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区入侵动物_第1页
广州市区入侵动物_第2页
广州市区入侵动物_第3页
广州市区入侵动物_第4页
广州市区入侵动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州市区入侵动物1、 福寿螺学名: Pomacea canaliculata别名:大瓶螺, 苹果螺, 雪螺 分类: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腹足纲(Gastropoda) 、瓶螺科(Ampullariidae) 、 瓶螺属 Pomacea 原产地:美洲引进的原因:1981年作为食用螺形态特征: 贝壳较薄,卵圆形,黄褐色或黑色,光滑;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脐孔大而深。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1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卵2400个-8700个,孵化率可高达90%,繁殖速度快。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色至鲜红色,7-10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孵化成

2、幼螺。雌螺壳口单薄,外唇直或略弯,厣周缘平展。雄螺增厚,外唇向外反翘,厣外缘的中部略隆起,上下缘向软体部凹。习性:1.福寿螺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离开水体短暂生活,遇干旱则紧闭壳盖。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5-32,最高临界水温为45。 2.福寿螺食性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食浮萍、蔬菜、瓜果等,也爱吃水中的动物腐肉。 3.夜间产卵于离水面一定距离的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吞食浮游生物等。幼螺发育3-4个月后性成熟。传播及危害:作为高蛋白质食物最先被引入台湾;1981年引入广

3、东,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但由于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食量极大,并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危害水生植物和水体环境。它还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2、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 别名:克氏原螯虾 ,红螯虾,淡水小龙虾 分类: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甲壳纲Crustacea ,十足目Decapoda ,蜊蛄科 ,原螯虾属Procambarus 原产地:美国和墨西哥 引进的原因:最早由日本引进,出于小龙虾适应性强,在强烈污染水质中能生存的特点,日本人将它用

4、于吸收污水中的 重金属元素。20世纪30年代小龙虾作为生物实验品,随同侵华日军一起入侵到中国并很快繁殖起来。形态特征:小龙虾整个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共20节组成,除尾节无附肢外共有附肢19对,体表具有坚硬的甲壳。性成熟个体呈暗红色或深红色,未成熟个体淡褐色、黄褐色、红褐色不等,有时还见蓝色。头胸部圆筒形,前端有一额角,三角形。额角表面中部凹陷,两侧隆脊,尖端锐刺状。头胸甲中部有一弧形颈沟,两侧具粗糙颗粒。 小龙虾的头胸甲背面前部有4条脊突,这4条脊突是该虾与淡水螯虾区别的显著特征。体长一般在20cm-40cm之间 ,是世界上最大的虾 。生活习性和行为:1.小龙虾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

5、。2.该虾昼伏夜出,不喜强光;有很强的趋水流性,喜新水活水;喜集群生活;生性好斗,在饲料不足或争栖息洞穴时,往往出现凌强欺弱、欺小怕大现象。 对本地生态的影响:1.小龙虾食取水稻等水生、半水生作物的根系,破坏天然植被;2.它能将鱼虾撕成碎片;3.能把坚固的堤坝打穿。 严重的经济损失使它“荣登”我国最有危害的入侵物种之榜首。小龙虾的适应能力强,繁殖速度快,迁移迅速,喜掘洞,危害农作物、鱼类、甲壳类动物,对农田水利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3、 松材线虫学名: Bursaphelenchuh xylophilus 分类: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滑刃目(Aphelenchid

6、a)、滑刃亚目(Aphelenchina)、滑刃总科(Aphelenchoidoidea)、滑刃科(Aphelenchoididae)、伞滑刃属 (Bursaphelenchus) 原产地:北美洲 引进的原因:随进货物的木质包装箱及携带的媒介天牛而无意引人亚洲的。生活习性:雌雄虫都呈蠕虫形,虫体细长,长1mm左右。雌虫尾亚圆锥形,末端宽圆,少数有微小的尾尖突。雄虫交合刺大,弓状,成对,喙突显著,交合刺远端膨大如盘。雄虫尾似鸟爪,向腹面弯曲。4. 松墨天牛习性:雌雄虫交尾后产卵,每只雌虫产卵约100粒。虫卵在温度25下30小时孵化。幼虫共4龄。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低于10时不能发育,在33

7、以上则不能繁殖。传播及危害情况:国内自19 82 年在南京首次发现。松材线虫主要危害松属植物,在植株体内寄生,取食薄壁组织,常导致成片松林死亡,形如火烧状,被称为松树上的癌症,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的的流行病 。受害严重地区的马尾松、黑松和赤松几乎全部被毁。其发生特点是:传播途径多、发病部位隐蔽、发病速度快、潜伏时间长、治理难度大。松材线虫的传播方式,近距离是靠媒介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进行传播,而远距离则主要借助于感病的苗木、松材、枝梗及其他松木制品的调运进行传播。松材线虫危害的症状:针叶黄而不落,树脂分泌物减少;针叶逐渐萎焉,最后整株枯死。5. 红火蚁学名:&

8、#160;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英文名:Red imported fire ant别名:外引红火蚁、泊来红火蚁 分类: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昆虫纲Isecta 、膜翅目Hymenoptera 、蚁科Formicidae 、火蚁属Solenopsis 原产地: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包括巴西、阿根廷、巴拉圭 引进的原因:随进货物的木质包装箱及携带的媒介天牛而无意引入亚洲的形态特征:红火蚁工蚁多型,体长2.4-6mm,上颚4齿,触角10节,锤节2节。身体红色到棕色,柄后腹黑色。蚁巢向外突起呈丘状,高10-30cm,直径30-50cm。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

9、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在90-180天。后蚁寿命在2-6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后蚁每天可最高产卵800枚。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生活习性: 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还可取食腐肉。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蚁巢特征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明显拢起的蚁丘,则是极容易快速认定红入侵火蚁的方

10、法之一 。传播及危害情况:入侵红火蚁的扩散、传播包括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自然扩散主要是生殖蚁飞行或随洪水流动扩散,也可随搬巢而短距离移动;人为传播主要污染物和土壤作长距离传播。红火蚁广泛分布于农田、荒坡地、村道、垃圾场、居民区、学校、果园、公园、园林绿化带、草地和高尔夫球场等处,发生严重的地区随处可见大量活动的红火蚁及突起的蚁丘。危害:1.红火蚁食性广泛, 它既取食植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给农作物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2. 捕食昆虫、蚯蚓、青蛙、蜥蜴、鸟类和小哺乳动物,明显降低了其种类和数量,导致本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3.红火蚁还可攻击人,人体被红火蚁咬伤后有如火

11、灼伤般疼痛感,严重的甚至产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有些地方的电线、电器等设备和堤坝等设施也遭其破坏。6. 东风螺学名:Achatina fulica英文名: Giant African Snail 别名:褐云玛瑙螺 、菜螺、花螺、法国螺 、非洲大蜗牛、非洲巨蜗牛 、露螺 分类: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腹足纲Gastropoda 、玛瑙螺科Achatinidae、玛瑙螺属Achatina原产地:东非引进的原因:通过集装箱、轮船、火车、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和随观赏植物、苗木、板材、货物包装箱等传播。 形态特征:卵:椭圆形,色泽乳白或淡青黄色,外壳石灰质。幼螺:刚孵化的螺为2.5个螺层,各螺层

12、增长缓慢,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似成螺。成螺:贝壳大型,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mm,宽54mm,螺层为6.5-8个,螺旋部呈圆锥形。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无脐孔。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生活习性: 1.具有昼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阴湿环境。白天栖息于阴暗潮湿的隐蔽处和藏匿于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下、垃圾堆中、枯草堆、土洞或乱石穴内,晚上8:00以后开始爬出活动,9:00-11:00是活动高峰。次日早上5:00左右返回原居地或就近隐藏起来。 2.交配时间在晚上9:30-11:00,

13、卵产于腐殖质多而潮湿的表土下1-2cm的土层中或较潮湿的枯草堆、垃圾堆中,每头产卵量150-300粒。初孵的幼螺不取食,3-4天后开始取食。5-6个月性成熟。 3.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为食。 传播及危害情况: 为害作物主要有:白菜、甘蓝、油菜以及杂草等20多种。在非洲大蜗牛发生灾害的地区,叶菜类蔬菜基本无法种植,对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7. 牛蛙学名:Rana catesbeiana  别名:喧蛙、食用蛙 分类:脊椎动物门Vertebrate,两栖纲Amphidia , 蛙科Ranidae ,蛙属Rana 原产地:美洲 引进的原因:1959年作为食物从古巴、日本引进我

14、国内陆。目前我国主要靠养殖生产,全国各地均产 。形态特征:牛蛙躯体可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背部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随栖息环境和个体年龄而变化,通常为深褐色或黄绿色,有深浅不一虎斑状横纹。头部宽扁,呈三角形;牛蛙的前肢较短,有四指,指间无蹼,四指中的内侧第一指最发达;后肢一对,长约为前肢的2.5倍,后肢有五趾,趾间有蹼相连,直达趾端(有别于其他蛙类),以利于游泳。腹部为灰白色,有不规则的暗褐色的斑蚊和斑点。牛蛙幼体不易区别雌雄 。性成熟的雄牛蛙的鼓膜直径比眼的直径明显要大;前肢上手的拇指内侧有发达的婚姻瘤;咽喉部的皮肤呈金黄色,内有一对带状声囊,能发生洪亮的声音。雌牛蛙的鼓膜直径比眼的直径略

15、小;前肢上手的拇指无婚姻瘤;咽喉部的皮肤颜色呈灰白色,具有黑色斑纹,无声囊,叫声低。生活习性: 1.栖息环境牛蛙水陆两栖,喜居于江河、池塘、沼泽及岸边草丛。白天常将身体漂浮于水面,或躲在潮湿阴凉的水边草丛中、洞穴内,一遇惊扰即潜入水中。夜间四处活动,寻找食物。 2.牛蛙生性贪婪,生长季节食量较大,经常发生大蛙吃小蛙的现象 。其食物构成以动物性饲料为主 ,包括无脊椎动物、鱼、蛙、蝾螈、小龟、小蛇、鸟类、鼠类等。 3.大都在夏季繁殖,出蛰后23周开始产卵。这时,雄蛙常栖于水生植物较多的塘边或湖岸浅水处,在雨雾的夜晚大声鸣叫。雌蛙在凌晨4时左右产卵,每年产卵可达12万粒以上。已知牛蛙的最长年龄为15

16、年零8个月。 4.蛙是变温动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2,繁殖最适温度为2030。 传播及危害情况: 长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引进养殖后逃逸,短距离传播主要由于公路长途贩运、加工过程、观赏养殖过程逃逸。由于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使本地两栖类则面临减少和绝灭的危险, 并已经影响到生物多样性, 如本地鱼类。8.巴西红耳龟学名:Trachemys scripta  别名:巴西龟 、红耳龟、巴西彩龟、红耳彩龟、秀丽锦龟、 麻将龟、七彩龟、红耳滑板龟、密西西比红耳龟、红耳侧线龟 分类:脊索动物门Chordata,爬行纲Reptilia ,龟鳖目 Chelonia ,泽龟科Emydidae ,彩龟属

17、Trachemys 原产地:大多数种类产于巴西,个别种产于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引进的原因:作为食用为目的 形态特征:头较小,吻钝,头、颈处具黄绿相镶的纵条纹,眼后有1对红色斑块。背甲扁平,每块盾片上具有圆环状绿纹,后缘呈锯齿状。腹甲淡黄色,具有黑色圆环纹,似铜钱,每只龟的图案均不同。后缘不呈锯齿状。趾、指间具丰富的蹼。生活习性:性格凶猛,动作灵活,比较好斗。属杂食性龟,很能吃 。传播及危害情况:因基本没有天敌且数量众多大肆侵蚀生态资源,将严重威胁我国本土野生龟与类似物种的生存。9. 食人鱼学名: Piranha  别名:食人鲳 、水虎鱼分类:鲤形总目、脂鲤科、锯脂鲤属 原产地:南美洲亚

18、马逊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 引进的原因:为了控制蚊子;观赏鱼类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似铁饼状),侧扁,尾鳍呈又形。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牙齿锐利,下颚发达有刺,以凶猛闻名。一般雄鱼颜色较艳丽,个体较小,雌鱼个体较大,颜色较浅,性成熟时腹部较膨胀。 食人鲳的下颚要比上面长,俗称“地包天”,而其他鲳鱼不是这样。习性和行为:1.性情凶猛残暴。食人鲳听觉高度发达,牙齿尖锐异常。食人鱼的游速不够快,但是捕食时的突击速度极快。咬住猎物后紧咬不放,以身体的扭动将肉撕下来,一口可咬下16cm3的肉,强有力的齿立刻导致严重的咬伤。2.常成群结队出没。3.食人鱼是卵生鱼类,且一年可繁殖

19、多次。它们18个月性成熟,雄鱼会比较鲜艳一点 。传播及危害情况: 外表美丽,却非常凶猛,大量地“屠杀”水中其他的鱼类,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危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攻击人类,非常危险。10. 清道夫学名: Hypostomus punctatus 别名:国王异型 、吸盘鱼、琵琶鱼分类: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鲶形目siluriformes ,美鲶科callichthyid ,下口鲶属(Hypostomus) 原产地:南美洲亚马逊(巴西、委内瑞拉) 引进的原因:作为观赏鱼被引进形态特征:身体呈半圆筒形侧面比较宽,尾鳍是呈浅叉形;全身灰黑色带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布满黑色

20、半点;表面粗糙有盾鳞,头部和腹部扁平;左右两边腹鳍相连形成圆扇形吸盘。如果从腹面看,清道夫就像一个小小的琵琶,因而被称为琵琶鱼。 生活习性:1.适宜水温20以上。2.杂食性鱼类,吸附在族箱壁或水草上,吸食藻类、底栖动物和水中的垃圾,也能大量吞食鱼卵和鱼苗 。3.卵生,繁殖困难。繁殖季节一般是在春夏两季。 传播及危害情况:一天能吃掉3000至5000粒鱼卵,也能大量吞食鱼苗,会严重威胁到野外本地鱼类的生长繁殖,破坏水生态链。 11.罗非鱼学名: Tilapia nilotica (linnaeus) 别名:非洲鲫鱼,南鲫,越南鱼,吴郭鱼 分类:脊索动物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

21、丽鱼科(Cichlidae) , 罗非鱼属Tilapia 原产地:非洲莫桑比克罗非鱼引进的原因:因蛋白含量丰富作为饲养鱼被引进。罗非鱼不同品种1.莫桑比克罗非鱼 (O.mossambica)个体小,生长慢,体黑。 2.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尼罗罗非鱼体短、背高、体厚而侧扁,呈鲈形。体色为黄棕色,上半部较暗,下半部转亮,呈银白色,喉、胸部为白色;有的个体全身呈黑色。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有适应性的改变。体侧有黑色横带9条,分布于背鳍下方7条,尾柄上2条。尾柄上半部和鳃盖后缘有一黑斑。背鳍的边缘为黑色。背鳍和臀鳍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尾鳍终生有明显的垂直黑色条纹8条

22、以上。尾鳍、臀鳍的边缘呈微红色。3.奥利亚罗非鱼 (O.aureus)奥利亚罗非鱼学名Oreochromisco aureus,国外称蓝罗非鱼(Blue tilpia),台湾尼罗罗非鱼(雌)奥利亚罗非鱼(雄)称它为奥利亚吴郭鱼,也有的称其为紫金彩鲷等。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有称丽鲷科,丽鲷属)。 奥利亚罗非鱼体侧扁,呈鲈形;它的体色随年龄而加深,从青紫色带金色光彩,而转为紫褐,喉胸部为灰色,腹白,体侧有暗横带9-10条,鳞片中央的色素较四周深,使体侧具有多条纵向排列的点线条纹;背鳍、臀鳍呈暗紫色,均有素色斑点。胸鳍淡灰透明。腹鳍灰黑且长。尾鳍具斑点,斑点从接近尾柄处

23、开始,随年龄而向后散布,并由银白色逐渐转向金黄色,尾鳍后缘平截。背鳍和尾鳍边缘呈微红色,其条纹为紫色不垂直的点状条纹。 福寿鱼4.红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红色突变体与正常体色尼罗罗非鱼的杂交种经定向选育而成的一个品种,又称彩虹鲷5.福寿鱼:雄性尼罗罗非鱼与雌性莫桑比克罗非鱼杂交的子一代6.奥尼鱼:雌性的尼罗罗非鱼与雄性的奥利亚罗非鱼杂交的子一代(雄性率高)奥尼鱼 生活习性: 罗非鱼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食性杂(如水草类、商品饲料、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少量底栖动物等等),耐低氧、不耐低高温(当水温低于15时,罗非鱼处于休眠状态。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 。) ,繁殖强(6个月即达性成熟,雌鱼,怀

24、卵量多在10001500粒左右)等特点 。传播及危害情况:适应性强,繁殖能快,破坏本地物种的平衡。12. 革胡子鲶学名:Clarias gariepinus别名:埃及胡子鲶,埃及塘虱鱼 分类: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 鲶形目 siluriformes ,胡子鲶科Clariidae ,鲶属 Silurus 原产地:非洲 引进的原因:养殖形态特征:体呈圆筒形,比本地胡子鲶头更扁平,身体更延长。头背部有许多骨质微粒突起,呈放射状排列,鳍条边缘呈淡红色,体侧有黑色斑点和灰白色云状斑块,胸腹部白色。鳍条数目多。 习性: 1.埃及胡子鲶属于底层鱼类,性格温顺。环

25、境适应能力较强,耐寒临界温度为7。耐低氧,当溶氧量低至0.128ppm时仍能生存,水中溶氧不足时常窜游至水面吞咽空气。 2.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主要摄食小鱼、小虾、水生昆虫、水蚯蚓、底栖生物等。种内竞争较激烈,在鱼种池和成鱼塘,经常出现弱肉强食、互相残杀的现象。 3.埃及胡子鲶为多次产卵类型,产后 1月左右,性腺再度发育成熟,1年可催产45次。怀卵量较大,体重500克左右的亲鱼,每次可产卵1万粒左右。 本地胡子鲶(Clarias fuscus)体延长,后部侧扁。头宽扁。体棕黑色,腹部较浅。 传播及危害情况: 鲶鱼贪食易长,500克左右的幼鱼便大量吞食鲫鱼、鲤鱼等 ,影响本

26、地水域鱼类的生存。12. 雀鳝学名:lepisosteus oculatus  别名:长嘴鳄 分类: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雀鳝目 Lepisosteiformes ,雀鳝是鳝科(Lepisosteidae), 雀鳝属(Lepisosteus) 原产地:北美引进的原因:1980年代后期作为观赏鱼引入中国雀鳝目的鱼身体延长,亚圆筒形,一般0.5米,长可达2.6米多,体青灰色,体表有暗黑色花纹。被菱形硬鳞,上、下颌均突出,鼻孔位于吻端;眼小;嘴长,有锐利牙齿(酷似鳄鱼嘴,大型凶猛鱼类),它的舌头呈粉白色三角形,背鳍靠后

27、,尾鳍圆形。13. 扶桑绵粉蚧学名: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  分类:昆虫纲 insecta 、半翅目 Hemiptera 、粉蚧科Pseudococcidae 、绵粉蚧属Phenacoccus 原产地:北美引进原因:被侵染材料的调运等其他人类活动进行传播。羽化后的雄成虫羽化前的雄成虫形态特征:完成一个世代需经过卵、若虫、预蛹、蛹和成虫五个虫态。 卵长椭圆形,呈橙黄色,透明。 成虫、若虫活体通常淡黄色至橘黄色,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斑,全背有微小刚毛分布,体表被白色腊质分泌物覆盖。 雄成虫,羽化前,在茧部末端可见两对白色一长一短的长蜡丝;羽化后,可见虫

28、体具有一对被有薄薄蜡粉的前翅,前翅正常发达,但后翅退化为平衡棒;雄虫交配器突出,锥状;雌成虫体呈卵圆形,体表蜡粉厚实,18 对蜡突明显,背面黑色斑纹十分明显。习性与行为:具趋光性和趋向性;若虫和成虫都以聚集分布为主,喜湿;雌雄若虫均需要蜕皮 3 次;雌虫兼营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 卵产在卵囊内,单头雌虫平均产卵400500粒,每囊有卵150600粒,且多数孵化为雌虫。一年1215代。在温度较低的地区,以卵或其他虫态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冬。热带地区终年繁殖。传播及危害情况: 2008年在广州(扶桑)首次发现。2010 年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公告第 1380号该虫又被列入检疫性有害生物。扶桑绵粉蚧的寄主

29、植物很多,已知的有57科149属207种,其中以锦葵科、茄科、菊科、豆科为主,如木槿、番茄、茄子、辣椒、蕹菜、玉米、牛筋草、狗牙根、马齿苋等,危害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量大时可寄生在老枝和主茎上。扩散迅速,危害严重。14. 刺桐姬小蜂学名: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别名:刺桐釉小蜂 分类:姬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原产地:未明确,可能是非洲虫瘿引进原因:刺桐属植物调运移植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较雄成虫大,体长1.45-1.60mm,黑褐色,间有黄色斑

30、。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雄同)。触角浅棕色;前胸背板黑褐色。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 雄成虫体长1.0-1.15mm,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前胸背板中部有浅黄白色斑。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腹部上半部浅黄色,背面第一、二节浅黄白色。足全部黄白色。 习性:该虫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

31、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传播及危害情况:其成虫具有飞行能力,可近距离进行自然传播;其卵、幼虫和蛹均生活在寄主植物里,可随寄主植物及运载工具进行远距离传播。刺桐姬小蜂严重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15. 椰心叶甲学名: 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  别名:椰子扁金花虫、红胸叶虫、椰长叶甲、椰棕扁叶甲、 椰子刚毛叶甲和红胸叶甲 分类:椰心叶甲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 铁甲科(Hispidae)、潜甲亚科(Anisoderinae)原

32、产地: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引入原因:借助于棕榈植物种苗的运输 。习性:1.每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卵期为3-6d,孵化率92.5%,幼虫期为30-40d,预蛹期3d,蛹期6d;成虫期可达220d。2.偏喜温的昆虫,适宜生长发育温区为2030 ,在32 下椰心叶甲不能存活。成虫惧怕阳光,白天多缓慢爬行,但早晚趋于飞翔,具有一定的飞翔能力。传播及危害情况:椰心叶甲主要取食危害棕榈科经济或观赏植物,如椰子 、大王椰子、酒瓶椰子、槟榔、 散尾葵、蒲葵、鱼尾葵等。成虫和幼虫均取食椰子等寄主未展开的心叶表皮组织,其危害症状呈现:沿心叶叶脉形成狭条食痕,心叶展开后呈大型褐色坏死条斑,有的叶片皱缩、

33、卷曲,有的破碎枯萎或仅存叶脉,被害叶表面常有破裂虫道和虫体排泄物。树受害后常出现褐色树冠,严重时,整株死亡。16.B型烟粉虱学名:Bemisia tabaci  别名:小白蛾 、银叶粉虱分类: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昆虫纲 Insecta 、同翅目Homoptera 、粉虱科Aleyrodidae 原产地:可能地中海、北非、中东引进的原因:上世纪90 年代从美国等地引进花卉一品红时带入。 形态特征:成虫体:雌虫体长0.90 mm,雄虫体长0.85 mm。 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复眼红色,肾形,单眼两个,触角发达7节。翅白色无斑点,被有蜡粉。停息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足3对,跗节2节,爪2个。 卵:椭圆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内,卵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琥珀色至深褐色,但不变黑。卵散产,在叶背分布不规则。 烟粉虱不同生物型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很难区别 。B型烟粉虱为害西葫芦可形成典型的银叶病症状,而非B型烟粉虱为害西葫芦则不出现银叶病症状。 烟粉虱的若虫 若虫(13龄) :椭圆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