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_第1页
浅析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_第2页
浅析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_第3页
浅析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意义    闫学惠+姜波摘 要: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内容,古已有之的诵读法更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下文言文教学出现的重练习轻诵读现状使得文言文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这就迫切需要诵读这一传统教学方法重新回归语文课堂。关键词:诵读;文言文一、诵读的必要性,(一)培养语感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文言文有一定的韵律节奏,语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的目的和手段。最早提出“語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他认为,“语感是对文字应用的灵敏感觉”。而叶圣陶则把语感的对象由“文字”扩大到“语言文字”。而在语感论中,作者王尚文对语感定义为:“

2、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用无意识代替的在感觉层面进行的语言活动的能力”。综合上述而论,语感是一种针对语言文字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依靠思维参与。那么它依赖什么而形成无非是听说读写练。例如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起初读“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我们会受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影响将“今”、“人”二字连起来读,但是联系上句多读几遍会发现“今”、“人”二字是分开来读的,因为“今”为状语,“人”为主语。(二)感知文章全貌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整篇读下来,除了语感方面会有不同,其它方面却是大致相同的,整篇下来,我们会大致了解文章的行文脉络,了解文章的大致

3、内容,说了什么事,想要表达什么思想,这些都是能够在诵读后知道的。通过对文言文的诵读,带动它的翻译,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要求辩明文体,圈重点语句,把握大意,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语境,便于对个别难句的识辨理解,在文章整体大意的视框下,引带学生从词句的语气,停顿,词句的对称,修辞等角度读出意义用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与教师“讲明白”效果大不一样,读明白是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反复感受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而领悟来的,便于记忆、积累,利于培养能力,达到以读代译的效果。(三)体会文章内涵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过度的字斟句酌反而打击了他们对文言文研究的积极性。如果能

4、鼓励他们反复诵读,有些问题就不需老师过多解释,学生们也会自然而然的掌握。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句:“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明白大意,只要适当点拨“微”、“夫人”的词义,整句话就豁然开朗,既能准确阅读又能通晓大意。同学通过反复诵读探索意义,比老师生硬灌输效果好很多。在不断地诵读,纠正,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主动研究学习文本内容,掌握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自学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二、诵读方法任何事情的达成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文言文诵读想要达到上述的效果,则需要一定的诵读方法。(一)自读建构主义认为

5、,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景中自己不断地构建得到的。新课标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对于新学或者将学的文章,应当鼓励同学自己进行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读准字音,熟识通假字,弄清生僻字,古今异读字等,然后弄清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这一环节可以采取小组互评自评,老师从旁辅导的形式。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了一定的感知和把握,然后再通过老师的指点,将自己疑惑的的地方理顺摸清,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完成部分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二)范读在现实的教学重练习轻诵读的教学模式下,许多语文教师也逐

6、渐省略掉了诵读的环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示范,学生在试读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范读,对学生的诵读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尽量用抑扬顿挫和跌宕起伏的语调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身临其境。例如,鸿门宴中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窃为大王不可取!”在讲对樊哙闯入帐中所说的一番话时,需要教师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读出樊哙的愤怒,从而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又如在教项脊轩志那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时,要读出对可喜之事的怀念留恋,以及对“可悲”之事的无奈伤怀。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7、亭亭如盖矣”,则要读出物是人非之叹。只有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三)境读“境读”顾名思义,就是创设情境进行阅读,一味机械的诵读,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所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创设一个完整的意境,让学生的诵读成为意境的一部分。可以采取配乐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图画的形式,或者配乐图画两者兼而有之。如在教阿房宫赋的时候,一方面由教师范读,另一方面投影阿房宫的图片,再配以十面埋伏的音乐。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文本之中,再由学生分组诵读,比较各组诵读方法的高下优劣。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学生自觉的理解文本,分析文本。三、总结韵律节奏较强的文言文本就适合运用诵读法进行教学,但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业繁重的学生们不可能花更多的时候诵读大量的经典作品,渐渐形成了重练习轻阅读的学习现状。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挑选思想性、艺术性强的作品让学生们诵读。正如培根所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我们应该通读,细读,反复读的作品,所以应该让诵读成为学生们学习文言文,掌握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