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制取环氧乙烷生产工艺设计要点_第1页
乙烯制取环氧乙烷生产工艺设计要点_第2页
乙烯制取环氧乙烷生产工艺设计要点_第3页
乙烯制取环氧乙烷生产工艺设计要点_第4页
乙烯制取环氧乙烷生产工艺设计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州科技学院化工工艺设计说明书1总论1.1 概述环氧乙烷是重要基本有机合成原料,用途甚广,因此世界各国环氧乙烷的产量上升 较快。目前,在乙烯系列的产品中,环氧乙烷在乙烯系统的产量仅次于聚乙烯,占第二 位。环氧乙烷是以乙烯为原料的一个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其产量仅次于乙烯,环氧乙烷 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环氧乙烷直接使用价值很小,98%U上转化为各种衍生物。中国石化总公司的环氧乙烷主要用于生产乙二醇。在环氧乙烷工业衍生物中, 乙二醇占有最大的比重,即环氧乙烷主要是用来制造乙二醇,其次是生产表面活性剂等。 此外还用于制造医药、乙醇胺、油品添加剂、农药乳化剂以及杀虫剂等。环氧乙烷是重要基本有机

2、合成原料,用途甚广,因此世界各国环氧乙烷的产量上升 较快。目前,在乙烯系列的产品中,环氧乙烷的产量仅次于聚乙烯,占第二位。环氧乙烷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早在 1859年,法国化学家伍尔兹就发现氯乙醇与 碱作用可以生成环氧乙烷,1925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建立了第一氯醇法环氧乙烷生产 装置,由于此法生产技术简单,乙烯消耗定额低等原因,所以被广泛采用,长时期内成 为环氧乙烷生产的唯一方法,直到 50年代中期此法仍占有绝对优势。环氧乙烷-乙二醇工业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生产技术日臻完善,但为了适应国 际上日益增长的原油价格,乙二醇能力可能造成的能力过剩及市场竞争,环氧乙烷一乙 二醇生产技术将以节能降耗

3、为中心发展,尤其是开发高性能新型催化剂。1.2 设计的产品的性能和用途1.2.1 环氧乙烷的性能环氧乙烷是由两个碳原子、四个氢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因为它可以由乙烯氧化而 制得,所以叫做氧化乙烯。分子式为C2H40,分子量为44。环氧乙烷是无色的液体。具有醴类的香味。与水和大部分有机溶剂可以任何比例互溶。比重 0.8969 (0/4 C),熔点-111.3 C 沸点 10.73 C,闪点 < -18 C,熔点 429C ,自 然点571C。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在空气中的爆炸范围为 3100%在密闭容器中的纯环 氧乙烷气体,用热铝丝点火时会发生爆炸。环氧乙烷有一定毒性,在空气中允许浓度为 50

4、Ppm1.2.2 环氧乙烷的用途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质,以前被用来制造杀菌剂。环氧乙烷易燃易爆,不 易长途运输,因此有强烈的地域性。被广泛地应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在化工 相关产业可作为清洁剂的起始剂。环氧乙烷可杀灭细菌(及其内抱子)、霉菌及真菌,因此可用于消毒一些不能耐受 高温消毒的物品。美国化学家 Lloyd Hall在1938年取得以环氧乙烷消毒法保存香料的 专利,该方法直到今天仍有人使用。环氧乙烷也被广泛用于消毒医疗用品诸如绷带、缝 线及手术器具。环氧乙烷有杀菌作用,对金属不腐蚀,无残留气味,因此可用材料的气体杀菌剂。通常采用环氧乙烷-二氧化碳(两者之比为90: 10)或环

5、氧乙烷-二氯二氟甲烷的混 合物,主要用于医院和精密仪器的消毒。环氧乙烷用熏蒸剂常用于粮食、食物的保藏。 例如,干蛋粉的贮藏中常因受细菌的作用而分解,用环氧乙烷熏蒸处理,可防止变质, 而蛋粉的化学成分,包括氨基酸等都不受影响。环氧乙烷易与酸作用,因此可作为抗酸剂添加于某些物质中,从而降低这些物质的 酸度或者使用其长期不产生酸性。例如,在生产氯化丁基橡胶时,异丁烯与异戊二烯共 聚物的溶液在氯化前如果加入环氧乙烷,则成品即可完全不用碱洗和水洗。由于环氧乙烷易燃及在空气中有广阔的爆炸浓度范围,它有时被用作燃料气化爆弹的燃料成份。环氧乙烷自动分解时能产生巨大能量,可以作为火箭和喷气推进器的动力,一般是

6、采用硝基甲烷和环氧乙烷的混合物(60: 40-95: 5)。这种混合燃料燃烧性能好,凝固 点低,性质比较稳定,不易引爆。总的来说,环氧乙烷的上述这灯直接用途消费量很少, 环氧乙烷作为乙烯工业衍生物仅次于聚乙烯,为第二位的重要产品。其重要性主要是以 其为原料生产的系列产吕。由环氧乙烷衍生的下游产品的种类远比各种乙烯衍生物多。 环氧乙烷的毒性为乙二醇的 27倍,与氨的毒性相仿。在体内形成甲醛、乙二醇和乙二 酸,对中枢神经系统起麻醉作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对细包原浆有毒害作用。大部份的环氧乙烷被用于制造其它化学品,主要是乙二醇。乙二醇主要的最终用途 是生产聚酯聚合物,也被用作汽车冷却剂及防冻剂。其次

7、用于生产乙氧基化合物、乙醇 胺、乙二醇醴、亚乙基胺、二甘醇、三甘醇、多甘醇、羟乙基纤维素、氯化胆碱、乙二 醛、乙烯碳酸酯等下游产品。环氧乙烷主要用于制造乙二醇(制涤纶纤维原料)、合成洗涤剂、非离子表面活性 剂、抗冻剂、乳化剂以及缩乙二醇类产品,也用于生产增塑剂、润滑剂、橡胶和塑料等。 广泛应用于洗染、电子、医药、农药、纺织、造纸、汽车、石油开采与炼制等众多领域。第2页苏州科技学院化工工艺设计说明书1.3 设计的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及市场需求1.3.1 环氧乙烷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环氧乙烷(简称EQ,又称氧化乙烷,也称恶烷,是一种最简单的环醴,是乙烯工 业衍生物中仅次于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重要

8、有机化工产品,是最简单最重要的环氧化 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从全球来看,环氧乙烷主要用作化学中间体,它主要消费于乙二醇,全球环氧乙烷 的产量的60%W专变为乙二醇,乙二醇可进一步加工成聚酯纤维和树脂,有13%勺环氧乙烷用于制造其它二醇类。环氧乙烷的第二销量是用于洗涤剂的乙氧基化物产品。其它 环氧乙烷的衍生物产品有乙醇胺,溶剂,乙二醇醴类等。环氧乙烷也可用作熏蒸消毒杀 虫剂、杀菌剂以及医疗器械的消毒剂。1.3.2 国内外环氧乙烷的市场需求从发展趋势看,1993年后世界环氧乙烷生产能力虽然余量较大, 但亚洲地区聚酯生 产增长幅度较大,需从美国、加拿大和沙特进口。10年间,世

9、界环氧乙烷供求关系日趋平衡并向生产能力余量较大发展。我国环氧乙烷主要用于生产乙二醇,而乙二醇在我国 主要用于聚酯纤维生产,由于聚酯纤维工业发展迅速,国产乙二醇供不应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氧乙烷的非乙二醇应用比例相对较低。 如用我国1993 年的数据与美国、日本、西欧1991年、1992年的数据相比,美国的非乙二醇应用占环 氧乙烷消费的30.5%、日本为44.9%、西欧达到60.1%,而我国只有11.8%,与乙二醇相 比,环氧乙烷的非乙二醇应用下游的花色品种繁多,增值率高,在国民经济中与其它行 业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和复杂,因此比例的增高可以看做是加工深度的结果。我国的差距 如此之大,说明我

10、们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也说明市场的潜力很大的。我国非乙二醇应用的各类产品消耗环氧乙烷的比例也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另 外,国内环氧乙烷的非乙二醇产品多数供不应求,每年要大量进口。但同时,国内的开 工率又很低,装置能力大量闲置。我国化工技术较落后,许多产品不论是工艺路线还是 规模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质量和价格上无法与国外产品竞争。目前工业上系由环氧乙烷直接水合生产乙二醇,所以两个产品大都在同一工厂里生产,从环氧乙烷合成乙二醇的技术,是以乙烯和氧为原料,在存在银催化剂,甲烷致稳 定气和二氯乙烷或氯乙烯抑制剂的条件下,直接氧化生成环氧乙烷,然后环氧乙烷与水 在一定分子比下于管式反应器内进行水

11、合反应生成乙二醇,其溶液经提浓、干燥、精储 分离出环氧乙烷及其他二元醇副产品。而随着我省石油化工的发展,环氧乙烷供求关系由紧张转为缓和。辽阳化纤公司可 提供1万吨左右的商品环氧乙烷,抚顺的 5万吨环氧乙烷,辽化二期工程又增加 3万吨 环氧乙烷的生产能力。预计我省环氧乙烷产品将大幅度增加。目前我省还有需用环氧乙第3页苏州科技学院化工工艺设计说明书烷为原料的化工厂总数不足 20家,主要用于生产各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少数用来生 产乙二醇单醴溶剂。估计年消耗量 5000吨环氧乙烷,我省轻工业系统将在辽阳、鞍山 等于“八五”期间建立千吨级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工业表面活性剂为主的合成洗涤 剂厂,辽化公司

12、将在辽阳开发区筹建环氧乙烷为原料的精细化工生产厂,但从总体来看,我省目前环氧乙烷利用仍主要限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领域,今后尚有许多应用领域有待开发。1.4 简述产品的几种生产方法及特点目前,环氧乙烷的工业生产方法有两种,即氯醇法和直接氧化法。后者根据氧化剂 的不同,又分为空气氧化法(空气为氧化剂)和氧气氧化法(氧气为氧化剂)。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世界不少国家正在探索和研究一些新的环氧乙烷合成方法,但 大都处于实验阶段。1.4.1 氯醇法在2025c 0.26MPa (2.5atm)下进行乙烯次氯酸化生成氯乙醇, 而后加碱环化得 环氧乙烷。用氯醇法操作,每生产一吨环氧乙烷(80%攵率)需

13、消耗0.8吨乙烯,2吨氯 和1.6吨石灰,同时还生成了 3.2吨氯化钙和0.10.15吨二氯乙烷副产物。以该法生产环氧乙烷存在着消耗大量氯, 排放大量工业污水,设备腐蚀严重等缺点。氯醇法生产环氧乙烷包括两个基本反应:乙烯与次氯酸反应和氯乙醇脱氯化氢反 应。氯醇法特点:这种生产方法对原料乙烯纯度要求不高,对于石油姓:裂解气可不必分 离,直接进行混合次氯酸化,这样既省掉分离装置,又可同时制得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 再加上生产流程简单,容易上马,因此对于中小型石油化工企业尚有一定现实意义。从环氧乙烷分子的元素组成来看并没有氯,而实际生产中却消耗大量氯来生产氯乙 醇,最终氯以氯化物的形式而变成废料,这样

14、不但浪费氯气资源,而且污染环境难于处 理,这是该法的致命缺点。另外,在乙烯次氯酸化过程中副产盐酸,尽管次氯酸化塔采 取各种防腐措施,单对设备建筑物及辅助设施的腐蚀仍是很严重的。鉴于上述情况,氯 醇法逐渐为后来发展起来的直接氧化法所取代。如美国1960年氯醇法生产的环氧乙烷占其总产量的40%,到1968年已降至10%,只有道化(DowChem公司还采用氯醇法, 而在1971年以后,氯醇法全部被淘汰。1.4.2 直接氧化法1931年,美国兰赫尔提出,于硬质玻璃管或石英管中,在300525c条件下,用纯氧或空气于乙烯作用能生成环氧乙烷。因未用催化剂,所以环氧乙烷选择性极低,副 产物很多。同年法国莱弗

15、特提出,在银催化剂上,乙烯直接氧化可以制得环氧乙烷,副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而醛类只是痕迹量。1937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建立了第一 个空气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的试生产装置,于1938年正式投入生产,但生产不正常,反应温度难于控制,其技术经济指标低于氯醇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氧化法得到了不断发展。1940年美国科学设计(SDD公 司也建立了空气氧化法的试验装置,但到1953年才建成年产2.7万吨空气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的工业装置。此后,SD空气氧化法在工业上被广泛采用, 开始逐步取代一直占 优势的氯醇法。1958年美国壳牌开发公司发展了氧气氧化法。 在Wyandotte化学公司建立了年产近

16、 2万吨的第一个氧气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装置。开始时氧气氧化法并不十分完善,经不 断改进,到1960年以后,氧气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装置才日益增多起来。由于氧气氧化法使生产得到强化,乙烯消耗定额低,且廉价纯氧易得等原因,故被 广泛应用。为便于空气氧化法和氧气氧化法的比较,先介绍一些典型的生产工艺流程。直接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的具体工艺流程已发展了好多种。空气氧化法历史较长, 最早使用的是美国联合炭化公司的方法,简称U.C.C法。到五十年代,美国科学设计公司的空气氧化法,简称S.D.法,被广泛采用。其它一些国家相继也发展了自己的空气氧 化法技术,如日本触媒化学工业公司的空气氧化法,西德虚尔斯法,意大利

17、斯耐姆法和 蒙特卡第尼法等。在氧气氧化法中,最早使用的是美国壳牌公司开发的方法,简称Shell 法,由于氧气氧化法在技术上较空气法更为先进,所以不少公司也发展了自己的氧气氧 化法技术,如S.D.氧气氧化法,日本化学触媒工业公司氧气氧化法, 意大利斯耐姆氧气 氧化法。两种方法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一氧化与提纯,两部分之间都是由循环使用的环氧 乙烷吸收剂而连通。环氧乙烷在氧化部分生成并吸收于吸收剂中,转送到提纯部分,在 此精制为成品环氧乙烷。两种方法都为了获得高选择性,乙烯的单程转化率必须保持很低,这就是说反应 器出来的气体中还含有相当数量的乙烯,因此两种方法都采用气体循环操作。因为环氧 乙烷能进一步

18、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循环气体去反应器之前也都必须经吸收塔将环 氧乙烷除去。两种方法的提纯部分是相同的,其区别只是在氧化部分。设备数目多,流程较长占地面积较大。止匕外,该法中乙烯损失较氧气氧化法大,每 吨环氧乙烷消耗11.1吨乙烯。氧气氧化法设备数目较少,流程较短,设备及建厂投资较空气法少15%如包括空气分离装置在内则其建厂投资高于空气法 10%止匕外,氧气氧化法要求纯氧及较高的乙 烯进料浓度,但反应温度比空气法低10c左右,催化剂寿命较长,该法对乙烯消耗定额 为0.95吨。在固定床反应器中乙烯和纯氧在银催化剂表面上,直接反应生成环氧乙烷,反应器 由壳程的水汽化和致稳气带走。N2作为致稳气用

19、来稀释乙烯与氧气的混合浓度,使该三 元混合物的浓度保持在爆炸范围以外,用二氯乙烷作抑制剂,抑制副反应,控制主反应 的选择性。生成的环氧乙烷经乙二醇水溶液吸收、闪蒸、再吸收解吸(去脱除CO冷杂质),生成的环氧乙烷水溶液送入环氧乙烷汽提塔及其精制塔,以除去二氧化碳等微量杂质, 得到环氧乙烷产品。由上述可知,对于大规模的环氧乙烷生产装置,一般采用氧气法,对于有充足纯氧 源供应的建厂地亦应优先发展氧气法,中等规模的生产装置要因地制宜尽量优先发展氧 气法。而对于无充足氧供应的小规模生产装置,一般采用空气法,对其具体分析,因地 制宜决定生菜方法的采用。这就是生产方法的选用依据。1.5 设计任务1.5. 1

20、设计题目:原料乙烯年处理量为12吨1. 5. 2设计数据用N2作为惰性致稳气时的原料气组成组成QN2COCHC2H5ArH2Omol, %18.008.0050.509.130.590.7612.520.50(1)反应器的单程转化率:15.1%选择性:83.8%(3)环氧乙烷的吸收率:99.5%(4)02中夹带Ar 0.00856 mol ,循环排放气中含 Ar为12.85%,产品环氧乙烷中含 Ar 0.00631 mol 。1.5.3 设计具体内容范围及设计阶段本次设计的内容为乙烯制取环氧乙烷生产工艺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设计阶段:(1 )进行方案设计,确定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流程。(2 )对

21、环氧乙烷反应系统的物料衡算;(3)绘制环氧乙烷反应系统的工艺流程图(一张);(4)绘制二氧化碳脱除系统的工艺流程图(一张);(5)编制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2设计方案简介环氧乙烷 丫 (沸点10.5C)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环氧化合物,其用途是制取 生产聚酯树脂和聚酯纤维的单体、制备表面活性剂,此外还用于制备乙醇胺类、乙二醇 醴类等。2.1 反应过程分析工业上生产环氧乙烷的方法是乙烯氧化法,在银催化剂上乙烯用空气或纯氧氧化。 乙烯在Ag/a-Al 203催化剂存在下直接氧化制取环氧乙烷的工艺,可用空气氧化也可以 用氧气氧化,氧气氧化法虽然安全性不如空气氧化法好,但氧气氧化法选择性较好,乙烯单耗

22、较低,催化剂的生产能力较大,故大规模生产采用氧气氧化法。由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动力学图示可知乙烯完全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是强放热反应,其反应热效应要比乙烯环氧化反应大十多倍。CH*=mCH工十 =6 CH“气) 2O - 103.4kJ/molAH° 一 1072kJ/molCHt=CHa + 30工>2CO;t 2HzO(气)“'.应=-1324.6kJ/molFf" 1324# 6k J/ mol副反应的发生不仅使环氧乙烷的选择性降低,而且对反应热效应也有很大的影响。 选择性下降热效应明显增加,故反应过程中选择性的控制十分重要。如选择性下降移热 慢,反

23、应温度就会迅速上升,甚至产生飞温。2.2 催化剂的选择由于选择性在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要选择选择性好的催化剂,银催化剂对乙 烯环氧化反应较好的选择性,强度、热稳定性、寿命符合要求,所以用银催化剂。催化 剂由活性组分银、载体和助催化剂组成。助催化剂主要有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 化合物等。具作用是提高活性、增大稳定性、延长寿命。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非目标产 物的形成,主要有硒、确、氯、澳等。载体的主要功能是负载、分散活性组分,提高稳 定性。载体的结构(特别是孔结构)对助剂活性的发挥、选择性控制有极大的影响(乙 烯氧化制环氧乙烷的特殊性要求载体比表面积低并且以大孔为主) 。2.3 反应压力加压

24、对氧化反应的选择性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反应器的生产能力且有利于环氧乙 烷的回收,故采用加压氧化法,但压力高对设备的要求高费用增加催化剂易损坏。故采 用操作压力为2Mpa左右。2.4 反应温度及空速的影响影响转化率和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温度过高,反应速度快、转化率高、选择 性下降、催化剂活性衰退快、易造成飞温;温度过低,速度慢、生产能力小。所以要控 制适宜温度,其与催化剂的选择性有关,一般控制的适宜温度在 200-260 C。另一个因素是空速,与温度相比该因素是次要的,但空速减小,转化率增高,选择 性也要降低,而且空速不仅影响转化率和选择性,也影响催化剂得空时收率和单位时间 的放热量,故必须

25、全面衡量,现工业上采用的混合起空速一般为 7000/h左右,也有更高. 以氧气作氧化剂单程转化率控制在 12-15%,选择性可达75-80%后更高。2.5 原料纯度及配比原料其中的杂质可能给反应带来不利影响:使催化剂中毒而活性下降,如乙烘和硫 化物使催化剂永久中毒,乙烘和银形成的乙烘银受热会发生爆炸性分解;使选择性下降 (铁离子);使反应热效应增大(H2、C3以上烧烂和烯烂);影响爆炸极限,如氧气是惰 性气体但其会使氧的爆炸极限浓度降低而且增加爆炸的危险性,氢也有同样的效应,故 原料中的杂质含量要严格控制。(乙快5ppm,C3以上 1ppm,硫化物1ppm,H25ppm进入反应器的混合气组成:

26、由于反应的单程转化率较低故采用具有循环的乙烯环氧 化过程,进入反应器的混合气是由循环气和新鲜原料气混合而成的,具组成既影响经济 效果也关系生产安全。氧的含量必须低于爆炸极限浓度,因乙烯的浓度影响氧的极限浓 度而且影响催化剂的生产能力,所以其浓度也需控制。乙烯和氧浓度有一适量值(如浓 度过高,反应快,放热多,反应器的热负荷大,如放热和除热不能平衡,就造成飞温) 以氧为氧化剂为使反应不致太剧烈仍须加入稀释剂,以氮作稀释剂进反应器的乙烯浓度可达15-20%,氧浓度为8说右。由于反应的转化率比较低,为了充分利用原料从吸收 塔出来的气体须循环,由于循环气中含有杂质和反应副产物所以需要在循环之前将一部 分

27、有害气体排除,即脱除二氧化碳。从吸收塔排出的气体,大部分(90%循环使用,小部分送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用碱洗法(热碳酸钾溶液)脱除掉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环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但适量提高其含量对反应的选择性有好处,且 提高氧的爆炸极限,故循环气中允许有一定量二氧化碳,但不宜过多,因反应产生二氧 化碳所以须脱除。3生产工艺流程简述3.1 工艺流程简述原料乙烯、氧气和循环气经预热后进入反应器,在银触媒作用下进行如下主要反应(1)(2)C2H4+ 1 O2-Ag C2H4O+0.12MJ/mol2C2H4 3O2 Ag > 2CO2+2H2O+1.35MJ/mol由反应式可知,反应器内

28、进行的是强放热化学反应,特别是反应放热量是式(1)反 应放热量的10倍之多。操作稍有不慎,即可加速式的反应,引发温度骤升,造成燃烧;或 者操作条件波动,使反应进入爆炸极限区域内,引发重大事故的发生。国内很多装置的此 反应器爆炸事故,大都因氧气加入量导致氧和乙烯比例进入爆炸极限区而发生。3.2 工艺流程草图及说明3.2.1 工艺流程草图3.2.2 流程草图说明乙烯催化氧化法制环氧乙烷的工艺需注意以下两点:(1)安全性的保障:对此工艺,由于副反应为强放热反应,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若反应热未及时移走, 就会导致温度难于控制,产生飞温现象。由于是氧气做氧化剂,还存在爆炸极限的问题, 所以反应气体的混合

29、至关重要。可借用多孔喷射器对着混合气流的下游将氧高速喷射入 循环气和乙烯的混合气中,使它们迅速进行均匀混合。为控制氧气、乙烯的浓度在爆炸 极限以内,也为使反应不致太剧烈,需采用惰性致稳气,可采用N2或CH4故致稳气。(2)生产经济性的保障:对化工行业的生产工业来说,经济性是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满足此要求,应想办 法使反应的选择性提高,故应采用性能良好的催化剂,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决定着反应的 选择性。并用抑制二氯化烷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还应考虑能量的利用律,想办法利用 生产流程中各种位能的热量,充分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新鲜原料氧气和新鲜原料乙烯与循环气混合后,经过热交换器预热一段时间后,从 反

30、应器上部进入催化床层。自反应器流出的反应气环氧乙烷含量仅 1-2%,经热交换器利 用其热量并进行冷却后,进入环氧乙烷吸收塔。由于环氧乙烷能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 故采用水做吸收剂以吸收反应气中的环氧乙烷。 从吸收塔排出的气体,大部分(约90% 循环使用,而一小部分需送CO2M收装置,用热碳酸钾溶液脱除掉副反应所生成的 CO2 送CO2吸收装置那一小部分气体在二氧化碳吸收塔中与来自再生塔的热的贫碳酸氢钾-碳酸钾溶液接触。在二氧化碳作用下转化为碳酸氢钾。自二氧化碳吸收塔塔顶排出的气 体经冷却,并分离出夹带的液体后,返回至循环系统。二氧化碳吸收塔塔釜的富碳酸氢 钾-碳酸钾溶液经减压入再生塔,经加热,使

31、碳酸氢钾分解为二氧化碳和碳酸钾,CO2自塔顶排出,再生后的贫碳酸氢钾-碳酸钾溶液循环回二氧化碳吸收塔。第10页苏州科技学院化工工艺设计说明书4工艺计算书4.1 已知条件原料乙烯年处理量为12万吨用N2作为惰性致稳气时的原料气组成组成GH02N2COCHGHArH2Omol, %18.008.0050.509.130.590.7612.520.50反应器的单程转化率:15.1%选择性:83.8%环氧乙烷的吸收率:99.5%Q中夹带Ar 0.00856mol,循环排放气中含 Ar为12.85%,产品环氧乙烷中含 Ar 0.00631 mol。吸收塔出除Tg C0:4p .环氧乙烷水溶液图2乙烯催化

32、氧化制取环氧乙烷得物料衡算框图其中:FF新鲜原料气MF原料混合气RP反应混合气SP混合分离气RC循环气P产品环氧乙烷W排空废气SPC未脱除二氧化碳的循环气TC脱除的二氧化碳 SRC脱除二氧化碳的循环气4.2 衡算过程(1)根据生产任务,原料乙烯年处理量为12万吨,若按年工作日300天,每天开动设备24小时计算12 104 103乙端处理重 =595.238kmol /h300 24 28 _595 38进入的原料气总量 =5953=3306.878kmol / h18%衡算基准:以单位时间进入反应器的混合原料气3306.878kmol为基准衡算范围:以下各步的衡算范围如图 2虚线框所示(2)以

33、反应器为衡算范围,确定反应混合气(RP)组成 (A)反应器中的主要反应方程式:主反应方程式:平行副反应方程式:CH尸CHe 十亏(XCH*(气)2 / n CH>=CHa+ 3立一>2C0; f 2HQ (气)(B)原料混合气(MF)各组分摩尔数的变化 QH)3306.878 乂 18%< 15.1%=89.8810kmol QHO) 89.8810 x 83.8%=75.3203kkmol (CO)89.8810x (1-83.8%) x 2=29.1214kmol (H2O)29.1214kmol (O2)75.3203X 1/2+29.1214 X 3/2=81.342

34、3kmol(C)反应混合气(RP)的组分含量GH3306.878 乂 18%-89.8810=505.3570kmolQ3306.878 乂 8%-81.3423=183.2079kmolC2H4O75.3203kmolCO 3306.878 X 9.13%+29.1214=331.0394kmolHO3306.878 义 0.50%+29.1214=45.6558kmol其他气体未参加反应,故他们的量不变,同原料气CH3306.878 乂 0.59%=19.5106kmolNI3306.878 乂 50.50%=1169.9734kmolGH63306.878 义 0.76%=25.1323

35、kmolAr 3306.878 X 12.52%=414.0211kmol(D)反应混合气的组成由以上计算可得RP中混合物的总量(SrP)RP=505.3570+183.2079+331.0394+19.5106+75.3203+45.6558+25.1323+414.0211+1669.9734=3269.2178 k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QTQNbCOCHkmol505.3570183.20791669.9734331.039419.5106Kmol, %15.4585.60451.80210.1260.597组成C2H6ArHbOC2HOkmol25.1323414.021145.6

36、55875.3203Kmol, %0.76912.6641.3972.304(3)以吸收塔为衡算范围,确定混合分离气(SP)的组成(A) RP中各组分量的变化(即在产品P中的含量) (C2HO):75.3203义 99.5%=74.9437kmol (Ar) :74.9437X 0.00631=0.4729kmol (H2O):45.6558kmol (即考虑水全部进入产品中)由此可得,产品(P)中带出的物质总量(SP)P=74.9437+0.4729+45.6558=121.0724kmol(B) SP中各组分的含量利用衡算关系式:RP(X) = SP(X) + P(X) X为 SP中某组分

37、对GHO和Ar作物料衡算,得它们的含量如下GHQ75.3023-74.9437=0.3766kmol (数值较小,忽略不计)Ar :414.0211-0.4729=413.5482kmolHO :45.6558-45.6558=0其他气体的量不变。(C)确定SP的组成由于SP的组成与循环排放气 W组成相同,故SP中Ar的摩尔分数也为12.85%。可 得SP中各组分的总量(Ssp)SP=413.5482/12.85%=3218.2739k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C2H402NbCQCHkmol505.3570183.20791669.9734331.039419.5106Kmol,%15.70

38、35.69351.89010.2860.606组成C2H6ArHbOC2HkOkmol25.1323413.548200Kmol,%0.78112.85000(4)确定新鲜原料(FF)和循环气(RC)组成(A)以整体为衡算范围,对 Ar作物料衡算.设FF中O为X kmol,C2H为Y kmol;RC 中。2 为 Z kmol , GH 为 G kmol。利用衡算式FF(Ar) = P(Ar) + W(Ar)可得0.00856X =0.4729+ W X 12.85%(B)以节点B为衡算范围,对和Q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SP(x) = RC(x) + W(x) X为 GH 和 O且W中各组分白组

39、成与SP中各组分的组成相等,可得对 GH:505.3570=G+ WX 15.7030%对 Q :183.2079 =Z+ WX 5.6930%(C)以节点A为衡算范围,对和Q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 MF(X) = FF(X) + RC(X) X为GH和O 可得:对 GH:595.2830=Y + G对 Q :264.550=X + Z联立以上五式,解得X=81.4407 Y=90.1550 Z=183.1093 G=505.0830 W=1.7450(D)确定FF的组成由以上计算可知FF中:O2含量为81.4407kmol,GH 含量为 90.1550kmol,故 FF 中 Q 中的 Ar

40、夹带量为:81.4407 X 0.00856=0.6971kmol以节点B为衡算范围,对N2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SP(N2) = RC(N 2) + W(N 2)可得RC(N 2)=1669.9734-1.7450 X 51.890%=1669.0679kmol以节点A为衡算范围,对N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MF(N2) = FF(N 2) + RC(N 2)可得FF(N 2)=1669.9734-1669.0679=0.9055kmol故FF中各组分的总量FF=90.1550+81.4407+0.6971+0.9055=173.1983k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C2HkQNaArkmol9

41、0.155081.44070.90550.6971Km ol,%52.05347.0220.5230.402(E)确定RC的组成由前面的计算已得 RC中:Q: 183.1093kmol,C2H: 505.0830kmol,N: 1669.0679kmol。以节点A为衡算范围,对Ar作物料衡算,利用衡算式MF(Ar) = FF(Ar) + RC(Ar)可得:RC(Ar)=414.0211-0.6971=413.3240kmolRC中其他组分的量与MF中相等。故RC中各组分的总量RC=505.0830+183.1093+1669.0679+301.9180+19.5106+25.1323+414.

42、0211+16.5344=3134.3766k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C2HkQNaCOCHkmol505.0830183.10931669.0679301.918019.5106Kmo16.1145.84253.2509.6320.622l,%组成C2H6ArH2OQTOkmol25.1323414.021116.53440Kmol,%0.80213.2090.5280(5)确定未脱CO的循环气SPC勺组成(A) W 中含 CO的量 1.7450 X 10.286%=0.1795kmol(极少,略去)由节点C处CO守衡,有:TC(CO) = SP(CO2)- RC(CO 2)得:TC(CO

43、2)=331.0394-301.9180=29.1214kmol(B)根据工艺条件,可设二氧化碳脱除装置中 CO的脱除效率为70%W进入装置的CO 量为:29.1214/70%=41.602kmolSRCP CO的量 SRC(CO 2)=41.602 x (1-70%)=12.4806kmol节点D处CO平衡,有RC(CO2) = SRC(CO2) + SPC(CO2)可得:SPC(CO 2)=301.9180-12.4806=289.4374kmol又SPC中各组分白组成与SP各组分相等,故SPC#组分总量SPC=289.4374/10.286%=2813.8766kmol因 SPC/( S

44、P-W)=2813.8766/(3218.2739-1.7450)=87.5%所以从吸收塔出来进入循环的混合气有87.5%直接循环,12.5%进入CO脱除装置中。(B)因SPCf SP各组分组成相等,可得SPC中各物质的摩尔数(单位:kmol) C2H: 442.1874 O 2: 160.3069 CH 4: 17.0718GH: 21.9908 CO 2: 289.6595 N 2: 1461.2267 Ar : 361.8547SPC&成的计算结果如下表:组成C2H4ONkCOCHkmol442.1874160.30691461.2267289.659517.0718Km ol,

45、%15.7035.69351.89010.2860.606组成C2H6ArH2OC2H4Okmol21.9908361.854700Km ol,%0.78112.85000(6)以节点D为衡算范围,确定SRC勺组成。禾I用,RC(x) = SP(x) + SRC(x) X 为 SRC某组分可得SR9各组分的量C2H4 :505.0830-442.1874=62.8956kmolQ :183.1093-160.3969=22.8024kmolN :1669.0679-1461.2267=207.8412kmolCO:301.9180-289.6595=12.2585 kmolCH4 :19.51

46、06-17.0718=2.4388kmolC2H6 :25.1323-21.9908=3.1415kmolAr:414.0211-361.8547=52.1664kmolH2Q16.5344-0=16.5344kmol故SRC中各组分的总量SRC=62.8956+22.8024+207.8412+12.2585+2.4388+3.1415+52.1664+16.5344=380.0788kmol计算结果如下表:组 成GHONbCQCHkmol62.895622.8024207.841212.25852.4388Km ol,%16.5486.00054.6843.2250.642组成GH6ArH

47、2OQTOkmol3.141552.166416.53440Km0.82713.7254.3500第19页ol,%4.3 数据校核、结果评价和心得体会4.3.1 数据校核 总物料平衡FF=P+W+TC其中 FF=173.1983kmol P=121.0724kmol W=1.7450kmol TC=29.1214kmol故方程右边=151.9388kmol=方程左边吸收塔物料平衡 RP=SP+P其中 RP=3269.2178kmol SP=3218.2739kmol P=121.0724kmol得方程右边二3339.3463kmol =方程左边节点A物料平衡 MF=FF+RC其中 FF=173

48、.1983kmol RC=3134.3766kmol MF=3306.878kmol有方程右边二3307.5749kmol=方程左边 节点B(C)物料平衡 SP=W+RC+TC其中 SP=3218.2739kmol W=1.7450kmol RC=3134.3766kmol TC=29.1249kmol得方程右边二3165.243kmol弋方程左边节点D物料平衡 RC=SRC+SPC其中 RC=3134.3766kmol SRC=380.0788kmol SPC=2813.8966kmol有方程右边二3193.9754kmol=方程左边4.3.2 结果评价以上在不同的衡算范围对总气体量分别进行

49、校核,计算的结果显示各种计算数据 基本符合要求。虽有一些误差,但都在工程允许范围内。下面对误差进行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在环氧乙烷吸收塔中,水也溶解了其它微量气体,所以产 品P中并非仅有GHO微量的Ar,而在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那部分气体的量,视产品中 仅有GHOf口Ar,而且计算过程中忽略了 M排出的极少部分气体,所以导致 SP勺气体总 量及部分物质的量不精确,但误差很小,并不影响整体结果。在计算过程中,将SMH2O和GH4O勺量视为零,因SPCf SP勺组成相同,所以Rg的HO虑为从SR价来,即从CO 脱除装置中出来的循环气带出了少量的水,从而满足水的平衡。由于致稳气 N2是循环使 用

50、的,只需一次输入即可,但在实际生产中, W TCW及P处都有少量区带出,故FF中需 要夹带一定量的N2进行补充。4.3.3 3.3 心得体会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我们了 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 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更尤为重要。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与 他们一起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和交流让我开拓了思路,也让我在课程设计时

51、多了些轻松、 愉快。5计算结果一览表组成CH4QN2COCH4C2 H6ArH2OQHO总计mol混合 气mol505.3570183.20791669.9734331.039419.510625.1323414.021145.655875.32033269.2178RPMol,%15.4585.60451.80210.1260.5970.76912.6641.3972.304100mol505.3570183.20791669.9734331.039419.510625.1323413.5482003218.2739SPMol,%15.7035.69351.89010.2860.6060.7

52、8112.85000100mol90.155081.44070.90550000.697100173.1983FFMol,%52.05347.0220.5230000.40200100mol505.0830183.10931669.0679301.918019.510625.1323414.021116.534403134.3766RCMol,%16.1145.84253.2509.6320.6220.80213.2090.5280100mol442.1874160.30691461.2267289.659517.071821.9908361.8547002813.8699SPCMol,%15

53、.7035.69351.89010.2860.6060.78112.85000100mol62.895622.8024207.841212.25852.43883.141552.166416.53440380.0788SRC苏州科技学院化工工艺设计说明书Mol,%16.5486.00054.6843.2250.6420.82713.7254.35001006工艺流程及控制点说明6.1 工艺流程说明6.1.1 环氧乙烷反应系统工艺流程1主流程(1)原料流程原料乙烯、氧气和致稳氮气来自界区,他们与循环物料气的混合气体站(H-102)充分混合后,进入气-气换热器(E-111)与反应生成气换热并预热到

54、指一定温度后,从 填充银催化剂的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D-110)的上部进入催化床层,在一定温度(220-260 C)和压力(2Mpa下,进行氧化反应。(2)吸收流程已反应的气体自氧化反应器(D-110)下部流出,进入气气换热器(E-111),被 反应原料气冷却后进入环氧乙烷水吸收塔(D-115)。在吸收塔中,以水做吸收剂,吸收反应气体中的产物环氧乙烷。吸收剂水自塔上部 进入,环氧乙烷吸收液自塔中部流入,进入环氧乙烷精制流程。为提高环氧乙烷的吸收 率和避免循环气中二氧化碳的积累,从吸收塔顶部排出的气体,一部分(90%循环回第20页反应器,另一小部分送至二氧化碳吸收装置,用热碳酸钾溶液脱除掉副反应所生成的二 氧化碳。从吸收塔顶部出来的吸收气,一部分作为循环排放气排至蒸汽加热器(B-110)中烧掉:另一部分作为循环气与致稳气氮气进入循环压缩机(C-110),加压后,混合气大约有十分之一送至二氧化碳脱除流程,脱除二氧化碳后,再返回至循环气系统:一部分 经添加抑制剂二氯乙烷后,进入氧气混和器(H-102),与原料乙烯,氧气混合,成为原 料气。2辅助流程(1)热油循环流程乙烯的环氧化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