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带谱及雪线问题一、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纬度越低越复杂2、海拔越高越复杂3、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4、水分越多越复杂二、影响山地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1、不同山地,低纬度地区海拔高2、同一山地,阳坡海拔高3、同一山地,背风坡海拔高三、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1、低纬度地区海拔高2、阳坡海拔高3、背风坡海拔高13题。4、陡坡海拔高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 .该山地是我国著名的A .秦岭B .黄山C .南岭D .大别山2 影响该山地南、北坡自然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 .降水B .热量C .坡度D .土壤3 .该山地南、北两侧文化景观差异最大的是A
2、.农业景观B.宗教景观(米)北一 港丛产甸带十南淞汕草甸带针叶粗帶W叶林带彳阔叶林带1针闕叶林存犁嘯叶林带落叶阔叶朴带、常绿闕叶林带'4000 :UJOiJ20001000-海拔C .交通景观D .城市景观32、读“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分析回答:(1 )垂直自然带产生的原因是 ,此规律同的地域规律有些相似;(2 )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9000mm-砂戕)-北壊25004()00,«)OCJ 卜2000(3 )图中a、b、c、d、e五个自然带所代表的植被类型中属于常绿阔叶林的(4 )北坡常年积雪区的下限比南坡 (填高或低)(5 )只考虑海拔因素,珠峰最高处与我国陆地最低
3、点的温差约35.甲、乙、丙、丁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均位 于我国,回答下列各题。(1 )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由长到短列出甲乙丙丁四地昼长时间排序。(1 分)(2 )甲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乙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 么?( 2分)(3 )近年来,雪线海拔高度逐年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1分)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3 分)(4)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丙地可能是哪座山脉? (1分)(5)丁山地所处地区最大水系的最大支流在秋末冬初易出现洪水泛滥现象,试分析其形成原因。(2分)32、参考答案:(1)从山麓到山顶水热
4、状况随海拔高度而变化(1分)从赤道到两极(1分)(2 )海拔过高,气温低,水分不足(2分)(3) a (2分)(4 )高(2分)(5 )约54 C(2分)35、参考答案:丁 乙 丙 甲 (1分)甲地东坡为迎风坡, 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 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偏少形成稀 树草原带。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乙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故雪线低于南坡。(2 分)全球变暖。(1分)对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寻找新
5、能源。体吸收量:植树造林,保护植被。加强国际合作。(3分)秦岭。(1分)增加温室气丁山地所处地区最大水系的最大支流是松花江。(1分)松花江自低纬流向高纬,秋末冬初,气温降低,松花江下游冰封时间早于上游,造成河道阻塞,出现凌汛,易发生洪 水泛滥。(1分)备考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核心理论之一,也是高考常考主 干考点之一。而垂直自然带的规律又是地理环境中整体性和差异性的重点和难点, 规律性强,区分度好,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在 04-06年高考题中曾出现命题高 峰期,经过两年短暂的沉寂之后,2010年天津、江苏、福建高考再次考察了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因此垂直自然带内容的复习和备考应当引
6、起重视。下面对陆 地自然带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做一说明。【规律解读】山地垂直分异的影响因素高山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是以水热组合为基础的,所以分析山地垂直分异 就是在分析垂直方向上气候要素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垂直变化,气温大体海拔的升高,气温在降低,表现比较稳定; 而水分条件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比较复杂,比如迎风坡,降水随海拔的升高,降 水先增加后减少,比如靠近雪线下部的水分条件要好一些。二.山地垂直分异的时空变化规律1. 自然带分布规律(1)空间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的高山垂直自然带类似于赤道到两极水平自然带分布。某纬度的山体垂直自然带类似于该山体所在纬度到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分布 低纬度的高山,自然
7、带较为复杂和完整,纬度越高,自然带谱越简单;山 体的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复杂,反之,自然带谱简单。对同一山体而言,由于坡向带来的条件的变化,自然带数目也有变化。以喜 马拉雅山为例,其南坡纬度偏低,一方面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和降水条 件都比北坡好,另一方面,北坡地势高海拔高,缺失了南坡某些自然带,所以南 坡自然带数目比北坡多,。而我国的天山,由于其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受水分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其北坡由于受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影响,相对湿润,自 然带数目比南坡多。 山麓自然带和山体所在水平纬度自然带一致。 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受热量条件影响,阳坡高于阴坡 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迎风坡:I如果热量充
8、足条件下(低纬),迎风坡自然带偏高(比如乞立马扎罗山)self細卄林端Nn 如果是热量条件不足的条件下,水分条件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迎风坡自 然带偏低。如太行山。櫛如)w300020(X1 -1000-同一自然带在不同纬度的山体,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2)时间分布规律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受温度和热量的影响,夏季分布较高,冬季分布较低。最后需补充一点,山地垂直自然带具有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征。例如,赤道 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 白山自然带则具有季风气候特色。2 雪线的分布规律雪线是在高山和高纬度山体,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雪线以上
9、, 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 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 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影响雪线分布因素,气温、地貌和其它因素(受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沙尘暴等因素影响,雪线会相应升高)。雪线的分布高度和气温成正相关关系, 和降水(雪)呈负相关关系。从山势上看,山势陡,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分布 偏高,反之,雪线偏低。(1)空间分布规律 不同纬度山体,低纬咼于咼纬,副热带地区山体最咼(气温咼,降水少)。 同一山体不同坡向,阳坡大于阴坡,背风坡大于迎风坡 当山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要
10、看到底是热量和降水那一个起主导作用。 比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迎风坡降水更显著,故南坡雪线偏 低。(2)时间分布规律季节会引起雪线的变化,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因此夏季雪线大于冬季雪线高度。【直击高考】右图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 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2题。(2010江苏)匚二|Illi羸 m eh mn mu田竿钿叶#>1 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A .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咼度不同B .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C .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D .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2. 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A .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 .地处西北干旱地区C .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 .位于干热河谷一侧【解析】本组题,考察学生读图分析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从坐标图中可以看出,北坡和西坡缺失某一高度以下的 自然带,应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父亲的病试题及答案
- 幼儿园图形与颜色互相理解的题目及答案
- 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实施的挑战与机遇试题及答案
- 2025汽车工程知识测试题目及答案
- 2025金融科技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广东公务员考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交通政策的相互影响研究试题及答案
-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 施工机构设置原则试题及答案
- 特色项目的大学物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拉美文化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集装箱七点检查表
- GB/T 18175-2014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旋转挂片法
- GA/T 850-2021城市道路路内停车位设置规范
- 天津民间艺术课件
- 智慧旅游电子票务管理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学习民法典 做遵纪守法小学生专题课件
- 亦庄开发区企业名录
- 机械制图-键连接
- 2022年 江苏省宿迁市中考数学试卷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