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工程大学本科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名称: 混凝土结构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 学 院 名 称: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 业 班 级: 2013级土木工程6班 学 生 学 号: 1301161310 学 生 姓 名: 林康 学 生 成 绩: 指 导 教 师: 吴巧云 课程设计时间: 2016.05.23 至 2016.06.03 :17格式说明(打印版格式,手写版不做要求)(1)任务书三项的内容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2)目录(黑体,四号,居中,中间空四格),内容自动生成,宋体小四号。(3)章的标题用四号黑体加粗(居中排)。(4)章以下的标题用小
2、四号宋体加粗(顶格排)。(5)正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段落两端对齐,每个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6)图和表中文字用五号宋体,图名和表名分别置于图的下方和表的上方,用五号宋体(居中排)。(7)页眉中的文字采用五号宋体,居中排。页眉统一为:武汉工程大学本科课程设计。(8)页码:封面、扉页不占页码;目录采用希腊字母、排列,正文采用阿拉伯数字1、2、3排列;页码位于页脚,居中位置。(9)标题编号应统一,如:第一章,1,1.1,;论文中的表、图和公式按章编号,如:表1.1、表1.2;图1.2、图1.2;公式(1.1)、公式(1.2)。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设计的任务和基本要求1.1 设计资料某多
3、层框架结构房屋二层建筑平面如下图(不含楼梯间):轴线尺寸: l2= m; l1= m。(参见设计参数) 柱截面尺寸: = (自己设计) mm。 楼面面层: 30厚水磨石 板底粉刷: 15厚混合砂浆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 (参见设计参数) 混凝土强度等级: 自选 梁主筋级别: 、级 其余钢筋级别: 级注意: 对楼面活荷载和主次梁跨度的选择不得与他人雷同!每人按学号顺序取“参数”中的L1、L2和活载值。1.2 课程设计的任务和基本要求绘制楼盖结构施工图(选择适当比例打印在两张A2纸上) 内容包括: 1、楼盖结构布置及板的配筋图 标注墙(柱)定位轴线,次梁定位尺寸,构件编号,板的配筋,并画出板的模
4、板图。 2、次梁配筋图 标注次梁几何尺寸、钢筋直径、根数、编号、弯起和截断点位置、梁底标高、并画出每种钢筋大样图。 3、主梁配筋图 要求同次梁。 4、主梁弯矩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 5、设计说明,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级别,混凝土保护层等 6、图标 施工图应符合建筑结构制图标准的要求。 编制设计计算书一份 1、内容 (1)楼盖结构布置简图; (2)板,次梁,主梁的荷载计算,计算简图;内力计算,配筋计算。主梁尚需画出内力包络图。 2、要求 (1)书写工整,条理清晰,装订整齐; (2)各种图形应按比例绘制; (3)板和次梁的内力按“弯矩调幅法”计算;(4)主梁内力按“弹性法”计算。设计时间:两周2、
5、进度安排(1)2016.05.232016.05.26 板的设计;(2)2016.05.272016.05.30 次梁的设计;(3)2016.05.312016.06.03 主梁的设计。3、 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4、 课程设计指导书4.1 设计目的 1、了解建筑结构设计的全过程; 2、学习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和结构计算书的编制方法; 3、掌握多跨连续梁,板的内力计算和承载力计算方法; 4、掌握受弯构件的配筋构造; 5、掌握抵抗弯矩图的画法,并能利用抵抗弯矩图校核受弯构件的受弯承载力。4.2 结构布置 内容 确定主、次梁的布置方式,初选梁、板的截面尺寸,画出结构平
6、面布置图,标注梁、板编号。 结构布置原则 1、次梁间距即为板的跨度,以1.72.7m为宜; 2、主梁间距即为次梁跨度,以46m为宜; 3、墙(柱)间距决定了主梁跨度。以58m为宜; 4、对于矩形建筑平面,主梁宜沿横向布置,有利于提高房屋横向刚度; 5、板的厚度h不小于/40、同时不小于60或80(为板的计算跨度;60:一般楼面;80:厂房楼面); 次梁高度h不小于; 主梁高度h不小于 ; 主、次梁宽度b不小于。4.3 板的设计 计算单元:可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 荷载计算: 板的恒载标准值为各构造层(结构层和上下粉刷层)自重标准值之和。各构造层的自重等于其单位体积的重量(查荷载规范)乘以厚度
7、。 板的活荷载标准值由“设计任务书”给定。 恒、活载设计值等于其标准值乘以荷载分项系数。 计算简图 1、支承条件 板无论支承于砖墙或与梁整浇。均可按连续板计算。由此引起的误差,由调整荷载和内力,配置构造钢筋予以弥补。 2、计算跨度 对于计算跨度相差不大于10%,且各跨荷载相同的多跨连续梁(板),当实际跨数超过五跨时,可只取五跨计算。 3、计算跨度 计算跨度的取值与内力计算方法有关,当采用“弯矩调幅法”计算内力时,中间跨计算跨度取净跨度,边跨计算跨度取h/2。 内力计算 板的内力可用“弯矩调幅法”计算,且只需计算弯矩,不必计算剪力。 配筋计算 以各跨跨中和内支座作为控制截面,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8、,求出每米板宽内所需纵筋的面积。 对于四周与梁整浇的板,其跨中弯矩和支座弯矩可降低20%。 选取钢筋,画出配筋平面图 板的配筋可采用“弯起式”和“分离式”。采用“弯起式”配筋时,为使支座处钢筋间距相等,则应保持支座两边跨中钢筋间距相同。除受力筋外,尚应配置分布筋,端支座附加筋,长边支座附加筋,角区附加筋等构造钢筋。4.4 次梁设计 荷载计算 次梁的恒载包括次梁自重,粉刷及板传来的恒载,次梁的活载则全部由板传来。板传来的荷载等于板的荷载乘以板的跨度。 计算简图 1、支承条件和计算跨数的确定方法与板相同; 2、计算跨度,当用“弯矩调幅法”计算内力时,中间跨取净跨度,边跨取1.025,且不大于(为端
9、部支承长度)。 内力计算 次梁内力可用“弯矩调幅法”计算。 配筋计算 次梁需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计算正截面承载力时,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支座按矩形截面计算。计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时,按矩形截面计算。 选配钢筋,画出配筋图 次梁可按一般构造规定(见教材图12-21)直接确定钢筋的弯起点和截断点。在计算内支座处抵抗负弯矩的纵筋数量时,应注意支座两边的第一排弯起筋只能算一根(直径不同时应取较小直径者)。梁配筋截面图的绘图比例应予适当放大。4.5 主梁设计 荷载计算 主梁的恒载包括主梁自重及粉刷(均布)和次梁传来的恒载(集中力),主梁的活载则全部由次梁传来(集中力)。为方便计算,可将主梁
10、自重等效为集中力迭加到次梁传来的集中力上。 计算简图 主梁支承于砖墙时,按简支考虑。主梁与钢筋混凝土柱整浇时,其约束情况视梁,柱线刚度比而定:当梁柱线刚度比大于等于5时,可按连续梁设计;否则应按框架设计。 主梁的计算跨度,若其内力按“弹性法”计算,中间跨取支座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边跨取+b/2+/2,且不大于1.025+b/2(为端支座支承长度,为柱宽)。 内力计算 主梁内力要求用“弹性法”计算,对于常见荷载作用下的等跨连续梁,可查表计算,但应考虑荷载的最不利组合,画出内力包络图。 配筋计算 计算主梁配筋时,其截面形式的取法同次梁。但支座负弯矩和剪力应取支座边的数值。 主梁设计中尚应计算次梁处的附加钢筋。 选配钢筋,画出配筋图主梁钢筋的弯起点和截断点要求根据弯矩包络图和抵抗弯矩图的相互关系确定,这两种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基孔肯雅热题库及答案
- 葬歌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高考山东物理试题(解析版)
- 2025合作项目委托合同
- 2025年三基模拟习题及答案
- 2025贷款借款合同撰写模板
- 消化内科出科题目及答案
- 查验员考试题库多选题及答案
- 相遇问题五下题目及答案
- 线性代数专题题目及答案
- (9月3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班会课件
- 新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1-8单元教材分析
- 2025~2026学年新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 2025年律师培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农业技术员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套题【单选100题】)
- 2025年不动产登记业务知识试题及答案(司法考试资料)
- (新教材)2025年秋期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核心素养教案(第2单元)(教学反思有内容+二次备课版)
- 心理学基础(第2版) 课件 第7章 学习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
- 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
- 心内科出科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