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阅读走进文本_第1页
充分阅读走进文本_第2页
充分阅读走进文本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充分阅读 走进文本新课程大力提倡改革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 要求学生主动阅读,走进文本,用自己的眼睛触及、用自己 的心灵感悟作品。近段时间,通过市优质课和骨干教师的参 评授课和听课,探讨吸取了不少可贵的东西,我觉得语文阅 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读出问题、 读出效果。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有保证, 要给学生接触文本、朗读文本的时间,因为语文教材是语言 素材、文学素材,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探究,才会感悟到 语言的使用技巧、情感的表达技巧,才会让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走进自己的心灵。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快速朗读,但为了不 拖延时间,尽快完成授课内

2、容,往往在学生没有读完或者没 有把握清文章写什么内容时,就匆匆忙忙在多媒体屏幕上抛 出了一个个问题让学生解答。搞得学生莫名其妙,如雾中看 花,甚至老师急躁、学生尴尬。而有些老师能给学生提供充 裕的阅读时间, 让他们反复揣摩, 充分感悟, 做到心中有数。 2008 年 12 月份一位参评市骨干教师的老师讲下雨天,真 好,因为文章很长,他简单导入新课后,用 18 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细致朗读,然后学生简述大意,接着又用 10 分钟的 时间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部分圈点批注,反复品味、赏析, 最后交流。这样学生有备而来,含英咀华,交流之时就会左 右逢源、表达自如。可见,充分的阅读就能换来一节高效率 的语文

3、课。至于怎样读出问题,这就要看老师如何想办法、引导学 生钻研文本了。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主要问题要让学生提出; 教师应起引导作用,而不应事先设计好许多问题。首先面对 一篇新的课文,老师应该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通过朗读、 精读、品读三个环节,对文章充分地阅读、揣摩、品味,使 学生发现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 一位老师讲苏童的 三棵树 时,把文章坦然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的 心理,体验文本的原汁原味, 然后大胆质疑, 共同讨论解决, 20 分钟内学生提出了二十多个有价值的问题。如: “果树对 人怀着悲悯之心” ,作者为什么能感受到?“我听见多年以 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

4、,“挥手示意”是听 见的吗?“花入土,树入地”中“土”和“地”有区别吗? 作者为什么要说 “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 ?“三棵树” 与作者的年龄段或生活的城市有关吗?这样,学生在反复品 读文本中提出了这么多深入性的问题,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 思维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深入 挖掘了文本的文化与艺术内涵。这比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被 动思考回答要更有意义和效果。其次,老师要善于引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点:引导文本的阅读不能太空泛,要求学生把眼光盯在可以理解接受的 细节上,问题既不能太肤浅,也不能把学生抛在后面而自己 孤军深入。如教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时,我着重让 同学们细读“母亲

5、和其他七八十个女人在不足二百平方米的 破厂房工作挣钱”的片段,一些同学读后说:“这部分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了母亲挣钱的不易。”可一位农民工子弟却含着泪这样说:“读到这个片段,我不禁想起 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为了我们兄妹二人上学,整天起早贪 黑,奔波劳碌,节衣缩食,辛苦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不 过,正如这篇文章中的慈母一样,人穷有骨气,我相信,爸 妈靠他们勤劳的双手,一定会使我们家富起来,我们兄妹也 一定会刻苦学习,为爸妈争气的。”话刚落地,全班响起了 热烈的掌声,有好多同学还不住抹眼泪呢。这样,让学生在 阅读时盯在了可以理解接受的细节上,相通的处境使他产生 了强烈的共鸣,真正触动了他

6、的心,同时也震撼了全班同学 的心。选好突破点。一篇文章值得学习的东西很多,要选择 一个学生容易突破的“点”,做到以点带面,切不可面面俱 到又面面不到。阅读文本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始 终处于一种急于对问题探究下去的心理期待状态,以避免课 堂的乏味。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辨性。文章是前人思想和艺术 的精髓,许多问题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要让学 生磨嘴皮、磨脑子,通过反复磨砺悟出有价值的东西。最后是阅读教学效果的问题。语文教学中,除了字词、 文学常识、文言词句、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默写等这些知识 性的东西可直接体现出落实的效果外,最重要的阅读教学, 其效果往往不是很直观。我认为,学生在一节课中,通过自 己的阅读、品味、思考、感悟,并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获 得了审美的熏陶,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获得了语言的表达效 果就是成功。如学习苏轼咏月诗文,一学生赏析“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时说:“此句中前两小句运用对偶,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 晴圆缺一样,是自然规律,是人之常情,不能两全。从而 告诉我们:真正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做人应豁达、乐观、现 实。”可见,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