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_第1页
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_第2页
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_第3页
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_第4页
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工程概况拟建的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项目勘察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二联村石芽顶凤清路延长线旁,在 青岭顶山边。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8264m2,总建筑面积约33250m2;拟建1栋4层连体教学综合 楼(包括教学、实验、办公功能区及附属1层多功能)教室、1栋5层宿舍楼(教师宿舍和附属1 层食堂)、1座2层风雨球场和1座羽毛球场(设地下室,基坑深度约4.80m),面积270011?、 设备房及垃圾收集站1个;拟建建筑物为框架结构体系(设计提供场地地坪标高66.80m)。场地 现堆填较为宽阔平整,中部及西北侧大部分为填土平整区,局部填土区高出周边道路约615m, 南侧靠近山体,周边环境较为复杂。2、设计依据

2、(1) 东莞市凤岗镇中心小学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广东省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2015年4月);(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3) 广东省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4)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2012年;(5)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c/t 51412012);(6)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 31-2003);其他国家以及广东省、深圳市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说明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本场地原始地貌类型主要为剥蚀残丘、小山地、山间凹地及原始山间冲沟,原始地形不平整, 东高西低。场地因屮心

3、小学项目的建设,场地内屮部及西侧、西北侧进行了人工填土平整,厚度 较大;场地东侧红线外为大片菜地以及有埋设粤港供水涵(东江供水至香港)经过,场地环境较 复杂,地形大体宽阔平整。钻孔孔口高程范围为65.2370.13m。3.2气象水文场地位于东莞市凤岗镇三联村石芽顶凤清路延长线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具有气候温 和、雨量充沛、口照充足、湿度较大、无霜期长的特点。根据东莞气象台资料统计,气象、水文 特性如下:1、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潮湿。据多年资料,年平均气温21.9°c,年最高气温38°c左右,年 最低气温为零下2°c左右,偶有霜冻,年均无霜期339天。受季风影响,

4、降水具有雨量多、强度 大、季节长、雨日多、时程及分布不均等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1800mm,其中12月至次年2 月为全年最少月份,月平均约30余mm; 5月至9月为全年最多月份,月均约300mm,年降雨120150 口,集中于59月,降雨量较大。风向具明显季节性,秋季常吹西风,秋高气爽,春夏季多东和 东南风,冬季多北和西北风,空气较为干燥。2、距热带海洋较近,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盛吹南风或东南风,冬季盛吹 北风或西北风。春秋两季,因受北方冷空气或南方海洋台风交替影响,风向不定,或吹东南风, 或吹西北风。每年夏秋间,常有台风、洪涝或干旱的灾害,对建筑工程及人们牛活带来很大的危 害

5、及影响°3.3岩土层结构及工程特性根据地质勘探揭露,场地岩土层由新至老为人工填土(qf")、第四系残积层(zb 、下伏 基岩为侏罗系基岩(j) o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q) 碎石素填土:褐色,杂色,松散,干燥,大部分由碎石、块石夹粘性土组成,块径 10mm500mm,块径大,填筑、分彳|j不均匀,局部块石填筑厚度大(具体填深、厚度分彳|j见柱状 图描述),整层块石含量约占30%95%。该层为近期人工堆填,欠固结压实,局部地段底部12m 为原表层耕植土及可塑粉质粘土。场地表层基本有分布,见丁所有钻孔中,层厚0.8019.00m , 厚度变化大,层顶埋深为0.00m,层顶高

6、程65.23-70.13mo2、第四系残积层(/) 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主要由粉粘粒组成,为下伏岩体风化残积形成,土质成分较均 匀,局部夹少量岩块。该层分布于场地中南部,见于钻孔k23、ka37、ka38、ka42ka44、ka46ka49、 ka52ka54屮,层厚2.00&30m,层顶埋深为1.2016.70m,层顶高程50.7767.90m。3、侏罗系岩层(j),属较软岩,按其风化程度划分如下:全风化石英砂岩:褐黄色,结构大部分被破坏,岩芯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不 均匀夹岩块,块径1060mm,为极软岩。该揭露于场地南侧,见于大部分钻孔,揭露的钻孔有 k9、k11、k1

7、7、k18、k20k28、ka2ka4、kal3、ka24、ka25、ka33、ka36ka55,层厚 0.909.70m, 层顶埋深0.8021.30m,埋深及厚度变化较人,层顶高程46.1768.01m。(2)-2强风化石英砂岩:褐色,灰色,岩体结构部分被破坏,裂隙极发育,岩芯极破碎,局部 半岩半土状、砂砾状,大部分土夹碎块、碎块状,块径580mm左右,为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 级为v级。该层场地大部分揭露,见于钻孔k3k29、kaika8、kaloka56,层厚0.6023.40m, 层顶埋深2.5027.60m,厚度及埋深变化大,层顶高稈39.8765.84im3中风化石英砂岩:灰色,层

8、状构造,硅质胶结,裂隙发育,多为垂直裂隙,呈闭合微 张状,局部见石英脉充填,岩芯呈块状,短柱状,块径及柱长30250mim破碎,为较硬岩,岩 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该层于所有钻孔揭露,层厚3.007.10m,层顶埋深6.0040.50m,埋深 变化大,岩面陡,层顶高程28.5959.95m。3.4地质构造本场地原始地貌类型主要为剥蚀残丘、小山地、山间凹地及原始山间冲沟,原始地形为东高 西低,经人工填筑作用,现地形较平坦,从区域构造图上看,工程区附近区域范围内自北向南分 布有三条小断裂断层带,勘察场区小范围內地质构造主要是基岩裂隙较发育,有小岩浆岩脉侵入, 呈闭合状且不规则分布。据区域地震构造

9、带划分图,工程区位于东西地震带:高要一惠来带。现场区域地质调查,不 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地质环境受到一般破坏,工稈建设对周边环境影响和诱发其它不良地质作 用的可能性较小。3.5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1、不良地质本次勘察场地范围内未见有土洞、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但由于拟建建筑物临近山体和位 于山间沟谷地段,因此山坡体易对坡脚的建构筑物产生滑坡、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威胁,同吋沟 谷地段回填较大厚度的人工填土,易产生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2、特殊性岩土(1) 人工填土场地人部分分布,厚度变化人,成分主要为碎石、块石夹粘性土填筑,性质不均匀,属高压 缩性和湿陷性土,密实性差,承载力低,人工填土须经击实

10、或注浆加密处理后,方可作为建构筑 物基础持力层。(2) 残积土及风化岩主要为残积土、全风化岩,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性质较好,压缩性低,承载力较高,但具有 遇水易软化、崩解等特点,对全风化岩及残积土应注意施工用水对岩土体的浸泡,防止软化土体。3.6地下水因工程场区在山地,且沟谷地段回填碎石、块石及粘土,地势总体较高,原始地貌下地下水 类型主要赋存于风化岩体中的孔隙及裂隙中,渗透性小,埋藏较深,富水性贫乏;场地与周边地区高差大且填土渗透性大,降雨期雨水下渗及排泄均较快,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水) 垂宜下渗及岩土层间的侧向渗透补给,沿低洼处自然迳流、排泄。场地由丁地势较高,揭露人工 填土层厚度

11、人,渗透性人,且岩体垂直裂隙发育,因此勘察期间钻孔深度范围内未见有地下水揭 露。4地基处理工程设计4.1技术要求(1) 交工面承载力标准:荷载板试验地基承载力150kpao(2) 处理深度:人工填土范围。(3) 工后沉降不人于150mm,差异沉降不大于0.2%。(4) 耍求处理后对建筑物内与外分别作不少丁 lmxlm的大压板检测。4.2地基处理方法(1) 处理原则:本工程地基处理后的地基主要作为建(构)筑物、道路路基的基础。强夯检验 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2) 处理方法:本工稈地基采用强夯法对人工填土层进行加固处理。(3) 处理范围:用地红线范围内粤港供水渠控制线外扩50m以西控制范

12、围,具体包括a、b、 c三个区域。4.3强夯法1、基本耍求(1) 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小丁 150kpao(2) 强夯处理范围为人工填土层。(3) 在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各分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试验区,进行现场试夯。(4) 场地地基处理后场地标高要求:1) 图屮标高均为强夯前场平设计标高。2) 强夯处理后土基面标高均未达到设计标高,预估差0.8im需再次分层回填碾压至结构层底面设计标高,压实系数不小于96%,变形模量不小于15mpa, 土基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弯沉 值 331.5 ( 1/100) mm。2、强夯施工工艺流程场地平整-测量夯前场地高程、放点、测夯点高程一第一遍点夯

13、-检测夯坑髙程、推平夯坑 -放点、测夯点髙程-第二遍点夯-检测夯坑高程、推平夯坑一放点、测夯点高程-第三遍点夯 -检测夯坑高程t推平夯坑t绘场地高程图t补夯一 推平i第四遍满夯一 推平场地t测量高程一 检测t竣工验收。3、强夯设计参数(1)强夯的单击夯击能见下表:人工填土处理深度(m)单击夯击能(kn. m)满夯夯击能(kn. m)<6m2000100068m30001000>8m40001000(2) 夯锤底面积3.04.5n?,锤重w= 10-251,夯锤应对称设置上下贯通气孔,孔径200300mm; 锤底静压力2540kpa。具体锤重可根据施工单位的设备情况采用,但需经设计等

14、单位同意。(3) 夯击方法:根据经验选用三遍点夯,第四遍为满夯,第一、二、三遍为点夯,采用跳夯法。(4) 夯击次数:点夯的每点暂定为a、b区为6-8击,c区为8-12击,满夯的每点均暂定为2 击。(具体数值根据试夯试验和收锤情况进行调整)(5) 夯点间距:4.0m,采用正方形插档法布点,满夯的夯印搭接部分为半个锤。(6) 间隔时间:可进行连续夯击。(7) 上述最佳夯击能量、最佳夯击锤数、夯点间距等设计参数,应通过强夯试验确定。应在试 夯结束7天后对试夯场地进行检测,并与夯前检测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 的各项强夯参数。试夯的试验区面积不小20mx20mo©)夯点的设计

15、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且应同时满足 下列条件: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ab区不大于70mmo c区不大于100mmo夯坑周围地面隆起 量不应大于1/4夯沉量体积。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9)强夯回填料中块石粒径不大于50cm,回填料级配要合理,避免大块石架空现象出现。4.4强夯施工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1) 场地平整:施工前应平整好场地,整理出工作面,认真查明强夯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各种 地下管线的位置,尽量避开在其上面进行施工。施工时应注意强夯振动对道路两侧已有建筑、构 造物的安全影响,加强监控。强夯施工场地与周边建筑、构造物的安全间距应通过现场试夯后确 定

16、,当安全间距不能保障时应采取设置隔振沟等相应措施直至调整处理工艺。(2) 夯点放样准确,误差10cmo(3) 试夯:强夯开始前应根据初步确定的参数,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强夯区路段试夯,与夯前检 测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工艺参数。若不符合设计耍求,应及 时进行调整。(4) 夯击时严禁出现“橡皮土”现象。(5) 雨天时应停夯并做好地面排水,待至少曝晒两天后地面较干燥时才能继续施工。同时也应 注意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如地下水较丰富,应通知各相关单位协商处理。(6) 强夯应先从建筑屮轴线起,分别向两侧夯点依次夯击,同排的夯点必须采用间隔跳打法, 不可依次夯击,也不得漏夯。(7)

17、强夯产生的夯坑沉落量,需及时就地用好土填补平整;施工中应记录平均地面沉降与四周 隆起的实测资料,以观察夯实效果。(8) 不同强夯分区之间应搭接一排夯点,重夯区和轻夯区夯到位后,再用轻锤回夯一排夯点即 可。该部分工程量已经计入主要工程数量表中。4.5工程量主要工程数量表分区号单击夯击能(kn. m)项日名称单位数量a区2000面积m25375.03b区3000面积m23405.60c区4000面积m231678.264.6质量检验(1) 施工后应间隔一周(7天)方可进行质量检验。(2) 强夯处理后的地基竣工验收时,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原位测试试验。原位测试内容包括载荷 试验和动力触探,各试验均按有关

18、规范要求进行。(3) 承载力检验数量要求:a区竣工验收载荷试验检验点数1点,动力触探检验点数5点。试夯区1处,试夯区荷试验 检验点数1点。b区竣工验收载荷试验检验点数1点,动力触探检验点数5点。试夯区1处,试夯区荷试验 检验点数1点。c区竣工验收载荷试验检验点数6点,动力触探检验点数30点。试夯区2处,试夯区荷试验 检验点数2点。4.7其他说明由丁地质条件变化多端,原有地质资料的局限,施工时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处 理。(2) 施工应注意临时排水,不得在浸水条件下施工。(3) 施工前应查清周边的管线及各种地下设施,施工时应保护现有的管线及设施,不得损坏。(4) 建(构)筑物的地基处理,经

19、检验达到各构筑物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特征值后,方可施工建 (构)筑物。(5) 注意吊车、夯锤附近人员安全,防止飞石伤人,吊车驾驶室应设防护网,起锤后,人员应 在15m以外并佩戴安全帽。非强夯施工人员,不得进入夯点30m范围内,六级以上人风或视线不 清时,不准进行强夯施工。防止强夯飞石对周边场地的影响。(6) 其它未尽事项按相关规范执行。5注浆加固地基设计5.1注浆加固范围、布置及工程量(1) 注浆加固范围:用地红线范围内粤港供水渠控制线外扩50m控制范围内,不含绿化带 范围。(2) 注浆孔布置:本场地袖阀管注浆孔设置间距为1 .omxl.om,梅花型布置,其成孔深度穿 透填土层不小于1.0m,以达

20、到对回填土地基进行压力注浆加固处理的目的。(3) 袖阀管工程量:28000米。5.2注浆加固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1) 采用硅酸盐水泥袖阀管注浆工艺,水泥采用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取0.751.0, 每延米水泥用量150kgo浆液凝固吋间控制1分钟左右。(2) 引孔直径110-114mm,釆用梅花状布孔(两排或三排),注浆孔孔间距1.0m,排间距1.0m, 布置形式见平面图。(3) 成孔:根据现场施工的特殊性及有关规定与要求,钻孔设备应移动方便,采用全液压冲击 钻机成孔,必要时应进行全程套管跟进成孔并保证一定的施工效率。(4) 注浆管采用abs树脂制作,管外径53毫米,内径40mm,承受最人压力人于2.0mpa;在 注浆深度范围内注浆孔按竖向间距0.33米排列分布,出浆孔为d5对称4个,注浆孔外侧套橡胶 袖阀。(5) 成孔后,灌注封壳料,下置注浆袖阀管埋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