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_第1页
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_第2页
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_第3页
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_第4页
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赵凌何萍提要 本文使用19982015年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经济方法研究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长短期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碳排放总量和文化产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机制。当期文化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总量的当期波动有显著性影响,文化产业增加值每提高1%便会降低3.45%的碳排放量,上期误差对碳排放总量的当期波动调整幅度较大,单位调整比例为-0.390。江苏省存在从碳排放总量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单

2、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文化产业增加值是碳排放的格兰杰原因,而碳排放不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说明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江苏省达到建设生态文明,降低碳排放量的目的。研究结果将对地方政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撑。关键词:生态文明;碳排放;文化产业;协整检验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推进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编号:14eyd009):f426.2 :a收录日期:2017年9月18日一、引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西方工业文明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等重要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

3、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1987年2月,在东京召开的第八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通过了our common future,这一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了详细的理论表述,并倡议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从现在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负起历史责任,制定正确的政策并付诸实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行动议程,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敦促各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协调合作,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共同做出努力。叶谦吉是我国首先使

4、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学者,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增长不能以付出过多的资源环境为代价,强调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此,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意志。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由此可见,以高能耗、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我国引起反思。我国在2014年的全球环境绩效指数排名第118位,特别是碳排放量增高导致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2012年,江苏省提

5、出了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出经过10年努力使得全省污染排放量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变,所以江苏省地方政府面临着如何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达到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为此,江苏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构建生态产业。同时,江苏省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建设文化强省,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用”。本文选择19982015年作为观察期,建立时间序列计量模型,以研究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江苏省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二、文献回顾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碳排放的

6、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sda和ida两种方法。郭朝先(2010)采用sda方法,从经济整体、细分产业、工业细分行业三个角度对1992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进行了分解,表明能源消费强度效应是碳减排最重要的因素,其他两个主要因素分别是最终需求的规模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仲云云、仲伟周(2012)认为,人均gdp的增加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使用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李沙沙、牛莉(2014)基于20002011年中國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上期技术进步能够显著减少本期二氧化碳排放,但存在一定的时滞。佟昕(2015)认为对中国碳排放量增加影

7、响较大的因素是人口和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郭朝先(2012)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有助于未来碳排放的减少。齐新宇、严金强(2010)认为推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必经之路。第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主要成果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正相关关系、“n”关系等。grossman和krueger(1991)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以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杜立民(2010)等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则存在着倒u型关系这一结论,环境库兹

8、涅茨曲线假说在我国是成立的。刘倩(2012)对15个主要碳排放国实证研究发现,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线性关系。孙耀华和李忠民(2011)基于tapio脱钩模型的研究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弱脱钩状态,碳排放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综上所述,目前碳排放研究从理论到实证都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学者未能达成共识性结论。对文化产业发展与碳排放影响效应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少有文献关注。鉴于此,本文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揭示其影响途径,以期为地方政府节能减排提供政策方向。三、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实证方法endprint(一)文

9、化产业发展对碳排放作用机理分析第一,文化产业建立在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基础之上,以生态文明、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根本目标。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wynne(1992)研究了英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相关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文化产业的迅速增长不仅推动了伦敦等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英格兰中北部地区哈斯菲尔德等旧工业城镇经济发展的显著驱动力。beyers(2002)利用oecd国家1980199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发展是oecd国家在统计区间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何萍(2014)认为,长期内文化产业的

10、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耗,有助于碳排放量的降低,推动经济增长。第二,文化产品的生产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同时具备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特征。通过与传统产业相融合,文化产业能够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其提升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主要体现为:通过文化理念和创意思维渗透到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链的经济附加值,从而促进传统产业提升,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的同时引致碳排放量下降,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内在统一

11、性。第三,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内容创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当代消费者个性解放,崇尚自由的时代特征,从而使得文化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文化消费大部分属于精神消费、绿色消费,不会增加碳排放。(二)数据来源与实证方法。本文用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来衡量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数据来源于19992016年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江苏省碳排放量计算公式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进行估算,使用19992016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江苏省能源平衡表14类能源终端消费量(实物量),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计算公式为:其中:c为碳排放量,ai为能源i的消费量(吨标

12、准煤),b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i为能源种类,共选取14类。能源排放系数来自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经过计算,得到江苏省19982015年江苏省碳排放量。(表1、表2)四、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一)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了分析江苏省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需要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避免伪回归现象。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就要对两变量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记为lnc和lnci,用计量软件stata12.0对lnc和lnci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得到如下结果(如表3)。本文使用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滞后阶数,采用adf来对碳排放量和文化产业增加值两个变量的

13、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显示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再进行单位根检验,显示存在单位根;再进行二阶差分,结果显示lnc和lnci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因而判断数据的二阶差分序列随时间平稳,确定两个变量的单整阶数为二阶,因此可以进一步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分析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表3)(二)协整检验。由于江苏省碳排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同为二阶单整,则两变量之间是协整的。根据engle-granger(eg)检验法,如果两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表明在两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4)协整方程表示的经济含义为: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每上升1%,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下降3.45%,弹性较大

14、,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促使了碳排放量的降低,符合经济理论预期。对vecm模型的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检验显示,不存在自相关;对协整方程进行稳定的检验显示,伴随矩阵特征值落在单位圆圈之内,表明协整方程是平稳的。在ecm模型中,在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后,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将偏离原有均衡,此时经济系统将在短期内以0.390的调整力度拉回均衡状态,且属于负方向调整。这表明:尽管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间会出现短暂的偏离,但长期内一定会向均衡路径回归;上一期碳排放量的变动也会引起本期碳排放量同方向变动,弹性为0.661,表明碳排放量参与经济过程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四)格蘭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证明,样本

15、期内,江苏省碳排放量与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进行验证。根据aic和sc原则,选取滞后阶为2,检验结果见表5。(表5)表5给出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lnci是lnc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是90%。因此,就江苏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显著降低了碳排放量,但是碳排放量的减少不是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它们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总体结论为:19982015年,江苏省碳排放与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量的下降。五、结论及建议(一)结论及不足1、本文所做的协整检验表明:19982015

16、年,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由二变量所建的协整方程表明:在长期均衡中,文化产业发展对江苏省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弹性为-3.45,即文化产业增加值每上升1%,碳排放总量会下降3.45%,说明自19982015年以来,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降低了碳排放总量。由于碳排放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经济系统无论在短期内如何变化,在长期仍趋于均衡。2、由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与文化产业增加值二变量建立的ecm模型显示:经济系统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但其自身能够进行负方向调整,从而可以重新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由回归系数可以看出,上期误差系数-0.390,对碳排放总量

17、的调整力度较大,而上期碳排放量的变动也会引起本期碳排放量的同向变化,其作用弹性为0.661,影响程度较大。endprint3、本文所做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19982015年,江苏省存在着从碳排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文化产业发展是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碳排放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这意味着发展文化产业而实现经济增长不会必然导致碳排放的显著增加。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产业行业对碳排放影响,另外搜集数据资料有限,可以进一步挖掘不同文化产业行业的影响效应,从而更好指导地方政府各种碳排放政策制

18、定。(二)建议。本文实证表明,江苏省要达到建设生态文明,降低碳排放量的目标,可以:(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整个社会能耗,从而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环境;(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理念和创意思维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从而降低碳排放量,提升环境;(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科技不断创新,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美化环境。主要參考文献:1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3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2.4李沙沙,牛莉.技术进步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5佟昕.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和趋势预测基于stirpat和gm(1,1)模型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15.2.6郭朝先.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7齐新宇,严金强.碳排放约束与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