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资源生物学与资源管理的研究概况_第1页
带鱼资源生物学与资源管理的研究概况_第2页
带鱼资源生物学与资源管理的研究概况_第3页
带鱼资源生物学与资源管理的研究概况_第4页
带鱼资源生物学与资源管理的研究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带鱼资源生物学与资源管理的研究概况2016-11-22Y16渔业资源 王九江 S16090803007 摘要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性凶猛,主要以毛虾、乌贼为食。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的黄海、东海、渤海一直到南海都有分布,和大黄鱼、小黄鱼及乌贼并称为中国的四大海产,是东海区最重要的渔获对象之一。作为主要的经济鱼类,带鱼在我国捕捞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外有大量的学者对带鱼进行研究,研究的面很广。为了了解现在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我对国内外关于带鱼的生物学研究的文章进行综述,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带鱼生物学研究的概况,对我们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方向有一定参考价

2、值带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下脊椎动物亚门中的硬骨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分布于大洋、深海、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大部分生活于近海大陆架,食性杂而广。属于暖温水域中底层洄游性鱼类,一般栖息于开放性的大洋水域,水深在60 100cm,亦常游至350cm深,甚至更深的水域,产卵时则洄游至浅海水域。喜弱光,有明显日夜垂直分布之习惯,白天至深水层,黃昏、夜間及清晨则上游至表層。具群游性,性极贪食,以小鱼及甲壳类为食。产量甚大,是极重要的经济鱼类,全世界年产量超过500,000吨。由于肉质鲜美,人们对其的消费需求一直很高,从而导致对的捕捞压力增大。带鱼在我国捕捞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产量一直保持在我国海洋鱼类捕捞量的前

3、列。70年代中期带鱼呈现高产水平,随后其产量逐渐下降,随着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强,近海带鱼资源已被过度捕捞;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进一步开发利用了东海外海的带鱼资源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国外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种群的渔业技术及资源管理策略。在中国东黄海,尽管其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但是带鱼的产量一直很可观。如何充分发挥带鱼的捕捞潜力和资源恢复的深层次科学问题,系统开展种群的基础渔业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本文以国外相关研究资料为主,综述了鱼类的生物学、生态学、渔业利用现状和资源管理对策的研究进展,旨为研究带鱼种

4、群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带鱼的生物学研究1.1年龄与生长1.1.1年龄鉴定鱼类的年龄和生长是研究鱼类数量变动和资源评估的一项基础工作。年龄鉴定在鱼类学上是一项基础实验,目前对于年龄的鉴定有,利用耳石、鳞片、鳍条、脊椎骨等钙化组织的经典方法115,也有利用眼睛16、角质颚的微结构17的新尝试,更有利用红外光谱18、耳石元素分布19、耳石质量20等改进方法。总的来说耳石是鱼类主要年龄鉴定手段,具有很广的应用,目前带鱼的年龄鉴定主要以耳石为主1。带鱼最多只能活到8岁左右,生长速度快,1龄鱼的平均身长18厘米19厘米,重90克110克,当年即可繁殖后代,2龄鱼可长到300克左右。吴鹤洲等

5、21通过耳石切片可以较清楚地看到暗窄带与明亮宽带交替排列所构成的生长年带。严利平等22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在带鱼的年龄鉴定中,关于耳石第一个年轮问题,国内外尚存在着争论。三栖宽(1958)认为:带鱼出生后18个月耳石形成第一个轮纹,并推测在观察到的第一个轮纹前还存在一个理论轮,在计数年龄时还应加1岁。研究认为带鱼耳石形成第一轮在出生后当年的冬季或者第二年早春。吴家骓等通过对带鱼耳石资料进行年龄和生长的研究,表明带鱼耳石上轮纹形成的周期为一年。1.1.2生长鱼类的生长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6、第一阶段,没达到性成熟,生长波动十分剧烈,饵料充足,生长迅速,饥饿是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因素;第二阶段,鱼类处于性成熟时期,所有的体内储藏物质转化为生殖产物,在生殖期体重体长稳定,生长率变化不显著;第三阶段,进入衰老期,新陈代谢变缓,生长基本停滞直至死亡。生长率对于渔业资源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严利平等23,对带鱼矢的耳石生长轮及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进行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 L=493.3m

7、m,K=0.346/yr,t0=-0.387yr。金鑫24对缅甸外海大西洋带鱼研究结论如下:带鱼的肛长范围为101-422mm,平均肛长为212.26mm,优势肛长组为181-221mm,占总数的79.10%,体重范围为20-950g,平均体重为176.96g,优势体重为51-200g,占个体总数的63.94%。时间上,10月,11月,12月,翌年1月大西洋带鱼平均肛长分别为213.2mm,213.1mm,211.5mm,223.4mm,差异不显著(P0.05);空间上,发现95°E-95.5°E大西洋带鱼的平均肛长较大,为228mm;14°N-14.5°

8、;N平均肛长较大,为215.3mm。捕捞强度对带鱼体重体长有影响。朱江峰等20根据我国近海带鱼分种研究结果利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收集的带鱼属3鱼种的生物学资料,运用长度频率法估算了3鱼种的生长和死亡参数,分析结果表明3鱼种都能承受较大的捕捞压力。王垚等25对在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资源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3年的伏季休渔,东海带鱼产量稳定,幼带鱼密度指数也较稳定,高龄鱼比例有所提高,肛长有所增大。其次使用逆算肛长以Walford生长变换法来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结果显示: AL为497.9mm;K为0.332;t0为-0.465;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2.68

9、龄,拐点体重为523.66g。徐汉祥等21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1.2摄食1.2.1摄食的类型带鱼是一种广食性的凶猛杂食鱼类,带鱼的饵料生物很广泛,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40 60种,主要以游泳生物为食特别是虾蟹和鱼类等26。有

10、时会同类相残。林龙山等27对东海带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鱼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7034.95),出现率达 65.34%,尾数所占比例为13.68%,重量占93.99%;其次为甲壳类(IRI=1527.99),出现率为18.41%,尾数所占比例为 80.11%,重量占2.87%;头足类(IRI=39.42)的出现率为7.58%。尾数所占比例为2.13%,重量占3.07%。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 有62种,其中鱼类的种类数最多,达38种;其次为甲壳类14种;头足类为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带鱼、磷虾、糠虾、刺鲳和七星底灯鱼等。 1.2.2摄食的特征带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食性随着季节和生态位的变化

11、而变化。林龙山等28研究表明带鱼的食物组成存在季节差异,春季以细条天竺鲷、磷虾和带鱼为主要食物;夏季以带鱼、磷虾、糠虾和刺鲳为主要食物;秋季以口足类幼体、七星底灯鱼和竹荚鱼为主要食物;冬季以带鱼、七星底灯鱼、小带鱼和糠虾为主要食物。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 P>0.05),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各个季节的主要饵料类群组成存在差异,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均最高;饵料多样性指数季节差异并不显着(P>0.05),秋季最高,冬季和夏季较低。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东海带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由过去以磷虾为主转变为以鱼类为主,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同类相食的现象。张波29发现.带鱼在

12、生长发育过程中,摄食生态位发生转移和扩大,食性类型由浮游生物食性逐渐转变成游泳动物食性,摄食范围由狭食性逐步向广食性转变。这些转变既减少了大个体与小个体之间的食物竞争,又增强了带鱼摄食的种间竞争能力。另外,结果还表明带鱼的摄食强度在发育过程没有显著的变化。颜云榕30对北部湾带鱼食性进,结果表明: 北部湾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摄食强度与饱满指数的季节差异十分显著,食物多样性全年平均为1.97。带鱼在达到50%性成熟肛长值190 mm时出现食性转换。1.3种群鉴定种群是物种存在生物遗传进化和种间关系的基本单元

13、,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单元,同事也是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具体对象,因此,研究种群不仅在理论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生产实践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渔业上种群鉴定是研究鱼类数量变动和生活习性的基础,只有在了解鱼类种群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对鱼类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中国带鱼广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种群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已进行过多次研究,但仍需进一步探讨。普遍认为存在一个种和35个种群,王可玲等31用淀粉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中国近海带鱼9个取样群体472尾鱼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计算表明,中国近海的带鱼存在3个不同的种8个种群。卢继武等32曾在研究中国沿海带鱼的耳

14、石与鱼体相对生长的地理变异的基础上,将中国沿海带鱼划分为四个地理种群,即:渤海-黄海种群:东海北部种群;东海南部-粤东种群及南海种群。对于各个海域的带鱼的种群划分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子藩等33通过带鱼鱼体的各项形态性状的观察、计测并应用数学方法对性状差异进行统计比较和群体间聚类分析,结合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带鱼系同一个种群,东海南部外海(北纬29°以南、东经125°30以东)的带鱼群体,其形态性状虽与其它海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地理性差异,但差异值界限不甚明显,可能是东海带鱼同一个种群内的一支独立群体。江素菲等34用判别函数法,计算带鱼六项分节特征的数据,比

15、较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南部海区和北部渔区带鱼之间的差别,认为两海区的带鱼应属于不同生态种群。又根据鱼卵仔鱼的调查材料和渔业生产情况,说明本渔场的带鱼除了春、冬季夹杂泅游性带鱼外,存在着定居性带鱼。徐兆礼等35研究东黄渤海带鱼种群,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

16、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1.4繁殖带鱼产卵期很长,一般以4月6月为主,其次是9月11月,一次产卵量在2.5万粒3.5万粒之间,产卵最适宜水温为1723。东海北部带鱼种群,早春鱼群180mm肛长以下者主要为未成熟个体。从150mm开始出现正在成熟鱼个体,3月尚未发现有成熟个体。随着卵巢的发育,开始出现正在成熟个体肛长组前移。在4月肛长200mm的带鱼中,约5%性成熟,大量成熟的长度组在240mm左右。龚启祥等36(1984)对东海群带鱼卵巢变化的研究表明,34月第4时相卵母细胞成为卵巢中的主要组成部分。57月,未成熟(II期)和正在成

17、熟带鱼(III期和IV期早期)减少,成熟和产卵带鱼(IV期后期和V期以及产后个体)大量增加,即67月肛长170mm左右个体,约15%开始性成熟,肛长200mm以上的全部为成熟和正在成熟的个体。从7月开始出现卵母细胞退化吸收的个体,810月逐月增多,成熟率则逐月降低,89月分别为38%和18%,10月降到约为1%,说明生殖期即降结束。11月至翌年2月,残余的第3、4时相卵子经过退化,吸收后,卵巢进入II期不久发育成III期。带鱼开始性成熟的体质量(纯体质量)也具有非同时性,到一定体质量时才能成熟。36月开始出现成熟的体质量组为2050g,710月向后推至80120g。性成熟鱼开始出现体质量组46

18、月为80100g,710月延后至100120g,在此体质量以上个体为完全成熟个体。1.5洄游与渔场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它们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

19、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早年有林景祺、吴家骓、孟田湘、程稼骅等学者对洄游路线都有研究,但是每个人绘制的洄游线路图都有差异并且没有给出具体依据。在2015年徐兆礼等37根据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的带鱼捕捞资料,进行带鱼洄游线路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 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

20、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 °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37徐兆礼, 陈佳杰, XUZhao

21、li,等. 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J. 水产学报, 2015, 39(6):824-835.2.带鱼资源的管理参考文献1李强, 胡继飞, 蓝昭军,等. 利用鱼类钙化组织鉴定年龄的方法J. 生物学教学, 2010, 35(6):51-52. 2江建军, 许柳雄, 朱国平,等.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年龄与生长初步研究J. 海洋渔业, 2016, 38(1):1-8. 3陈康贵, 王德寿, 王瑞兰. 对胸鳍棘鉴定鱼类年龄方法的技术改进简易脱钙切片法J. 动物学杂志, 2002, 37(5):46-48. 4李忠炉, 卢伙胜, 凌文通,等. 南海北部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的鳞片年轮特征比较研究J. 安徽农

22、业科学, 2008, 36(8):3323-3326. 5李忠炉, 卢伙胜, 凌文通,等. 金线鱼和深水金线鱼的鳞片年轮特征比较研究C/ 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 2007. 6朱秀芳, 陈毅峰. 巨须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J. 动物学杂志, 2009, 44(3):76-82. 7颜云榕, 熊春华, 侯刚,等. 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鳞片性状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16):7487-7490. 8王学昉, 许柳雄, 朱国平,等. 中西太平洋鲣鱼的年龄鉴定和生长特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3):756-762. 9沈建忠, 曹文宣, 崔奕波,等. 鲫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在年龄鉴定中的作用J. 水生生物学报, 2002, 26(6):662-668. 10丁城志, 陈毅峰, 姚景龙,等. 澜沧江云南吻孔鲃的耳石年轮特征及其年龄鉴定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11):3069-3073. 1舒黎明, 陈国宝, 李永振. 南沙群岛珊瑚礁区7种鲈总科鱼类鳞片年轮特征J. 南方水产科学, 2005, 1(1):21-26. 12刘小召. 大鲵年龄鉴定方法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 2014. 13梁银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