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复习学案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1页
基础知识复习学案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2页
基础知识复习学案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3页
基础知识复习学案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4页
基础知识复习学案碳和碳的氧化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础知识复习学案碳和碳的氧化物知识梳理:一、碳的几种单质1. 碳的单质包括、,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式都为 。2.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 的物质,可用于 等;金刚石无色透明、正八面体有较好的折光效果,可以用作 。3. 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 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等。注意:铅笔里面其实不含铅, 是石墨和黏土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H代表Hard,坚硬的;B代表Black, 黑的。6B最软,颜色最深;6H最硬,HB软硬适中。4. 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 性,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比木炭要 ,如制糖工业利用其来脱色,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也是利用 来吸附

2、毒气(吸附过程是 变化)。焦炭用于 ,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5. C60是由构成的,一个Go是由构成的,Go分子形似足球,性质很稳定。6.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CO和 CO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 【为何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书写、古代书画历经百年也 安然无恙、木质电线杆埋入地下部分用火烧焦可防腐都是利用这个原理。】2.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住

3、成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 : 试管口略向下的原因:加金属网罩的作用:现象:化学方程式:用途:冶炼金属(C还原氧化铁)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三、二氧化碳的制法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 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02的发生装置; ,制气体时则用制 H2的发生装置。(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 收集CO只能用法(排空气法易中毒)密度比空气大用 法,密度比空气小用 法CO2只能用 法(它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用

4、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 2)选用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型3) 气体收集方法:法4) 验证方法: 。3.验满方法:(3)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 】4、制取二氧化碳药品选择的探究 液体不能用稀硫酸,因为 。 也不能用浓盐酸,因为。 固体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因为。结论: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 最佳药品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二者反应速率适中、药品价格廉价易得,制得的气体比较纯净。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步骤一检、二装、三注入、四收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从长颈漏斗处加入酸6、正确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错

5、误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4) 导气管不能伸入太长(5) 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6) 在集气瓶口盖玻璃片(7) 集气瓶中导管应伸到集气瓶底(8) 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8启普发生器由 、三部分组成。优点: ,与分液漏斗区分,分液漏斗的优点: o四、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 ,可用作人工降雨。2、化学性质: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反应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4) 与灼热的碳反应:化学方程式: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0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3、 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C02还可用作温室肥料。4、危害及防治措施温室效应 原因:过多的 C02、03、CH4、氟氯代烷等1) 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2) 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7、制取二氧化碳的注意事项(1) 在实验前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2) 先放石灰石,后加稀盐酸3)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五、一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 ,溶于水。2、化学性质:(出、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1)可燃性:化学方程式:(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 )【出和。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的火焰

7、;CO和。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的火焰;CH4和0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 火焰。】2) 还原性:化学方程式: 【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 为 W -g-上”£9* II.<记住要领:一氧化碳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尾部酒精灯的作用是。3)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除杂:COCO 2 CO2CO 甲烷燃烧: 乙醇燃烧:巩固知识: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用石墨粉打开生锈的铁锁C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A.一定是单质B.一定不是化合物)B .金刚石刻划破璃D 铅笔芯折断C. 一定是纯净物3 欲除

8、去氧化铜粉末中混有的少量炭粉,可采用的方法是()A 将混合物隔绝空气加强热C 将H2不断通过灼热的混合物D 一定不是混合物B 采用先溶解然后过滤的方法D.将O2不断通过灼热的混合物4下列叙述中,与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稳定性无关的是()CaOCaCO 3 CuCuO CuO Cu A.将木桩埋入地下的一段用火烤焦C.古代用墨书写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不褪色5防毒面具中用来除去毒气的是()A.焦炭B.炭黑C.活性炭B.档案材料一般用碳素墨水填写D.用石墨制铅笔芯D.石墨6下列物质中不能夺取某些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是()A.木炭B. 氧化碳 C.氢气D. 二氧化碳7将一瓶盐酸分别倒入两只大烧杯中,将烧杯放在

9、天平两边,并调节天平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间,然后在左盘的烧杯中加10g碳酸钙,在右盘的烧杯中加入10g碳酸钠,待烧杯中固体物质完全消失后,天平指针()A 仍在中间B 偏向左盘C 偏向右盘D 无法确定8下列过程中不会产生 C02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人体的呼吸C.木炭燃烧D.灼烧石灰石9家用热水瓶,时间长了会在瓶胆内结一层水垢,可用来除去水垢的药品是()A.石灰水B.稀盐酸C.水D.氢氧化钠溶液10. 抹在墙壁上的石灰浆能变坚硬的原因是()A.石灰浆失去水分B.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碳酸C.生成生石灰D.吸收空气中的C02生成CaC0311. 一种无色气体 X,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另一种无色气

10、体Y,丫和灼热的炭反应又只生成气体X,则X是()A.0 2B.H2C.CH4D.CO12. 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混合物,置于一个敞中容器中,加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发现反应前后容器内固体质量没有改变。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与铜粉的质量比()A.4 : 11B.14 : 20C.16 : 25D.25 : 4413. 在CO和C02的一种混合气体中,含氧元素为64%,将该混合气体5g,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可得到白色沉淀物()A.2.8gB.3gC.4gD.5g14. 在一密闭容器中盛有等质量的木炭和氧气,高温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的物质是()A.C0B.C02和。2C.C0 和木炭D.C021

11、5. 10g不纯的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能生成4. 6gC02,则含有的杂质可能是()A 碳酸钠B 碳酸钾C.碳酸镁D 碳酸钡16. 含有C0和H2的混合气体,其分子总数为N,当它们完全燃烧时,需要氧气的分子数为()A 2NB NC 0. 5ND .不能确定17. 已知在CO和C0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 : 2,贝U CO和C02的质量比为(B 7 : 11C 11 : 7D 7 : 818.在托盘天平两盘上各放上一只烧杯,两烧杯中盛有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盐酸,使两边保持平衡,此时向左边烧杯中加入11. 2gCaO,若要使两边再次保持平衡,需向右边烧杯中加入 CaCO3 ()A 11.2gB 17. 6gC 20gD 22. 4g19.实验室可用右图进行 CO和C02的分离和干燥(其中 A为橡 胶管夹,B为分液漏斗活塞)(1)广口瓶(甲)中盛有过量的,广口瓶(乙)中盛有,分液漏斗(丙)中一般盛有 (2 )先分离出 CO ,关闭,打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再分离C02,关闭,打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 ,把所得溶液分成两份,一份加热,另一份加入几块活性炭振荡,这两份溶液现象是 ,变化的本质相同吗?21. 有碳、氢、氧、钙四种元素,请选用这四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写出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