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影评分析_第1页
从《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影评分析_第2页
从《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影评分析_第3页
从《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影评分析_第4页
从《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影评分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从一个都不能少电影影评分析    摘 要: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的,曾在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高奖项金狮奖,影片中所有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影片主要是由魏敏芝和张惠科两人的改变串联起来的。在音乐方面是由内蒙古人三宝用箫、二胡、管子等乐器制成的纯音乐,三宝还在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中也担任音乐制作。此片是反映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种种问题,使人引发深思的影片。关键词:人物 音乐结构 教育作用一、人物形象张艺谋选用非专业演员来参演是因为他们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培训,他们只能通过平时生活中的经验,他们的动作与

2、眼神都是“为加工”的,凸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魏敏芝在教学生们唱歌时神态格外传神,张惠科在调皮捣蛋时动态格外逼真,往往这种真实细节是最具说服力的,张艺谋刚好抓住了大众的心理需求。1、魏敏芝的改变一位13岁的女孩,本应该上着自己的初中有着父母的宠溺,过着本应该属于这个年龄的生活,然而却在一个贫困的山区当一位代课老师,她很胆怯、腼腆、固执、倔强、未见过世面的性格特点在影片的开头表现的淋淋尽致,在高老师询问她会什么时,她犹豫了一些说会唱歌,唱歌忘记歌词和动作时的手足无措和面红耳赤。这是表现出她的腼腆;在她为了得到50元钱而必须遵守高老师的承诺一个都不能少时,她把将要进县里争光的明行光藏了起来,这是表现

3、出她的未见过世面和一根筋。从魏敏芝要求张惠科念张明献日记后的道歉;从听到张惠科走丢时的着急;从混车失败后走路去城里寻找张惠科的决心,她历经磨难找回了张惠科,是为了对高老师的承诺,还是为了50元代课费,还是为了对同学的一份感情?下面可以分别看出:魏敏芝第一次追拖拉是因为村长承诺过她的50块钱的代课费;第二次追汽车是因为明行光要去县里,承诺了高老师的一个都不能少;第三次追自行车是在城里找台长,是为了找到张惠科,为的是一份友谊,由此递进可以看出,魏敏芝对张惠科的情感不仅是对老师的承诺和50元钱,更多的是她内心的成长变化,她是很倔强,但是她用倔强的态度找回了张惠科,这是她唯一不变的,虽然在影片结尾没有

4、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答案的。1“魏敏芝显得很高兴,因为她做成了一件事。而艺术不同于生活,因为艺术应该揭示这件事做成了对主人公的意义。”2、张惠科的对比乡村对于张惠科来说是一个熟悉的环境,夜晚的虫鸟叫,白天的鸡鸣狗吠,这也使观众充分地感受到农村虽然贫寒,但浓郁的生活环境气息中包涵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从而释放出张惠科的天性性格调皮捣蛋和机灵。但对于乡村的宁静环境,城市的环境就是另一面天地,一个不属于张惠科的天地,在他面对城里的车水马龙、灯火璀璨时,面对陌生的面孔、冷漠,不近情理时,使他无从下手,只能在其中游荡去要饭,在最后的采访中他说去要饭这是让他最难忘的。从而反映

5、出现代文明社会冷酷和现实的一面,与农村的朴实和温情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影片的开头是以看出张惠科对魏敏芝的调侃、不尊重,但张惠科并没有想到这样一个老师居然会到城里找他,直至影片最后记者采访张惠科说道很感激魏老师,要给魏老师买好多好多东西。这片头与片尾形成了强烈的人物性格对比,这样的对比并不形成冲突,反而很温暖人心。影片在魏敏芝寻找张惠科时,张艺谋导演在两个人物之间穿插了交叉蒙太奇,当张惠科在城里露面时,魏敏芝已经去过广播站,也写过寻人启示,找过电视台,打听了谁是台长之后。张艺谋也没有把寻找过程太过于复杂化,而是安排两人在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出现,把两个人物放在一个镜头中擦肩而过,但是两人互相

6、没有看见,让观众产生错觉和遗憾心理。二、音乐结构音乐在电影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渲染氛围和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一直有着重要的作用,张艺谋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运用的音乐是很谨慎的,全影片把音乐结构分为两个部分: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出现主角唱歌;后半部分是用乐器分别展示。当主角唱歌时总是让人忍不住发笑,而当用乐器时使人引发思考。两种表现手法不同带给观众的感受也大有不同,在情绪的跌宕起伏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1、使用箫时当音乐响起时,张明献的日记中写道:“我是学习委员,每次我都会帮高老师收拾粉笔,我知道再小的粉笔图高老师都舍不得扔.” 在魏敏芝的无知与素质低下和张惠科的调皮更加突显出张明献的善良与自尊心受

7、挫,2箫在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理解:“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描写出的不仅是吹箫者的凄凉哀怨、悠远绵长、感人力量,也是张明献内心的心理活动。1、使用二胡时影片用二胡的场景相比箫和笛子要多一些,比如,在魏敏芝在城里寻到张惠科时身无分文的她再吃剩饭时的音乐,这时用二胡比用箫更能体现城里人生活的不易和魏敏芝当时的处境,还有在电视台门口等台长的音乐,表现出魏敏芝的内心的着急和一位乡村教师执拗的性格。其次魏敏芝在电视台对着镜头说的那几句话时,塑造了一个老师担心学生的真实情感。2、使用管子时张惠科在黑板上写出“魏老师”时,管子音乐出现了一直到影片结束,

8、更加地突出魏敏芝在張惠科心中的地位和感激。音乐放到影片结束是很好的一个点,能给观众一个缓冲的机会。其实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中哪里加音乐的选择是很让人佩服的,在饭店老板拉着张惠科看电视上的魏敏芝时,此时没有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张惠科的抽泣声就是最好的回应,4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最好的解释。从音乐上来看,3“张艺谋构架出一个从表层到内心、从恶劣到友善、从量到质的过程,完善了一个沉重的主题所带给观众的困惑,升华了影片的内涵。”三、教育作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种种现状而展开的,把乡村与城市的教育进行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乡村的教育落后,目的就是正面和侧面呼吁世人能够

9、关注和了解中国还有着这样一群渴望得到教育的孩子。1、从正面分析影片中在魏敏芝没有钱乘坐汽车去寻找张惠科时,魏敏芝就带领学生们去工地上搬砖来赚取车费,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都很主动且很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她与学生们不畏艰辛、团结合作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这就在无形中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在魏敏芝进电视台被警卫拦下时,我以为她会硬闯但她没有,因为她是一个按规章制度办事的人,突出魏敏芝在其位谋其职的观念。在开可口可乐是我想的并不是孩子们不会开的问题,而是打开了之后汽水会“砰”的一声把汽水洒在地上,孩子们沉默的画面,然而编导并没有这样安排,而是你一口我一口的接下去,还不忘给老师喝,他们没有争吵,编

10、导这样的安排表现出农村孩子的团结和淳朴,正面烘托出孩子们的团结合作的精神面貌。2、从侧面分析从魏敏芝对捣乱的张惠科束手无策不管时,侧面揭示了乡村教师的素质低下和知识匮乏;从村长贿赂张惠科告知明行光的藏身之处时,侧面引发了村干部的不良风气;从魏敏芝筹钱的计算过程中还需要学生们来做算数时,侧面突出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对知识的渴望。虽都是侧面描写,但往往更能突出事情的严重性和观众的直观视觉性。结 论张艺谋导演喜欢采用现实主义的风格进行创作,当然也包括一个都不能少影片,以朴实的纪实风格展现他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个都不能少之所以能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不仅仅是因为张艺谋在人物的选择上,也不仅仅是音乐结构上的独特性,更多的是因为能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