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语境视野下的概念性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研究_第1页
翻译语境视野下的概念性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研究_第2页
翻译语境视野下的概念性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研究_第3页
翻译语境视野下的概念性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研究_第4页
翻译语境视野下的概念性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翻译语境视野下的概念性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研究摘要:经验意义的表达要运用词语,词语的所指是 人类的不同经验范畴。词语和经验相互对应,互为引发,在 互动中体现经验意义。针对词语选用特点的分析,直接揭示 的当然是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研究的意义也主要在语言 操作层面。但当词语的选用成为一种语篇特征时,也可把研 究者引向语篇意图和效果层面的讨论。关键词:翻译语境;概念性经验;感知性经验;词语; 表达;研究引言经验范畴和语义范畴紧密相关。经验可按其语义表达分 为四类。一类是概念性经验,即有关实体、形象、概念和 观 点等方面的体验和知识。这一类经验的表达主要借助物体 词。概念性经验可能具有鲜明的文

2、化特色,造成跨文化表达 障碍,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译者会发挥语言能力,最大程度地 降低其不可译性。第二类是事件性经验,即有关动作、运动 等范畴的经验。这一类经验的表达主要借助事件词和抽象 词。第三类是感知性经验,即对事物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等的所感所觉。这一类经验的表达主要借助抽象词和事件 词。第四类是关系性经验,即将人或事物联系起来的心理能 力,此类经验的表达借助于关系词。笔者借助几个实例,讨 论一下概念性经验和感知性经验表达的选词问题。1概念性经验概念性经验深深根植于其流通的社会一文化涪境中,它 的外化形式一般是物体词,而这个物体词的意义则存在于该 词语和其所在语篇的关系中,进而存在于和语篇

3、所在的涪篇 世界的关系中,又最终存在于语篇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没有了这样一条关系链,即词语一语篇一语篇世界一外 部世界,便无法最有效地探查一个物体词所指的经验意义。 例如:近来,汉涪“关系” 一词已经以音泽的形式(guanxi) 在讲英语的商界人士中流通起来。其实“关系” 一词有现成 的'对等词" "relation"或 “connection",但西方 文化中的商人认为这个词有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没有哪 一个英语词语可以取而代之,所以他们宁愿引进这么一个并 不好念的外来词语。也就是说他们选择尽量保持这个词语在 中国文化中的那条经验关系链

4、。学术术语是概念性经验的升华和固化,术语的翻译集中 体现着概念性经验的跨文化传译的艰难。王宪明(2005)以 史学家的视角翔实地论述了严复译社会通诠时如何以 “国家”、“民族”、“种族”、“种人”、“小己”等词 语译介 源文的 “state"、 “nation"、 “tribe"、"race"、"individual"等概念,从而实现了跨文化思想 体系的概念性经验的传递。可以看到,这个译介过程,既包 括了译者对其桐城派古文语言能力的发挥,也包括了对自身 百科知识的调动,同时也体现着其翻译意图。2感知性经验关于感知性经验,我们

5、看一段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的译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 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l as far as eye could see, the pool with its winding margin was covered with trim作者简介:李婷,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学生。 研究方向:翻译笔译。leaves, which rose high out of the water like the flared skirts of dancing girls.(中国文学现代散文选)2.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rpentine lo

6、tus pond all one could see was fields of heaves the leaves stood high above the water, splayed out like the skirts of a tall slim ballerina. (david pollard 译)3.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 reaching rather high above the surface, like the sk

7、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朱纯深译)画线部分是表达感知性经验的词句,感知经验较之概念 经验具有明显的模糊性。这也就意味着,译者的语言能力和 审美情趣对译语中感知经验意义的构建会有着较大的操控 空间。译文1和译文3将“曲曲折折”译为“winding” , 而译文2则是“serpentine",应该会引发对荷塘形状的 不同联想。对于"田田的叶子”,译文2和译文3都再现了 “一大片叶子”的情景,但译文3特别着墨于一种“平滑柔 美” (silken)的视觉感知经验,而译文1却只凸现了 '清 爽于净"(tri

8、m)的情景。对于"像婷婷的舞女的裙”的比 喻,译文1和译文3都直接地译为“skirts of dancing girls”,只是译文1更着意细节“flared” ;而译文2则 引入了西方读者熟悉的芭蕾舞女形象,且特别着笔于其体形 之纤细。可以看到,感知性经验的传译较之概念性经验具有更加 明显的动态性和个体差异。译者对源文已经读进了不少的个 人经验;对译文,他们又注入了也许是更多的个人体验和审 美情趣。而译文构建之后,又会诱发各种各样不同的审美性 阅读,也就是说它的读者又会读进去各自的经验和审美情 趣。3事件性经验和关系性经验一一及物过程3. 1及物过程的种类本文的理沦体系将经验意义视

9、为语境视野中语篇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语篇和外部世界诸相关因素的互动之 中被读者推知。hailliday (1994)在论及小句的经验意义 时指出,语言使人们能够在大脑中建立起现实世界的图像, 以理解他们周围和内心所发生的事情。小句是作为表达各种 经验模式的一种方式,但从更宏观和更重要的意义上来说, 是经验模式化的原则,即现实是由种种过程组成的这一原 则。halliday将小句实现这一原则的语法范畴命名为"及物 性”,正是语言的及物系统将经验的世界分解为一套可以操 控的过程类型。3.2译者的及物过程意识对翻泽实践的观察和分析表明,成熟的译者往往具有一 定程度的及物过程意识,尽管他不

10、一定,也并不需要知道这 个语言学术语。语料表明,译者十分注意及物过程的再现和重塑,注意 选择物质过程、心理过程的核心词语一一动词,以及关系过 程的核心同语一形容词,注意及物过程的修辞力度和准确 度。比如:停留在山水轴上的蛾子蓦地飞起来,无声地在屋里旋 转。a moth has all of a sudden launched itself from its perch on a landscape painting, and quietly starts to circle around the room.用译者自己的话说,选用"launch"这个大词是“牛刀 杀鸡” “l

11、aunch”所激发的经验联想往往是庞大的物体的 启动,在此译者显然是有意强化这个行为过程。3. 3及物过程类型的转换翻译语料的分析还表明,英汉翻译中及物过程类型的转 换是经常发生的。这一方面是由源语和译语可提供的语言框 架的差异引起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泽者依自己的翻译意图 所进行的选择。一般来说,个别的转换可能具有局部的意义, 可为探查译者如何完成翻泽任务提供某些线索。不过,一般 来讲这些转换不大可能对整个译文的接受产生重大影响 (mason, 2004)o 比女口, "in a way, d-day sums up for us the whole of world war ii.

12、 ”译为"在某种意义上说,诺 曼底登陆是二战全景的缩影。”(中国翻译2005年第2期) 出现了物质过程至关系过程的转换。这恐怕只是英汉表达方 式差异使然,对翻译语料的对比描写也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但是,如果这些转换在语篇中连成一气构成一种趋势,整个 话语就可能发生改变,以致使读者对作者的态度或意图产生 不同的印象(mason 2004)o下面我们就观察一下英汉翻译 中及物过程类型的转换可能导致信息的接受发生某些改变 的情况。he was a clever man; a pleasant corrlpanlon; a careless student; with a great pro

13、penmty for running into debt,and a partiality for the tavern. (thackeray:vanity fair)1他是个聪明人,谈吐非常风趣,可是不肯用苦功。他老是东借西挪,又喜欢上酒店喝酒(杨必译)2,他是一个聪明人;一个令人愉快的同伴;一个粗心的学者。他经常借别人的钱,对酒馆又有种偏爱。(贾文浩 等泽)观察两个泽文画线部分,译文1将两个关系过程变为行为过程,和后面的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连成一串,较之译文2似多了几分灵气,人物勾勒得电显得更精准一些。一般来说,物质过程比关系过程具有更强的修辞效果,能将作者的交际意图表达得更为明显和强烈。

14、而物质过程如 果译成丁关系或存在过程,表达力度就难免会有所损失。3. 4隐性及物过程。halliday (1994)在讨论英语的及物过程时,提出环境 成分中的介同短语可被看做是一种隐性及物过程。这种看法 对英汉翻译语料的分析很有操作意义。我们可以沿此思路,将介词短语析为隐性及物过程,从而为其在翻译过程中可能 会被转换为一个完全及物过程提供理论根据。如:he described the balls at government house, and themanner in which they kept themselves cool in the hot weather , with punk

15、ahs , tatties , and other contrivances (thackeray: vanity fair)1.他形容总督府里怎么开跳舞会,在大暑天他们怎么取 凉,譬如在屋里装了手拉的风扇,门窗前面挂了打湿的芦帘 等等。(杨必译)2他描绘了在总督府中举行的舞会,讲述人们如何在炎 热气候中靠棕桐叶制成的扇子,湿香帘和其他巧妙的设计来 保持凉爽。(贾文浩等译)这里,两位译者对隐性及物过程的处理是不同的。译文 1出现了两个物质过程(装了风扇;挂了芦帘),而 译文2保持了原文的隐性及物过程(靠扇子、湿香帘和 其他巧妙的设计)。我们无言断言孰优孰劣,但可以依此推 测译者的认知过程。在两

16、位译者语境视野中,源文的隐性 及物过程已呈现为完整的物质过程,不同的是,译者1将完 整的物质过程情景外化为语言时照直临摹,而译者2则仞将 这一隐性过程视为"kept. cool”的环境成分。可被识别为隐性过程的,从英汉翻译语料来看,应不止 于介词短语。比方说副词,修饰某个过程的状态属于环境 成分,也存在着表达为某个过程的可能性,也可称为隐性过 程。及物过程的数量以及完全及物过程和隐性及物过程数 量的比例,会造成表述细节和生动性以及语篇形态等方面的 变化。一般说来,及物过程多,特别是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 多,有利于描述的细致和生动,英语如此,汉语似乎更是如 此。3.5及物性特点的翻译有时

17、候,在文学或具有文学性的语篇中,作者有意构建 某种及物性特点,以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这就要求译者首 先能够识别出来,然后再看译语的语言框架在多大程度上 能够容忍或再现这种特点,最后使这种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得 以再生。比如:through the fence, between the curling flower spaces, i could see them hit ting they were coming toward where the flag was and i went along the fence luster was hunting in the grass by the f

18、lower tree.they took the flag out,and they were hitting then they put the flag back and they went to the table, and he hit and the other hit. then they went on, and i went along the fence lus ter came away from the flower tree and we went along the fence and they stopped and we stopped and i looked

19、through the fence while luster was hunting.(faulkner: the sound and the fury)roger fowler,(1990)说,这一段有一个突出的及物性特点:几乎没有带 宾语的及物动词,作者用了大量的不及物动词,有一个及物 动同“hit”也没带宾语。也就是说,在物质过程的“动作 者+过程+目标+环境”结构中着意使“目标”这一环节缺 失。这种及物性特点暗示,benjy (即文中之第一人称叙述 者,一个33岁却只有小孩智力的人)缺乏对动作以及动作 在所及物体上的效果的感觉,说明他对因果关系认知不完 整。这样的及物特点可以在汉译中重现吗?请看下面译文:结语概念性经验的表达依靠事物词,事件性经验依靠事件 词,感知性经验依靠抽象词,而关系性经验要用关系词。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