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至广西区海域赤潮及水华发生趋势研究_第1页
2012年至广西区海域赤潮及水华发生趋势研究_第2页
2012年至广西区海域赤潮及水华发生趋势研究_第3页
2012年至广西区海域赤潮及水华发生趋势研究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2年至广西区海域赤潮及水华发生趋势研究    青尚敏 刘保良 刘国强摘  要:利用20122017年广西区海洋环境监测资料,研究20122017年广西区海域历次赤潮及水华发生情况,分析历次赤潮及水华发生时间、发生区域、藻类优势种的趋势变。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3年广西区海域无赤潮或水华发生,但从2014年开始每年均发生一次以上赤潮或水华;广西区发生水华或赤潮的藻类优势种主要为石莼(ulva lactuca l)、囊藻(colpomenia bullos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

2、l),发生时段主要为12月至来年5月的冬末春初季节,该时段可提前加强现场巡查力度密切注意赤潮预警, 为赤潮防灾减灾提供宝贵的时间。关键词:赤潮  广西  海洋:p76                                     :a                    

3、60;    :1672-3791(2019)03(b)-0245-02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工业、农业、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的持续迅速发展,近海海洋环境污染有所加重,赤潮的发生频率、规模和面积不断增大, 对我国沿海养殖业、渔业资源、渔产品质量、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危害和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1,2。因此,对赤潮和水华发生时间、发生区域、藻类优势种的趋势变化研究越来越重要。1  材料与方法笔者所在机构长期负责广西区近岸海域水质、赤潮、溢油等海洋灾害事故的监测工作,对广西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状况的评价结果和赤潮、溢油等海洋灾害事故统计情况也体现在了历年广西壮族自

4、治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监测手段主要包括由航空遥感、船舶、在线浮标、海洋监测站和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层次的赤潮监测网,发现水质异常后通过现场采样、室内分析,依据按照赤潮监测技术规程3,判断藻类密度是否已达到赤潮生物细胞浓度标准限值来认定发生赤潮或水华暴发的性质与藻类优势种。2  监测结果与分析通过立体监测网监测监视发现,20122013年广西区沿海未发现赤潮事件。20142015年广西区沿海没有发生赤潮灾害,但出现了2次较大的水质异常现象。2014年2月下旬,铁山港、涠洲等海域突然水色异常,海水中悬浮着大量棕褐色小球状物体,经监测分析,棕褐色小球状物体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5、 globosa scherffel),属于赤潮生物,此次最高细胞浓度为1.6×105cells/l。虽然其含量仍未达到赤潮预警浓度,但已经能够引起海水变色。同期,涠洲石螺口海滩出现了大量的藻类(石莼ulva lactuca l和囊藻colpomenia bullosa),影响了生态景观。2014年12月中下旬至2015年2月,广西沿岸特别是各个港湾同期都出现了水色暗淡的水质异常现象,经监测发现,此次大范围水质异常仍然是由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的爆发性增殖引起的。虽然这期间球形棕囊藻的最高细胞密度一直没有达到赤潮预警值,以致水色持续暗

6、淡,但这次水质异常的影响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引起了沿海各级政府和海洋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6年5月1719日,广西区钦州湾南侧海域发生赤潮,现场监测海水有淡腥臭味并呈红褐色,赤潮面积约20km2;镜检分析显示赤潮第一优势种为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 细胞密度最高达9.1×105个/l,按赤潮监测技术规程(hyt 069-2005)(国家海洋局, 2005), 已达5.0×105个/l的赤潮生物细胞浓度标准限值, 因此认定发生红色赤潮藻赤潮暴发; 5月20日巡视发现海水颜色恢复正常,红色赤潮藻仍为第一优势种, 细胞密度为1.0×1

7、042.6×105个/l已低于赤潮浓度标准限值;5月21日赤潮消退(见图1)。2017年,广西区沿海没有发生赤潮灾害,但监测到水质异常现象1次。2017年13月,广西区部分近岸海域特别是各个港湾海水中的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又出现了爆发增殖,海水中其细胞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局部海域出现了较长时间的水色暗淡现象。3月1523日,该藻类在涠洲岛北侧岸边曾一度出现了明显的聚集。3  讨论与结论(1)对20122017年广西近岸海域发生水华、赤潮等水质异常的状况进行分析表明,研究时段前期无赤潮或水华发生,但后期每年均发生一次以上赤潮或水华,分析认为随着沿海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近海海洋环境污染有所加重,导致赤潮或水华的发生频率增大。(2)广西区发生水华或赤潮的藻类优势种主要为石莼(ulva lactuca l)、囊藻(colpomenia bullosa)、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发生时段主要为12月至来年5月的冬末春初季节,分析认为该时段容易在气温刚刚回升、光照加强的环境下,引发藻类增殖,该时段可提前加强现场巡查力度密切注意赤潮预警, 为赤潮防灾减灾提供宝贵的时间。参考文献1 洛昊,馬明辉,梁斌,等.中国近海赤潮基本特征与减灾对策j.海洋通报,201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