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审定_第1页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审定_第2页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审定_第3页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审定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审定班级:_ 姓名: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王冕好学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1解释加点字。窃入学舍   窃(_)辄默记    辄(_)儿痴如此   痴(_)恬若不见   恬(_)父怒挞之   挞(_)曷不听其所为 

2、曷(_)2翻译句子王冕者,诸暨人。_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_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_2. 课外阅读。蝴蝶泉(明)徐霞客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注释:东向:向东。漱:用水清洗。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可鉴:可以当镜子照。方丈:一丈见方,也就是平方丈。沼:水池。须翅栩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

3、。焕然:光彩夺目的样子。乃已:才停歇。徐霞客游记序(节选)(清)杨名时霞客之游也,升降于危崖绝壑,搜索于蛇龙窟宅。亘古人迹未到之区,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学者之于道也,若覃(tán)思鼓勇,亦如霞客之于山水,则亦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注释:覃思:深思。何深之不穷,何远之不届:意思是什么样艰深的学问都能穷究,什么样高远的境界都能达到。届:达到。1将蝴蝶泉中写花的句子画上“_”,写蝴蝶的句子画上“”。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A.“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意思是上面有泉水,从西面冲刷着树干而流出来,清得可以用来照镜子。B.“又有

4、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意思是又有成千上万的真蝴蝶,触角和脚相连,从树梢倒挂下来,一串的直到泉水的水面上,各种颜色光彩过目,很好看。3选段二中体现徐霞客游历时遇到各种常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危险,却不畏艰辛、献身科学、奋勇攀登,把这个句子画上“_”。4读两个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选段一蝴蝶泉中没有真蝴蝶。B.选段二中体现徐霞客坚忍不拔、追根溯源的科学探索精神。C.选段二中以徐霞客的探险比喻“学者之于道”,意思是说学者做学问应该像徐霞客探险一样。3. 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言文不识,

5、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文不识:人名。 偿:报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衡乃穿壁引其光:_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2用原文回答,为什么匡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3因为这个故事,后来有一个成语传世,这个成语是:(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这个文段的内容:(_)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5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必三百人:_好一一听之:_6用自己的话回答“处士逃”的原因。_4. 课外阅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

6、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遽(jù):急忙、立刻。  契(qì):用刀子雕刻。契者:雕刻的地方。  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1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带点字的意思。涉(_)   其(_)   坠(_)   止(_)2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_3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4你觉得故事中的楚人糊涂吗?用两三句话写出你的观点。_5咱们还积

7、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三个:_   _   _5. 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习题。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选自战国策)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之:动词,往,到。用:资用,即路费。御者:驾车的仆夫。1解释下面句中

8、加点的实词。(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2)吾用多。(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1)君之楚,奚为北面?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_6. 课内阅读。 伯牙绝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sho  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éi  wèi)鼓琴者。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按原文内容将“   

9、;”补充完整。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伯牙善鼓琴。   善哉乎鼓琴。B.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志当存高远。C.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李白的“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如孟浩然的“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结合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_7. 古文阅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注释)

10、欧阳公:指欧阳修。孤:幼年丧父。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闾(l)里:乡里。士人家:读书人家。务:致力,从事。文字:文章。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家贫无资(_) 及其稍长(_)  太夫人以荻画地(_)教以书字(_) 或因而抄录(_)2翻译下面句子。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_3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_4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_8.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

1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于:向。恐:恐怕,担心。暮:晚。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安:怎么,哪。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猜猜下面的加点词的意思。(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   (2)臣闻之: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_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

12、说的“暮”指的是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_9. 文言文阅读。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孰与:相当

13、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昧,黑暗。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A.安全 B.哪 C.平安2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吾年七十年方十八B.臣闻之如日出之阳C.善哉积德行善3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译文:少年好学,好像初升的太阳B.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译文:壮年好学,好像正午的阳光C.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译文:老年好学,好比举着蜡烛走路。4翻译句子“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正确的是( )A.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B.点上蜡

14、烛照明不比在黑暗中走路好吗?C.点上蜡烛照明比在黑暗中走路好。5这则短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少而好学 B.老当益壮 C.学无止境10.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好书画_   一日曝书画_   古人云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15、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3文章最后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_1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补充课文,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句子。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伯牙善鼓琴 善: 善哉   善:乃破琴绝弦 乃: 终身不复鼓   鼓:3翻译下列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_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_12. 阅读伯牙鼓琴,回答问题。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

16、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截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_”,用“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2为文中的“善”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a赞叹b擅长、善于“善鼓琴”中的“善”是(_)的意思。“善哉”中的“善”表示(_)之义。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伯牙鼓琴,志在_,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4伯牙绝弦是因为_。(原文回答)5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

17、说:_。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听者的知音。请写出一句关于知音知己的诗句或名言名句。_13. 文言文阅读。冯梦龙翠鸟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注释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靠下。更加。1简述上文所说的内容。_2阅读本文使你听白了一个什么道理?_14. 读文言文不鞭书生,完成后面的习题。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注释)系:抓。致:达到。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乱:_(2)云:_(3)鞭:_  (4)释:_2下面加点的“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久而久之 B.求之不得 C.君子何之 D.井底之蛙3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4读了这则故事,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