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迁移_第1页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迁移_第2页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迁移_第3页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迁移_第4页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迁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迁移 摘要本文阐述了文化迁移种种表现及根源,还将讨论在英语学习和使用中文化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如何在教学中进行解决。关键词先入为主 文化迁移 根源 负面影响 解决 在英语学习中,文化之间的迁移问题显现出来了。在此,我们将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的这个“绊脚石”及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解决该问题。 一、文化迁移存在的表现方面 1.词汇及翻译 每个单词都有自己的意思,但当几个单词连在一起时,可能会产生新的意思,比如习语或俚语。要想真正学好英语,必须了解西方文化。中英文化的词汇差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似是而非”、“众寡悬殊”和“孤掌难鸣”。 “似是而非”: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很多词或表达

2、法表面意思或人为地翻译出来的意思一样,但其却有特有的内涵或文化联系,或意思根本就完全不同。比如,lover(情人)爱人(spouse)。有些学习者认为“love”是“爱”,所以“爱人”就是“lover”,把这些词按中文的方式翻译,这就是迁移。 “众寡悬殊”:某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对应到另一种语言可能不止一个意思。例如,中文中无论是公鸡、母鸡还是小鸡,都用“鸡”;而英文就不同了,“rooster”、“hen”、“chick”,鸡肉就要翻译成“chicken”。这也是迁移问题。 “孤掌难鸣”:这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在另外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来翻译。文化的差别产生了这种“空缺”。例如,sandw

3、ich,炕,冰糖葫芦,这些词只能音译或按字面意思直译。 2.习俗 中西方的文化不同表现在生活方式、习俗、对待问题不同的反应、各种禁忌及文学、艺术等。我们学习英语必须了解以上这些,才能在和外国人交流时,不出错不闹笑话。例如,在中国,安静的不动声色不插话的听别人说话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这样就会被认为不耐烦,不感兴趣。而应该随时做出表情变化,并时不时的用一两个字表示你在听,如“really?”“uhhuh”or“mmm”。还有,当别人赞扬你,中国人为了表示谦虚会说“哪里哪里”或“彼此彼此”。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迁移”会让他们感觉很迷惑,对于他们而言,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激并表达感谢。这都是中西方文

4、化的习俗差异。 二、文化迁移的原因 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观念的不同最终决定了人们交流方式的不同。 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 3.价值取向不同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

5、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4.语用迁移造成 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不能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 三、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解决文化迁移带来的问题 1.尽可能多的创设英语语境 例如课堂上教英语单词最常见步骤如下:发音、词性、定义、语法功能、词的习惯搭配及词的构成。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英语进行教学,创设讲英语的情景,不要依赖汉语解释。在用英语解释英语

6、的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英语,除学会了新的英语单词,还复习了许多旧词,训练了听力,并确切知道该词的意思及固定用法,用英译汉的办法教英语少了学生接触和巩固英语的时间,会造成今后学生用汉语思维的定势,引起“迁移”。长期用英语解释英语,易于养成学生用英语直接思维的能力。因此,用英语进行教学,其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不能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要切实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将文化知识融入其中 (1)

7、谚语和成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让学生分组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有汉语翻译的谚语。例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学生要译成“情人眼里出西施”为最佳。该谚语典出罗马神话,爱神丘比特用布蒙着眼睛,生有双翅,持弓箭,“爱情之箭”会盲目地射出。要想更好地翻译这些成语,我们必须先学习它和文化的关系。 (2)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俚语 众所周知,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可在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活动。每两

8、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可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酷句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3)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

9、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4.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是指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 5.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有充分的课余时间可支配,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