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_第1页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_第2页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_第3页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_第4页
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茶的传播对世界茶文化的影响研究综述摘要:中国是最早发现茶叶并开始制茶、饮茶的国家。在历史开展过程中,中国茶叶种类不断增多,制茶技术不断进步,并且茶叶和制茶技术及其所特有的茶文化也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主要以韩、日、俄、英、美、法为例,最后进行对中国茶和茶文化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分析。关键词:茶的传播 茶文化 重大影响 未来走向目前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饮茶,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但是中国却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茶树、种茶及制茶技术和品茶方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入的。中国被称作“茶的

2、祖国。从公元前2世纪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叶先后传播到五大洲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对人类文明生活的影响十分广泛。一、 茶的起源及传播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饮料几个阶段。吴英藩在?浅议用茶起源与开展?一文中引?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充分说明了我国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年了。2021年11月在长沙召开的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也一致确认神农氏炎帝为中国茶文化的始祖。茶的使用价值在这片文章中也有表达,吴英藩以?晏子春秋?为据认为公元前六世纪就用茶鲜叶作菜食。林治在?

3、中国茶道?一书中指出三国张辑在?广雅?中的有关茶的记载是我国茶叶加工、品饮及饮茶成效的最早记载。这与吴英藩的观点是一致的。中国茶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对外传播的,并且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茶的对外传播以及中外茶文化交流的论文、期刊有不少,像是何丽丽的?中国茶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齐运东的?试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张稚秀和孙云的?茶之西行?及?西方茶文化溯源?、李幸哲的?朝鲜使行录与中国茶?、杜大干的?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初探?、王春华的?中法茶文化交流探析?等。在众多资料中,以韩国、日本、俄国、英国、美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的占很大比例。二、 以韩、日、俄、英、美、法

4、为例的研究资料整理中国茶传入朝鲜是在唐朝时期,林治在?中国茶道?一书中以?三国史记·新罗本记?为据提出:公元828年兴德王三年,茶种已传到朝鲜,并且就种植在“地理山,即今韩国的庆尚南道,韩国从中国引进茶叶的历史至少已有一千一百八十年。随着历史的不断开展,韩国茶道也逐渐形成。丁俊之在?中、韩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中提到:受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影响,韩国茶道逐渐成形,现在韩国各地建立了许多茶道组织,宣扬饮茶文化和茶道、查理。而且近年来,韩国将茶道列入正式的教育体系,对此方面,苏祝成在?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比拟研究?一文中有详细的解读。此外,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林治也对韩国茶道的表现形式做了一

5、个总结,即实用茶法、生活茶礼、献茶礼和“茶道表演。中日茶文化的研究向来是茶文化研究的重点,资料众多。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黄仲先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中提出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春,在台州刺史陆淳为最澄和尚举办的送别茶会上,台州司马吴顗为此撰写的?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序?。对于日本茶文化,金翰钧在?中日茶文化之比拟研究?中提到:在唐代茶文化的繁荣期,通过传播中国文化的僧人们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结合禅宗和本国文化传统,完成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改造。在此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茶文化的传播使者。滕军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对唐代时的最澄、空海、永忠和

6、宋代时的荣西四位高僧对中日茶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奉献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且在武陵子的?茶香万里传友谊荣西与中日茶文化交流?一文中对荣西个人做了更加细致的研究。中国茶作为友好的使者,早在十六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中俄见的茶叶贸易史,成为两国茶文化交流的起源和前提。具体的传入过程那么在黄仲先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一书中有所记录。邹丽娟在?中俄茶文化比拟研究?中分析了俄国茶文化曲折的开展史以及中国茶的传入带给俄国的巨大变化。郭蕴深在?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中详细地举例说明了中国茶叶以及中国的茶文化对俄国的深远影响。中国茶何时传到英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林治提到了“丝

7、绸之路传播说、传教士传播说和?马克波罗游记?中的中国饮茶趣谈,比拟确切的是茶叶作为商品直接输入英国那么是从1637年开始的。何丽丽在?中国茶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中那么对中国茶在英国的传播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中国茶传入英国之后经历了从上层到下层的逐渐普及,具体的普及历程和英国茶文化的形成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有清晰地描述。饮茶对于英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一点在刘章才的?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中有详细的说明。而关于中国茶文化对英国饮茶风习、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那么在乐素娜的?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中有所表达。美国的饮茶文化源自于

8、中国。中国茶传入美国的时间是17世纪末。是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大陆的。在黄敏的?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及比拟?和林治的?中国茶道?中对这一点有着相同的记载。林治在?中国茶道?中详细描述了中国茶在美国的开展历程并分析了中国茶道对美国与日俱增的影响力,而黄敏那么是侧重于美国与众不同的饮茶习俗冰茶冷饮。当前,美国茶文化受中华茶文化的影响依旧是比拟小的,这点黄敏在?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比拟?中也进行了分析。中国茶传入法国是在16世纪,是由荷兰商人运送至法国的,中国茶传入法国有近四百年的历史。王春华在?中法茶文化交流探析?中将茶文化在法国的传播与交流分为三个大阶段并对此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林治在?中国茶道?中从诗

9、歌、文学人物、经济三个方面对中国茶对法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法国人饮茶品种的局限和冲泡方法的不讲究、不得法;而且分析了法国的饮料市场,指出法国茶叶市场的巨大潜力。中国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以上分析只是中国茶对世界各国茶文化影响的局部资料分析,接下来进入对中国茶和茶文华现状及未来走向的资料分析。三、 中国茶和茶文化现状及未来走向新时期茶文化研究虽然取得重要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存在许多值得关注和提高的的问题。余悦在?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中提出三个问题和值得思考:一是学术的空白点仍然很多;二是有学术创见,有学术突破的论文不多;三是治学态度急躁。中国的茶文化研究面临着巨大的

10、挑战,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更多的问题,中国茶及茶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及影响力将大打折扣。其实从上文的资料整理就可以看出中国茶的传播及其对世界茶文化的重大影响根本上都是建国以前的,假设想增强中国茶及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那么中国茶文化研究就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开展。有挑战同样也有机遇,中国作为茶的故土和茶文化的发源地,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茶文化研究的开展前景也是很可观的。以下是我基于以上的资料分析对茶文化研究的开展做出的一些个人预测。首先,茶文化研究将逐步确立相应的学科范围,更加有利于后人研究方向确实立。其次,茶文化研究者将逐渐建设起不同的学术流派,形成明显的学术流派意识,更加有利于发挥

11、各自优势、扩大学术视野。第三,对新资料的开掘和发现将越来越重要,新资料对于茶文化研究是尤为重要的局部。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传播对于世界茶文化来说,不管是以前、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1林治.中国茶道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212黄仲先.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3滕军.中国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张忠良,毛先颉.中国世界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5齐运东.试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J.中国茶叶.2006(06)6孙云,张稚秀.茶之西行J.茶叶科学技术.2004(04)7张稚秀,孙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农业考古.2004

12、(02)8吴英藩.浅议用茶起源与开展J.广东茶业.1994(03)9王春华.中法茶文化交流探析J.贵州茶叶.2021(04)10丁俊之.中、韩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J.农业考古.1996(02)11苏祝成.中韩茶文化学历教育的比拟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10)12金翰钧.中日茶文华之比拟研究J.农业考古.2021(03)荣西与中日茶文化交流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2)14郭蕴深.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J.学习与探索.1998(04)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21(02)16黄敏.中美两国茶文化特点及比拟J.农业考古.2021(02)1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07)18何丽丽.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