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_第1页
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_第2页
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_第3页
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_第4页
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    曲江凤 余江维 余国君 黄玮【摘要】本篇主要分析了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气虚血瘀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各个研究之间大多相对独立,关联性差,只有把相关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把握气虚血瘀证。【关键词】气虚血瘀证;综述气虚血瘀证是临床诸多疾病的常见证型,且证候持续时间长,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老年人元气亏虚,血瘀致病的特点不容忽视,故气虚血瘀证为中医研究老年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的重要内容。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气虚血瘀证,现对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 气虚血瘀理论研究1

2、.1 传统理论研究有学者通过文献整理研究表明中医气虚血瘀理论萌芽于先秦,汉唐时期应用于临床,发展于宋元,普及于明清,近代气虚血瘀理论研究多集中于临床病证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生物基础学等学科研究1。1.2 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有学者认为中医理论中的气包含了经肺吸入的氧气、经胃肠吸收的营养成分,以及生成的atp。血管阻塞后,下游的缺氧、缺营养成分、atp减少的状态属于气虚的范畴。由于气虚导致的心功能降低、血行速度低下,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属于气虚血2。2 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2.1 心脑血管疾病诸多研究发现气虚血瘀是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之一,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发病过程中多虚实相间3。陆孝成等4认为气虚血瘀

3、是中风的主要病机,老年人肾中精气不足、元气虚损为病理之本,而血瘀为其病理之标。董洪坦等5认为气虚血瘀证是缺血性中风病的常见证型之一,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针对缺血性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基础研究,可能存在实验室指标、影像及超声检查等方面的紊乱,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2.2 内分泌疾病柏力萄等6认为2型糖尿病兼有并发症患者多以气阴两虚为基础,兼有痰瘀互结。庄军等7认为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历代医者多从阴虚燥热、气虚、血瘀角度立论。2.3 肿瘤病杨彦等8认为正气虚损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内在因素,瘀血内结是病理变化。张露等9通过总结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可从气虚血瘀论治,且理论依据充分。3

4、 气虚血瘀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宁伦等10总结15年的文献发现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主要有3种,但统一规范、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的病证结合的模型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4 气虚血瘀的生物学基础研究4.1 实验室检查指标其其格11研究发现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与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a、细胞间粘附因子-1相关,并与李耀扬等12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与胆红素水平、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相关。孙锡印等13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血载脂蛋白测定可作为冠心病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辨证和疗效判定的客观指标。王晚霞等14通过对比发现,气虚血瘀证患者与健康青年的血流变相关指标

5、/心功能指标相对比有明显差异,血黏度降低与其心功能呈正相关。4.2 仪器设备检查指标朱翠玲等15通过冠脉造影分析得出,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前降支病变的机率较大,与单支病变、右冠状动脉高度狭窄相关。张宁宁等16研究发现气虚血瘀型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明显降低有关,且心肌缺血程度与自主神经功能高度相关。4.3 其他指标袁肇凯等17通过研究得出了低心泵、低心输出量是气虚血瘀证的病生特征的结论。赖真等18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且气虚血瘀与气滞血瘀者有明显差异,认为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可作为冠心病辨证施治的参考依据。韦薇等19采用德尔菲法调查得出,气虚血瘀证诊断指标在不同疾病中敏感度

6、不全相同,有必要将病证结合进行研究。5 小结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气虚血瘀证的各个研究大多相对独立,关联性差,难以反映气虚痰瘀证的复杂性和各相关指标的关联性,且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心脑血管病及相关指标方面,其他疾病或者其他领域研究还比较少;对文献的研究形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数为文献综述,少部分为文献整理,对气虚血瘀证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的很少。所以,对于气虚血瘀证的研究来说,现在最欠缺的就是能发现其与疾病、证候、治疗、临床检查指标、微观分子生物学、基因蛋白等相互关系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只有把这些相关因素综合起来研究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把握气虚血瘀证,这不仅有利于气虚血瘀证客观化的研究,也可以

7、为气虚血瘀证的教学、科研、临床诊断治疗等开拓新思路、新方法。(通讯作者:余江维)参考文献1曾建雄.气虚痰瘀的理論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2009:1.2韩晶岩.气虚痰瘀的科学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17.3王文波,程小燕.冠心病心绞痛有关气虚痰瘀病机及其证治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7,13(12):77-78.4陆孝成,周清安,王至婉等.气虚痰瘀在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地位及意义j.河南中医,2003,23(01):10-11.5董洪坦,李令康,贺立娟等.缺血性中风病气虚痰瘀证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01):131-135.6柏力萄,郑慧娟,魏璠等.2型糖尿病

8、患者中医证素特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20):4117-4121.7庄军,白玉,罗春艳等.温阳益气化瘀散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探讨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05):510-511.8杨彦,杨羚.基于“毒-虚-癣”探讨肿瘤血管生成的中医机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03):115-116.9张露,沈洪,周晓波等.从气虚痰瘀论治慢性姜缩性胃炎癌前病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120(01):16-20.10宁伦,丁成华,窦倩.气虚痰瘀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07):508-510.11其其格.冠心病不稳定

9、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及炎症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1-2.12其其格,李耀扬,张鹏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与血清理化指标间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02):380-383.13孙锡印,杨雯琳.冠心病气滞痰瘀与气虚痰瘀证型间血载脂蛋白的异同及辫治影响j.江苏中医,1997,18(06):40-41.14王晚霞,李荣亨.气虚痰瘀证患者血黏度与心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01):80-81.15朱翠玲,闫奎坡,朱明军等.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4):3289-3291.16张宁宁,尹承娥,吕芳芳等.气滞痰瘀、气虚痰瘀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与心肌缺血指数相关性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02):123-124.17袁肇凯,杨运高,黄献平.气滞痰瘀与气虚痰瘀辨证微观指标的观察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