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西自治州城镇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时间:2011-8-1 16:32:56点击:262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镇规划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 实施办法、湘西自治州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市城市总体 规划及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本州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县市城镇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 程。城镇个人居住用房参照本规定执行。临时建设不适用于本规定O第三条 编制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本规定。各项建设工程建设 应当按照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应按总 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第二章建设用地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
2、 城市建设用地,按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 90),分类如下:(一)居住用地(R):(二)公共设施用地(C);(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六)道路广场用地(S);(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八)绿地(G);(九)特殊用地(D)。第五条 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 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 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 地。(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 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二
3、)第二类居住用地(R2):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市政公用设施比较齐全,布 局不完整、环境一般,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的用地。第六条 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 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二)商业金融业用地( 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 游业和市场等用地;(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 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四)体育用地(C
4、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 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 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 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第七条 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 附属设施等用地。(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 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 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 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第八条 仓储用地(W,仓储
5、企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 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一)普通仓库用地(W1 :储存一般货物的普通仓库用地;(二)危险品仓库用地( W2 :指储存易燃、易爆和剧毒等 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第九条 对外交通用地( T ,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 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一 铁路用地( T1 :铁路站场和线路等用地;(二)公路用地(T2):高速公路和一、二、三、四级公路 线路及长途客运站等用地,不包括村镇公路用地;(三)管道运输用地(T3):运输石油和天燃气等地面管道 运输用地;(四)港口用地(T4):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 辅助生产区和客运站等用地;(五)机场用
6、地(T5):民用及军民合用机场用地,包括飞 行区、航战区等用地,不包括净空控制范围用地。第十条 道路广场用地(S),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道 路、广场和停车场等用地。(一)道路用地(S1):快速路、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支 路用地,包括交叉路口用地;(二)广场用地(S2):公共广场用地;(三)社会停车场库用地(S3):公共使用的停车场和停车 库用地。第一条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 级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其附属的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和管理 维修设施等用地。(一)供应设施用地(U1):供水、供电、供燃气和供热等 设施用地,不包括电厂、煤气厂用地(纳入工业用地);(二)交通设施
7、用地(U2):公共客运交通、货运交通和其 他交通设施用地;(三)邮电设施用地(U3):邮政、电信等设施用地;(四)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雨污水泵站、污水处理厂 及粪便垃圾集运、堆放、处理等设施用地;(五)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5):房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 工程、市政工程、 绿化、地下构筑物等施工及养护维修设施等用地;(六)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6):消防、防汛等设施用地。 第十二条 绿地(G),指市级、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水域)。(一)公共绿地(G1):向公众开放,有一定游憩设施或装 饰作用的绿化用地,包括各类公园和街头绿地;(二)生产防护绿地(G2):
8、用于园林生产、隔离、卫生和 安全防护等的绿化用地。第十三条 特殊用地(D),指特殊性质的用地。(一)军事用地(D1):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 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二)外事用地(D2):外国领事馆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三)保安用地(D3):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部 门等用地,不包括公安局和公安分局机关用地。第十四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原 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批准详细规划的,应按总体规 划和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附表 1,以下简称表一)的 规定执行。凡表一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其对周 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
9、建范围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表一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 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含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下同)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六条 新城区建筑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1 万平方米、旧 城区建筑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 0.5 万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应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成片开发地区的详细规划,应先确定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 在不超过建筑总容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成片开发地区内各类建 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 指标(见附表 2,以下简称表二)的规定
10、执行。第十七条 新城区建筑用地面积小于 1 万平方米、旧城区建 筑用地面积小于 0.5 万平方米的重要区域或地段的建筑用地,应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新城区建筑用地面积小于 1 万平方米、旧城区建筑用地面积 小于 0.5 万平方米的一般区域或地段的建筑用地,建筑容量控制 指标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应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当编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 经批准后实施。其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按表二的规定执行。第十八条 表二规定的指标均为上限,适用于单一类型的建 筑用地。对混合类型的建筑用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 用地按使用性质分类规定后,按不同类型
11、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 执行的建筑用地和综合楼用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的建筑面积比 例和不同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十九条 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 校、体育场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 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技术规定、规范执行。第二十条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一)低层居住建筑为 300平方米;(二)多层居住建筑为 800平方米、建筑高度 24米以下的多 层公共建筑为1000平方米;(三)高层居住建筑为 2000平方米;(四)建筑高度24米及以上的高层公共建筑为 3000平方米。建筑基地未达到以上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
12、情况之一, 且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实施且对四周无影响的;(二)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 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 无法调整、合并的。第二十一条 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或达到本 规定要求的,不得在原有建筑用地范围内扩建、加层。第二十二条 各类建设用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开放空间 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可按下表的 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总建筑 面积的20%。核定建筑容积率FAR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
13、积的开放空间,允 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小于22.0大于、等于F 2,小于43.0大于、等于F 4,小于64.0公共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用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 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包括平地、 下沉式广场和屋顶平台)。开放空间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沿城市道路、广场留设;(二)任一方向的净宽度在6米以上,实际使用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三)以净宽1.5米以上的开放性楼梯或坡道连接地面或道路,且与地面或道路的高差在士5.0米以内(含士 5.0米);(四)向公众开放绿地、广场的,应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五)建设竣工后,应设置相应标志,并交有关部门管理或 经
14、批准由建设单位代管;(六)常年开放,且不改变使用性质。第四章建筑间距第二十三条 建筑间距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和消防、卫生、环保、 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要求。第二十四条建筑间距以建筑檐口高度及建筑方位角作为计算的基本依据。第二十五条根据日照、通风要求和城镇建设用地的实际使用情况,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下表规定:(一)平行布置和垂直布置间距控制平行布置垂直布置最小 建筑 间距6 米新区旧区新区旧区布置 区位方位0-45 °1.1 H0.8 H0.6 H0.5 H> 45°0.9 H0.6 H0.5 H0.4 H(二)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区区位两建筑夹角新
15、区旧区最小 建筑 间距6 米R< 30°最窄处按平仃方式控制30° <R<60°0.7 H0.6 HR> 60°最窄处按垂直方式控制注: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度)偏东(西)的方位角;表中H 为南向建筑檐口高度;表中R指两栋居住建筑之夹角第二十六条居住建筑计算间距时,其南向建筑檐口高度H的确定:(一)多层居住建筑底层有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底层连 成一片的,可扣除底层高度;(二)两建筑室外地坪有高差,其南向建筑计算高度H,可 增加或减去室外地坪相对高差。第二十七条 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 4.5米,多层居 住建筑的山墙间距不小于
16、 6米(第三十四条第五款情况除外)。 对按此规定不能满足消防间距或通道要求的,应按消防间距或通 道要求控制。第二十八条 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他居住建筑的间距,应保证 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大寒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 一小时,并符合下表规定:距高0o45oH<50m24+0.2H17+0.2HH> 50m29+0.1H22+0.1H> 45 oH<50m22+0.1H15+0.1HH> 50m25+0.05H18+0.05H注: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度)偏东(西)的方位角;表中H: 当方位角45度时为南向建筑檐口高度,当方位角 45度时为相 邻较高建筑檐口高度(二
17、)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南北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 距不小于南侧高层建筑高度的 0.3倍,且其最小值为15米;2、东西向的间距,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高层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小于较高高层建筑高度的0.3倍,且其最小值为13米;3、建筑山墙宽度大于 18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 筑控制。(三)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条(一)方位0度45度的规定控制;2、高层居住建筑与其东(西)侧多、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按 本条(一)方位45度的规定控制;3、 高层居住建筑与其南侧多、低层居
18、住建筑的间距按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控制,但最小值为13米。(四)高层居住建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不小于13米。(五)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 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 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 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 45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 的居住建筑控制。(六)高层居住建筑的山墙与高、多、低层居住建筑的山墙 间距, 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山墙有居室窗户的, 不小于 13 米。第二十九条 非居住建筑(第三十一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 外)的间距,应符合各专业规范要求,无专业规范要求的,应符 合下列规定:
19、(一)高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的间距1、南北向的,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 0.4 倍,且其最小值为 18 米。2、东西向的,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 0.3 倍,且其最小值为 13 米。(二)高层非居住建筑与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最小值为 13 米。(三)多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最小值为10 米。(四)低层非居住建筑与高、多、低层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 时的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为 6 米 。以其他形式布置的非居住建筑间距,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三十条 非居住建筑与居住建筑的间距, 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间距按 第二十四条至第二十八条
20、的规定控制;(二)非居住建筑(第三十一条所列的非居住建筑除外)位 于居住建筑北侧的,其建筑间距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 要求折减 20%控制,其间距最小值低层不小于 6 米,多层不小于 9 米,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三)非居住建筑的山墙与居住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 距的规定控制。第三十一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以及幼儿 园、托儿所生活用房和大、中、小学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 须在同型布置方式居住建筑的间距要求上提高10%,同时须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第三十二条 单位内部居住建筑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间 距按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根据具体情况,在按规定程序取得相 邻建
21、筑居民同意的书面材料后,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可适当折减 间距。旧城区改造毗邻周边单位或个人永久性建筑建设时,建筑间 距按规定执行确有困难的,在满足消防、交通规定前提下,根据 具体情况,在按规定程序取得相邻单位及居民同意的书面材料后, 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可适当折减间距。第五章 建筑物退让第三十三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城镇道路、公路、河道、铁 路、轨道交通两侧以及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的建筑物,其退让 距离应符合本章规定,符合消防、环保、防汛和交通安全等方面 的要求。第三十四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按以下 规定控制:(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湘西自治州建筑离界距离 控制(见附表 3)规定
22、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 小距离。(二)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本条(一)项离界距离 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界外是公共 绿地的,按有关规划确定离界距离,但各类建筑的最小离界距离 按照本条(一)项非居住建筑的离界距离控制。(三)毗邻用地建设,如相邻方有永久建筑物,新建建筑物 在满足消防、交通间距要求的情况下,离界距离不足的,应征得 相邻方书面同意后,由规划主管部门核定离界距离。(四)地下建筑物的离界间距,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 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距离 ) 的 0.7 倍;按上述离界间距 退让边界,或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要求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
23、术安全措施和有效施工方法,经相应的施工技术论证部门评审, 并由原设计单位签字认定后,其距离可适当缩小,但其最小值不 小于 3 米,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基地界限。相邻新建高层商业办公建筑地下室按规划应设置连接通道 的,通道宽度不小于 4 米,净高度不小于 2.8 米,并由相关建设 单位负责实施各自基地的通道部分。(五)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总平面布置图)的毗邻用地建 筑离界距离按批准的规划执行。某些毗邻用地的建设项目,考虑 沿街景观、土地利用以及其他类似情况,在满足消防、交通及建 筑功能等要求的前提下,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可允许其在界线 (用地红线)处接建。(六)毗邻用地建设,如界线(用地红
24、线)为非规则线型或 与建筑长轴线不平行,应根据第四章建筑间距的规定设定建筑位 置,定位后分摊合理的离界用地(或调整用地),但其最近离界 距离不得小于附表 3 的最小距离。(七)教学楼、病房等建筑离界应增加的间距应留在其用地 红线内。(八)危险品库、油库、液化气瓶库及其他危及四邻安全的 建筑物、构筑物,其安全防护距离应留在其用地范围内。但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控制。 第三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除经批准的详 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湘西 自治州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控制(见附表4)所列值。同时应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第三十六条
25、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 商场等有大量人流、 车流集散的多、 低层建筑 (含高层建筑裙房) 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经批 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不得小于 10 米,并应留出临时停车或 回车场地。第三十七条 城市主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 划红线的距离,在满足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界限要求的前提下,多、 低层建筑不得小于 15 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 20 米(均自道路规 划红线直线段与曲线段切点的连线算起)。第三十八条 建筑物的围墙、基础、台阶、管线、阳台和附 属设施,不得逾越道路规划红线。在规定的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内,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
26、 雨蓬、招牌、灯饰等可适当突入道路规划红线,但其离室外地面 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 3 米。第三十九条 在村镇、城镇范围以外公路两侧边沟(截水沟、 坡脚护坡道)外缘起应划定建筑控制区,除规划另有规定外,建 筑控制区的宽度规定如下:(一)国道不少于 20 米;(二)省道不少于 15 米;(三)县道不少于 10 米;(四)乡道不少于 5 米;(五)高等级公路(含匝道)不少于 30 米;高速公路的连接 道不少于 20 米。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除公路防护、养护需要以外,不得新 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可耕种或绿化;经规划管理 部门、交通公路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可开挖沟渠、 埋设管道、架
27、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等。沿穿越村镇、城镇的公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可 按村镇、城镇规划进行管理,但建筑物后退公路规划红线的距离 不得小于 5 米,并满足行车视矩。第四十条 沿河道规划蓝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保留 的河道规划线)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其后退河道规划蓝线的 距离不得小于 6 米。同时应符合河道管理等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第四十一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 规定:(一)高速铁路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 于 50 米;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 20 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 得小于 15
28、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 3 米。(二)铁路弯道处的建设工程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 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三)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 危险品仓库和厂房、油库等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 门审核后确定。(四)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 有关规定。第四十二条 在电力线路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 扩建建筑物。电力线路保护区的范围按相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三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 制用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其控制线应符合有关保 护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
29、细规划的,应先编 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确需立即建设的,由规划主管部门 商有关部门共同确定。第六章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第四十四条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应符合本章规定,应符合日 照、建筑间距、消防等方面要求。第四十五条 在有净空高度控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视台、 电台、无线电通讯、卫星信号通道等设施周围新建、改建建筑物, 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第四十六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 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建筑和文物保护 的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 应先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 度和保护措
30、施,经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小组评议后,由规划主管 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第四十七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 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 1.5 (W+S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高度,按下列分式控制:A < L (W+S分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 1: 1.5 (即56.3度)的高 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L建筑基地沿道路规划红线的长度,W道路规划红线宽度,S沿路建筑的后退距离。第四十八条直接紧临广场、河道、电力线路保护区的道路, 其
31、道路两侧建筑物控制高度的计算,可将广场、河道、电力线路 保护区的 50宽度计入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内。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及管线第四十九条 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有批准详细规划的,按详 细规划执行;没有详细规划的,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公共厕所设置1、居住小区按6 10平方米/千人。2、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加油站及农贸市场按集散人流 1525 平方米 /千人。3、 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按1020 平方米 /千人。4、公共厕所相间距离或服务范围: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 间的距离为 300500米,流动人口高密集的街道宜小于 300米, 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 7501000米为宜,未改造的老居民
32、区为100150米,新建居民区为 300500米。5、公共厕所设置按 25003000人/座,建筑面积3050平 方米。(二)生活垃圾收集点设置1、 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个,用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周围的建筑间距不小于5米。2、 废物箱的设置间距:商业大街2550米,交通干道50 80米,一般道路80100米。3、垃圾收集点的位置应设置在既方便居民又不影响市容观瞻 的非临街位置。(三)垃圾转运站、垃圾堆场设置1、小型转运站每 0.71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不小于100平方米,周围的建筑间距不小于5米。2、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用地面积根 据日转运量
33、确定,执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3、城市生活垃圾堆场应设置在城市郊区,拟选位置应注意城 市风向,避开城市水源保护范围及地质灾害地区。垃圾堆场应设 置围墙、道路、绿化和管理用房,应具备环境保护的处理措施, 使用时间不少于10年。第五十条各项管线工程建设和改造,应符合城市基础设施 各专业规划的要求。在城市重要地段、主要道路以及居住区内的 各种工程管线一般均应埋入地下;对现有架空线应根据规划结合 旧城改造逐步改为地下敷设。第五一条管线的具体位置,一般按下列规定排列:(一)在人行道下敷设电力排管、电信导管、热力管和条件允 许的小口径给水、配气管。(二)如人行道敷设不下,可在慢车道下敷设给水管、燃气
34、管、 电力排管、电信导管以及雨水管、污水管、综合管沟。(三)如慢车道敷设不下,可将雨水管、污水管和综合管沟设 置于快车道下,但快速路的快车道下不宜敷设管线。第五十二条下列地段的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沟敷设。(一)交通运输繁忙、管线复杂、管线安排有困难的快速路、 主干路以及地下铁道、立体交叉口等大规模工程;(二)重要城市广场及道路交叉口;(三)道路与铁路、河流的交叉处;(四)不允许随时挖掘路面的路段(如政治活动中心和外事活 动中心);(五)开挖后难以修复的路面以及某些特殊建筑物下。正常状态下的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热力管、排水 管可进入综合管沟。第五十三条 各类管线之间应视实际情况合理避让,基
35、本原 则是:临时管线让永久性管线;小管线让大管线;有压管线让无 压管线;非主要管线让主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 技术要求低的管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各种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排列的顺序为:电信电缆或 电信管块、热力管线、电力电缆(低压电缆应在高压电缆上穿过) 燃气管、给水管、排水管。第五十四条 地上管线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同一通道内的地上管线,应尽量集中布置在同一管架或 走廊内;(二)不布置在地下管线埋设的范围内;(三)不影响交通运输、消防、检修、人行以及建筑物的自然 采光和通风;(四)可燃性气体管道不得在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堆场或仓 库区内敷设;(五)架空电力线严禁跨越易燃
36、、易爆的危险场所,不跨越屋 顶为易燃材料的建筑物,并尽量避免跨越其他建筑物。第五十五条 新建桥梁应根据管线规划要求,预留管线通过 的位置。管线穿越河道时,应满足通航标准及河道整治。水下管 线的覆土深度在通航范围内不得小于2米,在其他地方不得小于0.5 米。第五十六条 地下管线检查井的设置,不得妨碍相邻管线通 过和影响附近建(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第五十七条 管线干管应布置在靠近主要负荷中心或支管较 多的一侧。管线与管线,管线与铁路、道路之间应减少交叉;必须交叉 的,宜采用直角相交,如斜交其交角不应小于45度。在重要交叉口(包括立体交叉口)或水泥混凝土等刚性路面下,应预埋过街管。第五十八条
37、城市的各类管线应根据不同管线的特性和设置 要求综合布置,各类管线相互间的水平与垂直净距和各种管线与 建筑物及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按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 划规范(GB50289-98)要求控制。第五十九条 沿城市道路规划与建设的各种地下管线走向应 与道路中心线相平行,其埋设深度应根据道路结构标高和管线的 安全要求确定,在人行道内建设的各种管沟,其管沟预制盖板不 得外露,以保证行人通行。第八章道路、停车场及出入口第六十条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以相应的城市规划为依据, 与相关专业规划相衔接,并符合有关标准和规定。(一)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应符合规划的道路红线宽度及 竖向标高;(二)道路纵坡控制在
38、8%以下。特殊地段最大纵坡不得超过 9%并应根据不同的坡度及设计车速控制坡长。最小纵坡应大于 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 0.3%;(三)人行过街天桥及跨街道的建筑物、构筑物净空不得低 于4.5米,人行天桥桥面宽不得小于梯道宽;人行地道净空不得 低于2.5米;跨越铁路的人行天桥、建筑物、构筑物净空不得低 于6.5米;(四)人行道道沿高度不得小于0.1米;(五)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应按规范设置方便残疾人使用的 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六)特殊地形、地段城市道路建设,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按有关规定确定。第六十一条 居住区内道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 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
39、列规定:(一)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小于20m(二)小区路路面宽度 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为10-14m;(三)组团路路面宽度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为 8-10m;(四)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m。第六十二条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机动车道对外出入 口数量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大于120米,并应设不小于12米X 12米的回车场地。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超过 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应 设不少于4X 4米(净高净宽)的消防车道。建筑物沿街部分长度 超过80米时,应设连同街道和内
40、院的人行通道。第六十三条 交通流量较大的建筑基地,其通道连接城市主 次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距城市主次道路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 不小于70米;(二)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各 类地下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小于 6米;(三)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0米;(四)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 于20米;(五)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按有关规定办理。第六十四条新建大型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公共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应按有关规定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 碍通道。第六十五条 公共停车场(库)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机动车停车场(库
41、)的服务半径,在城市中心地段一般 不超过500米;在一般地段不宜超过 800米。(二)停车场(库)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开设,距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距离应大于50米,且应符合行车视距要求,并应设右转出入车道。停车场(库)单 位车辆的停车面积应符合下表规定。露天(平方米/车位)室内(平方米/车位)路边(平方米/车位)机动车停车场25-3530-3516-20自行车停车场1.5-1.81.8-2.01.0-1.5注:表内机动车车位面积以小型汽车为计算当量;各类机动车辆与小 型汽车停车位的面积换算系数为;微型汽车:0.7,中型汽车:2.0,大型汽车:2.5,铰接车:3.5第
42、六十六条 各类建设工程实施停车位配建指标控制宜符合 配建停车场(库)的标准(见附表5)的规定。第九章建筑基地环境第六十七条 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面积占基地总面积的比 例(以下称绿地率):成片统一开发的新区不低于30%,旧城改造不低于25%。第六十八条 计算绿地率的绿地面积,包括建筑基地内的集 中绿地面积和房前屋后、街坊道路两侧以及规定的建筑间距内的 零星绿地面积。建筑基地内的集中绿地面积,在居住用地中应不少于用地总 面积的10%在体育、医疗卫生和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中应符合有关 专业规定,在其他类别用地中应不少于5%居住小区内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绿地面积在规定
43、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沿城市道 路两侧的公共绿地或绿化隔离带不在建筑基地范围内的,不得作 为小区集中绿地计算。但中心城范围内,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公共 绿地,由开发单位实施的,可按 50%:匕例纳入建筑基地面积,且增 加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原建筑基地面积乘以核定 建筑容积率)的 20%。第六十九条一个街区内的集中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 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街区集中 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集中绿地 宜沿城市道路布局。第七十条 位于旧城区内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 化指标的,可将屋面地栽绿化面积(每块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折算
44、成地面绿地面积。其折算公式:F=Mk N式中:F地面绿地面积,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N有效系 数(见下表)。屋面标高与基地地面的高差(单位:米)有效系数(N)小于、等于1.50.70大于1.5,小于、等于5.00.50大于5.0,小于、等于15.00.30大于15.00第七一条 根据湘西自治州城镇建设中充分体现民族特 色的若干规定(州政发20046号)中确定的区域或地段,其 建筑基地内的建筑应突出民族特色。第七十二条 建筑基地内的建筑要按照有关规范做好人防设 计、无障碍设计和节能减排设计,并与市政公用设施布局相适应。第十章附则第七十三条本规定由州建设局负责解释,原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
45、为准。第七十四条本规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湘西自治州城市规划行政技术规定(试行)(州政办发199927 号)同时废止。附:1、湘西自治州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2、湘西自治州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3、湘西自治州建筑离界距离控制4、湘西自治州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控制5、湘西自治州配建停车场(库)的标准附表1:湘西自治州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 地市 政绿地用地类别建设项目第类R第类艮第类F3商贸 办公CC2教科文卫C3C6第类M第类M第类M普通W危 险 品W公 用 设 施 用 地UGG1低层独立式住宅VVOXOXXXXXXXX2其他低层居住建筑V
46、VOXOXXXXXXXX3多层居住建筑XVVXOOXXXXXXX4高层居住建筑XOVXOOXXXXXXX5单身宿舍XVVXVVOXOXOXX6居住小区教育设施(中小学、幼托机构)VVVXVOXXXXXXX7居住小区商业服务设施OVVVVVOXOXXXX8居住小区文化设施(青 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文 化馆等)OVVVVOXXXXXXX9居住小区体育设施VVVXVOXXXXXXO10居住小区医疗卫生设施 (卫生站、街道医院、 老院等)VVVXVOXXXXXXX11居住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含出租汽车站)VVVVVVVOVOVXO12居住小区行政管理设施 (派出所、居委会等)VVVOVVOXOXOXX13
47、居住小区日用品修理、 加工场XVOOOVOXOXXXX14小型农贸市场XVOXXVOXOXXXO15小商品市场XVOOOVOXOXXXO16居住区级以上(含居住 区级、下同)行政办公 建筑XVVVVVOXXXXXX17居住区级以上商业服务 设施XVVVXOOXOXXXX18居住区级以上文化设施 (图书馆、博物馆、美 术馆、音乐厅、纪念性XOOOVXXXXXXXX建筑等)19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 (影剧院、游乐场、俱 乐部、舞厅、夜总会)XXXVXOXXOXXXX20:居住区级以上体育设施XOXXVVXXXXXXO21居住区级以上医疗卫生 设施XOOXVOXXXXXXX22特殊病院(精神病院、
48、传染病院)需单独选址XXXXOXXXXXXXO23办公建筑、商办综合楼XOOVOOXXOXXXX24一般旅馆XOOVOVXXOXXXX25旅游宾馆XOOVOOXXXXXXX26商住综合楼XVVVOOXXXXXXX27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 校XXXXVVXXXXXXX28职业学校、技工学校、 成人学校和业余学校XOOOVVOXOXXXX29科研设计机构XOOOVVXXXXXXX30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 染的工厂XOXXOVOXVXOXX31对环境有轻度干扰、污 染的工厂XXXXXOVXOXOXX32对环境有严重干扰、污 染的工厂XXXXXXXVXXXXX33普通储运仓库XXXXXVOXVXOXX
49、34危险品仓库XXXXXXXXXVXXX35农、畐9、水产品批发市 场XXXXXVOXVXXXX36:社会停车场、库XOOVo1VVOVXVXO37加油站XOOOOVVXVXVXO38汽车修理、专业保养场 和机动车训练场XXXXXVVXVXVXX39客、货运公司站场XXXXXVVXVXVXX40施工维修设施及废品场XXXXXVVXVXOXX41污水处理厂、殡仪馆、 火葬场XXXXXXXVOOVXO42其他市政公用设施XXXXXVOOVOVXO注:2允许设置;X不允许设置;o允许或不允许设置,由城市规划管理部 门根据具体条件和规划要求确定。附表2:湘西自治州建筑密度与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中心城(旧)区规划新区备注中心地段一般地段建 筑密一建筑建建筑建建筑密低层住宅用地351.2301.051-3层居住、用地诊层住宅用地403.5353.0302.54-9层高层住宅用地355.0284.0254.010层及以公共设施多层公共建筑多504.0453.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尊师礼仪课件
- 第三单元 0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课件)-【大单元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 物理自主练习第十章第四节热力学第二定律
- 2025年辽宁省鞍山市立山区物理模拟测试卷级答案
- 专卖店报销合同范例
- 公司采购服装合同范例
- 临翔区商标转让合同范例
- 宜家介绍课件
- 伐树合同范例
- 公司煤泥处置合同范例
- 不分手协议书合同书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基础护理学专项:新生儿护理操作要点试题
-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4)解读课件
- 2025届高三语文4月名校联考作文汇编(审题+立意+范文)
- 宠物托运自负协议书范本
- GB/T 5453-2025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
- 骨干教师法试题及答案
- 国企人事专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甘肃兰州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公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IIT临床研究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