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诗五首》教学案语文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诗五首》教学案语文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诗五首》教学案语文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诗五首》教学案语文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诗五首》教学案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5.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生词,能流利地背诵五首诗。过程与方法1、 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2、 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3、 归纳赏析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掌握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默写五首诗,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2、学会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学习杂诗预习导学1 导入新课以思乡导入新课。2作者链接王维,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3读熟此诗合作·探究&#

2、183;展示一、 师范读此诗。注意语速、节奏。二、 生读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三、 再读诗,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四、 学生交流展示有关写“故乡”和“梅花”的古诗词。五、 当堂背诵(小组检查,教师抽查)反馈检测1杂诗是 言绝句,作者 , 朝诗人。2填空 ,寒梅著花未。3划节奏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学习夜雨寄北预习导学1 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

3、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2作者链接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3读熟此诗合作·探究·展示一、 析诗题 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

4、,“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文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提示”有关资料。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本文教学目标(用幻灯投影),去自行设计有价值的疑难问题。 3、四人小组讨论,集中精选有代表性的23题写在纸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巡视,把握各小组提问的方向,不至于漫无边际,并鼓励、辅导滞后的学生大胆提问。 二、 研读课文、析疑辨疑。 1、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收集汇总,概括归类。 2、筛选学生的问题时应积极发现学生思

5、想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采纳,然后公布本课的思维训练题,及时表扬积极提问和善于体提问的小组。 三 、背诵反馈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话: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

6、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句“ ,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何时能够 再 回叙; (3)、(略);(4)、D;(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第三课时课时目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预习导学1 导入新课说到友谊,无数的文人辞客酒未沾唇,脸上早就有了深深的酡红。李白是个多情的种子、痴情的汉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片深情托付风月,传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又把深深的眷恋之情付流水;李商隐在友谊里醉得出奇,自己一边愁绪满腹,

7、一边却又有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温暖了千百年来无数个寒冷的深秋和无数颗孤寂的心。还是王勃醉得洒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他比大海还宽阔比天空还辽远的心胸,真是酷到了极点。可郑谷绝不惺惺作态,一株绿柳、数声风笛,意惹乱了万千思绪,莫道不消魂,扬子江头有真情流露。2作者链接郑谷 :唐朝诗人,此诗为赴前程而与友人握别而作而作。3读熟此诗合作·探究·展示一、知人论世:一字之师的故事二、学习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学习欣赏诗歌什么是诗?诗就是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特殊的景物下的事件和感情。特殊时间:春(春日之

8、美好,反衬离别的哀伤)、傍晚(暮霭沉沉,平添几分忧伤)特殊地点:扬子江头、离亭(自古以来黯然销魂之地,多少离情别意在这里上演,悲欢离合在这里凝聚:这里有一江送别的泪,一江盼归的情。这里承载了人类多少厚重的情感)特殊景物:杨柳、杨花、风笛柳者,留也。杨柳依依,有多少往昔共追忆?有多少离情别意藏心底?风乱、柳絮乱、心乱;而那凄凉的笛声,一声声报告着离别时候的到来。事件: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从此天各一方,相期渺茫,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情感:愁依依惜别三、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四、抓住关键字词,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首诗歌改写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五、背诵反馈检测:1淮上与友人别的

9、作者是_,字_,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官右拾遗,历都官郎中。他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_之称。(郑谷 守愚 “郑鹧鸪”)2 填空扬子江头杨柳春, 。3即景抒情,点醒别离的句子: , 。第四课时课时目标学习送杜少甫之任蜀州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2、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3、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预习导学1 导入新课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

10、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落入俗套了。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我们一首诗,附有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分析?对于诗歌的分析欣赏,其实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种主要方法,同学们也经常用,只是不知道具体名称而已。所谓的知人论世,是指要想理解某诗人的诗,就必须先要了解该诗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经历,同时还要了解该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必然与其所处的

11、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意”去推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志”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太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我们不甚理解,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近体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起

12、: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2作者链接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14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3读熟此诗合作·探究·展示 一:师生共同分析: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

13、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地点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长安城护卫着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

14、城。辅:以为辅(意动)(点出了送别地点。)风烟:风尘烟雾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地方)时间风烟,早上才有雾。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抬头看看长安城,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

15、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不能。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另一种解释:城阙辅三秦: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首联为我们

16、描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因为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在写法上就要求从大处落笔,粗写,那具体化怎么办呢?具体化是下联的任务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离别意-离别的情意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的办事岗位,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再者,我和你同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你那种因外出做官而远离家人好友的心情,诗人用了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劝慰杜少府,感情真挚自然。杜少

17、府在京城得到县尉这要的小官还要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宦游在外,仕途也比较坎坷。当他们携手走出京城,遥望五津的时候,彼此间的感情便会很自然的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这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不是王勃的首创,他是从曹植的诗句“丈

18、夫之四海,万里犹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时,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来用,不能不说是盗用了王勃的句法。“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不要,不需要歧路:分别得路口沾巾:挥泪告别(人哭了,就要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回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回应标题。回顾全诗: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

19、为全篇的警策。知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这样委婉写来,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二:小结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三:课后作业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武尉(少府)文丞令2.背诵全诗板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承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合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反馈检测:1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0、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初唐四杰 不废江河万古流)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 , ”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第五课时课时目标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3、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4、背诵诗词。预习导学

21、1 导入新课直接导入2作者链接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2 解题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乐天”是白居易的字。4读熟此诗合作·探究·展示一、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

22、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名句赏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23、 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

24、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也有人认为这句是对比了自己的沉沦与新贵的得势,诗人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两种观点各有依据,讲授时不必强求理解的一致性)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二、主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写自身的坎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