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与泻黄散_第1页
清胃散与泻黄散_第2页
清胃散与泻黄散_第3页
清胃散与泻黄散_第4页
清胃散与泻黄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标准文案方名:清胃散(泻火之剂)总结:胃火牙痛编号:013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归经:此足阳明药也。现代应用: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座疮等属胃火血热,循经上攻 着。方义: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4升麻:不仅清胃火、解热毒,而且升阳散火,寓“火郁发之”之意。方歌: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泄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趣记:生母当皇帝用药禁忌1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则清胃之功更有力,为口腔科选用的处方。2.若属风火等牙痛,宜加防风、薄荷以疏风.风寒牙

2、痛忌用。2临床应用编辑1牙周炎:应用本方:黄连10g,丹皮20g,生地20g,当归20g,升麻15g。 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服。每6剂为1疗效,连服2个疗程观察疗效。 服药期间停服其它药物。所治牙周炎 49例中,男10例,女39例;年龄最小 18岁,最大42岁;一般发病年龄为25-37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 一般6个月至3年。实验室检查:牙龈沟分泌物细菌培养,24小时有45例卡他性球菌生长及甲型链球菌生长。牙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溢脓出血消失,全 身症状消失为痊愈,共19例,占38.77% ;牙龄红肿消失,口臭溢脓出血消失, 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显效,共22例,占44.9% ;牙

3、龈红肿消失,口臭、口腔出 血减轻,全身主要症状减轻为好转,共 5例,占1.2%;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为无 效,共3例,占6.14%。总有效率93.86%。2.座疮:应用本方加味:当归 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黄连5g, 黄苓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配合外用药(大黄25g,明矶20g,杏仁15g,甘 草10g,连翘20g)水煎液外敷,1日3次,每次30分钟,均每两周为1疗程。 治疗寻常座疮50例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4-30岁,20-25岁发病率 占70% ;病程1-12个月15例,1-

4、5年30例,5年以上者5例。皮损大多分 布在前额、两颊及长胡须处,其它部位如前胸后背、臀部少见。结果:一般用药3-9日开始有效,大部分病例在用药1个疗程后显效或痊愈。50例中痊愈39例(3周内皮损全部消退,部分皮损留有色素沉着斑,停药1个 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78% ;显效8例(3周内皮疹消退80%以上,停药1个 月无新的皮损出现),占16% ;有效2例(3周内皮损消退50%左右,停药2周 又有新的皮损出现),占40% ;无效1例(3周内皮损消退不到40%,并有新的 皮损出现),占20% ;总有效率为98%。3药理作用编辑1 .抑菌清胃散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脏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

5、不 明显。2 免疫 清胃散有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5%清胃散药液给小鼠灌胃0.5ml/ 只,每日1次,连续3日,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吞噬百分 率和吞噬指数明显地提高,提示清胃散的治疗作用,可能不是直接对细菌的抑制, 而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3 抗炎(1)抑制组织炎症及肉芽肿形成;大鼠腹腔注射 5%清胃散药液 10ml/kg,每日2次,连续3日,对蛋清致炎的大鼠足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纸片法形成大鼠肉芽肿,每日1次给大鼠腹腔注射5%清胃散药液10ml/kg, 连续7日,对肉芽肿抑制作用显著。4急性毒性试验 取体重18-20g小鼠10只,灌服100%清胃散煎剂0.4ml/

6、只,观察3日未发现死亡,约为人的每公斤体重用药量的150倍以上。4类似方剂编辑方剂一清胃散1【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组成】生地.丹皮黄连当归升麻石膏(煅)【用法】用灯心为引,水煎服。【功用】清胃泻火。【主治】小儿热蓄于胃,牙根肿如水泡,胀痛难忍,名曰重龈。方剂二处方:生地黄当归身各0.9克牡丹皮1.5克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0.6克。 夏月倍之)升麻3克。功能主治:清胃凉血。治胃中 积热,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部,满面 发热,其 齿喜寒恶热;或牙龈红肿,溃烂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口舌 干燥, 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 三叉神经痛、口腔炎、牙周炎属于胃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

7、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 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备注: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 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 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摘录:脾胃论卷下方剂三【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组成】人中白9克青黛4.5克白芷4.5克杭芍4.5克生石膏6克冰片3克牛黄1.5克麝香0.3克【用法】共为极细末,上患处。【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方剂四【组成】酒炒黄连、生地、当归、丹皮、石膏、黑栀。【来源】麻症集成卷四。【主治】热邪蕴隆于胃,牙根溃烂出血,唇口肿痛。方剂五出处:兰室秘藏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钱(

8、9g ),黄连六分,夏 月倍之。(6g ),升麻一钱(9g )。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 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方解:本证为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 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 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为 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 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

9、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 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 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医方集解载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运用:1、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以牙痛牵引 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惟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 宜。2、舌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用量,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3、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可用本方治疗。附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又名泻脾散)藿香叶七钱(5g),山栀仁一钱(3g), 石膏五钱(5g),甘草三两(9g ),防风四两,去芦,切,焙(12g ),上药 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 ),水一盏,煎至五分,温 服清汁,无时。功用:泻脾胃伏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