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_第1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_第2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_第3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_第4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一、传播1.概念: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本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功能)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普遍性) 2.注意点: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 传播是一个过程。 传播是一种互动。 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 传播以符号、信号为中介。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等手段传递。 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 广义的传播还包括:自然、机器、动物传播等。 3.构成要素: 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2、。二、传播的类型(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2) 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3) 大众传播:传播者通过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4)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 人的内在传播: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的过程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监视环境(认识世界的功能)应付环境(改造世界的功能)传递遗产(教育功能)2. 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3.一般来说,传播

3、的功能是:沟通(通过传播,可以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协调(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教育、娱乐四、教育传播1.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不同点:a.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b.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c

4、.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着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教材编制者。d.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作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e.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的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f.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 受者的特定性 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3.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教育传播是

5、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二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 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 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本书采用四要素说)任何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是外部条件,效果是系统的产物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人机关系师生关系4.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5.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a.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满足学习者需要的教育传播观念

6、。b.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者有把关人变成引导者;教育信息 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变成双向、多向的交流媒体;受教育者由被动变成主动。c.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6.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是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 它属于社会科学。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是整个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7.教育传播学和

7、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异同点: 区别点: 视听教育学以教育媒体为核心,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核心,教育传播学没有核心,同等对待教育系统中所要的组成要素。 教育传播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视听教育学和电化教育学是从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相同点: 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改进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 它们在研究中,都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第二章 教育

8、传播过程和模式一、传播过程1.教育传播过程:在教育传播中,当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传递时,则产生了动态的过程,这就是教育传播过程。2.教育传播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3.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4.译码: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5.噪声: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播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6.效果: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

9、,称为传播效果。7.反馈: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称之为反馈。8.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通道传送阶段、接收与解释阶段、评价与反馈阶段、调整再传送阶段二、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1、教学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2)五段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3)九段教学策略(加涅):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2、受教育者特征的

10、分析: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初始能力分析。 3、教学媒体的设计: 真实性情境 意境性情境 示范性情境 原理性情境 探究性情境 4、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问题/项目的设计:问题重要性。 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引导者、问题的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三、教育传播模式1.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结构性模式:用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功能性模式:对事物发展过程、因素与结构的相互变动、作用的一种总体性把握。2.教育传播模式:它

11、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原则:a.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b.现实性 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 c.简明性 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d.操作性 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e. 创见性 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

12、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亚里士多德模式: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评价: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说明。演讲者演讲内容听者效果场合4.拉斯韦尔模式: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评价: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先河

13、。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其次,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的地位。5.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中,信息源从许多可能的信息中确定要传播的讯息,发射器将讯息转换成适合于通道使用的信号形式。通道即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的媒体。接收器的任务是将信号转换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目的地即信宿。信宿是讯息所要到达的人或事。评价:该传播模式系统地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唯一的不足

14、是它将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传播过程6.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评价: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是,它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

15、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同时,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合7.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评价:模式的优点是: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使传播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显示了传者与受者含义不一致的原因,就是噪音的干扰。该模式的缺点:对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

16、有简单化倾向。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8.贝罗的S-M-C-R模式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 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评价:原本是一般传播的模式,由于其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模式。这个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然而,由于该模式是单向和线性的,缺少一定的反馈环节,仍然有所不足9.加涅的学

17、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人类的所有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内在的一系列心里操作,对外来信息或已存在人类记忆中的信息进行不断的加工而完成的。评价:充分分析了信息在人脑中的加工处理和储存强化的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的信息加工的机制与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至今尚未被人们彻底弄清的过程,加涅的传播理论仍有一定的片面性四、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模式教师根据某种需要,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并通过媒体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接受通过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育信息与媒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教育环境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反馈典型模式:(1)师生面对面教

18、学传播模式(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网络教育传播模式:(1)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2)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3)基于网络的讨论式(4)基于网络的探究式(5)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第三章 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一、 信息1.信息的含义:(1)指消息、知识和情况(2)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3)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2.信息的特征: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 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信息可以传输和存储。 信息可以提取和加工变换3.信息的产生:(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2)相互作用的方式:物质直接作用方式、物质场的作用

19、方式、发射与接收方式(3)作用的痕迹信息4.信息的形态:(1)信息体: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2)信源物作用于不同类型的信息体,呈现出信息的集中不同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5. 育信息的概念(P63) 信息:自然信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方式与变化的信息)、社会信息(人类社会中的人们之间传递与交流的信息)。 狭义教育信息:教育内容(知识、技能、思想、观念)。 广义教育信息: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 6.教育信息的特征(P64-P65):科学性(教育信息是已为前人所提取、处理并转化为人的科学认识的一部分)、目的性(教育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培养

20、社会所需人才的活动)、系统性(教育信息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共享性(不同于某些社会信息,不存在保密性与限制性,可以为人类广泛地共享)、多样性(教育信息蕴藏在各种载体中)7.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教学信息体二、 符号1. 符号的含义: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2. 分类:3. 本质:(1)符号代表事物(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4. 教育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及其作用: (1)教科书(文字教材)中的语言符号。 (2)教师语言-教学语言、提问与讨

21、论语、评论语。 (3)校园广播语。 5. 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 (1)目的性;(2)针对性;(3)强化性;(4)调整性;(5)整体性6.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运动画面、人际距离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象征符号、实义符号、环境、静态、图片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类语言 声音要素:音调、音量、音素、音质 功能性发声:哭、笑、哼、哈、呻吟、口头语 (2)其他声音符号 自然界;动物;火车、轮船; 上下课铃声;人的脚步声;音乐7.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8.特性:(1)普遍性(广泛存在与人类传播活动);(2)形

22、象性;(3)多维性(可以在同一时空内同时刺激人的多种感官);(4)整体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符号系统)9.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的应用:(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象征性、说明性、表露性、体调性非语言符号、空间的非语言符号、类语言符号、副体态语言(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插图、挂图与简画;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3)教育传播环境10.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辅助性(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只能少而精)、准确性(在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准确的表达出确定的意义)、适宜性(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

23、境等选择不同的非语言符号)、稳定性(教育传播中的一些基本非语言行为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情感性(非语言符号在沟通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确实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教育传播中应发挥它的长处)第四章 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一、 传播通道1. 传播通道的含义: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构成要素:编码(把信息转化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化为信号叫信道编码)、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为信宿译码)、信道(是信号传送的渠道)2. 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构成:(1)学生-教师通道;(2)学生-媒体通道;(3)学生-实际事物通道;(4)学生-家庭

24、通道;(5)学生-学生通道3.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1)来自信源的干扰:信源混乱、质量不高;三人成虎、谣言等。 (2)来自编码的干扰:用词不当、用语含混等。 (2)来自信道的干扰:线路不佳;设备不良;环境不好; (3)来自译码的干扰:如学生有生理缺陷或知识、经验有局限4. 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通畅:(1)让校园充满信息(2)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5. 教育传播媒体: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目的的信息;媒体用于教学活动类型:(1)按教学发展的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2)按教学媒体的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媒体、非印刷媒体;(3)按感官分类:听觉型、视觉

25、型、视听型、相互作用型;(4)按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电声教学、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5)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教学媒体、非数字教学媒体。6. 麦克卢汉的媒体观:(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冷媒体:对象参与度大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因为他需要受传者很大程度想象力参与;热媒体:对象参与度小的媒体,如报纸、书籍、广播)(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最强大动力评价:有许多合理的部分,也有不足之处。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他的看法对研究和认识媒体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媒体作用,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的队伍。他的冷热媒体理论是缺乏科学性的、7. 戴尔“经验

26、之塔”的基本观点: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越抽象。 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 位于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起到桥梁的作用。 应该不应该把直接经验过分看重?从具体情况出发。8.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传递信息(呈现刺激、提供信息是教学媒体最基本的功能)、存储信息(各种教学媒体都有此功能)、控制学习(各种教学媒体都有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的功能,也都有控制学习环境的功能,但在控制的程度方面有所不同)。9.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作用: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

27、验、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改善学生行为态度、优化教学、教育过程。10. 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1)呈现力: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2)重现力:对信息的重现能力;(3)传送能力:媒体把新系统是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4)可控性: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5)参与性: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11. 不同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1) 印刷媒体的特点:可大量复制、可反复阅读、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2) 电子视觉媒体:能使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扩大了的图像、能将某些实物、标本、实验放大显示、排列和数量可以调整,比较灵活(3) 听觉媒体:能够录取,可根据需

28、要重放、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育面、传递信息迅速、方便失明,阅读有障碍的人、携带方便、听觉材料的表述顺序基本是固定的(4) 视听觉:形象生动、有速报性,同时性,广泛性、受时间限制、操作比较复杂,价格较高(5) 综合媒体:综合上述,提高教学效率12. 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利用:施拉姆的九个原则:我们(1)可以使用任何媒体学习;(2)向经验学习,媒体派不上用场;(3)会从媒体或直接经验中不自觉地学习(4)没有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5)有一种或一组媒体直接经验对某种教学工作来说,会比别的媒体更有效;(6)教课包括先后顺序,需多种媒体来配合(7)混合使用媒体比只用一种好(8)混合使用媒体来

29、配合教学工作(9)将媒体与教学次序做最适当的配合第五章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1. 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称为把关人;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2. 教师传播行为: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传播行为包括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与传递。教师的传播行为:1、教育信息的收集: 明确目标和内容; 选择信息源; 考虑收集方法:文献/访谈/测验/仪器; 2、教育信息的加工: 去粗取精、去伪成真,选择性整理; 变无序为有序,有序化加工; 转换与再组织,优化编码; 3、教育信息的传递: 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 传递的信息应该是完备的

30、。 要注意信息的时效。 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要注意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干扰3. 学生的传播行为:学生的传播行为主要表现为接受传播信号、进行译码、输出与反馈信息4. 教师的传播心理:主要指教育传播中教师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教师威信5. 教师威信:指通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尊敬和信赖。6. 选择性理解:(1)根据经验来接受传播内容(2)接受合乎于自身信念的传播内容,排斥或歪曲与观念相反的内容(3)喜欢接受容易理解的内容;(4)优先接受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的内容7. 遵从性心理:指个体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所发生

31、的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8. 教育传播中教师、学生扮演的角色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在教育传播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由教师决定;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选择与接收教育信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译码;是反馈信息的发送者,对教育信息进行译码和处理后,发送反馈信息以帮助教育传播者调控教育传播过程。9. 合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热爱教育传播事业、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掌握教育传播技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10. 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能、和思想品德素质要求:生理:要求学生的感官器官发育要正常;心理:应该积极地、主动地去接收与加工信息知能:具有社会经验、基础知识

32、、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尊敬师长,热爱团结同学。11. 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因素:影响教师的:(1)政治法律因素,教师传播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约束,法律是现代社会影响与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体系,教师的教育传播行为也必须遵守法律;(2)社会文化因素,教师的教育传播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的价值标准的影响;(3)其他因素:信息价值、组织因素(所在学校的办学方向等)、受传者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学生:(1)社会文化 (2)知识 (3)心理 (4)其他12. 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

33、素:教师:(1)动机与兴趣 动机是推动教师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原因,兴趣是激励教师从事教育传播更积极更活跃的因素(2)情绪和情感 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意志 任务繁重艰巨的教育传播活动要求教师有顽强从事教育传播的意志(4)能力:全面掌握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方面的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教育机智(5)教师威信 指通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尊敬和信赖学生:(1)选择性心理:a.选择性注意 受传者的注意是选择性的,选择和注意和自己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b.选择性理解(1需要 2态度 3情绪 4习惯) c.选

34、择性记忆 人们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2)遵从性心理:个体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所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 引发受传者遵从性心理的因素:a.群体因素 b.个体因素(1个体的威信 2个体的心理特征 3个体的性别特征)13. 师生互动过程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类型与特点:师生互动过程:教师具有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作用的两方,每一方都包含着认知和行为两个侧面。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1)假相倚型 双方都我行我素,均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 (2)非相对称性相倚型 一方采取真

35、相倚,另一方采取非相倚 (3)反应性相倚型 人们对带入情境的预定计划不去注意,只对他人正在说或正在做的事情做出反应 (4)彼此相倚型 相互配合 特点:依存性(师生之间存在互为条件的关系)、差异性(是维持师生互动的纽带)、互补性(学生向教师的反馈信息坑会激发教师产生新的看法、观点,或修正教师的错误)第六章 教育传播环境1. 环境: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2. 内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自然环境:包括森林、湖海等天然物和房屋、街道等人工物4.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等5. 教育传播环境: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使教育传播系统

36、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6.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舍建筑)、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学术风气、社会意识、集体观念、文明礼貌、求实精神)7. 社会信息:包括社会思想意识信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信息8. 校风、班风:是学校或班级所有人员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和行为风尚、9. 影响教育传播的主要环境因素: 校园环境;教室环境; 社会信息;人际关系; 校风班风;电、光、色、空气、温度10. 环境与人的关系: 环境影响人:狼孩、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改造环境:人类是能动地积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也给环境以反作用,改变环境。11. 施穆克的教室原则:目标性、整体性、时效性、整体性、自主性12. 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扩展、激励、陶冶、益智13. 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教师:(1)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2)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教师有可能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促进智力发展(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4)有助于身心健康14. 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 教育传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