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悟教材 知学生 搭桥梁 悟教材 知学生 搭桥梁 摘 要:早教导致的幼儿“抢跑、抢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假设小学起始阶段是基于幼儿“抢跑、抢学到达的所谓起点进行教学,那么会对这种不良现象进一步的推波助澜。因此,教学的行政部门要求小学的各年级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不压缩教学内容,不加快教学进度,不提高教学难度,坚持“零起点的教学。真正的“零起点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关键词:教材;学生;零起点;优效教学 鉴于对“零起点教学的各种热议,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直接与教材和学生接触,是“零起点教学最直接的参与者和体验者。以下几点是我在一年级教学过程中感悟“零起点教学的几点体验和反思。 一
2、、从生活中来,在情境中感悟“零起点 新编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是计算题不是单独呈现,而是在情境中引入,设计的意图是让低年级的学生以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出发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天空。 一年级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教材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拿着米在喂鸡的场景图。我在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小男孩作为自己进行情境的再现,把第三人称的小男孩变成第一人称的我进行表述。作为农村的学生,家里喂鸡的场景并不陌生,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不错。连加的计算题学生这样描述:我家院子里养了一群小鸡,我在给5只小鸡喂米,在不远处的2只小鸡看到了,飞快地跑来吃米,接着又有1只小鸡看到了,也跑过来
3、吃米,现在一共有8只小鸡在吃米。把吃米的8只小鸡分成三批,第一批的5只,第二批的2只,第三批的1只。现在吃米的8只小鸡是三局部合起来的,得出的算式是5+2+1=8,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求小鸡的数量的多少,需要把这些小鸡的数量加在一起来,顺利地得出连加的算式和计算的过程。同样在连减的计算中,学生理解先走了的2只小鸡,接着又走了2只小鸡需要用8-2-2=4。通过学生对场景图的情境化过程,在连加、连减教学的起始阶段,在场景图和连加、连减的算式以及计算过程建立了有效桥梁,使学生在桥梁的架设下理解了教材的意图,计算不再是乏味的简单运算。为加减混合计算做了铺垫。 二、多感官协同参与,在探究建构中感悟
4、“零起点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他们的感知和注意力较弱,而一年级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好奇、活泼好动、喜爱游戏。 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的“小巧手作为辅助的学具,引导这些活泼好动、喜爱游戏的学生通过手、口、脑的多感官协同参与,在计算过程中对数和手指之间的联系过程中建构了5+几,10+几的模型。 在10以内加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两只手的手指分别表示出两个数,然后合成一个数,得数在5以内的计算学生不存在问题,但在3+3,4+5,3+4的算式中,有一局部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不少。我看到他们在没方法的时候,对着自己的手指一个个地数数。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出示的两个数,哪个数更接近5;变一
5、变,可不可以变成5,另一只手的数怎么办;变好后,变成了5+几,读出得数。学生在69的认识时,手指游戏很流利地能得6可以分成5和1;7可以分成5和2;8可以分成5和3;9可以分成5和4,而且还可以把10分成5和5。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表示数,同时用儿化的语言变一变手指,在一边说一边动手一边动脑,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为10+几的建构打下了根底。在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学生在5+几的建构中为起点,对10+几的建构比拟成功。如,在8+6的计算中,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主要用了三种“凑十法的方法。第一种方法:两只手分别出示8和6,观察两个数得出8,凑成10需要2,接着6送2个手指给8,8凑成10,6那么变
6、成4,10和4合起来是14,从而得出8+6=14。第二种方法:把6凑成10,还需要4,8送4个给6,6凑成10,8自己留下4,10和4合起来也是14,结果8+6=14。第三种方法:8可以分成5和3,6可以分成5和1,5和5合成10,3和1合成4,10和4合起来也得到14。任何两个大于5小于10的数相加都可以转化为第三种算法。学生在应用中可以根据自己最能理解的算理方法进行计算,也突破了“凑十法计算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目的是表达一种相互学习、主动配合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说明:同伴间学习的有效程度远比教师教学的效果要明显。也是在同伴间的活动过程中体会6+8=14计算方法的多样
7、化,在一次次多感官参与下的合作学习,为学生进一步表达在建构10+几的算理,为20以内进位加法稳固和“破十法的退位减法做一定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中的优效合作学习使这些活动延伸到课外,在走廊和教室的角落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同学在课余各自出示手指表示的数学,比赛算出的得数,胜利的笑声不绝于耳,不服气的叫嚷声不断响起 三、关注细节,在细微中感悟“零起点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个支撑点才能到达下一个环节,这应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在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细节比拟重视。例如,在加法、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观察,一般情况下,加法中哪
8、一局部比拟大,减法正又是哪一局部比拟大。学生很容易得出,加法是合起来的那局部比拟大,减法是分出去的哪一局部比拟大。在学生说的时候,我在这些合起来、分出去局部下面画一个小钩或者小圆等符号做记号,但是并没有加以强调我这样做的用意。在一次口算练习本子上出现了+3=5,-3=5,5-=2,4+=8的类型的口算,有一个男生做得特别快,且是全对。在他的本子上,我发现他在加法合起来的数,减法分出去的数下面都标上了一个小小的钩。我请他给学生讲他怎样做这些题目的时候,他说我先看到谁是合起来的数或者分出去的数,做好记号。例如,第一题合起来的是5,那么5可以分成3和2;第二题分出去的数不知道,5和3合起来是8;第三
9、题分出去的数是5,5可以分成2和3;第四题合起来的数是8,8可以分成4和4。这个学生在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了数学思考、发现了规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学生的作业展示,有不少的学生在类似的题目和其他的题目中会有一些自己的解题的细节在出现。到了一年级第六单元,他们在看到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会对合起来的数就是和,分出去的数就是被减数有进一步的体验和再 认识。 四、引导发现,在体会数学内涵中感悟“零起点 对一线的教师来说,对教材编排的知识点都是比拟清晰的,但是对教材所具有潜在价值的数学内涵比拟无视。其实,知识点和数学内涵之间存在着骨架和血脉的关系,有了数学内涵作为灵魂,各种数学知识才不成为孤立的、零散的东西。正因为有了数学内涵,游离状态的知识才会凝结成为优化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我们一线教师只有做到看书要看到底、书要看透、要看到书反面的东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灵魂,用数学内涵引领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次有意义的旅程。 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仅是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造动力的激励方案3篇
- 出国旅行行程单确认3篇
- 取消承包协议3篇
- 劳务纯承包保险要求3篇
- 忠诚誓言我会守护我们的婚姻3篇
- 定制婚礼服务协议3篇
- 代缴契税委托书范文3篇
- 工程造价审计委托书3篇
- 毛皮服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融入考核试卷
- 租赁合同的法律合规性与合同管理考核试卷
- 美国加征关税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解读关税课件
- “皖南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译林版)及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MOOC】机械原理-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门锁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
- 《运营管理》案例库
-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设备管理报废制度
-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确认表
- 第五届“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
- 柔性主动防护网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 中机2015~2016年消防系统维保养护年度总结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