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课件_第1页
模拟电子技术课件_第2页
模拟电子技术课件_第3页
模拟电子技术课件_第4页
模拟电子技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习 数电1.7节:半导体器件1. 二极管、稳压管1)单导性:正偏导通,反偏截止。2)VA特性 分3个区:正向区、反向区、反向击穿区(稳压管)。二极管方程式:式中:IS反向饱和电流,与少子数量、环境温度有关;UT:温度电压当量,室温时UT26 mV。约定:硅管导通压降Uon0.7 V,锗管Uon0.2 V。3)稳压管VDZ:工作在区,须串联合适的R;主要参数:UZ、IZmin和IZmax,稳压时:IzminIZIZmax4)双向稳压管:原理与VDZ同,但有正、反向稳定电压值:±UZ 。 5)理想二极管:正偏导通压降为0,反偏时内阻。 二极管应用:整流、钳位、限幅保护等。2. 双极型晶

2、体管(BJT)特性、原理、参数1)BJT:流控电流器件;有输入、输出特性;主要参数:,;ICEO;ICM、PCM、U(BR)CEO(后3:极限参数)。2)输入、输出特性(1)输入特性iBf1(uBE,uCE)|UCE工程中以uCE1 V的一条作为输入特性。(2)输出特性iCf2(iB,uCE)|IB3区:饱和、截止和放大区。放大器中BJT处放大区;BJT处于放大区的外部条件:发射结(Je)正偏,集电结(Jc)反偏!约定:硅管Je正向导通压降UBEQ0.7 V,锗管UBEQ0.2 V。饱和管压降UCES0.1 0.3 V(小功率管)。静态工作点Q:BJT 3电极承受直流电压和相应的DC电流,决定

3、了伏安特性上一点Q,这点就是静态工作点,如图示输出特性上Q点,此时uCEUCEQ,iCICQ,记为Q(UCE,IC)。注意: Q点参数为DC量! 设置Q点目的:不失真放大交流信号!3. 场效应管(FET)特性、原理、参数结型JFET、耗尽型MOS管、增强型MOS管(IGFET)各类FET均有N和P沟道。其中增强型MOS管用于CMOS数字IC,而JFET、耗尽型MOS管用作放大器件。FET:压控电流器件;有转移特性和漏极特性。 FET几乎无栅极电流iG 无输入特性,但有转移特性(平方率关系):式中:IDSS饱和漏极电流,UGS(off)为夹断电压。转移特性体现FET的压控电流作用。漏极特性与BJ

4、T输出特性相似。主要参数:跨导gm( BJT的),反映器件的放大能力;DC输入电阻RGS(DC):JFET的RGS(DC)109 ,IGMOS管的RGS(DC)1013 。4、模拟IC简介模拟IC:采用特殊生产工艺,先把BJT or FET、二极管、电阻、小电容、连接导线组成电路后,制作在一小块硅片上,再做出若干管脚,最后封装于一个管壳内,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器件。 模拟IC元件密度高、连线短、体积小、功耗低 提高了模拟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灵活性。模拟IC含集成运算放大器(运放)、集成模拟乘法器(模乘)、集成电压比较器、集成功率放大器(功放)、集成三端稳压器等,将在后续章节出现。其

5、中用得最多的是运放!希望把握住IC的外部性能,特别是运放:开环电压增益Aod、Rid和Ro等参数。注 意: 建议学习“模电”时,掌握器件和电路的外部性能;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模拟电路的方法。 通过预习、听课、做题;思考、讨论等几个环节,理解、掌握“模电”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平时多做题,勤于思考,多想为什么,从何下手解题,用到什么概念、方法,努力学好“模电”!P47: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2.1 组成 原理一、组成 线性放大低频微弱信号(mV)uiii ui(V)如图:直流电源VCC:能源,它使电路建立起放大状态;us:信号源(典型输入信号:正弦波),Rs为其内阻;经放大后,输出信号uo

6、、io供给负载(扬声器)。此电路中,话筒送来微弱音频信号经放大后,推动扬声器音圈振动,发出清晰、悦耳的声音。扬声器所需能量系VCC提供,晶体管只起能量控制作用。工程中采用多级放大电路(多放),末级是功放。不管是电压放大级,还是功放输出级,均需满足:1、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BJT:Je正偏、Jc反偏;FET:加合适的栅偏压UGS管子处放大区。2、ui能输入、uo能输出。只有这样,微弱信号才经晶体管不失真地被放大!二、指标 原理3性能指标:1、电压放大倍数(增益) Auu;输入电压ui被放大Au(1)倍,但实质:晶体管的电流控制作用,输出较大能量来自VCC,而非晶体管!2、输入电阻 :表示取用信号源

7、电流之大小;3、输出电阻 :表示带负载能力。三、共射单管放大电路如图:VCC是集电极回路的直流电源(一般:几伏十几伏),用习惯画法:电源“”极接射极(缺省),“”极经RC、RB分别接集电极c、基极b,确保Je正、Jc反偏。电路输入电压ui、输出电压uo的共同端是BJT的射极e,故共射(CE)电路,数电§1.7讲过。电路中各元器件作用:1、集极电阻RC:几k十几k,作用:将iC的交变转换为集-射电压uCE的变化;2、基偏电阻RB:几十k几百k,为b极提供合适的偏置电流IB(偏流)。这一偏流大小为: (1)一般VCCUBE,故有: (2)可见:IB取决VCC和RB之大小,VCC、RB一旦

8、确定,IB也就固定,故称为固定偏流电路。3、隔直耦合电容C1、C2:一般:几F几十F的电解电容器,作用:隔断直流,耦合交流。待放大AC输入电压ui从左端输入,uo由右端取出。ui通过C1加到BJT b极,引起iB相应变化,iB变化使iC随之变化。iC在RC上产生压降,而uCEVCCiCRC。当iC瞬时值增大时,uCE就要减小,故uCE变化恰与iC相反。uCE的变化量经C2传至RL上,成为uo。如合适选取电路参数,uo幅度将比ui的大许多倍,这倍数就是电压放大倍数(增益),故此电路有电压放大作用。例1-1 P82:判断题2-4图a、d能否正常放大正弦AC信号?如不能,指出错处。P82:题2-2;

9、2-3;2-4 b、c、e、g、h。§2.2图解法(适用于大信号分析,如功放)2法。另:微变eq电路法(适合小信号分析)。预备知识:晶体管放大电路的特点:DC与AC量共存;VT非线性。以基本共射(CE)放为例: 电路中直、交流混在一起 为分析清楚起见,有必要区分§2.2.1 直流(DC)通路与交流(AC)通路一、DC通路 由VCC决定的DC电流流通路径对基本CE放,画出DC通路,已知及电路参数,估算IBQ、ICQ、UCEQQ(UCE,IC)二、AC通路 加ui,AC量传输路径用于求3 AC性能指标。画法:大电容AC视为短路;VCC对AC不起作用,同样视为短路。如基本CE放的

10、AC通路。§2.2.2图解法步骤(解题用):1、由DC通路作直流负载线(iCuCE坐标系);2、由DC通路估算IBQ,并在直负线上确定Q(UCE,IC);(1、2为静态分析)3、先由AC通路求RCRL,再取截距OAUCEQICQ,最后连AQ并延长之,得AB,AB即为交负线;4、画ui作用下iC、uCE的波形图,由图截取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度UomM。(3、4属动态分析)例2-2 已知基本CE放参数和3DG6的输出特性,用图解法求:1)Q(UCE,IC); 2)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幅度UomM;3)若RB改为600 k,Q点位置?问与2)同样大小的ui时,uo波形失真吗?4)若RB改为1

11、50 k呢?§2.2.3Q点位置选择一、由例2-2知:为获UomM,Q点应选在交负线中央位置。二、除非获得UomM,选Q点常采取原则: 当信号幅度不大时,为降低VCC功耗,在不失真及保证电压增益前提下,将Q点选得略低一点。注意:Q点选得过低,且信号幅度较大时,NPN BJT每一周期将有一段时间截止,导致截止失真;反之,若Q点选得过高,且信号幅度较大时,又使动态工作点一段时间内移入饱和区,引发饱和失真。故在输入信号幅度较大时,Q点应选在交负线中央位置。这靠选取合适的RB、RC或VCC达到。其中选取RB最为直接、方便,因而也是最实用之法。 思考:为什么?三、图解法特点:直观、全面,能在特

12、性曲线上合理安排Q点,并大致估算放大器的动态工作范围。四、缺点 需在输出特性上作图,繁琐、工作量大; 对于其他性能指标,如分析Ri、Ro及负反馈放大电路等无能为力。故必须研究更简便之法,这正是下次课介绍的微变eq.电路法(适合小信号工况)。习题P83:题2-5a、b;2-6,7,8例2-3 画P83:题2-5 c图的DC和AC通路。§2.3 微变eq电路法§2.3.1 BJT的H参数模型一、建模二、简化H参数eq电路2个简化H参数中已知,但rbe需用下式估算:式中:rbb'为b区内一个等效点,估算时取rbb'300 (除非题目给出),而rb'e26

13、mV/IEQ(mA)是折合到b极、与rbb'相串联的电阻,须乘以(1),因rb'e、rbb'流过的电流不同,两者差(1)倍。注 意: 1)H参数针对AC量,因此H参数模型只用来分析、求取各AC量。正因为如此,PNP和NPN型BJT有着相同的模型;2) BJT特性非线性 4个 H参数都与Q点有关。只有小信号,估算误差才较小;3)适用范围:0.1 mAIEQ5 mA;4)体现控作用,其方向为:流入b极,流入c极。思考:对于PNP管,、方向如何确定?§2.3.2 用微变eq电路法分析基本CE放微变eq电路画法:从输入端沿AC信号传递方向,将BJT用简化H参数模型画出

14、,其余部分按AC通路绘制,一直画至输出端,再标注有关相量,就画出微变eq电路。例2-4 已知电路参数及BJT的rbe、,用微变eq电路法分析基本CE放,导出、估算式。解:先画微变eq电路图,由图写式。P84:题2-10,11,12§2.4 其它基本放大电路§2.4.1 分压式Q点稳定的放大电路(射偏放)T ICQ,即Q点上移;若T Q点下移,因而须设计:稳Q点电路。例2-5 分析图示放,已知电路参数如图,BJT的50,试问:1)组态?2)画DC通路,求Q(UCE,IC);3)画微变eq电路图,由图求、之值。解:1) b输入端,c输出端,e公共端 CE组态。2)画DC通路,设

15、I1IB,则:UBRB2 VCC /(RB1RB2)2.8 V 基本固定ICQIEQ(2.8 V0.7 V)/1.5 k1.4 mAUCEQVCCICQ×(RCRE)5.3 V Q(5.3 V,1.4 mA)3)射偏电路动态分析:求 、之值:先 rberbb'(1)26 mV/IEQ mA300 51×(26 mV/1.4 mA)1.25 k画微变eq电路图,由图写: 1.3与基本CE放同,“”表:与反相。因此:只要是CE放,都有与反相180°。思考:Au为何小?采取何措施,既使Q点稳定,又使Au不致减小。再:求输入电阻Ri ,由图:故: 则: 7 k最后

16、求输出电阻:根据定义,将短路,因而有0,0,即受控源开路,同时断开RL,得:RoRC3.3 kP65下方:晶体管恒流源 将射偏电路DC通路RC断开,接入RL,问:IC恒定吗?DC电阻RQ、AC电阻Ro的大小?1)ICQIEQUB /RE 恒定2)RQUCQ /ICQ V/mAk 小3)Rorce1RE/(rbeRERB) 几百k,大。符号 特点§2.4.2 射极输出器 (射极跟随器or CC放)1、静态分析 已知电路参数及,求Q(UCE,IC)。画DC通路,得:IBQ(VCC0.7 V)/RB(1)REVCC/RB(1)REICQ×IBQ UCEQVCCICQ×R

17、E2、求、Ri、Ro 画微变eq电路图,由图写式:rberbb'(1)26mV/IEQ(mA)P85:题2-14、2-17、2-18、2-20§2.5.1 FET放大电路静态分析§2.5.2 FET放动态分析1、FET低频微变eq电路2、分析例例2-7 右图:分压式偏置FET放的组态?已知电路参数及gm,导出、式。解:1)组态:共2)画微变eq电路图,由图写式:“”表示与反相。可见:对CS放,与相位关系与CE放相同。 输入电阻: RG(RG1RG2)输出电阻:根据定义,将短路,有0,因而gm0,即受控源开路,同时断开RL,向左看入,得:RoRD3、源极输出器例2-8

18、 改右图:组态?已知电路参数及管子的gm,导出、式。解: 1)组态:2)画微变eq电路图,由图写式:1RiRG(RG1RG2)求 ,见黑板。P86:题2-21,22,24第3章 多放与运放§3.1 多级放大电路(简称多放)多放:多个单放采用合适的耦合方式,级连在一起。集成运算放大器(简称运放):做在一小块硅片上的直接耦合多放。§3.1.1 级间耦合方式1、3种耦合方式1)阻容耦合:见P89图3-2两级放:无论级与级之间,还是信号源与第一级之间、第二级与负载之间,均为电阻、电容耦合。2)变压器(T)耦合:见P90图3-4:级与级(用T1)、第二级与负载之间(用T2),均为T耦

19、合。注意:T有阻抗变换作用!3)直接耦合:见P91图3-7:级与级之间、信号源与第一级之间、第二级与负载之间,都用导线直耦。二、3种耦合方式优缺点比较阻容耦合P89图3-2直接耦合P91图3-7变压器耦合P90图3-4优点1)各级Q点独立,互不影响;2)C容量足够大,AC压降小;3)分立元件电路,便于制作印刷电路板(PCB)。1)既可放大DC信号,又可放大AC信号;2)无大电容或T,便于制成IC。1)各级Q点独立(因T不传输DC信号);2)可电压、电流、阻抗变换。缺点1)不能放大DC信号或缓慢变化的信号(电容隔直)2)无法制作IC,因IC中C100 pF;3)不能阻抗匹配。1)各级Q点相互牵制

20、,估算、调试均不方便;2)有温度漂移温漂或零点漂移(零漂)。 1)高、低频频率响应较差(因T有电感L和匝间电容C0);2)T笨而大,无法集成。3、直耦多放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失真问题 P91图3-7 UCE1UBE20.7 V Q1偏高VT1易入饱和区饱和失真。解决办法:(1)P92图3-8a VT2射极串RE2UCE1,Q1下移;但接入RE2Au2,与射偏放联系起来,思考为什么?(2)图3-8b VT2射极串稳压管VDZ,R为限流电阻。用UZ抬高了UCE1。 VDZ动态电阻rdUZ /IZQ2小() Au2不多;(3)图3-8c NPN和PNP型BJT交替使用: VT2仍为Je正偏、Jc反偏

21、; UCE1,UCE1VCCUEB2URE2,Q1下移第一级动态幅度UO1m不受限。2)温漂(零漂)(1)若将图3-8各电路的ui短路,输出应为一直流电压,但用测量仪表观察,发现随着时间t的推移,uo会作偏离零值、缓慢而随机的变化,这就是零点漂移(简称零漂)。(2)产生零漂原因:BJT参数随温度之变而变,特别是第一级VT1的Q点的偏移引起零漂尤其严重(思考:为什么?),故又将零漂称为温漂。(3)衡量温漂大小的公式:uist=uost /(Au×T)mV/ 意义:将输出端的温漂折算到输入端,以便比较不同Au多放的温漂之大小。电路抑制措施:采用差放。4、多放分析1)Q点 2)n级多放AC

22、性能指标§3.1.3 多放分析例1、Q点分析 DC通路,用电路课程中求DC电路的方法分析。 各级Q点相互牵连 联列方程式or找突破点求解2、动态分析 3性能指标用直接列写法。对n级多放: 根据§2.6.1 CC-CE组合单元: 推广至n级多放: RiRi1 ; RoRon 题P87:2-27,28;P113:3-3,5。例3-1 直耦3级放,电路、器件参数如图标注,求:1)Q1(UCE1,IC1);Q2(UCE2,IC2);2)设稳压管的rd500 ,求、Ri、Ro之值。解:静态时 0,0,电路中只有DC量。则I1(12 V0.7 V)/ 95 k0.12 mAI20.7

23、V/ 6.8 k0.1 mAIB1I1I20.02 mA,IC11 IB11 mA, UCE1UZ0.7V4.7V 故Q1(4.7V,1 mA);求:Q2(UCE2,IC2);2)板书。§3.2.13 射极耦合差放1)差模输入 2)共模输入 大小相等、相位相同静态时 UC1QUC2Q,UOQC0 V。动态时 0 V 双端输出。因此:共模电压增益/0 理想对称;1 2半电路有点不对称。定义:共模抑制比KCMRRAud /Auc 越大越好!注意:概念!1、既然差放对无放大作用,那么为何还要讨论Auc? T变化对2差分对管影响相同,前知uost折算到2输入端,折算后是一对共模信号。若在这对

24、共模信号作用下,竟Auc0,说明:差放抑制零漂能力极强。 可用Auc校验差放抑零漂能力。2、以下几个概念等价:Auc小KCMRR大Q点稳定共模负反馈作用强零漂(温漂)小。补1 差放对何种信号放大?对何信号抑制?它靠什么原理工作?为何:运放第1级毫不例外采用差放?题:3-8,9;补1;3-10(1)选例3-2 射耦差放。已知2管全同,1250,RL36 k,rb100 ,其余参数见图。估算:1)Q1(UCE1,IC1)、Q2(UCE2,IC2);2)双端输出(双出)的、Rid、Rod之值;3)若仅改RL18 k,将RL接至c2与地之间,再求、Rid和Rod之值(双入、c2单出),问:Q1、Q2是

25、否改变?4)若将RL18 k,改由c1与地之间单出呢?解: 1)IB1QIB2Q(VEEUBE)/R1(1)2RE6 µAIC1QIC2Q IB1Q0.3 mA;UCE1QUCE2QVCCVEEIC1Q(RC2RE)6.84 V; Q1(6.84 V,0.3 mA)Q2(6.84 V,0.3 mA);2)rbe100 51×26 mV/0.3 mA4.52 k双入双出:97.4 式中RC(RL /2)双入:Rid2(R1rbe)9.04 k双出:Rod2RC36 k 3)、4)见黑板。§3.2.4 带射极恒流源差放例3-3 差放参数如图标注,3管全同,12350,

26、恒流源AC eq.电阻Ro3.8 k,RP调在中央位置,rb100 。分析:1)RP作用?恒流源代替RE的作用?2)UC1、UC2之值;3)、Rid和Rod之值;4)若将端接地,自端与地端之间输入,即单端输入方式(单入),分析效果。解: 1)当左、右2半电路有点不对称时微调RP,可改变2半电路的对称性,故称RP为调0电位器; 射耦差放RE,抑制0漂能力,但REVCC,PRE,很不经济 利用恒流源RO(DC)小,不必VCC,而Ro,共模负反馈作用。 2)4)见黑板。以射耦差放(R10)为例,归纳:P103表3-1不同输入/输出方式差放的动态估算式I/O方式RidRod双入双出RC(RL/2) /

27、rbe2rbe2RC双入单出(c1)RCRL/2rbe2rbeRC双入单出(c2)RCRL/2rbe2rbeRC注:单入与双入效果同。题:P114 3-11,13,15§3.3 集成运放§3.3.1 组成 符号1、输入级 带恒流源差放,0漂小、易补偿、Rid;2、中间级 复合管CE放or多放,取得足够大Auo;3、输出级 要求Ro小,故用CC放or互补对称功放;4、偏置电路 统一提供,为各级提供稳定的偏流,故:由各种电流源担当。§3.3.2 电流源(IC)恒流源(分立元件电路)1、电流源作用有二:1)为多放提供合适的偏流;2)充当放大器件的有源负载。2、主要有3类

28、电流源1)镜像电流源 如图,2管全同,12,IB1IB2IB (*) UBE1UBE2UBE,基准电流:IR(VCCUBE)/R由图和式(*),在c1处:IC2IC1IR2IBIR2 IC2 /解得: IC2IR /12/ 2 IC2IR(VCCUBE)/R VCC、R稳定,2Je加UBE,亦稳定 IC2恒流。又因 IC2、IR镜像,故名:镜像电流源。2)微电流源改:镜像电流源VT2 e极接一电阻RE,便成微电流源。 由图: UBE1UBE2IE2 REIC2 RE (1) ICIEIS(eUBE/UT1)IS eUBE/UT (2) IC2(UBE1UBE2)/RE(UT /RE)ln(IC

29、1/IS)ln(IC2 /IS)(UT /RE)ln(IC1 /IC2) (3) IC1、IC2随温度的同向变化量,式(3)中被抵消 IC2(µA)基本恒定,故名:微电流源。但:式(3)是一超越方程,只能用试探法求解,即:用凑IC1、IC2之法求IC2。3)多路电流源 为运放各级提供几路恒流! P108:图3-25 3路电流源共用同一基准电路VT2、R,产生3路恒流:IC1、IC3 微电流源;IC4 镜像电流源,为3级运放提供偏流。§3.3.3 运放主要参数对于运放,用6个主要参数表示性能:指 标意义、大小理想运放开环差模电压增益AodUod/Uid实际运放Aod几十万倍以

30、上。取分贝数:20lg Aod20lg(Au1Au2Au3)20lgAu120lg Au220lg Au3,高达140dB差模输入电阻Rid RidIi,性能佳的实际运放:Rid1 M通频带fBW(-3 dB带宽) fBWfHfLfH 从幅频特性看,fBW为降低3 dB所夹频带;高性能实际运放fBW1 MHz输入失调电压UIO去掉RP,使UOQ0 V应加补偿电压。UIO越小,运放输入级对称性越好0输入失调电流IIOIIOIB1- IB2,IIO越小,表明运放输入级差分对管值的对称性越好0输出电阻Rod Rod越小,表明运放带载能力越强。性能好的实际运放Rod()0§3.3.4 典型运

31、放F007 第2代通用型运放1、四大块组成:1)输入级;2)中间级;3)输出级;4)偏置电路。读图:P.110图3-271)输入级VT1 VT7 其中:VT1 VT4:CC-CB组合差放,VT5VT7:改进型镜像电流源,差放的有源负载;2)中间级VT16 、VT17复合管CE放,16×17,达数千倍,Au中;VT12、VT13:镜像电流源,充当中间级的有源负载。 rberbe16(116)rbe17 Ri中3)输出级VT14(NPN);VT18、VT19(eq. PNP)为改善性能,采取措施:(1)VT15、R7、R8:UBE扩大电路 UBE15UCE15 R8 /(R7R8) 代入

32、数据,得:UCE15 1.6 UBE15 ,将UBE15 扩大1.6倍,作为VT14、VT18、之偏压。(2)R9、VD1;R10、VD2 :一对过流保护电路原理(P.110 倒数:L.11)。4)偏置电路(1)主偏置 VT10、VT11、R4IR:基准电流;主偏置:微电流源,IC10小而恒定。 (2)镜像电流源 VT8、VT9为输入级提供恒流IC8;IC9、IC10、I34构成共模负反馈,原理:P.110 倒L.3(3)镜像电流源 VT12、VT13既提供恒流IC13,又是中间级的有源负载;(4)自举电容C 输出交流电压幅值Uom。总之,F007:开环电压增益Aod(分贝数:dB):20lg

33、 Aod100 dB,即Aod105;F007的共模抑制比(dB):20lg KCMRR80 dB,即KCMRR104性能良好,通用性强,应用较广。2、F007实用技术1)调0问题调0电位器RP接e5、e6之间,活动端接负电源:15 V,调输入级偏流UOQ0 V。2)用瞬时极性法,校验反相“”、同相“” 瞬时(电位)极性法:设任一瞬间t,输入端瞬时电位极性为“”,沿着AC信号的传输方向,标有关电极的瞬时电位极性,一直标到输出端,最后校验入/出(I/O)之间的相位关系。 要点: 瞬时电位极性! 单端极性 注意:沿着AC信号传输方向!不要标到地下去(零电位)! 标电极瞬时极性时,利用题2-20结论

34、(3种组态及其相位关系)。例3-4 用瞬时极性法,校验: 射耦差放自c2单出的式前的“”号。例3-5 校验F007 脚确为同相:“”输入端。题:3-7;补2;4-3;补3。补2 校验F007 脚确为反相输入端:“”。补3 影响高、低频区频响特性分别是哪些元器件? 第4章 放大电路频率响应(频响)§4.1 概念 1、频区 在频响特性上分:低、中、高频区;定义:把Aus降为0.707AusM的高、低频率,分别称为上、下限截频fH、fL,由此界定通频带fBW:fBWfHfLfH意义:fBW,放大器在较宽f内无频率失真放大信号,适用性较强。2、频响中频源电压增益 AusM,与f无关。注意:此

35、时,C1、C2、CE均视为短路,Je、Jc结电容看成开路。但低频段:1/(jC1),C1不能视为短路,AusL,且有附加相移u1; C1、C2等高频段:1/(jCbc),Jc结电容Cbc(C、Cob)不看成开路,电流经C,UoH,AusH,有:附加相移u2。 C、Cbe(C)等故全频区,有:(f )Aus(f )(f )式中: Aus(f) 幅频特性;(f) 相频特性。二者合一,就是频率特性(即频响,或称:幅相图)。如:某CE放频响特性(幅相图)见黑板。3、波特(Bode)图若:幅相图横坐标取10倍频,纵标用20lg Aus /dB,则:20lg 0.707AusM20lg AusM3 dB;

36、 半对数坐标相频特性(f)仍用原变量、单位 Bode图。§4.2 基本CE放的高频频响1、BJT混合参数形eq电路1)BJT高频小信号模型混参形eq电路图中:跨导gmiC/uBEQ ;rbb100 300 ,rbe26 mV/ICQ; rc、re与结阻抗相比,可忽略;放大电路:Jc反偏,rbc1/(Cbc),故rb c也可略去 可画:混参形eq电路图(CE)。2)混参与H参数之关系条件:中频区 得中频混参电路,将其与H参数eq电路相比,可导得:3个混参:rbe ;rbb ;gm 式(1)式(3)3)化简 混参eq电路:C(Cob)接在bc之间无单向性用密勒定理(附录F)简化。 CE放

37、:rceRCRLRCRLRL 放大系数K/gmRL/gm RL (4)据密勒定理(附录F):将C支路断开,折合到:bc间eq电容:(1K)C ;ce间eq电容:(1K)C /KC,因而:画简化混参eq电路。图中:输入端eq电容:C(1K)CC (5)特点:单向、简洁、易析。2、频响式 (版书)题:P136:4-4,7,8§4.3 基本CE放大电路的频响1、分频区法区分中、低、高3频区分别求频响式再合成作全频区Bode图。例4-1 已知基本CE放的电路参数和参数,用分频区法分析频响(画Bode图)。解:作全频区微变eq电路图(C:高频频响;C1、C2:低频频响)。将C2归并下级考虑,则

38、本级影响低频频响的只有C1。1)中频区 fLffH C1足够大,短路;小,开路 由图写出:式中 RiRB/rbe中频源电压增益: usMgm (1)取dB数,频响式为:20lg AusM20lggm180º;2)低频区 0 f fLf比中频时X更大,更可开路,但XC1须考虑C1,则低频源电压增益:usLgmgm 令L(RsRi)C1,则下限截频:L usLusM (2)低频频响式:201gAusL201gAusM201g(/L)10lg1(/L)2180º90ºarctg(/L)90ºarctg(/L)3)高频区 H不可开路,但C1更可短路。用戴维南eq

39、定理于以左部分,eq电路中: 入端电阻 R(RB / Rs)rbb/(1)rbe开路电压 (*)式(*)中: RiRB /rbe高频源电压增益:usHusM 令RH,则上限截频和源电压增益:H1/(2H)usHusM (3)频响式:201g AusH20lg AusM10lg1(/H)2 180ºarctg(/H)。4)全频区频响式 因C1、不同时起作用,故式(1)式(3)合并:us =usM 若f << fH ,则ususM (2)若f fH ,则ususM (3)若fLffH ,则ususM (1)据此:绘完整Bode图,见P129图4-19。由图可见:1)20lg

40、Aus /dB Bode图;2)折线化(理想曲线),便于工程绘制 只要有:fL、fH ;上升、下降速率(分别为20dB/10倍频、20dB/10倍频,etc ),就可绘Bode图;3)由分频区法,得:分析频响的另法写法围绕C1,写L1(RSRi)C1,而fL1;本级考虑C2,则围绕C2,写L2(RCRL)C2,fL2, 取4倍以上较大者作fL ;围绕,写:H R,则 fH,式中:R为戴氏eq电路的入端电阻。2、写法例例4-2 基本CE放参数如图标注,已知3DG8参数:CµCob4 pF,fT150 MHz,300 ,rce470 k,50,求usM、fL和fH之值(本级同时考虑C1、

41、C2)。解: 1)usMICQ1 mArbe30051×1.6 k,RiRBrbe1.6 kgm38.5 mS,RCRL3.2 k26 mV/ ICQ26 usMgm73 如用第2章公式,亦得usM732)fH Cgm /2fT41 pF放大系数 Kgm123C(1K)Cµ538 pF入端电阻 R(RSRB)0.53 k,故:fH 0.55 MHz3)fL C1:fL172.3 Hz C2:fL21.08 Hz取4倍以上大者fL1,作fL,即fLfL172.3 Hz。通频带:fBWfHfL fH 0.55 MHz。题:4-1 (1)(3);4-9,10(下偏置电阻51 k)

42、3、频响改善 增益带宽积GBP1)要求输入信号uI中频率成分丰富,如音响设备中的图像信号、伴音信号等。而通频带fBWfH,放大电路只在fBW内,Auu才有不变的幅值和相移,也才能对不同频率信号作同样放大;而在fBW以外,Au,且有,uO与uI不成线性关系,有频率失真,包括幅度失真和相位失真。为了频率失真,要求:fLfI(min),fHfI(max),这样fBW覆盖uI的全频区,可全频区无频率失真地放大信号。2)改善据fBWfH,而fH,故改善措施:(1)由C(1K)C,Cgm/2fT,知择fT大、C小的BJT,小,fH;(2)引入交负拓宽fBW(详见§5.3.2)。3)增益-带宽积(

43、GBP)定义:GBPAusM×fBWAusM×fH它是描述AusM与fBW均提高之关系的参数。CE放RiRBrberbe ,由AusM式、fH式:AusMgmgm gm(1)由C(1K)CC;RSRBRS,得fH1/2R2(RB / Rs)rbb/(1)rbeC1 2(1) gmC1故 GBP AusM×fH 上式虽不严格,但却指出一个事实:若BJT和信号源一旦选定,则C、和RS就随之确定,那么GBPConst,欲把fBW(fH)扩大几倍,AusM就必然相应地缩小几倍。补2 设射随器(CC放)与基本共射放在同一作用下,且选用同一BJT:3DG8,但前者的fBW却比

44、后者宽得多,试说明个中原因。§4.4 多放频响例4-3 一个具有相同单放环节的两级放:20lgAuM120lgAuM220 dB,fH1fH21 MHz,fL1 fL2100 Hz。1)在同一坐标系统中绘出单放及2级放的幅频特性;2)两级放的fBW变宽还是变窄?估算其fL?fH?解:1)画幅图如黑板所示。2)由幅图知fBW两fBW1fBW2。由此推知:多放的fBW多 比组成它的任一级单放的频带都窄,但窄了多少? (2)此两级放 ,现fH1 fH21 MHz(相同单放环节),故幅值:AuH 当ffH时,即 解之,得 。同理可求 。可见两级放频带变窄为0.644 MHz。一般地,n级多放

45、AuM1AuM2AuMn,fBW1fBW2fBWn,但可证n级多放上、下限频率fH、fL估算式:1/fH1.1fL1.1题:P136 4-9;4-10;4-1:(4)(6)第5章 反馈放大电路大凡电子线路都毫不例外地引入反馈。反馈极性有正、负之分:正反馈:振荡器(或波形发生器)中引入,它是无输入、也有输出的电子线路(即振荡电路)。第7章介绍。负反馈:多放的某一级或某几级或总体间引入,目的是改善放大器性能。本章主要讨论AC负反馈!§5.1 基本概念1、反馈如黑板方框图所示。反馈:把输出量部分或全部地经反馈网络馈送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比较,从而去正确影响净输入量。具体为:使削弱,为负反馈

46、,否则为正反馈。2、直流反馈与交流反馈对AC信号起反馈作用:AC反馈,否则为DC反馈。例5-1 射偏放(分压式Q点稳定电路)右图所示,引入RB1、RB2、RE和CE后,UBQ固定,ICQUBQ/RE,ICQ相当稳定。 CE对AC信号旁路 RE只对DC量有反馈作用 DC负反馈。DC负反馈目的唯一:稳Q点(联系§2.4所学知识)!3、反馈例例5-2 射随器(射极输出器、CC放)图示,RE接在输入-输出回路间,uF中的fo,将o全部馈送至输入端,uBE中的beiF。故射随器引入AC负反馈(思考:有无DC负反馈)?例5-3 判断交流反馈极性。方法 步骤:1)先判断有无反馈。依据:看I-O回路

47、间有无起联系作用的元器件“桥”,若有则有,若无则无!2)再用瞬时极性法判断反馈极性。3)写出分析结果。瞬时极性法:先设任一瞬间t1,输入端瞬时电位极性为“”,然后沿AC信号的正确传输方向,从输入端标有关电极的瞬时极性一直到输出端,再沿反馈环路折回输入端,最后看f是否削弱id,若是,则为负反馈,否则就是正反馈。习题:补4;P137 4-12;4-13。P168 5-2 a、c、d、e,判断反馈极性。向下预习。判断AC反馈用什么方法?怎样判断?自拟:什么是整体反馈?又何为局部反馈?4、交流负反馈组态(类型) 区分输出取样:若取自于o,则为电压反馈,否则就是电流反馈。取自o,就稳Uo ;取自o,就稳

48、Io 。区分输入连接:若为电压相减,则为串联反馈,否则为并联反馈。 共有4种交负组态: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和电流并联。例5-4 分析运放电路中分别引入的交流反馈极性及组态。例5-5 判断交流反馈组态。§5.2 闭环增益的一般表达式习题:P169 5-3,5,7,8§5.3 交负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负反馈放以牺牲增益换来性能改善(?),但有哪些性能改进?1、提高的稳定性中频区、均为实数,式(3)可写为:AfA/(1AF)f(A)对Af求导,得: dAf/dA1/(1AF)2 (黑板)2、拓宽频带1)定性说明 作同一放大电路开环和闭环时的幅图。由图显见:fBWffBW

49、。2)定量计算 高频开环增益 /(1jf/fH)高频闭环增益/(1)/(1jf/fHf)(黑板)式中fHf(1AMF) fHfH。 同理可导fLffL/(1AMF)fL fBWffHffBWfH 可见频带展宽,展宽程度与(1AMF)有关。3、减小非线性失真 抑制干扰和噪声1)减小非线性失真由于晶体管非线性,当ui幅度较大时,即使ui正弦波,uo也为非正弦波 放大器产生非线性失真。 任何周期性失真波形总可分解为DC分量、基波和n次谐波的叠加 非线性失真的结果:输出量中产生新谐波成分。因此,仅考虑n次谐波分量,把它看成是输出端的外界干扰,如图所示:解得 可见n次谐波幅值Xon到Xn/|1|,且程度

50、与|1|有关。结论:只要是反馈环包围的量,负反馈就对它削弱。 上述分析只在失真不太严重时才正确。若放大电路输出波型出现严重饱和or截止失真,则BJT在正弦信号每一周期部分时间内已处饱和or截止区,此时|0,负反馈也无能为力(反馈深度1)。 2)抑制干扰与噪声(1)放大电路的干扰、噪声源:一是VCC性能不佳,有交流纹波,影响Xo(电源干扰);二是BJT工作时,内部载流子运动不规则,产生热噪声、散粒噪声、颤动噪声,从而影响Xo(噪声)。 为了衡量干扰、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程度,工程上用信号-噪声比,简称信-噪比,取分贝数表示:信-噪比(dB)20lg(信号电压S/噪声电压N)常要求信-噪比20 dB,就要S10N,才不致淹没有用信号!(2)负反馈对干扰噪声的抑制干扰、噪声对放大电路的影响,可看成在输出端出现新的频率分量。与减小非线性失真同理,负反馈削弱这新的频率分量。4、对输入、输出电阻的影响1)闭环输出电阻Rof(1) 压负稳定Uo,使之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