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因果关系浅析_第1页
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因果关系浅析_第2页
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因果关系浅析_第3页
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因果关系浅析_第4页
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因果关系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比较法视野下的侵权法因果关系浅析摘要:除了严格责任以外,因果关系是各国侵权行为法上认定行为人法律责任的必要条件。它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充斥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无论是在学说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其都是侵权法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尽管各国法学家对因果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功效的研究,并创建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学说,但至今仍无一计划能妥善解决该问题。而我国目前对于侵权行为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仍然非常滞后,根本上限于一些对国外理论的粗浅介绍,尚未形成任何定型的因果关系认定理论,这不利于我国侵权行为法的研究和发展,更不能适应现实司法审判实践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民法典的制订已经提上议程,因此,对侵权行为法

2、上因果关系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更显必要和紧迫。本文就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回忆,初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关键词:侵权因果关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比拟侵权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从罗马法开始,就成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在当今大陆法系的理论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正如曾世雄先生所言:"任何国家之法学领域中,均不能防止因果关系之问题,却未见任何一成文法典对之做成具体标准,在法学领域殊少见之。"其相关立法的数量却与理论研究的重要程度相差悬殊。我国的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的影响,在对侵权法因果关系的探讨上完全承袭了前苏

3、联的"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必然、偶然因果关系说"。随后,又逐渐接触、接纳了大陆法系因果关系理论。目前呈现出各种学说混杂,莫衷一是的局面。值此民法典订立之际,分析、研究各种有关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学说,厘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我国民法典中有关侵权法因果关系制定可能路径,提出合理的因果关系判断规范,以期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是紧迫和必要的。一、侵权法因果关系的概念综述侵权法的因果关系问题,一直困扰着法学工作者和司法人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行为方式的增多以及侵权类型的不断增加,判定侵权因果关系的规范也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哲学上因

4、果关系概念的界定不明确,从而直接影响了对侵权法因果关系概念的理解以及具体应用。作者试图在合理界定哲学上因果关系的概念与内容的前提下,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侵权法因果关系概念,以便为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正确的根底。关于侵权法因果关系的中的"果"指的是损害事实或后果,在理论界没有疑义,但"因"指的是什么,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两种观点:一违法行为说违法行为说认为侵权法上的"因"指的是违法行为,它指的是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后者被前者引起的客观联系。二加害行为说加害行为说认为侵权

5、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行为及其物件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认为此种因果关系是确定责任的归属与控制责任范围的重要要件。具有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责任人承当责任的根底和必要要件。由于在民法中,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因果关系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原那么的必然引申。作者赞同加害行为说,原因如下:首先,认为侵权法上的原因是违法行为的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侵权法中构成侵权责任的要件之间的逻辑顺序,致使判断因素互相交错纠缠,不便于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违法行为包括行为和违法两个因素。这一结构说明,侵权行为首先必须由行为来构成,而非由事件或思想

6、等行为以外的事实构成,构成民事责任的前提,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其次,这种行为必须在客观上违反法律,具有违法性的特征。又因为违法性是否与过错相辨别而成为侵权责任的独立构成要件一直是侵权行为法领域中争论不休的问题,更加使违法行为作为侵权法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变得扑朔迷离,很难界定。过错是一种主观状态,从心理状态与违法结果之间寻找因果关系,违背了事物因果关系应从客观因素中寻找的辩证唯物主义原那么。以违法行为作为因果关系的原因,实际上颠倒了侵权行为的发展过程,因为一个或多个行为是否违法,是否侵害了侵权法所爱护的法益,只有在综合侵权法的各个构成要件之后才能得以认定,在认定的过程中首先提出行为的违法性,无异于将

7、侵权行为的结论作为侵权行为的要件,颠倒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再次,以违法行为作为损害发生的原因,容易让人们产生引起损害的原因只能在违法行为中寻找的错误认识,而人的行为千姿百态,损害发生的原因也必然纷繁复杂,这种认识无异于"带领有色眼镜看世界",看不清问题的真相。把一些本应该作为损害发生的原因的行为主观错误的排除掉了。如果我们不想排除掉那些不带有违法性的行为,则,就只能作为违法行为来看待,必然不适当的扩大了违法行为的范围。这是一个悖论,所以怎样解释都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最后,以违法行为作为损害发生的原因,不利于正确免除行为人的责任。因为如果损害的原因是违法的,就不能免除行为人的责任

8、,即使在行为人对损害结果作用轻微、行为人主观上过错程度较低或者从公平考虑需要免除行为人的责任的情况下,也不能免除他的责任。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查找因果关系的目的是着重讨论行为与结果的客观联系,即行为对结果的发生所起的作用,而物件之所以造成损害,还在于人的行为,只有物件与人的行为相关联,并且为人的意志所支配时,才出现法律上有意义的致人损害的问题,所以应该认为,侵权行为法的"因"指的是"加害行为"的说法是正确的。而且这里的加害行为不仅要考虑加害人的加害行为,还要考虑第三人的加害行为、受害人的行为以及介入的自然因素对损害之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9、二、两大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理论"只了解一个国家的人,实际上一个国家也不了解。""因为不考察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区别,是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个国家的。"按照这种说法,如果只了解我国有关因果关系的理论,实际上连中国的因果关系理论都不了解。因为如果不考察我国因果关系理论与其他国家因果关系理论的区别,是不可能取得进展的。更何况我国的因果关系理论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成长发展起来的,既先天缺乏,而又命运多舛。本章就是从上述观点出发,对两大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析。一大陆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理论1、大陆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结构大陆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判

10、断结构分为责任成立上的因果关系与责任范围上的因果关系,诚如王泽鉴先生所言"因果关系是侵权行为及损害赔偿法的核心问题,甚为复杂而具争议,研究办法上最为重要的是把握其根本概念,建立理论构架,并籍此分析实务上的重要案例。"这一判断原那么为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理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虽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有的放矢。具体到法律标准与具体事实的认定结构,就一个完全的法律标准而言,应该兼备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个局部,并将该法律效果与构成要件联系起来。因此在具体适用该法条时,实际上是一个逻辑上三段论的应用,亦即法条的规定为大前提,将具体的生活事实通过涵摄过

11、程归属于法律构成要件之下,形成小前提,然后通过三段论法的推论导出事实标准合乎法条的规定而付诸应用,产生冀望的法律效果。其过程如下:1假使构成要件T为任何法律事实所充沛,则法律效果R应用于该法律事实(大前提);2某具体的法律事实S已充沛了该构成要件T,亦即该法律事实是该构成要件所指称之法律事实(小前提);3那么该法律效果R应适用于该具体的法律事实S(结论)。但是,当法律效果通过法律适用的三段论被推导出来的时候,该法律效果对具体个案来说仍然可能过于抽象,尚缺乏以详细并具体的描述该个案所引起之具体的法律效果。在法律适用的三段论中,其大前提所指称的法律效果,系以一般的方式所描写的抽象法律效果,因此它不

12、经具体化就不能适用具体的法律事实对行为归责所提出的明确性的要求。因此,对三段论的办法所获得的结论中关于法律效果的局部,必须作进一步的具体化。2、大陆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的认定规范1条件说条件说又称"等价说"Theequivalencetheory,此种观点认为,假设无此事件,即无结果之发生时,那么此事件对于结果即具有因果。因而所有之造成结果发生原因都是等价的。这种理论不成认事实上的原因和法律上的原因的区别,而将逻辑上的导致该结果出现的所有条件都视为法律上的原因。行为人都要承当责任。条件说的判断具体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判断引起损害发生的原因或行为是否和损害之间具有一定

13、的关联。第二,确定没有这些原因的产生,损害是否会发生。第三,所有引起损害发生的条件都是导致损害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积累,才造成了损害的发生。这种观点对全面、完整爱护受害人的权益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它仅仅注意到了行为人的人身社会危害性,容易使因果关系的链条无限制地拉长,无限制地扩大了责任成立的范围和责任范围,不利于侵权法功能的正常发挥,在司法实务上往往容易出现无休止缠诉、甚至歹意诉讼的行为。为了弥补条件说的缺乏,主张条件说的学者又提出了"因果关系中断理论","溯及禁止理论","因果突变理论"等。但这些修正的因果关系理

14、论都有自相矛盾,牵强附会之嫌。2原因说原因说是批判条件说而出现的学说,它主张从导致结果发生的条件中,以某种规那么为规范挑选出应当作为原因的条件,只有这些原因与结果之间才存在因果关系。有人认为应将因果关系分为"条件"和"足够的原因","条件"纯正是事实上的原因,"足够的原因是混合的原因";而有人认为将因果关系分为"条件"和"可能性的原因"。这一学说从总体上说,主张严格区别原因和条件,仅成认原因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而条件与结果之间不成认有因果关系。这种观点在我国法律规定及司法

15、实践中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其着眼点在于注重研究行为对结果发生的作用,有利于因果关系的定型化,简便了司法审判中的具体操作规那么,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其主要弊端:第一,明显、过分地限制了受害人行使赔偿请求权利和请求赔偿的范围,认为条件不是原因,人为地缩小了责任的客观根底,使受害人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得到补偿,不仅造成"权利失衡",难显法律之公平、正义,而且不利于抑制违法侵害的发生。第二,这一学说不仅要求区别原因和条件,而且进一步将因果关系作为决定责任的唯一依据,有违侵权损害赔偿构成要件的根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引起损害发生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要从已发生的众多复杂因素中分清原因和条

16、件在客观上已不现实,受害人无法举证证明谁是原因、谁是条件,既然当事人不能举证证明,则法官就无据可判,同时将因果关系之有无等同于民事责任之有无,否认过错在最终确定责任中的作用,显然不合乎过错责任原那么的要求,因此,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难以成立。3法规目的说法规目的说为德国学者拉贝尔EmstRable在20世纪40年代所创建,并由其学生凯莫尔vonCaemmerer教授所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德国的通说。法规目的说认为行为人对于行为引发的损害是否应负责任,不在于探究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而应探究相关法规的意义与目的。其理论依据有二:行为人就其行为所生的损害应否负法律责任问题,是法的判断,应就法规

17、目的认定;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内容抽象不确定,难以合理界限损害赔偿的范围。对于法规目的说与相当因果关系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前者应该取代后者,但多数学者认为两者可以并存,即损害应否得到赔偿,首先应认定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相当因果关系,其次再探究损害是否合乎法规的爱护目的。也就是说,即使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相当因果关系,但不在法规目的之内的损害,仍然不能得到赔偿。法规目的说实际上是就相当因果关系说存在的判断规范不确定,法官自由裁量性较大等弊端的一种限制和补充。二英美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理论英美法在因果关系判断结构上采用了被称作"两分法"的根本办法。按照这种办法,通常要考虑两个

18、方面:造成被害人损害的事实原因是什么?它的法律上的原因又是什么?即首先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或依法应由其负责的事件是否在事实上属于造成损害的原因,即是否存在事实上的原因Cause-in-fact。其次,再确定已构成事实上原因的行为或事件是否在法律上称为对损害负责的原因,即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原因(Legalcause),又将其称为"近因"Proximatecause。也就是说,确定侵权法的因果关系,先要考察是否存在事实因果关系,如果存在,进而考察是否存在法律因果关系,是一个递进的考察过程,事实因果关系不存在,就没有必要,也无从考察法律因果关系,只有两个方面都成立,才能据此确定侵权责任

19、。由于本文的内容不在于具体探讨英美法上的因果关系,所以仅根据下文需要,简要对其认定理论进行介绍。1、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所谓事实上的原因的认定是撇开法律规定的设计及法律政策的考虑,确认损害事实是否构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客观原因。一般而言,所有对结果的发生具有原因力的事实,皆可称为该结果事实上的原因。寻求事实上原因,其过程乃是从已经发生的损害结果出发,逆向探析导致产生该结果的具有原因力的事实。主要运用的办法就是必要条件测试(But-For-Test)和实质要素法那么SubstantialFactorRule。2、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如果被告的行为是原告所受损害的事实原因,法院就必须考察在法律上是否有充沛的理

20、由使他对损害承当责任。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认定就是指确定在事实上对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的侵权人的加害行为是否应成为该侵权人承当侵权责任的依据。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合理的限制责任,防止责任的无限制扩大而造成的行为萎缩。在英美法上,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的称谓很多,如近因Proximatecause,法律原因Legalcause等。法律因果关系问题是困扰英美法学界多年的问题,虽然理论上不断有所创新,但想用一两个规那么或模式就将这个问题一劳永逸的解决掉,现实证明是不可能的了。它主要的判断办法有直接结果理论,可预见理论,风险理论等,各种办法之间也互相渗透,而且由于因果关系的"法律性",不得不考

21、虑公平与正义,经济性等诸多原那么的协调及相互影响,所以对上述判断规那么的修正办法也不断在司法实践中产生出来,更加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三、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评析与阐释我国的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主要承袭了前苏联有关的"必然因果关系说"与"偶然因果关系说",争论的内容也仅限于两者哪个更具有科学性上。改革开题使法学特别是民法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限于立法与研究较单薄的事实,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也主要放在了关乎民法学的价值、范畴、体系和目的等宏观层面上,对具体的有关侵权法的构成要件及其内容之一的因果关系,那么不是忽略就是一

22、笔带过,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那么下列简称民法通那么公布以后,虽然对侵权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因果关系,研究的依然不够深入。下面将对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一个简要的回忆与评析。一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评析1、五十年代初到改革开题前的研究状况与评价1研究状况这一时期也可以称为"必然因果关系论"时期。它主要承袭了前苏联主流的因果关系理论。认为"什么是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呢?就是指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损害并非行为人所造成的,即是说损害结果与行为人的行为之间并无客观的必然联系时,行为人就不应承当民

23、事责任。"它指出了在确定因果关系的时候,必须在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的仅仅是外在的、偶然的联系,那么不能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种"必然因果关系论"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作为产生原因的行为必须具有损害事实发生的实在可能性,这种实在可能性是该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必要前提。第二,只有当具有损害事实发生的实在可能性的某一现象已经符合规律地发生某一结果时,这时才能确定某一现象与所造成的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第三,因果关系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因果关系,所谓的必然性,并不是无条件的不可

24、防止性。2评价这一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完全照搬了前苏联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办法。在理论研究上也深受哲学因果关系理论的影响。作者前述已经谈到哲学因果关系与侵权法因果关系存在的联系与区别,在此不再赘述。但需要强调的是:哲学因果关系的研究只能为侵权法因果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原那么和大体的思考方向,它没有能力应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所提出来的调整利益、伸张争议、弥补损害的需要。而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却恰恰过于置重于哲学的因果关系了。2、改革开题以后到目前的研究状况与评价1研究状况改革开题以后,法学研究逐渐摆脱了教条式的羁绊,步入了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法学及其作为主要局部之一的侵权法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侵权责

25、任的构成要件之一的因果关系也得到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与审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思路。修正说修正说认为虽然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存在许多问题,但并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建立新的因果关系认定规范,应该对其进行修正。具体体现为:肯定必然原因与偶然原因皆为侵权法上的原因,反对原因和条件的区别做法,反对一概否认间接原因不构成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的做法。而要同时考察间接因果关系的内部构造。"间接的、偶然的原因虽然只是对结果的发生具有某种可能性,但又不失为一种结果发生的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很难区别原因力。"创建说随着两大法系学说、著作源源不断的介绍到国内,局部学者开始审视既有学说。在翻译、

26、研习的过程中,开辟了侵权法因果关系的新思路,慢慢地认识到了这些学说在认识论与价值论上存在的可取之处。即有借鉴大陆法系因果关系中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的主张,同时也存在着吸收英美普通法学者提出的有关因果关系认定理论的主张。2评价改革开题以后,因果关系的判断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前苏联的理论学说,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的理论学说,互相融合,让人无所适从。面对如此众多的学说类型,我国的司法适用与未来的侵权立法应当如何选择,值得探讨。学者提出的种种构想,都没有妥善的解决问题。下面仅就在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中占主要地位的必然因果关系说进行探讨。我国民法界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大多持必然因果关系说

27、,这种观点的指导思想是强调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依据该理论,因果关系可辨别为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时,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如果行为与结果是外在的、偶然的联系,那么不能认定二者有因果关系。必然因果关系说主张要严格辨别原因和条件。原因是对结果的发生具有决定作用,为结果的发生提供现实性的因素。条件那么不是必然引起结果发生的因素,条件只为结果发生提供可能性,原因那么为结果的发生提供现实性。所以条件与结果之间为偶然因果关系,而原因与结果之间为必然因果关系。只有必然因果关系才是产生法律责任的依据。其次,该说主张严格辨别主要原因和次要

28、原因。此处主要原因是指对结果产生原因力较强的原因;而次要原因是对结果产生原因力较弱的原因。但对于原因力大小的判断规范,传统理论并未予以明确,委之于在具体案件中进行具体分析。民法通那么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当民事责任。"并未规定在认定侵权责任时采用何种办法。于2004年12月22日提交九届全国人大第三十一次会议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八编第五条仅规定:"受害人应当证明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未表明因果关系问题应如何认定。这就将这一问题留待理论与实务界探讨与抉择。我国现

29、行的必然因果关系说的僵化及其与现实的格格不入促使许多学者在因果关系上寻找新的理论支持,其主要观点有下列几种:第一,采纳英美法系的事实上因果关系与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判断模式,并采用相应的认定理论;第二,借鉴大陆法系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区别"条件关系"与"相当性"两个判断层次;第三,认为两大法系的判断模式和认定理论都有所缺乏,应弃弊取利,扬长补短,构建自己的因果关系理论。但是,无论是英美法计划,还是大陆法计划,抑或是改进计划,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缺乏,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所有因果关系问题,这在前文已有所论及。法律本身就兼具确定性和含糊性。没有确定性,法律

30、就失去了作为行为标准的本来价值;没有含糊性,法律就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一种摆设,一种"本本"的法,无法充沛发挥其对社会价值的批判与指导作用。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需要法律的含糊性。侵权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办法作为法律规定的一种,也是如此。二我国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应然阐释1、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理论之我见殊途同归两大法系虽然在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判断结构与认定理论上差别很大,但仔细分析研究后却会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为整合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弃弊取利,指导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根底与契机。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两大法系因果关系在实质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殊途同归,即在判断结构、认

31、定理论及责任程度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具体有下列四个方面:1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在认定上的相似性英美法在事实上因果关系的判断上采用butfor检验法;大陆法在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条件关系的判断上也是采用butfor检验法。在第一层次上即对事实的认定规范二者实际上是一致的。其次,英美法在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认定规范上,采用一个理性人的合理预见为规范;在相当因果关系的"相当"的认定上,也是以一个理性人的认识能力为规范,这再次表明二者在判断规范上的相似性。2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在判断结构上的相似性大陆法辨别两种因果关系,即责任成立的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这与英美法上的事实上因果关系和法律

32、上因果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陆法上的相当因果关系说,将因果关系的判断辨别为条件关系和相当性两个步骤,尽管与事实上因果关系和法律上因果关系有所差异,但二者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如果说两大法系在此问题都采用两分法的思考方式似乎并无不妥。3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在责任人责任范围认定上的相似性两大法系对侵权人责任范围的认定上,都毫不例外地将法律价值和法律政策作为考量因素。大陆法对侵权责任确实定,系在法律条文的根底上按三段论推理的方式来认定的。但事实上,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立法不可能预见一切并包罗万象。这不可防止将导致法律空白的存在。而且,当法律效果通过法律适用的三段论被推导出来的时候,该法律效果在个案中仍然可能过于抽象,尚缺乏以详细而具体的描述该个案所引起的具体法律效果。所以,由三段论办法所获得的关于法律效果的局部,必须根据个案情况,以法律政策和法律价值进一步具体化。英美法在法律上因果关系的认定上,那么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更倾向于以法律政策作为考量因素。4两大法系因果关系理论在认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两大法系都毫不例外地认为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可能性"的问题,而不是认为它是一个"必然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两大法系都不认为侵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