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_第1页
古代诗歌四首_第2页
古代诗歌四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观沧海问兴武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2 、准备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 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 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 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

2、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 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 炼句的创作精神。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 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 你认为他是怎 样一个形象呢?(作一个简单的名义调查)评价一个人物,历史和文学两种角度 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观性,后者强调艺术性,加上不同时代不同个体,出现 对立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还是以客观为准。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 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 一下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

3、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 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 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 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 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精于

4、兵法,著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观沧海、 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 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 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后人对其评价,尤其三国演义将其 刻画为乱世奸雄形象,与历史颇有出入。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 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一一观沧 海。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 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 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 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

5、曾登过的碣石山, 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展现在他眼前 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课文。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个人配乐朗读。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补充:临;至叽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参考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

6、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4、研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组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参考: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 写现实中的实景。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 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

7、,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 海的辽阔和威严。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这 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一一静动相配, 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

8、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问: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 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 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 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所以才 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 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

9、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 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5、小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 天下的宏伟抱负。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拓展与延伸(1)曹操的历史评价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 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 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 及造新诗,被之管

10、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2)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 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沧海桑田,当时光进入20世纪50年代,又一位雄才大略的伟人想起了始皇帝的碑碣。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就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始皇帝的碑碣所承载的滔天 气概激发了诗人内心里澎湃着的壮志激情。7、作业(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11、(2)课外收集学习曹操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3)预习下面4首古诗词。次北固山下教学目标:1.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 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3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 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 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 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一个生卒

12、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 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二)朗读明义1. 学生自由朗读。2. 听老师范读。3. 作朗读指导并齐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 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 .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串讲: 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 “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

13、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 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 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5 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一条弯曲幽深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阔宽,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

14、年。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译文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 挂在高远江天。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 提早进入了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 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三)感悟抒情1 氛围创设: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如

15、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2.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 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 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3、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 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16、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这个“旧年”指的 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 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 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一一洛阳在镇江西北方。)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一

17、一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 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5、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6、研读与赏析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 会有怎样的感受?讨论明确:“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 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18、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 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4、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 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 ?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 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一一如此一天一天地 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19、。(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一一不 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5、前面二句写景,各有特色,请冋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参考理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 因此和下联“两岸” “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 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

20、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 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 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 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 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 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 吹拂二者相

21、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 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 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 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

22、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 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 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 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 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 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 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 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

23、“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 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 自然的产生。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 愁的?(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四)拓展达理1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 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 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

24、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 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2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 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 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 愁乡愁于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

25、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 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 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 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26、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 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 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 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 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 博大,更加宏伟。教师小结: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 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27、。(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六)拓展作业 到图书馆找一首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浣溪沙晏殊(991 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词人。他一生在仕途上 一帆风顺,官至宰相,喜好文学,一生富足,死后谥元献,世称晏元献。一曲新词 画一杯,去年天气旧_亭台。 夕阳.萸下画希蜥词杯杯抵酒、可面務祐)依旧是去年的景隼,旧时的厚台'建无隈矣好的夕阳西 几时回?下了 r何时回来董现斛晖并影?无可奈何花落去.燈曾相识蒸归来。 小囲書桎独 徘糰*姗毎花无可誓何飙棗似常见过1的羞子国归畑氐£我蕤身只耕衲排舷散发着花香的小桎上a 体会浣溪沙这首词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

28、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的时序转换中引 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末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以平淡的语言传达了深深的惆怅,体现 了作者性格内敛含蓄的一面,也使全词更显意犹未尽的魅力。名句鉴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其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句中夹杂 着无限的眷恋、怅惘、恬淡、幽婉,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钱塘湖春行文本解说本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称。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景象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 好处。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真的看到那含情浅笑的西施美丽的身姿。对于这

29、首写 景诗,学生并不难理解,但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领悟诗的妙处却需要老师精心设 计,好好引导。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设计方案A(赏读)一、创设情境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入题。二、朗读与感悟1、听读,注意读音和节奏。2、试读,注意吐字和感情。3、指名读,检查效果。4、让学生说说初读的感受。三、赏读与品析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吧。那 么,请大家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用下列句式说话: “在中我看到了” “在中我听到了” “在中我感受到”2、学生自由活动,用句式练习说话。如:从一二句

30、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他正极目远眺。 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地垂,似乎要 亲吻湖面了一一它也爱早春的西湖。我从“几初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四、补写创造。1、师述: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明确: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夕卜,未作任何说明。2、 师述: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假如说,我们面 前有一张大的画布,在画布上,画上高大的绿杨,树下是平坦修长的堤岸。你还会在画布上添上什么?)3、学生自由活动后交流。如: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有花草。绿草如茵,像

31、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 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五、总结全文。设计方案B一、解题。1、“钱塘湖春行”是什么意思?明确:“行”是游赏、赏玩的意思。文题的意思是,春天,在钱塘湖也就是西湖游 赏所见。2、让在西湖游玩过的同学说说当地的风景。然后背颂学过的吟咏西湖的诗文。二、朗读。1、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2、指名朗读,检查效果。3、示范吟读,读出感情。、YZ 、+二、说读。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2、在诗中你听到了什么?3、在诗中你

32、感受到了什么?4、有人说,这首诗描绘了西湖早春景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作点分析。明确:水面初平云脚低(早春时节,湖水初涨,湖面与岸平齐。天上和湖上连成 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气象。) 几处早莺争暖树(因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的歌唱。 因为早春, 空气中还透露些寒意呢。) 谁家新燕啄春泥(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安家落户!)浅草 才能没马蹄(草儿钻出地面不久,那么嫩,那么绿,刚刚能掩没马蹄子。)四、背读1、师述:为了更快速地背下来,大家动动脑筋,分析一下该如何背?(旨在让学生 整体上把握这首诗。明确:先交代游历的路线;再说途中所见的莺燕和花草;然后 说湖东白沙堤的景色

33、。)2、学生背诵。五、总结。天净沙秋思课标陈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 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 美好的理想。”课标解读: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 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用比较的方法,提供另 外几首李清照的词作,了解词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诵读法,适当辅以讲 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教材分析这首古诗选自鲁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首古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是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 和代表性的课例。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接触诗歌赏析,对于具体的方法还很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方法的指导很重要,同时,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多角度朗读很重要。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和换词的方法品读景物描写一一品秋景2、通过“知人论世”和“相关诗句延伸”体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