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说文·示部》中所蕴含的祭祀文化_第1页
浅析《说文·示部》中所蕴含的祭祀文化_第2页
浅析《说文·示部》中所蕴含的祭祀文化_第3页
浅析《说文·示部》中所蕴含的祭祀文化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说文·示部中所蕴含的祭祀文化    杨锡娟摘  要: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它被誉为我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部奇书。其中记载关于祭祀的文字主要集中在示部,我们可以根据许慎的解释,从六书的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凭借文字这个载体把握我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本文将有选择地分析说文.示部的汉字,尝试从祭祀对象、祭祀心理、祭祀行为等方面浅谈我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关键词:说文解字;示部;祭祀文化:h161  :a:1002-2139(2019)-32-02许慎作说文解字时通过“据形系联”对字义进行了区分,说文解字.示部的字集中反映了中国

2、古代的祭祀习俗,体现出当时祭祀文化中关于崇拜对象、祭祀心理、祭祀用品等丰富的内容。一、由祭祀的对象探析文化意义说文解字中对“示”的解释为:“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1古人认为上天通过表露某种现象,以此对吉凶做出垂示。他们对鬼神的存在深信不疑,并将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等同于神明给予的暗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而祭祀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甚至成为国之大事。其祭祀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三种:天神、地祗、人鬼。1.“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天神在古代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神明,他们掌控着世间万物,人们的生产能否风调雨顺,生活能否安泰平康都与天神的喜怒息息相关,因此,在农耕时代,人们对于上天有著无限崇拜,

3、出于这个原因,天神享有最为隆重的祭祀礼仪。2.“社”:地主也。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社、祇均为土地神,它与天神相对,主宰着养育万物的土壤,与人们的农事生产紧密相关,因此人们对它倍加尊崇,把社稷看作一国之根本,可见其重要性。3.祪:“祖也。”袱:“祖也。“祖”: 始庙也。始庙即指供奉祖宗牌位的宗庙。古人对于宗庙看的尤为重要,他们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因而大敬鬼神,所谓的鬼就是祖先的亡灵,人们通过奉上丰厚的祭品请求祖先能够保佑自己的子孙。2108-109通过以上对“示部”字的简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虚构的鬼神形象不仅深深烙映在人们心里,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崇拜对象所反映出的就是

4、我国古代祭祀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织的结果。由于当时农业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大都依靠自然谋取生存条件。倘若风调雨顺,农业生产正常运行,人们才能得以果腹,维持生计。一旦遇上旱涝灾年,途有饿殍的凄惨景象便处处可见。因此人们把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种种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的疑惑都转移到虚无缥缈的鬼神身上,以此来寻找精神寄托,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祭祀文化。由说文.示部涉及到祭祀对象的字来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是有着其特定的时代性的,它与农耕文化相生相伴,紧密纠缠着向前发展。二、由祭祀的目的探析文化意义说文解字.示部有许多字还能折射出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从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为了规避灾祸而向鬼神祷告。

5、例如:拔,说文“拔,除恶祭也。1攘,锐文“碟攘,祀除病殃也。”1第二类是为了求得美好生活而向鬼神祈福。例如:祜,说文:“福也。”1稹,说文:“以真受福也。”1其他类还包括为了怀得子嗣而向鬼神乞求,例如:“谋,说文:“祭也。”1玉篇·示部“裸,求子祭。”1通训定声:“祈子之祭也。”以及为了牲畜肥充而向鬼神祈祷,例如:稠,说文“祷牲马祭也。”393-94简要探究示部的字后我们可以发现,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是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对于祭祀形成了极强的精神依赖,这不仅仅是由于农耕文化的局限造成的,这种根深蒂固的祭祀文化形成的背后还有着封建统治者推动的影子。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必须

6、在精神麻痹人民,让他们有所信仰,先通过“天子”的说法坐实自己的统治地位,再宣扬一系列鬼神赐福降祸的说法,令人民彻底泯灭反抗意识,认为只有安分守本,敬奉神明才能结下善缘。反之,一旦做出有悖伦理的事情,就会被神明洞察降下灾祸。这种政治色彩被渗透到祭祀文化中,成为中国祭祀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控制着百姓的思想,使他们热衷于通过祭祀祈求鬼神达成自己的愿望。当有灾祸降临时,他们往往不寻求症结所在,直接将问题归因于自己犯下过错,惹怒鬼神,一味地进行祭祀祈求神明宽恕。综上所述,由说文.示部中的字反映出的祭祀目的来看,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有着隐晦的政治色彩。三、由祭祀的用品探析文化意义说文解字.示

7、部中还有一部分涉及到 祭品的字,下面列举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如:祭:说文解字:“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1振,说文:“社肉,盛以蜃,故謂 之振。1祠:说文解字:“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 也。从示司声。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幤。”1田金莲在从说文解字示部看祭祀文化一文中对“祭”作解释出,她认为:“祭,会意字,从字形上看造字者是通过一个以手持肉,供奉神灵的祭祀场面来表现祭祀活动的。”419振是指把用于祭祀的肉放在专门的容器中来供奉神明。从“祭”和“振”这两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用以供奉神明的祭品大都是肉食。再分析“祠”,通过其字义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除却肉食,古人还把美玉及绢帛作为贡品

8、奉献给鬼神。这二者的共同点就在于其珍贵性,结合古代的生活环境来看,无论是肉食还是金玉,都是不可多得的,因此,它们被作为珍贵的祭品摆放到鬼神祭祀的香案上,往往古人供奉的就是他们希望神明能够赐予的物品,这正是出于一种“欲得之必先予之”的心理,受到这种祭祀心理的影响,整个祭祀过程中不可抑制地带有神圣化的趋向,他们将祭品看得尤为重要,认为如果贡品不洁或是不够丰盛,就难以得到神明的庇佑。甚至一个国家在战事发生前都要向鬼神献上丰盛的祭品祭祀祷告,这一点在史料中得到了大量的佐证,如曹刿论战一文中提到庄公应答曹刿的问题时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综上可知,古人把祭品看作是与神明沟通的物质枢纽,只有丰盛洁净的祭品才能感动神明,从而降下洪福。因此,通过说文.示部中有关于祭品的字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所具有的庄重性、神圣性。以上我们就说文.示部的字从祭祀对象、祭祀心理、祭祀用品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做了简要的探析,但说文解字作为我国字书的鼻祖,宛如一个巨大的宝库,其中许多玄妙的知识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阐述和发掘。它不仅仅记载留存了汉字演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以这些古老的汉字为载体,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窥伺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这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