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强化训练(一)_第1页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一)_第2页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一)_第3页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一)_第4页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语文强化训练(一)一、阅 读 (80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舞蹈的建筑刘心武建筑是凝固音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建筑与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相通,争议也不大,但建筑与舞蹈相通吗?建筑就其功能而言,首先得稳定,没有坚固不移的品质,就没有安全感,人们怎么使用它?再往细想,音乐比舞蹈更加“非空间”的“纯时间”艺术,没有连续不断的流动,哪来音乐?但人们拿音乐比喻建筑时,加了一个“凝固”的限制词,就觉得二者在审美上相融通了。那么,在舞蹈与建筑之间也嵌上一个“凝固”的限制词,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我觉得那也是可以的。在中外古典建筑里,要找出“凝固的舞蹈”的例子来,似乎比较困难

2、。这是因为古典时代人们的思路不像如今这么多元狂放,更因为建筑手段与施工技术没有如今这么先进,所以难以“舞动”。如今有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接踵出现,建筑设计师们好比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非唯心随心所欲地大显身手,因此,舞蹈性思维进入了某些建筑设计师大脑,一些“舞蹈的建筑”也便应运而生。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开风气之先,把天棚设计成仿佛往巨人肩膀后甩去的风衣,呈舞动的姿态,生动活泼,奇诡醒目。这种将舞蹈元素糅进建筑设计方式,后来渐成范式,只是新的设计不断增减出一些花样来。美国中部科罗拉多州丹佛空港的天棚就恍如一大匹在风中呈曲波状舞蹈的银缎。舞蹈元素说白了就是大量使用_。但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蝗的建筑设

3、计,使用非规整曲线与曲面则非常谨慎,可以说是“惜曲如金”。他为台湾东海大学设计的鲁斯教堂,用四片从地面升起在顶处合拢携抱的、略微呈扭动感的曲面墙体构成,却营造出了一种端庄而又轻盈的舞姿感,非常符合“年轻人的教堂”这样的功能要求。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是可能的吗?回答是肯定的。美国建筑师盖里就为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作出了这样的设计。这座博物馆几乎完全由“扭动的肢体”构成,没有一个立面是规整的,不仅天棚,所有的使用空间,包括走廊,充满了舞蹈的曲线与曲面。建成后的博物馆,通体仿佛是几个穿着紧身衣的舞蹈家在忘情的舞动中纠缠在一起。博物馆已在1997年建成

4、开放,成为该市、甚至全西班牙的地标。当然,争议也是有的,一是认为太怪异,二是批评其造价太高。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舞蹈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流派而存在。这一流派的设计,尤其是化为大地上的实际存在,传统工艺和传统建筑材料是无法兑现这种设计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的机缘凑集促迫。中国传统艺术里,跟舞蹈最相通的领域是书法里的狂草。中国建筑师,尤其是年轻一代,特别看重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内涵,他们中有些人在借鉴舞蹈时也借鉴书法,这构成了创新优势,是特别可贵的。赵波就设计出了若干从中国书法笔意演化出的综合性楼体,尽管至为止,这种设计只

5、是一种观念性的展示,尚无被业主采用的可能,而且就我所见到的几个图形而言,还不免有些生硬,但这种创新的设计思维,却是应该大力肯定的。中国什么时候出现“舞蹈的建筑”?不着急,早晚会出现的。(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在第段中,作者说:“把某些建筑比喻为凝固的舞蹈,我觉得那也是可以的”原因是_。(2分) 2.第段“巧妇拥有庞大的米粮库”。这里的“巧妇”是指_, “庞大的米粮库”是指_。(4分) 3.第段写道“德国慕尼黑奥运会运动场开风气之先”这里的“先”表现在_ _。(3分) 4.根据文意,第段横线上应填入的短语是_。(2分) 5.第段中写到“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新胜

6、利”的“新”体现在_;而作者又认为这只能作为“小流派而存在”的原因是_。(3分) 6.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凝固的舞蹈”建筑是现代的产物,中外古典建筑里几乎没有这类建筑的例子。 B.用贝聿明设计“鲁斯教堂”之例意在说明,“新的设计不断增减出一些花样来”。 C.中国建筑师在“舞蹈的建筑”上的创新优势是,既可借鉴舞蹈,也可借鉴书法。 D.作者认为“完全舞蹈化”建筑,是可能的,但也批评它式样怪异,造价也太高。(二) 阅读下文,完成714题。(23分)清明的酒与花陈四益读古诗是一种消遣。尽管未必篇篇精彩,但体味它对景物的描摹,对人情的观察,对心理的刻画,都是一种与烟柳

7、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全然不同的享受。读古诗,离不开好的注本,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可惜好注本难觅,即便总体不差,也不免有小失误和小分歧。不过这些并不妨碍欣赏,有一点小小的失误,小小的分歧,或许更添了些阅读的趣味,只要不是满口胡柴就不致惹人厌烦。诗境浅说是德清俞陛云先生的旧著。陛云先生是俞曲园之孙俞平伯之父,于诗词一道造诣颇深,有多种著作行世,如唐诗选释、五代词选释、宋词选释等等。诗境浅说自言为课孙儿女之作,日讲一诗,集腋成裘。现在的注释本,已经很少能像他那样于字法、句法、章法、诗意都要言不烦地给予讲解了,所以,尽管初版距今已六十多年,后起之书满箱盈箧,此书仍不能废。但如前所说,无心之失仍不能免。譬

8、如司空曙诗金陵怀古:“辇路江枫暗,宫朝野草春。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人。”俞先生讲解说“表圣为唐末遗民,此诗前二句,辇路宫朝,本荡平之皇道 ,乃一则江枫凄暗,一则野草丛生,殊有黍离麦秀之悲。此当是易代后所作,借兰成以自况。北去箫综,惟闻落叶;南来苻朗,只见江流。文人之沦落天涯者,宁独哀江南一赋耶!”说此诗前二句,有黍离麦秀之悲,大致不差;以南人仕北朝之萧综和北人之苻朗来衬托庾信(庾信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开府)遭际并非个例,也还得当,但一上来说“表圣为唐末遗民”却是。因为司空表圣是司空图的字,而此诗的作者司空曙字文明,是另一个人。人头一搞错,后面“此诗当是易代后所作”也就判断失据了。再说,司空

9、表圣固然暮年有易代之悲,司空文明却名列大历十才子之列,没有也不可能活到唐末。这样的失误,大约出于误记,又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此人情之所难免。只是后来翻印的、编辑的、校订的均未能订正,也粗疏得可以,因为这不是很难发现的错误。无心之失可以匡正,理解之异,就只能“疑义相与析”了。“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箫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题为清明的诗,有说是王禹偁的,有说是魏野的。这笔宋人的著作权官司迄无定论,暂且搁起不谈,只说对诗的理解。看到的几个注释本,除“邻家”作“邻翁”外,都以为是说作者清贫,无花无酒,只能以向邻家(或邻翁)乞来的新火,燃灯读书,萧然度过清明。但是,从文句内容看,

10、又觉得有些疑问。“昨日邻家乞新火”,究竟是谁向谁“乞”呢?细细想来,当是邻家或邻翁向作者乞。如果是作者向邻家“乞”,那么写作“昨向邻家乞新火”岂不更加明白?一定要把“昨日邻家乞新火”解为昨日乞新火于邻家,总觉得有点故作深求。另外,按民风习俗看,清明前为寒食,禁举火。禁火的习俗,有人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荆楚岁时记以为是周制,禁的时间长短先后不同,但始终在民间流传,每到这时大家都要吃几天冷稀饭。直到清明这天,才又重新举火,有热饭菜可吃。因此借着祭扫,大家涌出城去,踏青的踏青,赏花的赏花,饮酒的饮酒,闹到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才尽兴而归。如果是作者乞火,当在清明那天早晨,早晨读书无需点灯。若是作者乞来

11、新火,大白天特意点上灯看书,近于作秀,于理不通。如果乞火的是“邻家”或“邻翁”,情况就不同了。“无花无酒过清明”,写诗的时间当是清明过后,即清明的次日。因此“邻家”或“邻翁”的“乞火”才会是“昨日”即清明当天的事情。邻家按民风习俗过了寒食,需要“乞火”,而作者不但清明兴味全无,连寒食也无意绪,照旧点灯夜读直到天明。所以,当邻家乞火时,他可于晓窗将夜读的灯火分与邻家。这样,全诗便容易贯通了。不知注者、读者以为如何?苕溪渔隐丛话的作者胡仔把这首诗的著作权给了王禹偁,同时还引录了王的另一首清明诗:“宴罢归来日欲向斜,平康坊里那人家。几多红袖迎门笑,争乞钗头利市花。”写这首诗时,花也有了,酒也有了,还

12、有那么多“红袖在那里依门卖笑,意兴自然不再萧然。如果著作权归属不错,那么这两首清明诗倒是很可以看出,那个社会读书人在未当官之前和既当官之后,因地位的改变,诗风可以有怎样的不同。鲁迅所谓“一阔脸就变”,所变不止是脸了。未阔之际一肚皮不合时宜,一阔起来,马上就“天王圣明”了,一旦仕途不利,又开始怨天尤人,叹老嗟卑。一切以个人进退得失为转移,古今中国的读书人大多未能脱其藩篱。这一点,我觉得是比对一首诗的理解更加“有趣”的事情。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7.第段中的“享受”具体指的是_。(2分)8.第段,作者认为“此书仍不能废”,是与前文中作者_的认识相关。(2分)9.根据文章内容,文中的四个方框处应填入

13、的成语是。(2分)10.第段,作者指出“此诗当是易代后所作”是“判断失据”,其理由是:(4分) _ _ 11.第段,作者分析清明一诗时,是从_和_两个角度展开的。(2分) 12.概括而言,从第段至第段,作者谈了读注本后感受到的两个问题,一是;二是。(4分) 13.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俞平伯先生是现代著名的“红学家”,所以写俞陛云时顺带提到他。 B.“黍离麦秀之悲”出典于诗经,文中即是“易代之悲”的意思。 C.第段写著作权的官司,是为了考证清明诗的作者究竟属于谁。 D.寒食节是中国古代沿袭已久的民风习俗,对寒食的起源有不同说法。 E.全文分析了诗境浅说中所注释的三

14、首诗,其中两首与清明有关。 F.第段“一阔脸就变”中的“变”,是指诗文内容变得“合时宜”了。 G.从俞陛云对金陵怀古的注释中,可看出哀江南是庾信作品。 14.文章的最后写道:“这一点,我觉得是比对一首诗的理解更加有趣的事情。”请你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有趣”的?(3分) 答_ _。(三)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4分)15.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大江东去,浪淘尽,_。(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萧萧哀风逝,_。(陶渊明咏荆轲)_,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_。(林逋山园小梅)(四)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619题。(8分

15、)贺新郞·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释湛湛:形容天色阴暗。 牛山:在山东临淄南。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俯视国都临淄喟然流泪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表示对生命流逝的感叹。 破帽:东晋孟嘉于重阳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人们认为他意度从容,潇洒自在。 孤负:即辜负。16.九日重阳古人有登高习俗,词中却说“赖有高楼百尺”。诗人不登山

16、而登楼的原因是_(用词中语句回答) (2分)17.对“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白发书生老境凄凉,神州落泪,此泪不是牛山之泪。 B.白发书生为凄凉神州落泪,但不为个人生死而流泪。 C.白发书生为凄凉神州落泪,但不能面向牛山而落泪。 D.白发书生老境凄凉,神州落泪,但不为个人而落泪。18.诗人写自己颇思作为,却梦幻破灭的句子是_(2分) 19.词的末尾两句写得奇特,重阳已是中秋时节,鸿雁应是南飞,而词中却写道:“鸿北去,日西匿。”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诗人这样写的寓意。(2分)答:_。(五) 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15分) 孟德传(附苏轼题语

17、)苏 辙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

18、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苏轼题语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上者。有虎自山上驰下,妇人仓惶

19、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世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不敢食,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子瞻题。(选自苏辙集·孟德传) 注释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退卒,逃兵。 利:同“痢”。 辄:每每,总是。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 自告者:自首的人。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0、的含义。(4分)以其子与人 ( )然遇猛兽者数矣 ( )德自分死矣 (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 ( )2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2分)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A.句中两词的意思都相同 B.句中两词的意思相同,不同 C.句中两词的意思不相同 D.句中两词的意思不同,相同2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译文:_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译文:_23.苏辙文中“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这句中“道”是指孟德_(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4.苏轼题语中列举“二小儿戏沙

21、上自若”,“有人夜自外归”两例,是为了说明,以证实子由所记孟德故事的可能性。(2分)(六) 阅读下文,完成2529题。(13分) 仓 慈 传仓慈字孝仁,准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准南,以仓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至,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

22、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聚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 (选自三国志·魏书)注释清约:清下简约。 旷:空缺。 大姓雄张:指豪族称霸。 随口:根据人口占田亩多少的意思 稍稍使毕其本直:意思是让征收渐渐合乎法令。“稍稍”,渐渐。“直”,合乎纳税标准。 猥:多、杂。 分明:公正。 洛:洛阳,当时的都城。 为封过所:为(他们)办好过路文书。

23、见:通“现”。25.三国志与史记都属于_体。(2分)26.太和年间,仓慈升迁为敦煌太守的原因是_(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27.造成敦煌“大姓雄张,遂以为俗”,一是因为_;二是因为_。(用文中语句回答) (4分)28.对“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仓慈亲自到省里查阅,选择案件的轻重。 B.仓慈亲自审阅案卷,衡量案件的轻重。 C.仓慈亲自到县里查阅,衡量案件的大小。 D.仓慈亲自入狱查案,选择案件的大小。29.仓兹到敦煌之后,具体采用了哪些治理措施,而得到“民夷翕然称其德惠”。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写出这些措施。(3分)答:_。二、写 作 (70分)30.据报

24、载,某出版社借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中学生开列的“必读书目”,推出了一本名为中学生不必读的选本书。策划人认为,新课程标准推出的“必读书目”大多为20世纪以前的“经典”,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巴黎圣母院 、老人与海、雷雨、哈姆雷特、谈美书简等;但并不能说,中学生阅读20世纪前的作品就行了。他们所开列的“不必读”的42种书目中,除了像麦田里的守望者、百年孤独等一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经典读物外,更多的是目前年青人中颇为流行的网络文学:此间的少年、告别薇安,以及三重门、幻城这些中学生写作的作品。对“不必读”书目,有人认为应该读,因为“必读书”的书单里的书,已超过了100年,离现代太远了。有人认

25、为,“不必读”书目,不完全适合中学生阅读,有过多的情爱描写或颓废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不要写成诗歌)。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一)参考答案(一)  (17分)1.因为在舞蹈与建筑之间嵌上一个“凝固”的限制词,也可以使得二者在审美上相融通(2分) 2.具有舞蹈性思维的建筑设计师(不能仅答为建筑设计师);现代先进的建筑设计手段与施工技术(应注意“现代”、“先进”这些修饰性的词回答)(4分,各2分) 3.将舞蹈元素糅进建筑设计 (3分) 4.非规整曲线与曲面 (2分) 5完全“舞蹈化”(1分) ;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的机缘凑集促迫(2分) 6.D (3分)(二) (23分)7.体味诗中的景物描摹、人情观察和心理刻画 (2分) 8.读古诗,离不开好的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