发展与言语活动的关系、言语活动与脑结构的关系等。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是实验病理学方法.探讨话语形成和理解过程中大脑内各种结构的作用及其协同关系,并以此为据建立言语活动的神经心理学模型。大量研究都是以大脑局部性损伤及由此引起的异常言
18、语活动为据进行的神经心理学分析而得到的。主要的研究领域;大脑两半球的机能不对称性与言语活动的关系,言语功能的脑结构定位,各种类型的失语症的脑结构变化等。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现代医学和各种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脑功能的动态研究已经用于神经语言学研究中,并且开展了计算机模拟的神经语言学研究。这些新方法的优越性在于,可进行正常人的无损伤或损伤较小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并可借助计算机建立脑功能模型,通过计算机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协同作用及各子系统功能障碍后的言语活动异常,探测人的脑机制。在此基础上,参照病理研究的结果,就可对言语活动的脑机制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神经元(neuron)亦称“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
19、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也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其中典型的细胞体,直径一般小于100微米,其结构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是细胞质的线状延伸物。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内,通过细胞突起,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官相接触。每一个都有其特殊功能,不但能接受信息,还能储存和传递信息,能把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肌肉和腺体等效应器官。其形态很多:按突起,习惯上常分为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网络模型(netlral network model)亦称"联结主义网络模型”。模拟
20、神经元中的电活动建立的知识表征和运用模型。麦克库洛什和皮茨1943年提出。以神解剖学为基础进行数学抽象和逻辑运算,是具有一定学习和自组织能力的智能机构。利用生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特性以及心理学、生理学实验,采用统计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模拟实现人脑的部分功能。基本单元是人工神经元,各单元之间互相连接。每个人工神经元只有二进制的状态。它们之问的连线具有表示联结强度的权值。网络的状态由各条连线的权值形成的矩阵决定。其特点:单一的神经元不表示任何意义或知识,网络的输出由权值矩阵决定,网络内的知识表征是分布式的,网络的任何一个输出都是全体神经元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冲动是并行传递的,即网络采用分布式
21、并行加工方式进行工作。神经元学说(neuron doctrine)有关脑结构的学说。19世纪后期由西班牙解剖学家RY卡加尔提出。他认为脑由不同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自成一体,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称为“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连接处的间隙实现,彼此接触的地方称“突触”。认为神经元具有一定的极性,树突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冲动,轴突把冲动传到其他神经元、腺体或肌肉等终末器官,细胞体在神经传导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小,却是神经元代谢的中心,对于维持传导过程必不可少;神经元完全独立于(或仅部分依赖于)与它联系的神经元;神经元不同,其功能也不同。20世纪50年代,由于电镜的发明和使用
22、,神经解剖学家观察到了突触处的详细结构,进一步证实并肯定了此学说。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hrillary tangles,NFT)老年性痴呆症病人大脑皮质细胞的一种病理变化。在其他神经变性病人中也可见到。传统上用组织学银染来证实。在光镜下,为神经元内染色的神经原纤维的聚集,呈不同形状,可有定向。在新皮质内表现为火焰状,挂在神经元底部,向顶尖树突延伸;也可无定向,呈球形。在电镜下,病人的NFT由直神经丝和双股螺旋神经丝组成。很多研究表明,NFT与细胞骨架组成不正常有关。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其中有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神经丝、微管相关蛋白MAP存在。神经噪声(netlral noise)内部噪声的一
23、种。有机体内部产生的噪声。人的大脑的连续活动给辨认外界刺激信号提供了一个噪声背景。“噪声”是指自发的神经电活动,如,要求被试在一间暗室中观察一个光点,尽管暗室里除了信号(光点)之外没有别的光源,但观察者机体内部自发的神经活动会干扰对信号的判别。参见“内部噪声”。神经褶(neural folds)见“神经管”。神经振动说(notion 0f neeLrovibratory act ion)18世纪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家哈特莱运用牛顿物理力学中的振动说原理解释联想及其他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学说。认为神经的传导是由其细微的分子振动并沿神经向前进行的,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上的振动而波及脑的振动时,则
24、产生感觉;当外物刺激停止,而脑内延续发生细微振动时,则产生观念。联想是原来神经振动痕迹作用的结果,即原来的感觉刺激顺序在脑内振动后延续的相互关连的微振而形成的观念上的联系,此即联想的生理机制。他还运用神经振动说解释其他心理现象,如后象由神经振动的余振引起,记忆是过去感觉经验留下的微振,梦境是微振转化为强振所致等。神经症(neurosis)一译“神经官能症”。一组轻度精神障碍。主要表现形式有癔症性精神障碍或躯体障碍、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泛化性焦虑、惊恐发作、疑病症或神经衰弱。各自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程转归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但有五个共同的特征:(1)发病与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有关。大
25、量研究均证实,患者发病前遭遇的精神刺激和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常人大。(2)发病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3)身体检查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改变的证据。(4)社会功能相对完好其行为一般都能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之内。(5)自知力良好,即患者通常都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他们有强烈的痛苦感,常常迫切要求治疗。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一2),该病症分为八类:(1)癔症;(2)焦虑症(含泛化性焦虑症与惊恐发作);(3)强迫症;(4)恐怖症或恐惧症;(5)抑郁性神经症;(6)疑病性神经症;(7)神经衰弱;(8)其他神经症。神经症犯罪(neurotic offense)因神经症
26、发作而导致的犯罪行为。神经症大多不与犯罪发生联系,与犯罪关系较密切的神经症是癔症,以不守纪律、扰乱公共秩序等较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较多见,严重的刑事犯罪较少。癔症包括转换性躯体症状(如焦虑性能量转换为某躯体部位的严重不适)与癔症性精神障碍(如歇斯底里状发作)两种表现形式。前者较少有危害行为;而癔症性精神障碍发作时,患者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并可伴有短暂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可能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多数患者发病突然,有明确的动机,但很少有预谋;犯罪前有明显的情绪激惹原因或长期心境不愉快等。多数神经症犯罪人犯罪后能承认罪行,表示悔改。司法鉴定中,因神经症患者一般能辨认自己的病症状态,精神活动完整,保持基本的
27、环境适应能力,故被认定为有责任能力。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亦称“神经症倾向”。霍妮提出的个体降低基本焦虑的十种策略。(1)追求感情和赞赏的神经症需要:常取悦于他人,迎合他人,关心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要求他人的过度关怀而永不满足。(2)寻求能够照顾自己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害怕孤独,常寻求与他人一起生活,寻求他人保护,以免于危险。(3)把自己局限于生活小圈子里的神经症需要:尽可能不引人注目,生活空INd,。(4)追求权力的神经症需要:为追求权力而不惜伤害他人唯一关心的是使他人驯服。(5)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要:总是利用他人以达到个人的目的,而不让他人沾自己的光。(6)追求声望的
28、神经症需要:寻求社会认可,追求自己的名誉和威望。(7)寻求他人赞美的神经症需要:常夸耀自己,追求他人对自己的吹捧和恭维。(8)获得个人成就的神经症需要:强烈追求名望、财富、地位,不顾后果。(9)自足、不依靠他人的神经症需要:极力回避对任何人承担责任,也不愿受任何人的束缚。(10)寻求完美无疵的神经症需要:力图成为完美无缺的人,对批评极为敏感。神经症自负(neurotic pride)霍妮人格理论术语。神经症患者在追求理想化自我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虚幻的、缺乏自信与自尊的一种价值体系。参见“不可能自我”。神经质一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emotional stabilitY)艾森克人格理论
29、术语。人格结构的一个基本维度。表明从异常到il!t的连续特征,其含义类似“情绪性”、-t自我强度”、“焦虑”和“内驱力”。高神经质者情绪极不稳定,对刺激过度反应,主要特征为焦虑、抑郁,有犯罪感,低自尊,紧张、易怒、害羞,喜怒无常,易激动。情绪稳定性者则表现为情绪反应轻微而缓慢,且易恢复平静,不易焦虑,稳重温和,易自我克制。神经质焦虑(neurotic anxiety)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术语。与“现实性焦虑”相对。自我担心无法控制本我的冲突导致的焦虑。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焦虑性期待,因某种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焦虑;(2)变态恐怖或恐怖症,对某一事物或情境明知不应恐惧,但仍有强烈的恐惧反应;(
30、3)突如其来的惊恐反应。神经质症(Shinkeishitsu neurosis)一译“森田神经质”。现代森田疗法的代表人物日本的高良武久所倡用的术语。高良认为,原森田疗法中的“神经质”概念易与表现性格的同一用语相混淆,提倡以此语来替代之。但高良的弟子大原健士郎(曾任日本森田疗法学会理事长)则认为,这会造成前后用语上的混乱,提倡用“森田神经质”一语,此语已被日本医学界接受。其症状分三类。(1)普通神经质(即所谓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头部沉重感,头脑不清晰,感觉异常,易兴奋、疲劳,脑力减退,胃肠功能紊乱,自卑,不必要的忧虑,性功能障碍,眩晕,书写痉挛,耳鸣、震颤,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2
31、)强迫观念症并含恐怖症,包括对人恐怖、不洁恐怖、疾病恐怖、不完善恐怖、学校恐怖、杂念恐怖、猝倒恐怖、外出恐怖、口吃恐怖、罪恶恐怖、不祥恐怖、锐器恐怖、高处恐怖、查考癖等。(3)发作性神经症,包括心悸发作、焦虑发作、呼吸困难发作等。神经轴(neuraxis)想象中的、从脑前端直贯脊髓的一条线。人们在描述神经系统中某一结构与另一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常常会使用“之前”或“之后”、“之上”或“之下,等术语。但人类的神经系统与地面垂直,动物的神经系统与地面平行。为避免混乱,神经解剖学中便采用共同坐标的标准术语。正规的是以相对于神经轴的方向说明神经系统中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神理凑合王夫之关于创作灵感问题
32、的一种文艺心理思想用语。文心雕龙·情采即已提出:“性发而成辞章·神理之数也。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以神理相取,在远近之间。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青青河畔草,与绵绵思远道,何以相因依、相含吐?神理凑合时,自然恰得。”这实质就是王夫之的灵感论。“才着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便是灵感的两个特点。而创作中的灵感又握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如“青青河畔草”与“绵绵思远道”本来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诗人的联想、想象却把二者联系了起来。神秘主义(mysticism)宗教经验的一种。宗教信仰者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体验。宗教经验中最神秘的部分。在历史上各种形态的宗教中都有表
33、现。如,早在原始宗教中,人们已表现出与其所崇拜的对象神秘同一的利迷表情,最典型的便是“萨满”的生活。萨满常表现出奇特的精神分裂行为,不时发作歇斯底里,神志昏迷,在森林中游来荡去,在村落中狂蹦乱跳,喃喃呓语,念念有词,传达司神的旨意和精灵的声音;古代印度宗教“梵我同一”的宗教一哲学观念认为,梵即一,一即一切,大梵即自我,自我就是大梵。这种梵我合。一的神秘主义世界观,导致古代印度人忆力功效的有菖蒲、炱实、鲤鱼、鸡头实、黄连;具有明目与益智功效的有人参、耆实;具有强记和益智功效的有赤芝、龙胆草;具有聪耳明目功效的有泽泻、细辛、羚羊角、合欢等22种;能治疗健忘、增强记忆力的有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鹿茸
34、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部分药物确实含有提高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的化学成分。神入(empathy)即“共情”。神识义同心理。明王廷相答何粹夫论五行书云:“夫人者,气成形体而具神识者也,故呼其名而能应之。”认为由于元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了人的形体,有了形体之后便具有人的“神识”,即产生人的心理活动。神思意指融汇着丰富情趣的奇妙思维活动状态。艺术想象(形象思维)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最早见于南朝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万趣融其神思”。后刘勰对在神思篇中此种心理现象作了系统的论述。文心雕龙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
35、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意谓“神思”具有一种身在此而心在彼、可由此及彼的联想功能。犹今之形象思维、艺术想象。其基本性质是超时空性,即可突破时空界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它的作用是“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神思)。即能把抽象的思想化为具体的形象,对尚未定型的意象进行精雕细刻,从而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刘勰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保持一种聚精会神、心情平静的心理状态,才能使想象更加活跃,情感更加充沛,创造力更加旺盛。“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神思)排除一切杂念的干扰,使头脑清新宁静,从而进入思想活跃、情感焕发之境,为
36、创作构思作好必要的准备。神似中国古代美学术语。指艺术作品以抽象出原型的本质特征,来体现作品与原型之间的内在相似性。与“形似”相对。基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神论提出。顾恺之主张“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强调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唐张九龄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宋使君写真图赞亦序)明李贽云:“画不徒写写形,正要形神在”(焚书)。此种种主张都突出了神似的重要性。参见“形似”。神童关于聪明异常、智力超群儿童的一个心理概念。即今之天才儿童、超常儿童。梁书·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号日神童。”古籍中这种记载颇多。有人认为神童是天生的,如谓“项托年七岁教孔子”,“性自知也”;“尹
37、方年二十一,无所师友,性智开敏”。二人“不学自能,无师自达,非神如何?”王充予以反驳说:项托、尹方这类智力早熟者,并非“性自知”,而是“有所问受”、“弄笔墨”、“受纳人言”、“多闻见”,才能获得知识。(见论衡·实知)神悟指一种神秘的先验认识。龚自珍全集·语录:“圣人神悟,不恃文献而知千载之事,此之谓圣不可知,此之谓先觉。”圣人的不可知的“先觉”叫做神悟。圣人的这种认识是“就心而言”、“无形”、对“天事”的了解。与此相对应,圣人的另一种认识为“先知”,是“就事而言”、“有形”、对“人事”的了解。神心指一种神秘的全知能力。北宋司马光法言注·问心:“天者不为而自成,人者
38、为之而后成,而同其际,使之无间隙,皆圣人神心之所为也。”并认为这种认识能力,“可以钩深致远,仰穷天神,俯究地灵”(太玄注·玄测),甚至决定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动,沟通天人之间的感应关系。神遇指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及其作用而言。与“官知”相对。详“官知”。神韵中国古代美学术语。文学艺术作品或人的作风所显示出来的神情和气度。宋史·王敬弘传:“敬弘神韵冲简,识寓标峻。”“所谓神韵,即事外远致也。若从清倩人手,致于有神韵,亦自成就,特降于凝重者一格。”是诗词方面的神韵;“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鸣。”这是书法方面的神韵。南齐谢赫论画时,首先推崇的便是气韵。其后,历代画家也
39、都以气韵为最高标准,气韵即神韵。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汉代司马谈(太史公)关于形神关系问题的一种观点。史记·太史公自序:“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认为“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沈德立(1934一) 中国心理学家。湖南长沙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心理学科组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和第六、七届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科研项目,主持研制国产第一代和第二代心理学仪器。在中国儿童心理学实验领域进
40、行开创性工作。先后获24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著有基础心理学(1987)、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1992)等。沈家本(1840一1913)清末法学家。字子悖,号寄移 。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光绪年间进士。历任天津知府、保定知府、刑部左侍郎、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职。深谙中国古代法律,熟悉外国资产阶级法制,积极倡导以“中外通行”为指导方针改革中国法律制度。光绪十八年(1892)出任修订法律大臣,为清末法制改革作出贡献。有关司法心理的观点有:(1)关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其预防。认为罪犯的犯罪心理、犯罪恶习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习染、“积渐而然”。消除犯罪心理、预防犯罪行为的
41、根本是在“究其习之所由成”的基础上,找到能够“化其习”的良方。只惩罚犯罪行为而不“化其习”,是治标而不治本;既惩罚犯罪行为又“化其习”,是治标又治本。刑罚政令是治标之术,仁义教养是治本之术。据此批驳重刑论者。认为立法不善,会引诱人们产生错误的是非观念甚至犯罪心理。“八议”制度和“犯罪存留养亲”之法便如此。(2)关于刑罚心理。认为刑罚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树立君主的威严,而是惩一劝百,为人们造福谋利。“开自新之路,乃法之最善者”(历代刑法考·明律目笺三)。重刑不仅不能使人们“启其愧心”,“知耻悔过”,还会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凶狠暴戾、残忍专横的不良心理。指出断狱定刑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一
42、定要有明确的律文规定,做到罪从法出,刑由律定。法律和刑罚要取得民众和社会的信赖和自觉服从。如“律无正条,而仍有刑,是不信于民也”。(历代刑法考·明律目笺一)(3)关于审判心理。主张严格根据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区分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把握主观上的“有心”与“无心”,是正确定罪量刑的重要前提。他说:“夫小过与小罪有别,过者非本意也,非本意而偶有失是谓过失,其情可矜,固当赦也。罪者有心为非,其事虽小积而成大,此不当赦。若不问事之为有心为无心,严则滥,宽则纵”(历代刑法考·赦十一)。(4)关于罪犯改造心理。反对罪犯“习染既深,洗涤非易,必谓监狱之内,可大收感化之功,恐言似动听而行难获效也”的说法。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只袭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创新创业(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30年中国IC卡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ABS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
-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重点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试题猜想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新员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加答案解析
- 2024-2025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7A
- 2025年公司厂级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完整
- 2025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研优卷
- 2024-2025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答案基础题
- 2024-2025企业员工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B卷)
- 2024医疗机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清单(试行)学习课件
- 《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全文
- 膀胱冲洗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四年级语文教案 囊萤夜读-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 日周月安全检查记录表
- 氯化石蜡安全安全技术说明书
- 用户思维课件
- 拔牙术拔牙的禁忌症与适应症ppt课件
- 100以内两位数进退位加减法测试习题(1200道)
- 六年级上册数学圆中方方中圆经典题练习
- 爱心树(绘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