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电力公司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系统I1接口网络通信规范_修订17_第1页
浙江省电力公司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系统I1接口网络通信规范_修订17_第2页
浙江省电力公司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系统I1接口网络通信规范_修订17_第3页
浙江省电力公司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系统I1接口网络通信规范_修订17_第4页
浙江省电力公司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系统I1接口网络通信规范_修订1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变电设备在线监测I1接口网络通 信 规 范(修订17)浙江省电力公司修订说明1. 130729更新修订16.3版:增加了红外测温的建模及静态文件;开始更新修订说明。2. 131029更新修订16.4版:1) 修改了红外报警文件的命名方式;2) 增加了附录A中关于红外建模的部分内容;3) 增加了对时间格式的解释;4) 增加了对静态文件上传的说明。3. 140116更新修订17版:1) 重新排版、校对,统一风格,并以正式版形式发布;2) 去掉了部分与规约无关的内容。目次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缩略语25.综合监测单元建模36.通信协议栈67.通信模型、功能与抽象通信服务接

2、口78.配置179.测试19附录A22附录B62附录C88附录D95附录E96附录F118附录G120变电设备在线监测I1接口网络通信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站端监测单元接入各类综合监测单元(或符合DL/T860标准的在线监测装置) 的统一通信协议,包括综合监测单元建模、通信协议栈、通信模型、功能与抽象通信服务接口、配置、测试等方面的内容。本规范适用于常规变电站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系统的信息通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LT860变电站通

3、信网络和系统DLT1146DLT860实施技术规范QGDW 534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QGDW 561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技术导则QGDW 616基于DLT860标准的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应用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在线监测on-line monitoring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电力设备状况进行连续或周期性地自动监视检测。(QGDW534-2010,定义3.1)3.2. 在线监测装置on-line monitoring device通常安装在被监测设备上或附近,用以自动采集、处理和发送被监测设备状态信息的监测装置(含传感器)。监测装置能通过现场总线、

4、以太网、无线等通信方式与综合监测单元或直接与站端监测单元通信。(QGDW534-2010,定义3.2)3.3. 综合监测单元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unit以被监测设备为对象,接收与被监测设备相关的在线监测装置发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实现与站端监测单元进行标准化数据通信的装置。(QGDW534-2010,定义3.3)3.4. 站端监测单元substation side monitoring unit以变电站为对象,承担站内全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对监测装置、综合监测单元的管理。实现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预警功能,以及对监测装置和综合监测单元设置参数、数据召唤、对

5、时、强制重启等控制功能,并能与主站进行标准化通信。(QGDW534-2010,定义3.4)3.5. I1 接口InterfaceI1I1接口是综合监测单元或符合DLT860通讯规约的在线监测装置和站端监测单元之间的接口,应满足DLT860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要求。3.6. 服务器Server服务器是一个功能节点,向其它功能节点提供数据,或允许其它功能节点访问其资源,例如综合监测单元等。(DLT860.2,定义2.119)3.7. 客户 Client请求服务器提供服务,或接受服务器主动传输数据的实体,例如站端监测单元等。(DLT860.2,定义2.11)4. 缩略语ACSE关联控制服务单元(A

6、ssociation Control Service Element)ACSI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AP接入点(Access Point)BRCB有缓存报告控制块(Buffered Report Control Block)CIDIED实例配置文件(Configured IED Description)CMU综合监测单元(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Unit)dchg数据变化触发选项(Trigger Option for data-change)FCD功能约束数据(Functionally Co

7、nstrained Data)FCDA功能约束数据属性(Functionally Constrained Data Attribute)GI总召(General Interrogation)ICDIED能力描述文件(IED Capability Description)IED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nic Device)LD逻辑设备(Logical Device)LN逻辑节点(Logical Node)IntgPd完整性周期(Integrity Period)MMS制造报文规范(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PIXIT测试用

8、协议实现额外信息(Protocol Implementation Extra Information for Testing)qchg品质变化触发选项(Trigger Option for quality-change)SCD变电站系统配置文件(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SCSM特定通信服务映射(Specific Communication Service Mapping)SMU站端监测单元(Substation Side Monitoring Unit)SSD系统规范文件(System Specification Description)URC

9、B无缓存报告控制块(Unbufered Report Control Block)5. 综合监测单元建模5.1. 建模原则a) 一个CMU建模为一个IED。一个IED应包含一个Server对象,每个Server对象至少有一个 访问点。Server对象中应包含至少一个LD对象;b) CMU至少包含一个监测功能LD对象(inst名为“MONT”),可包含公用LD对象(inst名为“LD0”)。每个LD对象至少包含三个LN对象:LLN0、LPHD和其他应用逻辑节点。MONT下LPHD逻辑节点的PhyHealth对象用于传输IED的故障代码;c) 根据CMU实现的功能,选择合适的LN进行建模,监测类L

10、N的定义详见附录A。若无法满足要求,按照DLT1146-2009的模型扩展原则进行扩展。d) 扩展的逻辑节点定义请参考附录A,如果LN为用户自定义或者扩展的类型,那么需要在LDName/LNName.NamPlt.lnNs命名空间属性加以说明引用的标准。e) 在线监测扩展LN的命名空间属性建议设置为:ZPEPC:2012(浙电设备状态监测建模规范:2012)。f) 厂家如有自己需要扩展的逻辑节点或数据对象,按照下面规范进行扩展:(1) 需扩展的是新的监测最小功能单元,则按照DLT1146-2009:DLT860实施技术规范的6.1.4逻辑节点建模总体原则及6.2.1扩展总体规则要求进行扩展。(

11、2) 需扩展的是监测最小功能单元中的新增的监测数据(数据对象DO),则按照DLT1146-2009:DLT860实施技术规范的6.2.2逻辑节点扩展规则及6.2.3数据扩展规则进行扩展。(3) 需扩展的是装置自身的其他遥测,遥信或告警信息,则采用GGIO或GAPC通用逻辑节点进行扩展。g) 同一LD下的同类型的LN,应使用前缀(prefix)和实例号(inst)来区分,前缀(prefix)可使用空值,或根据附录D的命名规范设置。5.2. 变压器/电抗器CMU的信息模型变压器/电抗器CMU建模为一个IED,至少包含一个监测功能LD对象,由若干变压器监测功能的LN对象构成。监测项目包括局部放电、油

12、中溶解气体、水分、铁心(夹件、中性点)接地电流、顶层油温、绕组热点温度测量与有载分接开关等,采用的监测逻辑节点见表1。表 1 变压器/电抗器CMU的逻辑节点功能类逻辑节点类逻辑节点描述M/O备注基本逻辑节点LLN0管理逻辑节点MLPHD物理设备逻辑节点M局部放电SPDC局放监测O油中溶解气体SIML液体介质绝缘监测O水分SIML液体介质绝缘监测O对象名称:Mst、WtrAct、H20、H20Pap、H2OAir、H2OTmp铁心接地电流SPTR铁心监测O夹件接地电流SPTR夹件监测O中性点接地电流SPTR中性点监测OSPTR直流相关测量O对象名称:接地直流电流顶层油温SPTR变压器监测O绕组热

13、点温度测量SPTR变压器监测O对象名称:间接计算测量有载分接开关SLTC有载分接开关监测O风机SFAN风机监测O油泵SPMP油泵监测O注:本标准表1至表7中标注M为必选,标注O为根据设备功能实现选择。5.3. 断路器/GIS CMU的信息模型断路器/GIS CMU建模为一个IED,至少包含一个监测功能LD对象,由若干断路器/GIS监测功能的LN对象构成。监测项目包括局部放电监测、机械特性、SF6气体压力、SF6气体水分与负荷电流等,采用的监测逻辑节点见表2。表 2 断路器/GIS CMU的逻辑节点功能类逻辑节点类逻辑节点描述M/O备注基本逻辑节点LLN0管理逻辑节点MLPHD物理设备逻辑节点M

14、局放放电SPDC局放监测O机械特性SCBR断路器监测OSSWI刀闸监测OSOPM操作机构监测OSF6 气体SIMG气体介质绝缘监测O负荷电流SCTR电流互感器逻辑节点O注:如果断路器分相别,则上述逻辑节点全部需要分相建模。5.4. 套管CMU的信息模型套管采用的监测逻辑节点见表3。表 3 套管CMU逻辑节点功能类逻辑节点类逻辑节点描述M/O备注基本逻辑节点LLN0管理逻辑节点MLPHD物理设备逻辑节点M绝缘SBSH套管逻辑节点M电压SVTR电压互感器逻辑节点O5.5. 电容型设备CMU的信息模型电容型采用的监测逻辑节点见表4。表 4 电容型设备CMU的逻辑节点功能类逻辑节点类逻辑节点描述M/O

15、备注基本逻辑节点LLN0管理逻辑节点MLPHD物理设备逻辑节点M绝缘SCAP电容器逻辑节点M电压SVTR电压互感器逻辑节点O5.6.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CMU的信息模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采用的监测逻辑节点见表5。表 5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CMU的逻辑节点功能类逻辑节点类逻辑节点描述M/O备注基本逻辑节点LLN0管理逻辑节点MLPHD物理设备逻辑节点M绝缘SSAR避雷器逻辑节点M电压SVTR电压互感器逻辑节点O5.7. 变电站环境信息模型变电站环境涉及的监测逻辑节点见表6。表 6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CMU的逻辑节点功能类逻辑节点逻辑节点描述M/O备注基本逻辑节点LLN0管理逻辑节点MLPHD物理设备逻辑

16、节点M环境监测MMET气象信息逻辑节点OSENV变电站环境监测M5.8. 电流互感器信息模型电流互感器涉及的监测逻辑节点见表7。表 7 电流互感器CMU的逻辑节点功能类逻辑节点逻辑节点描述M/O备注基本逻辑节点LLN0管理逻辑节点MLPHD物理设备逻辑节点M电流SCTR电流互感器监测M6. 通信协议栈a) 应用协议集包括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b) 应用层使用OSI表示层地址,包括表示层选择符、会话层选择符、传输层选择符和网络地址,选择符最大为4个八位位组,网络地址采用IP地址;c) 传输协议集宜采用TCP/IP,包括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d) 在TCP/IP与会话层之间采用RF

17、C1006作为适配层,在TCP协议栈上实现OSI的传输服务,TCP/IP由操作系统提供支持,链路层和物理层采用以太网,传输介质采用双绞线或光纤;e) TCP的TCP_KEEPLIVE值应可配置,允许值范围为1-20秒,需要在PIXIT中指定。通信协议站如表8所示:表 8 通信协议栈OSI 模型规范M/O/C名称服务规范协议规范应用层制造报文规范GB/T 16720.1-2005GB/T 16720.2-2005M关联控制服务元素ISO/IEC 8649:1996ISO/IEC 8650:1996M表示层面向连接的表示层ISO/IEC 8822:1994ISO/IEC 8823-1:1994M抽

18、象语法ISO/IEC 8824-1:1998ISO/IEC 8825-1M会话层面向连接的会话层ISO/IEC 8326:1996ISO/IEC 8327-1:1997M传输层在 TCP 之上进行 ISO 协议传输RFC 1006M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RFC 792M传输控制协议(TCP)RFC 793M网络层互联网协议RFC 791M以太网地址解析协议(ARP)RFC 826M数据链路 层IP 数据报在以太网上传输的标准RFC 894M载波侦听多路检测/碰撞检测(CSMA/CD)ISO/IEC 8802-3:2001M物理层10/100M双绞线以太网ISO/IEC 8802-3:2

19、001C用于ISDN基本接入接口的连接器ISO/IEC 8877:1992100M 光纤以太网ISO/IEC8802-3:2001C基本光纤连接器IEC60874-10-1、IEC60874-10-2、IEC60874-10-3注:M:强制;O:可选;C:至少实现一种。7. 通信模型、功能与抽象通信服务接口7.1. 客户/服务器模型a) SMU与CMU间采用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型,如图1所示;b) SMU与CMU通过在网络上发送或接收请求、指示、响应和证实服务原语进行交互。SMU 与CMU之间多数是证实服务,交互过程如下:(1) SMU发出服务请求;(2) CMU接收服务指示;(3) CMU执行

20、动作;(4) CMU动作执行成功,发出肯定服务响应(+);CMU动作执行错误,发出否定服务响应(-);(5) SMU接收服务证实。c) Report等非证实服务由CMU发出,且只有请求和指示服务原语。图 1 客户/服务器通信模型7.2. 通信功能CMU作为服务器,SMU作为客户机,实现通信连接、模型访问、数据查询、告警、召唤、周 期上传、取代、定值与控制(可选)等通信功能,如图2所示。图 2 CMU与SMU之间的通信功能(控制功能可选)7.3. CMU 与 SMU 之间的通信连接a) 采用Associate 、Abort 与Release等服务进行CMU与SMU之间的通信连接的建立、终止与释放

21、,如图3和图4所示;b) CMU应支持对不同客户的访问,应支持同时与不少于5个客户建立连接;c) 建立关联时应正确设置AP,否则可能会导致连接失败;d) 当CMU与SMU之间通信意外中断时,CMU和SMU的检出通信故障的时间应不大于1 分钟。图 3 关联正常操作图 4 关联异常中止7.4. 模型访问与数据查询a) 采用GetServerDirector、GetLogicalDeviceDirectory、GetLogicalNodeDirectory、GetDataDirectory、GetDataSetDirectory 和GetDataDefinition等服务进行CMU模型访问,采用Ge

22、tDataValues、SetDataValues和GetDataSetValues等服务进行监测数据读取,如图5所示;b) 所有数据和控制块都应支持GetDataDirectory、GetDataDefinition和GetDataValues 服务;c) 只允许可操作数据使用SetDataValues服务。可操作数据包括控制块、修改定值、取代数据等;d) 读数据集目录时,CMU上送数据应包含有数据路径,使用/和$作为引用分隔符。图5 模型访问与数据查询7.5. 监测数据的告警、召唤、周期上传a) 采用Report、GetBRCBValues、SetBRCBValues、GetURCBVal

23、ues与SetURCBValues等服务进行监测数据告警、召唤、周期上传,如图6所示;b) BRCB和URCB均采用多个实例可视方式,SMU可以看见所有的报告控制块实例;c) 报告触发方式应支持dchg、qchg、IntgPd和GI;d) 应支持SMU在线设置OptFlds和TrgOp;e) 状态量及模拟量都采用FCD方式上送;f) 告警类数据使用BRCB,通过SetBRCBValues服务设置RptEna为“TRUE”,监视数据集中 所引用的数据,确定是否发生dchg、qchg或dupd,若发生即生成一个报告,通过Report服务进行发送;g) 测量值数据使用URCB,通过SetURCBVa

24、lue服务设置IntgPd循环发送数据集,或设置GI 来主动召唤数据集;h) CMU的ICD文件中应预先定义数据集,并由制造厂商预先配置DataSet中的数据,数据(FCD)的定义顺序及内容通过生成的SCD中进行增减调整后应能符合浙江省公司标准化数据集定义规范(详细见附录C),不要求数据集动态创建和修改;i) CMU的ICD文件应预先配置与预定义的数据集相对应的报告控制块,报告控制块的名称 应统一,各制造厂商应预先正确配置报告控制块中的参数。j) MV类型的CDC无效数据统一用“-99999”表示,品质设置为无效,时间品质设置无效;如油色谱监测装置未监测微水参数,则该DO上送值为-99999,

25、品质为无效,时间品质无效。k) 对于字符串常量的赋值需要根据其类型为VisString或UnicodeString来初始化,VisString不可使用除西欧字符以外的其他字符。l) 模型文件中各个表示实际装置的逻辑节点必须有desc属性来描述其对应的监测信息。m) 除油色谱监测装置外,其余各类监测装置的数据建议2分钟发送一次。CMU/IED数据上送CAC的频率(报告的周期上传时间)默认为2分钟。n) 测量值的数据集dsMeasure,状态告警的数据集dsState,第一部分以ds开头,表示数据集,第二部分Measure或State是数据集用途名称;附录A中各类监测类型中遥信及遥测监测数据,如果

26、M/O/C(是否强制选项)标示为M的数据(除红外测温外)在监测设备内部建模以及提供的ICD文件中必须添加到相应的数据集中,以便客户端可以通过报告读取到该数据;红外测温的数据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数据集。o) 数据集统一放到LN0节点下,数据集中的FCDA个修改为200个,要求每个FCDA按照FCD路径方式,即DO路径设置,不允许采用DA路径方式。p) 所有定值数据集存放到设备LD/LLN0逻辑节点下,名称为dsSetting,此数据集不需要报告控制块控制。q) 如果每个数据集的FCDA数量超过标准的值,则通过扩展实力序号实现,例如dsMeasure改为ds01Measure,ds02Meas

27、ure方式进行扩展,不能以数字结尾。扩展序号范围为01-99。r) 非缓冲控制块urcbMeasure,缓冲控制块brcbState,第一部分urcb|brcb表示该控制块是缓冲的还是非缓冲的,第二部分则是测量值还是状态值的名称,s) 报告控制块与数据集一样都放到LN0下面,遥测数据集使用非缓存报告控制块来控制,遥信数据使用缓存报告控制块来控制。t) 如果LN关联的数据集使用了扩展实例序号的命名方式,则控制块也通过扩展实例序号实现,例如urcbMeasure改为urcb01Measure,brcb02Measure方式进行扩展,不能以数字结尾,扩展序号范围为01-99。u) 报告控制块要求多实

28、例可视,最大实例化个数不少于5个,且应将所支持的触发选项、可选域、完整性周期等属性设置正确。v) 当客户端与服务端建立连接后,只要判断该链路上所有通信报文符合I1通讯协议(不论何种报文),服务端不得强制断开通讯链路。反之,存在任何不符合I1通讯协议的通信报文,服务端必须强制断开通讯链路,并释放通讯资源以便接收新的客户端连接。w) 服务端必须支持多组定值操作(至少支持3组),默认生效定值组为第1组。图 6 告警、召唤、周期上传7.6. 波形文件传输a) 利用GetFile和GetFileAttributeValues等服务实现COMTRADE波形文件的传输与管理;b) 文件服务的参数应按DLT8

29、60.81中的规定执行;c) 文件名称参数不应为空;d) 文件数据参数应包含被传输的数据,文件数据的类型为八位位组串;e) 读文件目录时,参数为目录名,不可使用“*.*”参数。f) 在线监测系统中使用的录波文件数据格式整体框架以comtrade文件为基础,配置文件采用XML格式,数据文件采用DAT格式,对于录波文件的说明详见附录C。7.7. 控制服务(可选)a) 使用Select、SelectWithValue、Cancel、Operate与CommandTermination等服务实现 控制功能,如图7所示;b) 装置复归使用增强安全的直接控制方式;c) 其它控制采用增强安全的操作前选择控制

30、方式,控制对象的状态改变应产生报告;d) 装置应初始化控制相关参数(ctlModel、sboTimeout等);e) 服务参数Value、T、Test、Check、AddCause都应具备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填写;f) SBOw、Oper和Cancel数据应支持GetDataDirectory、GetDataDefinition和 GetDataValues服务。图 7 控制服务7.8. 定值服务a) 使用SelectActiveSG、SelectEditSG、SetSGValues、ConfirmEditSGValues、 GetSGValues和GetSGCBValues等服务实现定值组控

31、制,如图8所示;b) 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SMU客户可以进行定值的修改,过程如下:(1) SMU发出选择编辑定值组请求,CMU响应;(2) SMU读取定值组值,CMU响应;(3) SMU设置定值组值,CMU响应;(4) SMU读取定值组值(用于设置定值组值是否成功),CMU响应;(5) SMU确认编辑定值组值,CMU响应,新定值有效。c) 不切区的定值,宜采用GetDataValue和SetDataValue服务对其进行读写操作。图 8 定值服务7.9. 取代服务a) 使用SetDataValues服务将subEna置为True时,subVal、subQ应被赋值到相应的数据属性Val、q,其品质

32、的第10位(0 开始)应该置1,表明取代状态,如图9所示;b) 当subEna置为True时,改变subVal、subQ应直接改变相应的数据属性Val、q,无须再次使用subEna;c) 当取代的数据配置在数据集中,subEna置为True时,取代的状态值和实际状态值不同,应上送报告,上送的数据值为取代后的数值,原因码同时置数据变化和品质变化位;d) 客户端除了设置取代值,还应设置subID。当某个数据对象处于取代状态时,服务器端应禁止非空subID不一致的客户端改变取代相关的属性,空subID用于清除上一次取代状态,并支持任意非空subID对其进行设置。图 9 取代服务7.10. 日志服务a

33、) 使用GetLCBValues、SetLCBValues、QueryLogByTime、QueryLogAfter和 GetLogStatusValues服务,如图10所示;b) 装置上电运行时,LogEna属性值应缺省为True;c) 日志条目的DataRef和Value参数分别填充日志数据集成员的引用名和数值,类似 URCB和BRCB的处理,需要区分日志数据集成员是FCD还是FCDA。d) 由于DL/T860.7与DL/T860.81文档说明日志属性名称方面存在冲突,结合目前已运行系统实现方案,特规定依据DL/T860.81规范,日志属性最新日志条目属性名称为NewEnt,最老日志条目属

34、性名称为OldEnt。e) 关于日志数据传输要求,根据DL/T860.81规定,日志数据中的条目数据(EntryDat)应采用EVENT-DATA类型,即数据中带有事件状态值. 日志数据中的原因代码变量标签应使用”数据引用|reasonCode”的格式,例如LD1/MMXU.MX.V|reasonCode.。图 10 日志服务7.11. 时间同步a) 采用网络对时时,CAC应作为服务端,应用层协议应为SNTP,传输层协议为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由监测装置(CMU/IED)主动发起对时命令进行对时,CMU/IED装置启动时必须主动向CAC对时,平时对时频率可设置,设置范围:1小时至72小时;b)

35、 时标TimeStamp在网络上传输时应采用UTC时间信息格式。EntryTime在网络上传输时应采用6个字节BINARY-TIME时间格式;c) 用于事件时标的时钟同步准确度应为±1ms;d) 硬件同步机制(例如GPS或其他)不在本标准范围。7.12. 静态文件传输a) 利用GetFile和GetFileAttributeValues等服务实现静态文件的传输与管理;b) 文件服务的参数应按DLT860.81中的规定执行;c) 文件名称参数不应为空;d) 文件数据参数应包含被传输的数据,文件数据的类型为八位位组串;e) 读文件目录时,参数为目录名,不可使用“*.*”参数。f) 在线监

36、测系统中使用的静态文件采用XML格式,对于静态文件的说明详见附录E。7.13. 红外文件传输a) 利用GetFile和GetFileAttributeValues等服务实现红外文件的传输与管理;b) 文件服务的参数应按DLT860.81中的规定执行;c) 文件名称参数不应为空;d) 文件数据参数应包含被传输的数据,文件数据的类型为八位位组串;e) 读文件目录时,参数为目录名,不可使用“*.*”参数。f) 在线监测系统中使用的红外文件采用JPG格式为主,对于红外文件的说明详见附录G。7.14. 其它通信服务的定义详见附录B。其它通信服务遵循DLT860与DLT1146。8. 配置8.1. 配置文

37、件8.1.1. 配置文件的描述系统应具备的配置文件包括:a) ICD文件:CMU能力描述文件,由CMU厂商提供给系统集成厂商,该文件描述CMU提供的基本数据模型及服务。ICD文件还应包含模型自描述信息、版本修改信息(修改时间、修改版本号等);b) SSD文件(可选):系统规范文件,应全站唯一,该文件描述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以及相关联的 逻辑节点,最终包含在SCD文件中;c) SCD文件:全站系统配置文件,应全站唯一,该文件描述所有CMU的实例配置和通信参 数、CMU之间的通信配置以及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由系统集成厂商完成。SCD文件应包含版本修改信息,明确描述修改时间、修改版本号等内容;d) C

38、ID文件:CMU实例配置文件,每个CMU有一个,由CMU厂商根据SCD文件中本CMU相关配置生成。8.1.2. 配置文件一致性要求CMU厂家提供的ICD文件应与CMU实际能力严格一致。CMU最终配置应与SCD文件完全一致。8.2. 配置工具配置工具分为系统配置工具和CMU配置工具,配置工具应能对导入导出的配置文件进行合 法性检查,生成的配置文件应能通过SCL的Schema验证,并生成和维护配置文件的版本号和修订版本号。8.2.1. 系统配置工具系统配置工具是系统级配置工具,独立于CMU。它负责生成和维护SCD文件,支持生成或导入SSD(可选)和ICD文件,其中应保留ICD文件的私有项。系统配置

39、人员根据工程实际配置的需要, 对一次系统和CMU的关联关系、全站的CMU实例、以及CMU间的交换信息进行配置,完成系统实例化配置,并导出全站SCD配置文件,提供给客户端及CMU配置工具使用。8.2.2. CMU配置工具CMU配置工具负责生成和维护CMU ICD文件,并支持导入SCD文件以提取需要的CMU实例配置信息,完成CMU配置并下装配置数据到CMU。同一厂商应保证其各类型CMU ICD文件的数据模板DataType Templates的一致性。CMU配置工具应能导入并识别SCD文件中以下实例配置内容:a) 通信参数,如通信子网配置、网络IP地址、网关地址等;b) CMU名称;c) DOI实

40、例值配置;d) 数据实例名称;e) 数据集和报告的实例配置。8.3. 配置流程工程实施过程中,系统集成商提供系统配置工具,并根据用户的需求负责整个系统的配置及联调,CMU厂商提供CMU配置工具, 并负责CMU的配置及配合系统集成商进行联调,具体流程如图11所示。图 11 工程配置流程8.3.1. 新CMU的配置当有新的CMU要集成到系统中时,执行以下步骤完成配置:a) CMU厂商提供CMU能力描述文件,即ICD;b) 将ICD文件和SSD文件(可选)输入系统配置工具,系统配置工具对各厂商提供的ICD文件和SSD文件(可选)进行集成,生成SCD;c) SCD文件被回馈给CMU配置工具,生成绑定了

41、具体功能并可供进行参数配置的CID;d) 下装CID文件到各CMU,完成配置的过程。8.3.2. 修改配置信息 系统运行过程中,当配置数据修改时,为实现全站配置统一管理,按如下原则处理:a) 如果只是CMU私有功能数据的修改,则直接由CMU配置工具修改后下装;b) 如果是系统组态实例化数据的修改,则由系统配置工具统一修改,然后生成新的SCD文件,由CMU配置工具导入后进行下装;c) 如果是CMU ICD模板数据的修改,则由CMU配置工具生成新的ICD文件,系统配置工具导 入后进行新的实例配置,生成新的SCD文件,再由CMU配置工具导入后进行下装。8.4. 声明文件工程实施时,声明文件应由CMU

42、厂商提供给系统集成厂商,除ICD文件外,至少还应包括以下三种:a) 模型一致性说明文档(PICS),包括CMU数据模型中采用的逻辑节点类型定义、CDC数据类型定义以及数据属性类型定义,文档格式采用DLT860.73和DLT860.74中数据类型定义的格式;b) 协议一致性说明文档(MICS),按照DLT860.72附录A提供协议一致性说明,包括ACSI 基本一致性说明、ACSI模型一致性说明和ACSI服务一致性说明三个部分;c) 协议补充信息说明文档(PIXIT),包含协议一致性说明文档中没有规定的CMU通信能力的描述信息,如支持的最大客户连接数、TCP_KEEPLIVE参数、文件名的最大长度

43、以及ACSI实现的相关补充信息等。9. 测试9.1. 测试要求各制造厂家的产品在投入使用之前,应经过具有资质的检测单元的协议一致性测试。9.2. 一致性测试准备工作9.2.1. 制造厂家在提交被测设备CMU前,应准备以下内容:a) PICS;b) PIXIT;c) MICS;d) 设备安装和操作的详细指导手册;e) CMU的ICD文件。在提交CMU时,上述文件资料应与CMU一起提交。其中PIXIT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a) 最多可支持同时多少客户关联;b) 服务器的关联参数;c) 是否有判别通信端口断开的功能;d) 动态建立数据集的最大数目是多少;e) 动态建立一个数据集时最大的元素数目是多少;

44、f) 报告控制块的触发条件、任选域和有关参数;g) 是否有判别失去时间同步并作标识的能力;h) 文件名是否区分大小写, 文件最大长度。9.2.2. 检测机构在进行一致性测试前,应准备以下内容:a) 客户模拟器;b) 被测设备CMU服务器;c) 测试用的监视分析器;d) 模拟时间主站;e) 以太网交换机;f) 测试记录。9.3. 一致性测试环境一致性测试应建立测试环境,如图12所示。图 12 测试环境9.4. 一致性测试9.4.1. 一致性测试内容测试机构应对制造商提供的PICS、PIXIT和MICS中标明的CMU的每一项进行一致性测试, 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 文件和设备控制版本的检查;b)

45、 按标准的句法(Schema模式)进行设备配置文件的测试;c) 按设备有关的对象模型进行设备配置文件的在线测试;d) 依据标准检验CMU的各种模型的正确性;e) 按适用的SCSM(DLT860.81,DLT860.91 和DLT860.92)进行通信栈实现的测试;f) 按ACSI定义进行ACSI服务的测试;g) 按DLT860标准给出的一般规则,进行设备特定扩展的测试。9.4.2. 静态测试a) 检测机构应首先对CMU进行以下静态一致性测试,并做好记录:b) 检查提交的各种文件是否齐全和设备控制版本是否正确;c) 用Schema对被CMU ICD文件进行正确性检验;d) 检验CMU的各种模型是

46、否符合标准的规定;9.4.3. 动态测试一致性动态测试的测试用例应完全采用DLT860.10的肯定测试和否定测试用例。对每个测试用例应按正确的操作流程进行测试,并做好记录。9.5. 一致性测试结果检测机构对CMU进行测试后应出具检验报告。在检验报告中除了对一致性测试内容的每一 项给出结论外, 还应详细给出静态检查和每个动态测试用例的测试结果,其测试结果分“通过”、“失败”、“未测(无此功能)”三种。CMU只有通过了静态性能检查和动态能力的一致性测试,获得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的检验 报告之后才可集成到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中。附录A(规范性附录)综合监测单元的逻辑节点定义附录A列举了综合监测单元相关

47、逻辑节点及定义,表中M/O/C表示数据选择:M为必选、O为可选、C为条件。其中的Health对象用于传输故障代码,对故障代码的说明参考附录F。A.1 变压器/GIS局放监测逻辑节点SPDC表 A.1 局放监测逻辑节点SPDCSPDC类对象名称CDC类型英文语义M/O/C中文语义单位数据对象公用逻辑节点信息ModINCModeM模式BehINSBehaviourM行为HealthINSHealthM健康状态(故障代码)NampltLPLNameM逻辑节点铭牌状态信息PaDschAlmSPSPartial discharge alarmM局放告警PaDschTypeINSType of parti

48、al dischargeO局放类型MoDevConfSPSOnLine Monitor Comm statusMIED与监测设备通讯异常SupDevRunSPSOnLine Monitor Running statusM监测设备运行异常测量信息AcuPaDschMVAcoustic level of partial dischargeO局放声学水平AppPaDschMVApparentcharge of partial discharge, peak level (PD)M视在局放放电量,峰值dbmNQSMVAverage discharge currentO平均放电电流mAUhfPaDsch

49、MVUHF level of partial dischargeO局放UHF水平PhaseMVPhaseM放电相位oPlsNumMVNumber of pulseM脉冲个数/放电次数控制OpCntRsINCResettable Operation CounterO可复位操作计数器定值CtrHzASGCenter Frequency of measurement unit according to IEC 60270, 3.8OIEC60270标准3.8节的测量单元中心频率MHzBndWidASGBandwidth of measurementunit according to IEC 6027

50、0, 3.8OIEC60270标准3.8节测量单元带宽MHzSmpProdASGSampling periodO采集间隔sReStartINGRestart deviceimmediatelyM参数值由0变1表示立即重载传感器,由0变2表示立即重载IED,由0变3表示立即重载传感器和IED,重载结束自动复归备注:PlsNum, PaDschType, Phase和SmpProd是本标准扩展。A.2 液体绝缘介质监测逻辑节点SIML绝缘介质使用液体,如某些变压器和分接头中使用的油。表 A.2 液体绝缘介质监测逻辑节点SIMLSIML节点类对象名称CDC类型英文语义M/O/C中文语义单位数据对象公

51、用逻辑节点信息ModINCModeM模式BehINSBehaviourM行为HealthINSHealthM健康状态(故障代码)NampltLPLNameM逻辑节点铭牌状态信息InsAlmSPSInsulation liquid critical (refill insulation medium)O绝缘液体告警临界值(需要重新注入绝缘介质)InsBlkSPSInsulation liquid not safe (block device operation)O绝缘液体不安全(闭锁设备动作)InsTrSPSInsulation liquid dangerous (trip for device

52、 isolation)O绝缘液体危险(用于设备隔离的跳闸)TmpAlmSPSInsulation liquid temperature alarmO绝缘液体温度告警GasInsAlmSPSGas in insulation liquid alarm (may be used for Buchholz alarm)O绝缘液体中的气体告警(可用于瓦斯继电器告警)GasInsTrSPSGas in insulation liquid trip (may be used for Buchholz trip)O绝缘液体中气体跳闸(可用于瓦斯继电器跳闸)GasFlwTrSPSInsulation liquid flow trip because of gas (may be used for Buchholz trip)O因气体产生的绝缘液体流跳闸(可用于瓦斯继电器跳闸)InsLevMaxSPSInsulation liquid level maximumO绝缘液体水平最高门限InsLevMinSPSInsulation liquid level minimumO绝缘液体水平最低门限H2AlmSPSH2 alarmOH2告警H2WrnSPSH2 warning levelOH2警告等级MstAlmSPSMoistu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