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建筑风格形成与地域关系_第1页
浅析中国古建筑风格形成与地域关系_第2页
浅析中国古建筑风格形成与地域关系_第3页
浅析中国古建筑风格形成与地域关系_第4页
浅析中国古建筑风格形成与地域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中国古建筑风格形成与地域关系    刘晓斐摘要:中国古建筑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成一家的中国古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生辉。中国地域幅员辽阔,经纬跨度广,加之地形复杂多样,因而逐渐形成了各地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而每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都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地域因素对古建筑风格形成密不可分,从地域角度研究分析我国主要古建筑流派中皖派、闽派、晋派、京派、苏派、川派的形成原因,有助于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成因。关键词:中国古建筑 流派 成因 地域中国古建筑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勤劳智慧的结晶。从六

2、千余年前的半坡遗址到明清时代恢弘的紫禁城京派建筑,都以各自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荟萃了当时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对于中国古建筑本身的特点,比如组群、艺术风格、结构方式、建筑材料,已经有了很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并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作为高中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结合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不同古建筑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中国地域幅员辽阔,经纬跨度广,加之地形复杂多样,因而逐渐形成了各地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而每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都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文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因此

3、对各地建筑风格的探究将会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综合考量。地域因素对古建筑风格形成密不可分,从地域角度研究分析我国主要古建筑流派中皖派、闽派、晋派、京派、苏派、川派的形成原因,有助于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成因。一、中国古建筑风格形成地域因素分析(一)皖派建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皖派建筑是中国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之一,以砖、木、石为主料,以徽州三雕为装饰工艺特点,马头墙、天井是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造型。总体布局构思巧妙,和谐典雅。高脊飞檐、楼台亭榭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水平,精湛的雕刻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徽派建筑位于钱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东南风,气温高、光照强,空气湿润;春秋两季气旋

4、活动频繁,冷暖变化大。该地域多大风天气、多雷雨,且由于民居建筑的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所以当地人民为了避免大风掀翻瓦块、防雷、防火,形成了据上述三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马头墙。受文化传统和地理因素影响,当地民众“处之以学,行之以商”。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繁荣让皖派建筑融合了文化和經济理念,皖派建筑中高深的天井即是代表。皖派建筑以天井为中心的高墙深院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了建筑的尊贵性和蓄水的实用性,也寓意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商人心态。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且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石料也很丰富,因此有了雕刻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形成了著名的徽州三

5、雕:砖雕、石雕和木雕。其题材受儒文化的影响殊深,也是民间艺人主观意志的充分体现。(二)闽派建筑闽派建筑是我国闽南地区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建筑风格,土楼是闽派民居最为鲜明的代表。土楼是生土夯筑技术的极致水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建筑学、人类学的宝贵遗产。闽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该地域平地面积狭小,又因为低山、丘陵众多,因此平地多在山间,加之当地富有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智慧的闽南人民设计出一种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的建筑土楼。这种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外形以圆形为主、内部构造精巧,适应聚族而居的生

6、活和防御要求。该地雨量充沛,排水功能良好又是一个对建筑的要求。土楼设计有具通风、采光和引泄屋水三个功能于一体的天井,底层沿廊与天井交汇处也具有排水沟。除此之外,土楼的屋顶结构也有效地防止了雨水对外围土墙的侵蚀。(三)晋派建筑晋派建筑是包括山西以及陕甘宁部分地区体现大院文化、窑洞文化的民居建筑。晋派建筑南北交融,风格古朴,大致可以分为城市建筑和窑洞建筑。城市建筑,也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多由晋商所建造。晋商善于经营,在积累了足够财富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大兴土木,形成了今天璀璨夺目的大院建筑风格。如民俗博物馆之称的祁县、“三晋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善字当头的万荣县李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的渠家大

7、院等。山西,气候干燥、人少地多,又因晋商的家眷大多留在原籍,因而这些大院占地广阔,明亮宽敞,气势恢宏,斗拱飞檐,砖瓦磨合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晋派建筑中的窑洞建筑是中国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建筑,是黄土高原土质结构与劳动人民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是当地人民在这片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土地上因势利导、凿洞而居的选择,具有黄土高原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民俗风情。该地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地形较为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这种建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同时也包含了人文因素在其中,符合生态的

8、理念:黄土高原黄土丰富。黄土具有质地均一、极难渗水、有胶结力、不易崩塌、直立性强等特点,是建造窑洞的优势;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窑洞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窑洞不仅经济实惠,建筑成本低,同时又不大量占用耕地,因此被当地人民广泛采用。(四)京派建筑有着3000多年历史文化的六朝古都北京建筑,从皇家园林到四合院,无不透着中国建筑文明的意境和内蕴,是中国古建筑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北京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北京四合院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之一,由于北京地区冬天寒冷少雪,春天气候干旱,风沙很大,因此,四合院的住

9、宅设计迎合了这种气候需求。四合院四周被房屋和墙壁包围,可以抵挡风沙和寒冷侵蚀;各个房屋之间走廊相连又互相独立,适合大户人家世代同堂的居住需求,符合北方人民注重家庭团聚的文化居住观念。宫殿建筑作为京派建筑的最高水平,是皇权意识在建筑上的直接体现。某种意义上讲,京派的宫殿建筑是一个扩大化的四合院,其建筑风格和理念并没有脱出传统四合院的范畴。(五)苏派建筑苏派建筑作为江南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是园林式建筑的艺术典范。江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水多,冬季气温温和,河流分布广泛。因此,苏派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以躲避冬日北风的侵袭和方便夏天南风纳凉。多建于沿河地带,方便用水以及旧时的水路运输。(六)川派

10、建筑川派建筑是流行于云贵川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川西吊脚楼、傣族竹楼、侗族鼓楼等。川派建筑地域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兼有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湿润,总体来说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且地形以高原居多,排水缓慢,因此建筑的防洪排水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该地域具有气候潮湿、昼夜温差大、山地多平原少、地面蛇虫较多等地域特点,生活在该地区的壮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便依山靠河,就势建成吊脚楼。吊脚楼为半栏杆式建筑,可以适应各种地理位置要求;高悬地面的结构既方便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云南地区处在亚热带,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平坝

11、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平均温度21摄氏度;除有上述气候等特点之外,该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竹林资源,这给傣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傣族竹楼由此而生。这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一般建造在小溪畔、大河岸,四周翠竹萦绕,绿树茵茵,房梁骨架是竹子,墙体是竹编篾子。侗族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主要用于娱乐聚会以及议事场所。全木质结构却坚固牢实,是侗族人民建筑技艺的体现。历史上,鼓楼均悬有一面牛皮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或遇火灾、盗贼,村民便登楼击鼓,足见古代川中人民在建筑中的“安防”设计。二、结语中国古建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的影响,不同的地理因素与文化熏陶演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流派,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也给现代建筑风格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國主要古建筑流派中皖派、闽派、晋派、京派、苏派、川派六个建筑流派的特点以及地域因素对其流派形成的影响,为研究中国古建筑流派、推动中国建筑文化发展提供一点思路。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