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_第1页
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_第2页
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_第3页
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_第4页
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毕业设计(论文) 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 专 业 金融学 层 次 专升本 学 生 班 号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答 辩 日 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评语姓名: 刘倩 班号:201003066732210 学号:201003066732210004 专业: 金融学 层次: 专升本 学习中心: 天津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 工作起止日期:_2012_年_3_月_20_日起 _2012_年_5_月_29_ 日止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情况、完成质量的评价意见: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作者的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能按照学校的要求与自己在开题

2、报告中拟定的写作进度分阶段地完成论文的研究与写作计划。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符合本科论文写作要求,准予评审(答辩)。指导教师签字: 臧庆福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评阅人评阅意见:经审阅该生论文,认为结构合理,格式规范,内容较详实,符合本科论文写作要求。 评阅教师签字: 杨维芝 评阅教师职称: 讲师 答辩委员会评语: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材料和学生的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作出如下评定:学生 刘倩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为: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特殊评语: 答辩委员会主 任(签字): 职 称: 答辩委员会副主任(签字): 答辩委员会委

3、员(签字): 年 月 日哈尔滨工业大学远程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 名:刘倩 学习中心:天津 班 号:201003066732210 层 次:专升本 学 号:201003066732210004 专 业:金融学 任务起止日期: 2012 年 3 月 20 日至 2012 年 5月 29 日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体制创新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由于金融机构、农户和政府三者拥有着各自的目标,这些目标有时候存在着冲突,这也就使得三者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将影响到其它两方的决策,进而影响到最终的博弈结果,影响到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水平是否能够顺利地实现。以往的

4、学者只研究过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重要的第三方一一政府。由于政府干预对金融机构和农户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解决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冲突,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将政府干预引入,构建三方博弈模型,寻找三个博弈方为促进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各自所应当采取的策略,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要求与主要内容:技术要求:1. 调查研究2. 收集资料3. 确定写作方法主要内容: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远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存在着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结合国外农村信贷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的创新体制。具体包括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完善内部治理模式,积极进行市

5、场调研,以及加强信贷机制创新;农户应增强履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农村信用文化,以及提高自身收益率;政府应积极干预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制定农村信贷贴息办法,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以及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进度安排:2012年3月1日:选题、开题报告定稿2012年3月2日:开始写作论文正文2012年3月25日:上交论文初稿2012年3月26日-3月24日:进行论文修改2012年5月25日:论文定稿同组设计者及分工:指导教师签字:_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_ 年 月 日摘 要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正而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方而,农户等资金需求者由于无法提供金融机构

6、要求的抵押物,很少向金融机构借款;另一方而,金融机构由于向农户贷款的成本较高,往往不愿意发放贷款。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不合理的局而,进而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实现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总结回顾了国内外己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比较得知,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远没有达到合理水平,存在着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结合国外农村信贷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的创新体制。具体包括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完善内部治理模式,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以及加强信贷机制创新;农户应增强履约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农

7、村信用文化,以及提高自身收益率;政府应积极干预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制定农村信贷贴息办法,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以及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关键词: 农村信贷;资金供求;三方博弈abstractrural credit market is facing a very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n china.on the one hand,farmers in need of funds are reluctant to borrow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ecause they can not meet the collat

8、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on the other hand,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reluctant to provide loans for farmers because of the higher costs.this has resulted in a situation that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s rural credit funds are irrational,thus ha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

9、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goal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al.therefore,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s rural credit fund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10、research results.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risks by strengthening credit risk management,improving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model,actively carrying out market research,and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of credit mechanism.farmers should enhance the

11、awareness and capacity to keep faith by training rural credit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ir yield.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intervenes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credit funds by establishing the discount method for rural credit,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establishing t

12、he rural credit guarantee mechanism,and establishing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ystem.key words: rural credit;supply and demand of funds;tripartite game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目 录iii第1章 绪 论1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2国内外研究现状21.2.1国外研究现状21.2.2国内研究现状4第2章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52.1金融机构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52.2农户履约的意识和能力较弱52.3政府对农村信贷资

13、金供求的干预力度不足6第3章 实现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创新策略83.1国外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成功经验83.1.1农村商业性金融经验93.1.2农村合作金融经验93.1.3农村政策性金融经验93.1.4农业保险经验103.2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的识别与控制133.2.1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133.2.2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治理模式133.2.3金融机构积极进行市场调研143.2.4 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机制创新153.3农户增强履约的意识和能力153.3.1培养农村信用文化153.2.2农户提高自身收益率163.4政府积极干预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163.4.1政府制定农村信贷贴息办法173.4.2政府优化农

14、村金融环境173.4.3政府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183.4.4政建立农业保险制度18结论20致谢21参考文献22附录24 第1章 绪 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9.6%的高速经济增长。高速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己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

15、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4%,全国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农民。同时,中国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阶段,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问题还很突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我国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如何搞好农村经济建设。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涉及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农村信贷资金供求水平将会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不合理的农村信贷资金供求水平将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如果金融机构发放于农

16、村市场的贷款高于合理水平,则使其而临着过多的信用风险,违背其经营的安全性原则;如果金融机构发放于农村市场的贷款低于合理水平,则使其丧失了扩大盈利的大好机会,与其盈利性的经营原则不符。因此,只有农村信贷资金供求达到合理水平,才能使金融机构取得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平衡,促进其快速发展。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如果农户对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高于合理水平,将大大增加农户的还款压力,使贷款的违约率增加,破坏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如果农户对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低于合理水平,则农户将缺少必要的资金去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只有农村信贷资金供求达到合理水平,农户才会得到适当的信贷资金,农村经济才会得到快

17、速发展,农户自身收入才会得到提高,农村信贷才会得到顺利偿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只有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处于合理水平,政府才能同时保证金融机构的盈利和农户的扩大生产。此时农村信用环境良好,农村信贷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政府也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并进一步向全而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由于金融机构、农户和政府三者拥有着各自的目标,这些目标有时候存在着冲突,这也就使得三者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将影响到其它两方的决策,进而影响到最终的博弈结果,影响到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水平是否能够顺利地实现。以往的学者只研究过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重要的第三方一一政府。由于政府干

18、预对金融机构和农户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解决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冲突,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将政府干预引入,构建三方博弈模型,寻找三个博弈方为促进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各自所应当采取的策略,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农村信贷市场经常面临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农户等资金需求者由于无法提供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物,很少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向农户贷款的高成本等原因,往往不愿意向农户贷款。不仅中国如此,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信贷情况和中国很类似,因此针对农村信贷供给和需求不合理的现象,国外都有很多学者去探究原因,并各自提出了相

19、关建议。一些国外学者从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方面进行了研究。m.ali chaudhary和mohammad ishfaq研究了巴基斯坦的农村信贷现状,从银行的角度提出了观点。他们指出要对农村贷款需求者分别对待,对于信誉好的农户放宽抵押品的要求,而对于拖欠还款的农户则不再提供贷款,这从侧面说明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贷的风险意识很强1。koichi fujita研究了孟加拉国的金融市场和格拉米银行在该国农村信贷中的作用,指出农村信贷资金是从穷人流向富人的。得出这种结论一方面是由于绿色革命的涓滴效应使得农户比以前富裕,存入银行的钱更多;另一方面,格拉米银行发行的创新小额信贷多数投向了自雇小型公司,

20、以便能够从劳动收入和公司利润中顺利地收回贷款本息。由于农民的存款被银行贷给了从事非农业的富人,因此造成了农村信贷资金的反向流动2。catt强调了利率对信贷资金供给方的影响,认为作为信贷资金供给方的银行对资金边际效率的判断决定了贷款的可能性,而银行一般比借款者更为客观和实际,所以常常放弃了低收益的农村信贷市场3。一些国外学者从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方面做了相关研究。d.w.adams和g.i.nehman认为,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成本的偏高使得低收入国家的农民减少借款量,这里的贷款成本包括名义利率、交易成本和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并且,他们通过研究孟加拉、巴西、哥伦比亚等国的农村信贷状况,发现小额贷款

21、者的贷款成本普遍高于大额贷款者4。sarmistha pal用计量方法分析了印度的三个村庄,发现农民们往往选择非正规途径贷款,而不选择正规贷款,这是因为非正规贷款比起银行的正规贷款来,不仅更加容易获得,而且同样充足。因此,信贷配给并不是阻碍农村信贷发展的唯一因素5。o.a.oni和j.o.amao等人抽取了尼日利亚翁多地区的4个村庄的100户农民,通过调查发现,影响他们贷款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四点,分别是教育背景、与金融机构的距离远近、农户收入,以及农户使用肥料的程度6。也有一些学者从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角度做了分析。ellis认为,由于农村信贷市场风险较大,贷款者无论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在经济萧

22、条时期都规定了信贷标准,这些标准有时过于苛刻,使很多能够支付贷款利率的农户无法获得贷款7。wilson认为,银行或其他信贷机构针对当时的利率水平,只准备给农户提供数量有限的信贷资金,农户的信贷需求不能得到全部满足8。hodgman指出,有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向农户提供贷款,所以故意提高农村信贷的利率9。jaffee和modigliani通过分析得出,在农村信贷市场上,信贷资金的需求超过其供给,造成了供给和需求的矛盾10。针对上述信贷资金供求矛盾的问题,国外有学者分析了原因。jaffee和russell认为这种资金供求的矛盾来源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1。stiglitz和w

23、eiss全面系统地从信息结构角度对信贷资金供求矛盾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j-r模型做了经典性的证明12。bester和hellwig在stiglitz和weiss分析的基础上,对事后借款者的道德风险行为造成的信贷配给现象作了补充13。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多数学者认为农村信贷资金存在着供不应求的问题。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金融机构与农户二者目标的不一致,往往存在着利益冲突,也就存在着博弈关系,然而国外学者并没有将博弈分析运用到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矛盾中。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预行为在农村信贷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外学者只是单纯地描述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贷行为

24、,并没有考虑政府干预所起到的作用。1.2.2国内研究现状从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方面来看,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雷蕾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管理还存在着种种不协调和不规范的因素,这些因素从总体上制约着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效益的改善,这也导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贷资金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即资金的逆向流动14。侯芳妮把这种现象总结为“抽水效应”,指出农户“存易贷难”,而且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比较低。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大量吸收农村的储蓄资金,而放贷量却远远小于存款量;农村信用社由于受经营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产权归属不清、历史

25、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因素的困扰,对乡镇企业一直持“惜贷”的态度;而邮政储蓄由于“只存不贷”,导致了农村储蓄资金的大量外流,形成了最严重的“抽水效应”15。张新文、尹洁在探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渠道的同时,还指出了资金外流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信贷资金的投资环境差,农村信贷人员和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贷款畏难情绪等原因16。而楚汴英认为,农村信贷供给不足除了以上提出的原因外,农村的贫困状况,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欠佳以及部分农民信用意识的薄弱也是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不愿贷款的原因17。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研究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过程中,认为农村信贷资金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此外,考虑到金融机构与

26、农户之间的影响关系,许多学者运用博弈方法来分析农村信贷资金的供求问题。但是,国内学者在分析农村信贷的资金供求时所运用到的博弈模型,大多数只描述了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两方博弈。虽然一些学者意识到政府干预对博弈过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将政府干预考虑到博弈模型中,但实质上依然是两方博弈的分析,无法深入地剖析金融机构、农户、政府三方之间的策略制衡。三方博弈的模型虽然在其他领域运用过,但在农村信贷方面的运用还是空白。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建立金融机构、农户、政府之间的三方博弈模型,以探寻三方为了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合理化,各自所应当选择的策略。第2章 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1金融机构识别和

27、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 第一,金融机构惧怕风险。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对风险进行很好的识别和控制,所以贷款的要求很高,限制了农户贷款。自我国金融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来,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逐渐增强,对贷款者的要求逐渐提高,规定贷款需要抵押或担保。而大部分需要资金的农户,用于抵押的主要是其价值较低的自有住房,同时也很难找到担保。另外,农户特有的一大笔财产是其承包的土地,但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能流转,当然也就不能用于抵押,致使农户不能取得生产所需资金18。第二,农村信用社缺乏内部治理。改革之初政府将农信社定为合作金融,并按照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但是,由于产权不明晰,农信社形成了事实上的“内

28、部人控制”。表现为没有人真正考虑农信社的长期利益、工资和福利侵蚀利润、对不良贷款麻木不仁19。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农信社职工不愿意将之变为合作金融组织,失去他们既有的权力和利益;从农户方面来看,农信社经营状况不佳、历史包袱沉重,农户也难以顺利地得到贷款。第三,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在农村地区,虽然设有农发行、农行和农信社,但因无法识别和控制农村信贷市场的风险,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相当有限,使得供给主体严重缺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由于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导致有限的信贷资金外流现象严重20。一是邮政储蓄吸收大量的农村资金,加剧了农业资金的“农转非”;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

29、战略调整,为了规避风险和追求收益,不再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三是农村信用社尽管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但以小额经营为主,没有涉足大的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农户履约的意识和能力较弱第一,农村信用环境较差。首先,农村基础设施差、信息闭塞,部分农村生产条件恶劣,人员素质偏低,使农村经济欠发达,资金流动频率低,导致农村信用基础薄弱。其次,部分农村经济主体信用意识淡薄,造成金融机构承担过多的信用风险,在信贷活动中农户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时有发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前期,一部分农户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后赖债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死滞沉淀。因此,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增贷款

30、审批严格,造成其基层机构信贷授信额度小,资金上存较多,形成农村信贷资金瓶颈21。第二,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些传统的种养殖业抵抗自然灾难的能力就很弱,一旦遇到自然灾难,损失就无法挽回,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信贷资金就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各金融机构从信贷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出发,自然不愿意将贷款投入到抗风险能力弱的农业生产中。许多农户也正因为考虑到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从而在经营方向上的摇摆不定,不敢扩大生产,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更加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其贷款的意愿。第三,农户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因为农户的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时间或季节性,繁琐的手续会贻误时间,往往造成贷款

31、尚未批准,需求时机已过。另外,目前金融机构对额度较大的贷款都需要农户提供有效的抵押、保证担保,然而农户往往无法提供足额的抵押物,或者认为抵押手续收费过高,不愿缴纳这笔费用。而随着担保纠纷的逐渐增加,农户为他人作担保也日趋谨慎,导致农户获得贷款难度加大。2.3政府对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干预力度不足第一,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激励乏力。目前政府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手段来引导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服务,例如从事农村信贷的银行没有在资本金、风险拨备、利率、营业税、所得税和监管标准上获得更多的倾斜和优惠。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和现行的管理体制下,出于趋利和防范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有义务但没有责任对农业这个高风险、高

32、损失、低效益的产业投放大量资金。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由于筹措资金的商业性与信贷投向的高风险、高损失、低效益的矛盾,同样限制了信贷资金对农村市场的积极投放22。第二,政府缺乏稳定支持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法律制度。目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财政虽然对农村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投放却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虽然近年来,中央银行为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采取了置换央行票据的支持政策,但这种政策的支持力度有限。从理论上来说,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的弱势区域,应该享受到政府在寻求经济平衡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主体,也应该享

33、受到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优惠政策支持。第三,政府的制度安排不当。政府的制度安排是农村信贷的基础,金融机构和农户都要参考政府的制度安排,来决定自身的行为23。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并没有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农村信贷市场缺乏长效机制。由于政府没有建立农户信用系统,缺乏对于农户履约和违约信息的统计,致使同一个农户在一家金融机构违约后,虽然不能再次获得同一家金融机构的贷款,但常常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同时,有些农户用同一抵押物重复抵押,从不同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由于政府不当的制度安排,使得农户的违约率增加,农村的金融环境恶化,金融机构不再愿意向农户发放贷款。第四,政府缺少对农村信贷风险的担保

34、和补偿机制。一方面,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行业。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投入力度,农业生条件显著改善,但农业受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事件年年都有发生,造成农业贷款项口不同程度地受损,部分农业贷款不能按时归还24。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而大部分农户信息观念不强、信息不灵,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户单一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使农业贷款更具不确定性。在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市场双重约束,具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情况下,政府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对农村信贷风险的担保机制和补偿机制,必将导致农村信贷资金难以持续快速增长。第3章 实现信贷资金流向农村的创新策略3.

35、1国外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成功经验各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供求问题,相继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金融体系。大体上由四部分组成,即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农业保险。它们之间既分工又合作,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研究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在解决农村信贷资金供求方而的成功经验,对实现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合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25。3.1.1农村商业性金融经验在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除了对工商业发放贷款外,也对农业发放贷款,长期的贷款为商业银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一,坚持信贷业务的三性原则。商业银行在发放农贷时一般都本着信贷业务的三个原则:安全性,商业银行非常注重贷款前审查

36、和贷后的检查服务,同时还注意贷款投向的多样性,并要求贷款时提供抵押和保证,对财产进行保险;流动性,商业银行要首先满足法定准备金并留足适当的储备后才可把剩余资金用于放贷;赢利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存款,在支付利息和各种费用后还要获得利润。第二,发挥农村商业性金融的优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资金力量一般比较雄厚,有将部分贷款转化为活期存款的能力,可以在不减少储备的条件下增加贷款额度,向农村提供资金;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可以为顾客提供多样化的贷款服务,能够适应各类农村生产经营者的不同需要;商业银行强调资金运用原则,有较好的信贷效益和信贷质量。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以国营商业银行作为农

37、村金融的主要经营实体,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控制,贯彻执行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和信贷政策(如低利率政策),有利于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克服农村商业性金融的局限性。由于商业银行旨在赢利,因而对农村的贷款收益率不能显著低于对城市的贷款收益率;商业银行的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及较大的乡镇,因而不是所有的农村都能享有商业银行的服务;由于农村贷款的数额较小,调查和审核较繁琐,因而商业银行对农村贷款所付的费用总是高于等额城市贷款,商业银行往往优先将资金用于城市,只有当资金供过于求时才向农村发放贷款。因此,在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提供农村信贷的国家中,商业银行都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业务联系,能为农业发展提供全而

38、的金融服务。同时由于商业银行向农业发放贷款是以盈利为目的,还必须具备农业十分发达、经营农业收益较高、商业银行预期风险较小的条件。此外,政府也通过无息贷款等形式予以支持,主要是通过补贴商业银行来执行对农业的低息贷款政策,或者运用低税和其他优惠措施来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3.1.2农村合作金融经验合作性金融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合作金融在一些国家农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些国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第一,政府重视扶持和引导。这些国家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美国采取政府出资发起成立,引导农户自愿

39、参与认购股份,然后逐步退出的“官办民营化”引导方式;而法国和日本则依靠政策性金融来引导农户参与合作金融组织。多数政府还在税收等方面对农村合作组织实行减免优惠26。第二,坚持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则。多数国家都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符合自身农业发展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但各国合作金融组织基本坚持合作制的组织结构和为社员服务的宗旨,都有比较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了由入股社员拥有和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核心原则,社员直接参与管理,在享有诸多权利的同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组织体制上,各国合作金融组织基本上都实行多级法人制,基层合作银行、地区合作银行和中央合作银行均拥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在业务经营上

40、,合作金融组织不追求股东的最大投资回报率,而是以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帮助社员实现经营目标。第三,实行市场化经营。各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在坚持合作制的前提下,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坚持市场化经营。如向专业化和集中化方面转变,经营原则从原来的单纯非营利原则转向对内注重服务、对外注重营利,在经营业务范围上与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制原则与市场化经营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结合的,坚持合作制原则是对合作金融组织、管理方式和服务对象的要求,实行市场化经营是合作金融组织作为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3.1.3农村政策性金融

41、经验各国的农村信用活动,一般都有政府直接控制的金融机构,或者是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者是通过商业或合作金融机构来发放政策贷款。其资金运用数额和比例虽然不一定很大,但对商业银行和其他融资机构起着引导和表率作用。一些国家在农村政策性金融方面的经验能够给予我国农村信贷很多启示27。第一,明确经营目标。农业政策性金融贷款都不以赢利为目的。发放贷款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以贷款为经济手段,贯彻国家的农业政策。政府利用低息贷款和补贴贷款使农业生产按照国家政策方向发展。二是帮助贫困地区和低收入的农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环境。帮助农村社区发展、水利建设、电力设备等农村基本建设。四是救济因

42、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贷款投放对象、规模和利率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在贷款对象和项目的选择上,必须贯彻执行政府的意图,在国家指定的贷款对象中挑选,部分国家还规定只能在贷款对象不能从别的渠道获得贷款时才予以发放贷款。第二,兼具财政与金融双重职能。政策性资金运用具有一定的无偿拨付的财政性质,但政策性金融机构是金融企业,不管被赋予多少政策性任务,始终必须按照银行的规律和要求来经营,讲求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具有以下特点:归还性,如果没有归还性,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就不复存在,而变为实际上的财政拨款;期限性,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只是在一定期限内出让资金的使用权;周转性,这是以归还性和期限性为前提的;增

43、值性,借款者在贷款到期后不仅要如数归还本金,还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各国经验表明,只有将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以银行的机制、方式和手段管理好,才能获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持续发展。因此,各国对农业政策性信贷管理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对贷款的审查发放和贷后管理都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第三,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业信贷资金的风险较大,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以国家信用作保证,由政府协助实施风险补偿的办法。包括政府对承担政策性信贷业务的银行给与补贴、给政策性金融机构补充资本金、规定坏账处理办法等。3.1.4农业保险经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资金支持,与商

44、业保险具有明确的政策界限和不同的经营方式。农业保险是政府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的一项有力措施,各个国家的农业保险尽管在经营方式、内容、体制和政策等方而各有特色,但同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28。第一,政府大力扶持。一是用法律的形式强化农业保险。美国从1938年颁布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到1991年通过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再到2000年的农业风险保障法都对开展农作物保险的目的、农作物保险的性质、开展办法、经办机构等作了规定,为农作物保险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国农业保险法规定,农业保险的项目由国家法律规定,保险责任、再保险、保险费率等也用法律或法规的形式予以规定,并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产品实行强制保

45、险。日本的农业灾害补偿法规定了农业保险的项目、保险责任等。二是对农作物保险的经营给予税收支持。如美国的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它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法国的农业保险不管形式如何,由于它是非营利性的,法国对所有农业保险部门都实行免征一切赋税的政策,并通过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三是农业保险实行低费率高补贴政策,如加拿大农户只支付保费的50%,不负担任何保险的行政业务支出,保费的其余部分由政府和农业保险集团承担。在美国、法国,农户只缴纳保费的20-50%,其余的50-80%部分由政府承担;美国还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业务费用补贴,政府还承担农

46、业部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的推广和教育费用。日本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是按费率的高低递增的,费率2%以下的政府补贴50%,费率在2-4%的政府补贴55%,费率在4%以上的政府补贴60% o第二,采取一定的方式强制或者鼓励农户投保。如果要有效地分散农业风险,必须保证有足够多的风险单位同时投保,否则将会导致风险的过于集中。另一方面,同一种农作物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差异,所面临的风险频率和强度以及作物损失程度也有差异。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逆向选择就难以防止。发展中国家农业经营规模普遍很小,逆向选择问题更突出。因此,有些国家如日本对部分标的实行强制保险,另一些国家如美国、

47、加拿大等虽然实行自愿保险,但政府对农户在发放农业贷款、救灾支持上向己经购买了农业保险的农户予以较大的倾斜,实际上也属于有条件的强制保险。第三,直接对农业信贷进行保险。许多国家设立了农业信贷保险制度,信贷保险的范围是向农户发放的贷款数额。对官方提供的信贷,一般要求参加强制性保险,赔付额度是通过收获的作物来偿还贷款所需要的差额。如日本的农业信用保险协会提供的农业信用保险,保险基金由政府和会员筹集,业务分为保证保险和融资保险两个部分。保证保险是对基金协会代还债务的事故进行保险,融资保险是对贷款逾期不还事故进行保险。保证保险的额度为代还的借款额的70%,融资保险为逾期8个月后为未收回的贷款额的70%。

48、保险费按贷款种类和保险期长短而不同。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也都设立了农业信贷保险制度,如巴西、巴拿马、墨西哥、菲律宾、印度、泰国、孟加拉等国家,都先后开展了信贷保险计划。3.2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金融机构是农村信贷资金供求中的供给方,拥有是否发放贷款的决定权,它的决策对于农村信贷资金供给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金融机构应当在均衡考虑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策略支持农村信贷的发展,促进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合理化29。3.2.1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资金供给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用风险,即农户违约的风险。为了实现之前描述的农村信贷长效机制,金融机构必须注

49、重信贷风险的管理,保证风险管理动态化和效果最优化,尽最大的可能降低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进行农村信贷的风险管理:第一,注重农村信贷风险日常管理。金融机构必须严格坚持农村信贷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等管理程序,对大额贷款还必须做到审贷分离,健全各环节、各岗位之间互相监督制约机制。 第二,建立信贷风险的分散与转移制度。贷款风险的分散化,可避免贷款的过于集中,一旦发生灾难性事件,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重大损失。同时,建立风险转移制度,可以有效地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将贷款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30。第三,建立不良资产的补偿机制。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加强贷款风险的抑制。包括追加高风险资产

50、抵押或质押,或者追加投保人的担保金额,提高贷款担保的法律效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加强贷款风险的补偿力度,包括抵押物变现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责任。3.2.2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治理模式国外成功的农村信贷经验显示,金融机构先进的内部治理模式是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完善的内部治理模式,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相互推萎、职责不明、权责不对等、管理事务不公开、内部审计不认真等问题。因此,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完善内部治理模式,强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各项职能。对于农村信用社和合作性金融机构而言,可以通过构建新的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按照股权

51、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试点工作。例如,在发达地区,经营效益较好并且更适合于商业性运作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转变成为地方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适合于合作金融发展的地区,可以将原国有股本逐步出售给农户,建立充分体现社员权利和义务的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总之,要依据我国农村各地的经济环境、经营状况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创造更适合的内部治理模式,为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求合理化奠定基础。3.2.3金融机构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市场进行调研,能够提高自身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农村信贷市场与一般信贷市场有着很大的不同,要准确地判断农户的风险类别,金融机构就必须注意开展农村信贷市场的

5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农村经济基础、生产习惯、人文特点等方而的信息,掌握现实信贷需求。同时认真开展市场预期研究,做好信贷需求总量和单品种需求预测,以便为具体的产品设计做准备。产品设计符合农户的需求,使农户得到便利,将会大大提高农户的履约率;反之,则会事倍功半31。由于农村经济类型的差异性往往大于城镇经济,金融机构必须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农民收入水平等方而的差异,细分农村信贷市场,并根据不同农户群体的需求特点,推出多种信贷产品例如,由于农户种植、销售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时间段,金融机构就应该设计与这些不同时间段分别相符的贷款品种。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农户的履约率,还可以

53、拉近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距离,形成固定客户关系。3.2.4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机制创新呆板的信贷机制会使金融机构与农户陷入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金融机构因为惧怕风险而采取“惜贷”行为,即使发放贷款,也会提出抵押等严格的担保条件;另一方面,农户有意愿借款,但是无法提供足额的抵押物或不愿意提供担保,进而无法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金融机构可以创新自身的信贷机制,解决上述的两难问题。如果金融机构设置不同的抵押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农户的风险类型。低风险的农户会选择较高的抵押率,而高风险农户不会选择较高的抵押率。这就会将高风险的农户挤出信贷市场,使高风险农户转变自身的风险类型,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金融机构还可以采取其他的信贷创新机制,如开展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方式。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信贷人员的管理,将信贷人员按识别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分级,对于不同等级的信贷人员授以不同的权限。通过各种创新的信贷机制,在农村信贷市场中取得收益与风险的平衡,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合理发放,实现我国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的合理化。3.3农户增强履约的意识和能力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