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教材】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13地下水【教材分析】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逐渐深入地展开三层内容:1. 第一层(描述现象) 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2. 第二层(使用模型)做一口“水井” ,初步了解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以及地下水的储存位置。3. 第三层(阅读资料, 提取信息)阅读课文, 认识地下水的成因、 储量、使用与补充。地下水的概念比较抽象, 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学生以思考的提示。借助简易水井模型, 能模拟出降雨进入可渗透层后, 向下储存在不可渗透层上方石块缝隙中,形成井水的过程,能对“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抽象的问题做出直观具体解释。既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部分生活经验和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对于泉水和井水有一定的了解但无法建立概念联结说清地下水的成因。地下水资源的多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教师要用好地区资源与课堂紧密联系,方便学生直观感受并代入思考。 在动手制作水井模型时,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材料准备, 保留学生最需要最直观的制作部分,排除干扰节省时间,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讨论、思考与体验的时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科学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制作水井模型, 结

3、合地下水示意图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科学态度:1通过阅读和研讨,体验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思考模型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建立水井模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地下水是人类的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知道地下水资源匮乏带来的影响,能举例说明人类怎样科学技术去改善状况的。【教学重点】认识地下水的来源和使用途径。 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 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 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 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 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完成科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建立水井模型。 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

4、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来源,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学生材料:每组大小不一的石头和沙子若干,塑料罐一个,去底的塑料杯一个,水若干、塑料勺一个。【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河流、湖泊是人们重要的淡水资源。2师:丰富的淡水资源孕育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无数生命,但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 他们的生活却是这样的, 常年干旱缺水, 那他们如何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呢?生:地下有水,挖井。3师:你们都觉得地下有水吗?说说理由。4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

5、地下有水,而且还知道人们一般都用井用取用地下水。 (板书:井人工取用地下水的装置)5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又怎样为我们所用呢?带着这两个疑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下水。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知识,将思维聚焦在水资源上,干旱到地裂的土壤图片看起来非常震撼,引发学生思考,为后续概念提出做铺垫。二、地下水的形成1师: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呢?先说说自己的想法。2师:看来想要知道地下水的形成,得先知道地下有什么。但一节课的时间很短,很显然老师并不能带大家去挖一挖看看地下是什么样的,但我们可以搜集科学家和地质学家已经研究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进一步推测。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记录单,同学们阅读资料,观察

6、思考两个问题。问题 1:地下结构分几层?问题 2: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t:p:s(思考:配对:分享)策略过程:学生在记录单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看法,不能交流。成对合作,问一问同伴的想法,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寻找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记录单。老师请同学上台展示,其他同学依次进行补充。3师总结: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土壤稀松多孔,而最底层的岩石没有裂缝和空隙,地下水停留在碎石层。那根据这个推测,如果我们想要打井,应该打到哪一层?生:碎石层4同学们推测的对不对呢?我们怎样验证?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在回顾已有知识和

7、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在独立思考生成观点后,进行一对一的想法配对,从而使观点完善立体。在分享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重复前一个小组的想法,这样避免重复浪费时间,也鼓励学生多倾听。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就要通过实验建立模型来帮助理解。三、建立地层结构模型1师:老师是没有办法带大家去挖挖看,但是我们可以学习科学家做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模型。开动脑筋,想想需要哪些材料?生:土壤碎石 岩石2师:为了防止弄脏桌子和衣物,我们需要一个不漏水的罐子把这些材料装起来,刚好就用罐子的底部模拟岩石层,在罐子底部放上石子模拟碎石层;再放入沙子和泥土模拟土壤层。3师: (出示模型)现在模型建

8、立好了,地下水从哪里来呢?生:用水模拟下雨。4师:我们在罐子上方均匀的洒水表示降雨,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5师:为了方便大家挖井,老师已经事先把井的位置放在了地层里,大家可以利用勺子来挖井。挖哪一部分的土壤?生:挖井里面的。6师:请大家根据实验步骤完成我们的验证,看一看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实验步骤:补充地下水: 一位同学利用装置均匀的将水洒在模型上,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去了哪里。协作挖井:利用小勺挖取井内泥土,观察打到哪一层地下水储量最丰富的。7师:下雨后,地下水去了哪里?生:雨后,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慢慢向下渗入土壤中。再慢慢向下填满土壤和岩石的空隙中。 再向下,下面的岩石没有裂缝和

9、空隙啦!所以地下水会停留在不可渗透的岩石层上面。 (板书:可渗透层:土壤、碎石不可渗透层:岩石)8师:哪一层的地下水储量最丰富的?我们打井要打到哪一层?生:碎石层。设计意图: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 四、认识泉1师:事实上,地下结构要比我们今天的模型复杂的多。想要打井就要先做地质勘探,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打井。有的地方储水量少, 打到岩石层也没有水; 但有的地方储水量丰富、 地形适宜,地下水反而会自己跑出来! 你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看下。2师: (播放泉动图)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泉,

10、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泉水常年不断地汇入河流, 是河流补给的重要部分。(板书: 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设计意图:在建立对井认识的基础上认识泉,同时点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与河流的关系,形成概念联结。 五、地下水的现状1师:在现在,中国仍然有400 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多, 地下水的状况并不乐观。 我们通过视频通过视频了解会发生什么。2这里有一副关于地下水漫画,想一想漫画想要表达什么?3师:看来即便有雨水的补充,但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 提高地下水储量, 读一读这两幅图, 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的?生:透水砖透水混凝土4同学

11、们回家之后继续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补充地下水?做一个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帮助地球妈妈解决遇到的这些难题。设计意图:视频和漫画夸张直观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直观感知地下水资源现状,从而着眼思考如何改善此状况。 【板书设计】13地下水井 人们取用地下水的装置可渗透层:土壤、碎石泉 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不可渗透层:岩石【课后反思】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科学课相对于其他三大领域而言,最大的不同在于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 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大多只能借助模型来建立直观的认识与解释。学生往往因概念深奥苦涩和不够了解而导致兴趣缺缺课堂沉闷,教师也容易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走回头路,把提升科学思维的科学课上成了老套的“

12、填鸭式教学” 。通过自主学习资料的方式, 在回顾已有知识和阅读新资料中建立概念,资料分析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 但是想要思考的深度, 就要通过实验建立模型来帮助理解。科学模型和建模是个体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它超越了对科学事实的简单识记, 是人类科学探究的核心成分。通过构建模型, 将自身的心智变化与自然世界联系起来,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理解和探索。本课主要是利用水井模型进行研究、学习。地下水与学生的生活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 通过制作水井模型, 将知识与经验串联起来,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是地下水主要来源,同时感受古代人民挖井取水的生活智慧。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模型活动在课堂中的渗透,学生科学建

13、模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然而,学生对于科学模型本质的理解水平却并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模型是某种事物的复制品、是独特唯一的或是不能被改变的,并且他们无法理解如何利用科学模型来说明科学想法和理论。因此,教学中既要帮助学生理解建模的目的、 实质以及评估模型的标准等, 又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建立模型以描述、解释、预测客观世界,比较和评估不同的模型,在建模的实践活动中深化科学概念的建构。姓名:组号: ( )组()号地下水记录单植被: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土壤: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碎石:破碎的小块岩石, 它的大小、形状、及纹理都呈现不规则状态。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

14、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问题 1:地下结构分为哪几层?问题 2: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猜测地下水应该存在于哪一层?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地下水教案教学设计课题 13 、地下水执教者日期教学目标1. 通过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2. 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等学习活动, 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3. 能多人合作, 制作一个水井模型, 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 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知道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4. 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储量、储存区域。教学

15、难点能够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通过实验认识到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储量和储存区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材料,如: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等。预习要求观察周围的泉水、井水,查阅资料,初步了解泉水、井水的特点、成因等。教学过程旁注一、复习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谁能说一说,淡水水体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形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探骊指生说一说生活在淡水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体会淡水水体的重要作用。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另一种水地下水。板书课题: 13、地下水二、教学新课活动一:描述井水、泉水的特点教师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6、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泉水、井水)泉水和井水与我们前一课学习的湖泊、水库、河流里的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预设:井水比较清澈,冬暖夏凉,大雨之后,井里的水位会上升,并且井水也会变得浑浊。泉水比较清澈、甘甜,也是冬暖夏凉,不过大雨之后,不会变得浑浊。那么这些泉水、井水可能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对井水和泉水的来源作出自己的猜测。预设:下雨累积形成的; 从地底下冒出来的; 雨水、湖水等地方流过来的过渡: 那么井水和泉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模拟实验,探究一下井水的来源。活动二: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认识井水来源出示课本上的制作简易水井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 了解本次模拟实

17、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全班交流讨论: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一一出示这些材料:塑料瓶、大的罐子、石子、沙子、水、人造草等等。本次实验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全班交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模拟实验时,水要均匀的倒在塑料圆筒的周围。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水向下渗透的过程,再观察圆桶中水的变化,并且还可以用小勺子轻轻的搅动井里的水。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全班交流讨论, 各小组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说一说井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预设:实验现象:水会依次透过人造草、沙子和小碎石,缓缓渗

18、透、积聚到杯底,直至充满小碎石之间的空隙。 圆桶中的水位,也随之慢慢升高,最后与外面的水位保持相平。实验结论: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透进土壤,积聚起来的。活动三:认识地下水的成因,保护地下水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实验, 初步认识到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进土壤,积聚起来的,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出示课本上的地下水的形成示意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教师指导: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地下水的成因示意图。如果我们给土壤分层,就可以分成2 层,分别为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理解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含义可渗透层一

19、般由质地疏松的土壤和岩石碎屑构成,透过缝隙,它们能吸附水分,储存水;而不可渗透成,则是水很难渗入、溢出的岩层。了解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作用渗透层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水分、 储存水分, 土壤和岩石碎屑可以起一个过滤的作用,过滤掉水中的杂质。不可渗透层是防止水渗入、溢出岩层。引导学生把大自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和刚刚制作的简易水井模型图进行对照,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教师小结: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 ,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者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就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来源。迁移练习:刚刚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和示意图,认识了地下水的成因,大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

20、因了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名称填在下图括号里。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答案并介绍一下自己这样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下水的形成原因。活动四、保护地下水教师引导:中国有 400 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 大家有哪些好的方法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呢?预设:方法一:透水路面出示透水路面,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认识透水路面的样子。大家知道透水路面的材料,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了解透水路面的作用: 透水路面能够还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避免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地基下沉。方法二:雨水回灌地下出示雨水回灌地下

21、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雨水回灌地下的方法。交流雨水回灌地下的作用: 雨水回灌技术也可以补充地下水资源,还可以避免暴雨时洪涝灾害的发生。拓展补充: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之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补充地下水的方法呢?预设:植树造林,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淡化海水,来供应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少开采地下水,减少地下水的损失。教师小结:同学们,地下水的下渗速度很慢,地表水达到地下深处,所需时间平均在 100 年以上,所以,地下水的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活动五:情境练习题同学们,现在我们家乡正在开展保护地下水的活动,请你来设计铺设一条步行道的方案, 要求既方便雨天

22、路人行走, 又能够让雨水尽可能多的渗透到地下。大家想想,这条人行道该怎样设计呢?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活动方案,并说一说这样设计的原因。预设:方案 1:路面可以铺设可渗水的小瓷砖,中间有小孔,方便雨水的渗透到地下。方案 2:在铺路的时候,道路中间可以稍微高一些,两侧低一些,方便雨水从两侧渗透到地下。方案 3:铺设新型透水路面材料。方案 4:在人行道两边种上花草树木,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教师小结:大家的设计方案都很棒,都符合这条道路的设计要求,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上的题目。三、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地下水的类型、特点、来源、形成原因等知识,懂得了

23、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板 书设 计13、地下水地下水的形态地下水的成因【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 地下水课课练课时练习13 地下水基础达标练练全基础知识轻松实现达标1、填空题。小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占淡水总量的_% 。 由于地表主质硫松多孔,一部分 _或积雪融水会渗通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2)趵突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它的水来源于_。(3)由于_,地下水越来越少,人们想出各种办法补充地下水,以增加地下水储量。 铺设透水路面可以 _填“增加”或“减少” 地下水储量。2、判断题。(1)海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2)由于降水量充沛,因此

24、自然界的地下水越来越多。()(3)让雨水回灌地下可以增加地下水储量。 ()(4)水井中的水来源于地下水。 ()3、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中的水不是来源于地下水。a.b.c.(2)中国有 400 多个城市以()为饮用水源。a.河水b.海水c.地下水(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地下水在地下土层和岩石的下面b.清淤过滤池可以过滤雨水,从而使清洁的水回灌地下c.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4)下列做法不利于补充地下水的是() 。a.利用河水灌溉农田b.拓宽河道c.铺设不透水路面4、填图题。下面是大自然中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请将下图补充完整。能力提升练练会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成绩5、综合应

25、用。(能力指数)地下水是人们的重要饮用水源,但是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 地下水越来越少,你能想一想应该如何增加地下水的储量吗?6、实验探究。(能力指数)为了探究水井中水的来源, 子轩和小伙伴们制作了简易的水井模型。(1)请给下列实验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在碎石上铺一层约1 厘米厚的沙子。() 将圆筒竖直放入罐子中央, 在外围装入约 4 厘米高的碎石。()慢慢往沙子上倒水,注意观察圆筒里水的变化。()剪下塑料瓶中间一截,得到一个圆筒。(2)你能根据上面的实验说一说水井中水的主要来源吗?13. 地下水1. (1)30 雨水(2)地下水解析:泉水和井水中的水都来源于地下水,因为趵突泉属于泉眼,所以它

26、的水来源于地下水。(3)过度开采增加2. (1)( 2)(3)(4)3. (1)c(2)c (3)a 解析:地下水在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因此a选项错误。(4)c 4. (从上到下)可渗透层不可渗透层土壤和岩石5. (答案不唯一)(1)铺设可以透水的路面。(2)利用分水墙、清淤过滤池和回灌井使雨水回灌地下。6. (1)3 2 4 1 (2)水井中水的主要来源是地下水。15珍惜水资源【教材分析】珍惜水资源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资源 第四课。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中“水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单一物质”中34年级要求。本课是学生在学习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有河流和湖泊、地下水、海洋的基础

27、上。通过感受生活中水的用途, 水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活动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并且变得越来越匮乏。 继而引发学生要珍惜水资源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把珍惜水资源的感情落到实处,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人们节约用水的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家庭中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节水措施。课后在通过制定节水方案,比较节水一周前后一周用水量的变化。【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动爱玩, 在之前的学习中, 他们经常听父母老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可是他们心理会有一些疑惑,诸如水龙头一拧开就有水,到处都有水,怎么就说水是有限的呢?老师总要求我们主动节水,可是爸爸妈妈也没有主动节水,反而为了卫生让我们使用流动水冲洗

28、。这些疑惑留在学生的小脑袋里,不能解决这些疑惑便不能将节水行动落到实处。所以针对这一问题, 设计了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地球上水资源的稀缺。【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2知道淡水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3知道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节约用水方法。4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科学探究:1通过活动能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资源是稀少的。2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节水行动。科学态度:1能够感悟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稀少的。2能充分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学会保护、爱惜地球上的淡水资源。2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水行动,真正的保护水节约

29、水。【教学重点】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的有限。【教学难点】认识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学生材料: 1l量杯一个,三个50ml 烧杯,一个滴管,三个汤勺,一个水槽,两个水盆。【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科学阅读1准备一段科学阅读资料,和珍惜水资源有关的。2教师提问:你能从这段信息中获得什么?师:是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珍惜水资源。(板书:珍惜水资源)设计意图:通过科学阅读,培养学生获得科学信息并表达的能力,直接引入课题。 二、水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1师:水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展示图片)(学生自由回答)2师:小结。那么水

30、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3播放关于水的视频。4展示水在工业、农业、生活等各方各面用途的图片,提问学生,学生猜测或利用已有的知识回答。5. 师小结:农业上,庄稼的生长需要用水灌溉。人们可以利用河道进行运输,水让车变整洁, 海里的生物在海里自由的生长,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要出现。它有很多种角色,它非常的重要。(板书:重要)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认识到水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地重要。三、淡水资源是有限的1师:地球上那么水无处不见,我们会缺水吗?(生自由回答)2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海水是不能被人类所利用的,那我们所能利用的就是淡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那么地球上的淡水究竟有多少呢?谁知道?(学生自由回答)3. 师:假如地球上的水有1000ml,那冰川水有 21ml、地下水有 6.5ml 、河流与湖泊水有 0.5ml 。老师给大家做一个演示实验,来感受一下。4教师演示,将预备好的1000ml 水展示给学生。(1)利用注射器从中抽取21m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