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1页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2页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3页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4页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校代码 10125 专业代码 020104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 院: 财政金融学院 专 业: 金 融 学 (双学位) 学 号: s2008060231 姓 名: 于 程 琳 指导教师: 马 元 月 二零一二年 五 月 十五日修德立信 博学求真毕业论文(设计)学术承诺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

2、学机构取得研究成果。作者签名: 日 期: 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了解并遵守山西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向国家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词I英文摘要、关键词III一 前言1二 农村小额信贷的内涵及起源2 (一)农村小额信贷的内涵2 (二)农村小额信贷的起源3三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问题4(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历程4(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

3、的不足5(三) 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8四 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10五 总结12参考文献13致谢1515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手段,在我国广泛实施。然而,和外国取得巨大成就相比,我国的小额信贷明显表现出发展的滞后。本文,笔者从分析小额信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第一章,前言,提出小额信贷存在问题日益明显。第二章,阐述小额信贷的内涵及发展导出下文要分析的农村小额信贷如今发展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第三章,通过分析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及原因,引出了全文的重点,即是怎么推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

4、展。第四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推进小额信贷发展的举措。文章主要采用归纳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同时运用例证、数据分析、博弈模型分析等手段,详细阐述和分析了小额信贷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关键词: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发展举措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rural microfinanceAbstract:Rural micro-credit as a too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widely implemented. And foreign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China's mic

5、ro-credit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lag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I start from the analysis of micro-credit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rural microfinance and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icrofinance. The first chapter, the cutt

6、ing edge of micro-cred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problems. The second chapter on export the cont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finance in rural areas to be analyzed below microfinance Toda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roblem. Chapter III,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ural micr

7、o-credit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leads to the full text of the focus, that is,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icro-credit. Chapter IV, according to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finance initiatives. The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inductive method as th

8、e main method, while the use of illustration, data analysis, game model analysis and other means,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of micro-credit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microfinance; problems; development initiatives山西财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一 前言(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社会

9、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方面有了做了很多探索与大胆的尝试,但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农村问题上仍有很多新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农村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增收途径较少。小额信贷的引入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资金,小额信贷已从扶贫扩大到为农村广大农户及城乡微小企业服务的范围,在满足农户信贷需求、调整农村地区信贷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农户信用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小额农贷推广工作的深入,小额农贷在广大的农村却遭遇了发展困境,农民增收效果不大,或是盲目追求贷款额,到期收回率持续低下,农村小额信贷问题逐渐

10、显现。(二)国内外文献综述朱宝华(2008)说中国小额信贷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制度与现实的不匹配,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小额信贷监管的滞后,小额信贷所需资金缺口仍然巨大,农户小额信贷的覆盖面低,城市小额信贷推广受限。于博文(2009)通过研究在其文献中指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单一;二是信贷风险突出;三是相关金融政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程静(2010)说针对小额信贷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发展策略是:一是政府要针对小额信贷的配套政策,减少信贷发放过程中的政策干预;二是基于农村信用特点建立农村信用体系,

11、推进农户个人征信业务,构建农村良性信用环境;三是适当放开农村小额信贷利率限制,创建多样信贷产品,确保持续发展后劲;四是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切实分担小额信贷经营风险;五是科学灵活设计小额信贷借贷、偿付体系,完善小额信贷绩效激励体系。田颖莉、贾泽啸(2009)认为要促进小额信贷持续发展要做到:1)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提供所需的政策、法律支持及社会信用环境。2)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防范小额农贷操作性风险。3)建立市场风险培训补偿机制,为防范小额农贷市场风险创造条件4)建立强制稳定的农村金融资源补充机制,保证“二农”信贷资金的稳定来源。5)建立小额农贷基金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小额

12、农贷可持续发展后劲。6)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增加对“二农”的保险业务。7)争取财政优惠等资金扶持政策,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二 小额信贷的内涵及发展(一)农村小额信贷的内涵关于小额信贷,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发展的信贷手段。小额信贷作为一种专门向贫困和低收入者以及微型企业提供信贷的服务,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围绕这个基本的认识,对于小额信贷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存在有不同的界定。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乔纳森.莫多克1999年发表的论文小额信贷承诺中,小额信贷被认为是一种向贫困农户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

13、小额贷款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扶贫到户方式。吴国宝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的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信贷方式。姚先斌、程恩江认为,小额信贷往往与微型企业的发展连在一起,是为其提供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白澄宇(2008)认为,从普惠金融体系角度出发,小额信贷在概念和市场定位上与小额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有所区别。小额信贷是为贫困、低收入或微型企业提供的信贷服务,国际上用microcredit,其主要特征是无需抵押担保,杜晓山、孙若海(2000)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认为各种模式包含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一是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苦)的人提供金融

14、服务,即一定规模的展开和服务于目标群体层的含义;二是保证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即机构持续性的含义。这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完善或规范的小额信贷”,从本质上说,“小额信贷”是将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信贷活动与扶贫到户项目有机的结合成一体。国务院扶贫办小额信贷调研小组(1998)将其概念描绘为:通过特定的小额信贷机构为具有一定潜在负债能力的穷人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特殊信贷方式。乔娜雷格伍德(2000)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经济发展途径,意在使低收入妇女和男人受益。它包括向低收入客户或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通常包括储蓄和信贷。小额信贷的定义就包含了金融含义和社会含义。它不仅指银行,还指

15、一种发展途径"。以上,小额信贷的概念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种由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发展而来的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二)农村小额信贷的起源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小额信贷业务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发起人是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rlus)。1977年10月,尤努斯创办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Grameen,意为乡村)试验分行,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1979年6月,在孟加

16、拉中央银行的指导下,每一家国有银行都应提供三家分行启动格莱珉银行项目。1983年孟加拉困议会通过了1983年特别格莱珉银行法令,正式成立了格莱珉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因其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一一格莱珉银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三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一)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小额信贷最早起源于孟家拉国,目的是为了消除农村贫困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社科院引入农村小额信贷,到目前为止,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初期试点阶段(1993年年底至1996年10月),这一阶段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理念和独特的信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在模式上主要是

17、借鉴孟加拉“小额信贷试点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行”模式。(二)项目扩展阶段(1996年10月一2000年)。这一阶段,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手段被政府采纳,政府从资金,人力和组织等多方面积极推动。(三)农村传统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2000年至2005年6月)。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用贷款活动,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小额信贷领域。而小额信贷的目标,也从“扶贫”领域扩展到“为一般农户以及微型企业服务"的广阔空间。(四)小额贷款信贷商业化阶段(2005年6月以后)。在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框架之

18、下,由私人资本投资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开始在试点地区出现。同时,在中国银监会的推动下,许多商业银行开始通过专门的信贷窗口推进小企业贷款。根据资金来源和组织形态,我们可以把农村小额信贷分成非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种类型。根据人民银行2010年10月底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小额信贷的总体发展形势。该数据显示全国小贷公司2348家已经开业,从业人员24742人,实收资本1521亿元,仅小贷公司的贷款总额是1623亿,利润总额是73亿元,所有的权益现在达到1608亿元 数据来源:。另外,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信用合作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在农村金融市场支农

19、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支农主力军,全国2000多个县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合作社都开办了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在增量贷款中有93%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是靠小额贷款的增长。然而,良好的经营状况下,也隐藏着不少问题。首先,贷款大部分集中于市区,未深入到农村,与小额信贷服务“三农”,为农村农民融资提供便利的最初目的相违背。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贷款种类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抵押贷款,与小额信贷的初衷也不符合,掩盖了小额信贷无需担保的特点,而且不利于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二)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不足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农村小额信贷在解决“农户贷款难”,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

20、农民回乡创业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影响农村小额信贷发挥扶贫作用的发挥。小额信贷的高成本、高风险使机构对相关业务的开展积极性并不突出,农户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户很难成为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国家投入的信贷资金的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发挥支农作用,而是被“规模巨大且迅速膨胀的机构经营管理费用、贪污腐化和由于不当行政干部造成的信贷损失”消耗掉了。首先,小额农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和资金大量外流并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资金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社会闲散资金。据调查,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款明显缓于其他金融机构。其一是受自身软硬件制约,

21、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落后于其他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服务,致使闲散资金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其二是商业银行在机构撤并后留下的部分存款,在农村信用社做短暂停留后,随着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流入城市;其三是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在农村机构,利用在结算上的优势,吸走了大量农村闲散资金,形成了农村资金“农转非”。二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小额农贷买方市场过大。日前,随着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三农”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打破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的供求平衡,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局面。例如我们在调查发现,某村村民武某2004年度小额农贷授信额度为3000元,这完全能够满足其从事

22、的传统种植资金需求。而到2005年,该户调整产业结构,办起了百头养猪场,日均需流动资金2万元以上。如果按照实行小额农户贷款初期的授信方式,每户1000-3000元贷款,明显满足不了农户日益增长的小额贷款资金需求。图1 2005年至2010年的农业贷款总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近年,农业贷款总额呈现稳定增加的趋势,满足了农村的部分资金需求。 其次,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尚欠规范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小额农贷的基础是信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则是小额农贷顺利推广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评定程序还待进一步规范。目前,信用等级评定多采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

23、标,定性指标多为评定人员凭主观意识评价,由于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机制,再加上评定农户的数量之大,农村信用社在实际操作中,无法一一复查确认,致使评定失真。 最后,保障机制的缺失不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首先是来自贷款本身的风险。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人为因素等诸多环节影响的弱质产业,再加上小额农贷的借款主体农民,大多还属于经济劣势群体,自身本来抗风险能力脆弱,如果用每天生息的贷款从事高风险产业,一旦出现风险,这无疑是给本来拮据的家庭生活雪上加霜。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农村信用社每遇到类似风险,往往也对贷款风险束手无策。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一是来自于农户

24、的道德风险,由于成千上万的农户都存在贷款,在还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二是由于农户法律法规知识的淡薄,存在将多个小额农贷转移给一户使用的现象,形成风险叠加;三是管理手段的落后,再加上小额农贷在使用上的灵活性,给农户在使用时留下漏洞,有的农户利用临柜人员对借款人不熟的特点,采取借用他人贷款证、多头办证等手段套取贷款;四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机制,因为移民、外出等原因,致使诸多小额农贷因债务人外迁,无法落实收回:五是由于小额农贷的巨大工作量,在农村信用社员工中间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形成新的道德风险。(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我国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其成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25、来分析。主观原因,就是有钱不还,到期以后逃废债务;客观原因就是无钱可还,这里面有自然灾害、市场波动、行政干预、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等原因。1、主观原因一是部分农户的信用观念较差。我国信用环境不好,严重影响了农户的信用行为,加上过去长期政策性信贷和输血性扶贫贷款,特别是一些权利部门干部拖欠信用社贷款现象严重,在少数农民中滋生了“贷款可以不还"的观念,导致逃债赖债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我国的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不健全,对农户的失信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力,许多农户的失信行为并没有对其社会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三是信用制裁不到位,致使农户对失信后果有恃无恐。由于法制环境不完善,许多金融机构的贷款往往是“

26、赢了官司输了钱”,信贷资金追不回,导致事实上对大量信用贷款难以靠法律手段保障债权和利益,助长了社会上的逃债赖帐风气。2、客观原因(1) 自然灾害小额信贷在发放中大多数用于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他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这些类型的项目都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有时甚至受到自然灾害毁灭性的打击。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缺乏自然灾害保险,一旦项目遇到自然灾害,马上遇到项目还款资金落空,很容易造成小额信贷逾期。而我国的许多贫困地区往往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成为造成我国小额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2) 市场波动农户小额信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农产品市场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由以下

27、几个方面引起: 第一,农产品结构变化引致的风险。任何一宗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和出口,都会引起某一区域内农产品市场结构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波动。如果价格下降,然给当地农户带来收入的减少,从而降低其还贷款的能力,对小额信贷造成损失。 第二,农产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风险。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信息来源渠道少,收集信息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组织程度差,造成农民对农产品市场规模、价格的预期与实际差距较大,可能成所种植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市场需求脱钩,减少农民的收入。 第三,农业项目选择的风险。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种植或养殖有盲目趋同的心理,往往是在别人成功后盲目进行效仿,

28、一旦供给超过市场需求,将给农民造成极大的损失,给小额信贷带来风险。(3) 行政干预 在我国的小额信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基层机构提出项目并组织实施的。在现实中,有些地方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往往一哄而上,不切实际,盲目地建立“万亩蔬菜园区"、“万亩苹果基地"之类极为雷同的项目。在项目失败后,当地政府又不能为农户提供补偿,农户连投入都不能收回,更不能谈盈利,此时极易形成对小额信贷的拖欠。 (4) 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农村信用社的信用户评级授信工作一般在年初进行,小额信贷发放后一般在年末收回,而农业生产周期往往是跨年度的,冬小麦的生长期是从上一年的冬天到当年的夏天,

29、林木、果木从种植到收益需要几个年度,养殖业的周期也不是一个年度就能完成的,贷款期限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形成小额信贷逾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四 推进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一)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首先,拓宽资会来源。在小额贷款的资会来源上,应逐渐由以政策资金和外援资金为主过渡到当地金融市场资金相等比重,要尽快使小额信贷机构吸收存款合法化,使其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同时,探索建立批发基金组织,或者引导资金较为充裕的金融机构开展资金批发业务,帮助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机构和个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此外,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合理地进入小额信贷市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其次,坚持商业性与公益性相结

30、合的原则。商业性小额贷款的可取之处是它能在帮助低收入者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但由于它的目标是盈利性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收入相对高的农户群体,贫困户可能被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因此,在大力发展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同时,要依靠国家扶贫基金、国际捐助以及社会集资等方式,对贫困农户实行“特殊式扶持”,对其款的额度、期限以及还款方式的确定都应有别于商业性小额贷款对农户的“一般性扶持以此拓展小额信贷扶贫的深度。最后,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根据局部知识范式理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大量的局部知识,需要充分依靠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发现和利用分散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31、的问题。而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利用分散的局部知识来发现信息。因此自下而上的合作金融机构、中小型商业性金融机构、小额贷款机构等组织,应当更能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要求。(二)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通过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有利于减少小额信贷的资产风险。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特点,可以有效防范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和工作差错造成的法律,信用风险。档案电子化管理发展将会更加准确、及时、方便地提供有关农户信息,使全国农村信用社之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效遏制信贷风险。目前,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主要依靠信贷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定性分析、主观评价。

32、这种做法不太可取。因为这样一方面会加重信贷员的工作量、增大风险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户信用风险的准确评定大打折扣。根据国外经验,我们可以考虑在风险管理中引入定量模型,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管理效率。(三)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防范小额农贷的自然风险,可以建立由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专门用于对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进行担保,也可以由联社按各基层社贷款的一定比例集中一部分风险基金,对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同时,要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四)鼓励农业保险发展

33、鼓励保险公司能进人农村市场与银行业“合作。“农业保险+小额信贷” 的银保合作模式,对信贷机构而言,它消除了贷款的部分后顾之忧,偿还安全得到保险公司的协议保障,实现了信贷的“零风险”。对农户而言,由于保险为其带来了显性的信用价值,使其极大地增加了取得贷款的可能性。对保险公司而言,它开拓了三农保险的广阔市场,盈利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但是,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迟缓,水平较低。因此,不仅要在农村大力宣传保险的理念和原理,开发研制出符合农村现状的保险产品,更要探索银保互动机制,将信贷与投保进行有效衔接。例如,国际上发展农业保险的一种常见模式将农民参加农业保险作为获得贷款的先决条件。

34、五 总结 本文通过对小额信贷现状分析,在肯定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取得巨大的成效的基础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小额信贷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资金外流严重,保障机制欠缺,农业保险作用不显著,信用风险大等,因此,解决好当前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就是解决好小额信贷发展瓶颈的首要条件。 文章在分析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有效防止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其次,要对农户的信用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最后,要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及具体数据难以获得,文中的观点难免有偏颇之处,缺乏系统的实证分析,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遗憾之处。本人会利用以后工作的机

35、会,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参考文献1 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现代经济探讨,2004,2(3):34-37.2 姚先斌,程恩江.小额信贷的概念、原则及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1998,3(4):15-17.3 杜晓山.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20-23.4 杜志雄,庸建华有关小额信贷儿个主要问题的讨论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1,(2):74-805 冉光和,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观察,2008,4(3):36-39.6 贺莎莎.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南省花岩溪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8,l(5):21-25.7 王曙光发展小额信贷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J新财经,2006,3(12):16-178 曹辛欣.论农户小额信贷的风险及其化解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7,5(2):30-37.9 刘如松. 农村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探析J. 财经界,2010,14(3):7-8.10王 虹, 范亚东.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 生态经济: 学术版, 2010,3(5) :32-35.11 方昕. 小额信贷激励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