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病虫害学习教案_第1页
火龙果病虫害学习教案_第2页
火龙果病虫害学习教案_第3页
火龙果病虫害学习教案_第4页
火龙果病虫害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火龙果病虫害火龙果病虫害第一页,共39页。火龙果又称红龙果、芝麻果、圣果(shn u)、青龙果等,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的果用栽培品种。火龙果原产中美洲,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台湾,并于90年代中后期相继引入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第1页/共38页第二页,共39页。五、茎枯病六、溃疡斑第2页/共38页第三页,共39页。 该病发生于茎部表面,初感染时产生茎组织病变,形成大量红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而相互愈合连成片,逐渐变为黄色(hungs)或白色,后期产生小黑点。果实感病后,出现凹陷及水浸状斑点,凹陷病斑呈现淡褐色,病斑会扩大而相互愈合,后期产生小黑点。第3页/共38页第四页,共39

2、页。病原病原(bngyun)为:半知菌亚门炭疽为:半知菌亚门炭疽菌菌Colletotrichum sp.第4页/共38页第五页,共39页。第5页/共38页第六页,共39页。病茎和果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hngs)坏死斑或铁锈坏死斑,略突起。病斑初期直径0.2 cm,后期病斑成片生长形成长215 cm,宽25cm的大型病斑,表面光滑,严重时直接伤害到肉质茎,危及整个植株生长。病原:经初步鉴定为细菌引起。第6页/共38页第七页,共39页。第7页/共38页第八页,共39页。病斑初期呈水浸状半透明,后期病部呈水渍(shu z)状,为黏滑软腐状,发出腥臭,并且蔓延至整个茎节,最后只剩茎中心的木质部。此

3、病多发生在植株中上部的嫩节,由伤口侵染引起,与虫咬和其他创伤有关;但对植株的危害严重,常造成发病茎节腐烂甚至向下和向上蔓延至其他茎节。病原(bngyun):细菌欧文氏菌Erwinia sp.第8页/共38页第九页,共39页。第9页/共38页第十页,共39页。植株茎节失水退绿变黄萎蔫,随后逐渐干枯,直至整株枯死;枯萎病症状最早出现在植株中上部的分枝节上,起初是茎节的顶部发病,然后向下扩展。潮湿(chosh)情况下,病株上生有粉红色霉层。第10页/共38页第十一页,共39页。第11页/共38页第十二页,共39页。第12页/共38页第十三页,共39页。植株棱茎边上形成灰白色的不规则病斑,上生许多(x

4、du)小黑点。病斑凹陷,并逐渐干枯,最终形成缺刻或孔洞,多发生于中下部茎节。第13页/共38页第十四页,共39页。病原(bngyun):目前有三种病原(bngyun)菌可引起上述症状,色二孢Diplodia sp.、壳二孢Ascochyta sp.、茎点霉Phoma sp.。第14页/共38页第十五页,共39页。第15页/共38页第十六页,共39页。初为红色的针尖大小病斑,散生于茎表皮下,后发展成直径约为0.51.5 cm的桔红色斑点,病斑圆形,略突起。病原(bngyun):真菌病害。第16页/共38页第十七页,共39页。散粒剂1500倍液。第17页/共38页第十八页,共39页。6.毒蛾类害虫

5、(hichng)第18页/共38页第十九页,共39页。该虫主要危害新梢,附着于茎棱边缘(binyun),光照不足或照不到的蔓茎常发生,以啄状口吻插入茎肉吸收营养。第19页/共38页第二十页,共39页。雌成虫体近扁球状,紫黑色,体背被较厚蜡粉,体长约,卵囊蜡质绵团状,白中稍微黄;若虫体形(txng)与雌成虫相似,紫色,初孵时体表无蜡粉,固定取食后,开始分泌白色粉状物覆盖在体背与周缘。第20页/共38页第二十一页,共39页。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第21页/共38页第二十二页,共39页。主要危害茎,从茎中吸食汁液,影响植株生长(shngzhng)。在火龙果茎尖、棱的边缘处常有白粉状粘附物

6、,开始是小白点,以后逐渐扩大。第22页/共38页第二十三页,共39页。第23页/共38页第二十四页,共39页。 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危害110多种植物(zhw),在火龙果园中主要危害火龙果植株新梢,有丝状体。第24页/共38页第二十五页,共39页。雌成螨深红色(hngs),椭圆形。越冬卵红色(hngs),非越冬卵淡黄色较少。越冬代幼螨红色(hngs),非越冬代幼螨黄色。越冬代若螨红色(hngs),非越冬代若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第25页/共38页第二十六页,共39页。第26页/共38页第二十七页,共39页。尺蠖类害虫主要(zhyo)有毒尺蠖、绿额翠蠖。危害火龙果

7、新梢。第27页/共38页第二十八页,共39页。成虫体长约11mm,翅展约25mm。体翅灰白,翅面散生茶褐(ch h)至黑褐色鳞粉。成熟幼虫体长2630mm,黄褐、灰褐至储褐色。第28页/共38页第二十九页,共39页。第29页/共38页第三十页,共39页。危害植株嫩茎茎尖的刺蛾类害虫(hichng)主要有两线刺蛾(Cania biliuca Walker)、黄刺蛾(Unidican paflarescens Walu)和青刺蛾(Parasa consacia Malu)。主要危害植株嫩茎。第30页/共38页第三十一页,共39页。此类害虫的成虫长1020mm,幼虫长2131mm,体背两侧横向生刺4

8、个,上生刺毛,各种虫体颜色不同,有的斑点(bndin)红色或黑色,每年各发生23代。第31页/共38页第三十二页,共39页。第32页/共38页第三十三页,共39页。主要(zhyo)危害嫩茎茎尖。其主要(zhyo)特点是幼虫期虫体长有毒毛,俗称毛毛虫。第33页/共38页第三十四页,共39页。该类害虫主要(zhyo)有毒蛾科的灰带毒蛾(Orgyia postica Walker)、双线盗毒蛾(Porthesia sciugillans Walker)。第34页/共38页第三十五页,共39页。第35页/共38页第三十六页,共39页。第36页/共38页第三十七页,共39页。第37页/共38页第三十八页,共39页。NoImage内容(nirng)总结会计学。病茎和果表面出现不规则的砖红色坏死斑或铁锈坏死斑,略突起。1.该病与虫害有关(yugun),预防时应侧重防治虫害。1.繁殖的种苗可用50mg/L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