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_第1页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_第2页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深度解析(1)微信号 gh_5431123b6647功能介绍 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突出方法思路,解脱学生于题海战术。收录于话题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货币。解题关键是用唯物史观和过程反应趋势原则来解释货币产生发展的原因。结合政治学科知识可知,货币是因交换而产生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根本上来看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题干材料呈现的是货币发展的过程:从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贝币,发展到金

2、属货币;从形制不规范到形制规范;从携带不方便到便于携带;从货币不统一到统一。结合所学可知,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为了携带方便,便于交换,即商品经济发展促使货币形制发生了变化。故符合题意就是b项。a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货币主要是铜钱,是铜质的,与铜的冶炼技术有关系,与铸铁技术没有关系。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问的是三种货币形制变化的原因,这与冶铸技术没有关系,难不成汉代五铢钱的冶铸技术要比春秋战国的布币冶铸技术要求更高吗?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常识和史实,商周时期,经济重心在中原地区,地处内陆,所以贝壳比较少见,因此作为重要的装饰品,贝壳就成为人们的追求,最后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即成为货币。故贝

3、币的产生是与审美观念有关。而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五铢钱与审美观念没有任何关系,既不美观漂亮,也不具有审美价值。布币,亦称铲币,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等农业生产发达的国家;从形制来看,类似今天去农具铁锨,显然这是与农业生产模切相关。汉代五铢钱是从秦半两钱发展演变过来的,五铢钱与半两钱都是从西周盛行的两圆钱(圆形圆孔)钱发展而来的,从农业生产中纺织用的纺轮受启发而形成的。即布币和五铢钱都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毕竟是农业的国度嘛,与审美观念没有任何关系。故c项错误。d项:迷惑性比较大,不符合逻辑,商周时期,不管是商朝的方国联盟,还是西周的封邦建国,从形式上都是,国家都是统一的,因此从商周(贝

4、币)到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布币),无法说明国家统一推动了货币形制的变化。倒是从布币到五铢钱,可以说与国家统一的推动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从全面原则来看,d项只能解释题干材料部分内容,而不能说明另一部分内容。故d项错误。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汉代经济曹操实行屯点制的影响。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仓廪皆满。东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5、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正如曹操在蒿里行里所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实行屯田制(有军屯和民屯两种),招募流民,开垦撂荒的可耕地,既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也安置了流民,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同时,更是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故符合题意的就是d项。a项:不符合史实,屯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与土地私有制没有关系。不符合逻辑,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受到黄巾起义及随之出现的军阀割据混战沉重打击,打地主土地所有制遭到严重破坏。另外,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地主总体占田大多数情况下不超过百分之五六十,而真正的大地主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土地所有制这种说法不常用。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

6、意和史实,屯田主要是为了“解决军粮供应”,土地属于国有,即国有土地上生产的粮食,直接供应军队,这里不存在买卖的商品关系,故不存在屯田制“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这一说。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曹操控制的地方主要是黄河流域,屯田是在许昌等中原地区,因此,招募来的流民也就聚集在屯田的中原地区,故促使人口向中原地区迁移,而非“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不符合史实,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民众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灭亡后,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和羌等五族内迁,五胡乱华,中原民众大规模南迁。故c项错误。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

7、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书法,属于对五育并举之“美育”考查的典型体现。解题关键是抓住两个关键词“意”和“神”,可知题干意思是说,草书大家张旭的书法讲求“意”境之美、传“神”之韵。结合所学可知,书法艺术正是中国古代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而草书特点是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纵观四个选项,发现b项更接近上边所说意思,灵动意为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故正确答案是b项。a项:不符合题意与史实,草书讲求“意”与“神”,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与书写结

8、构严整性没有关系。楷书特点是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与史实,草书讲求笔画简约、勾连不断。汉字的繁杂性主要体现在早期汉字上,如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大篆(籀文、金文)和后来的小篆。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内敛的意思是收拢、聚集,而草书特点是线条流畅纵情,讲求的是奔放与豪迈,而非内敛。故错误。关于题干材料中草圣张旭说的典故“公主与担夫争道”,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后边另有文章叙说,敬请期待。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

9、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朝内阁制。解题关键是透过弄清题干意思内阁首辅张居正驳回明神宗靡费之令的历史表象,准确解释其所反映的本质。题干材料讲了两个史实,一是张居正驳回神宗令工部铸钱共内府(宫廷)使用;另一个是张居正驳回神宗向户部索求的十万两白银。由此可以看出,作为顾问机构、有票拟权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竟然两次驳回皇帝的靡费之令,透过表象看到的本质就是,内阁权势很强大。故符合题意就是a项。b项:不符合史实,内阁仅仅是顾问机构,拥有票拟权,但票拟取决于皇帝的朱批,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并非“皇权受到制约”,“严重制约”就更谈不上。故

10、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张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出现了中兴局面,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不符合逻辑,张居正驳回了皇帝靡费之令,无法得出当时社会经济凋敝的结论。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丞相制度早在明初就被太祖朱元璋废除,因此,神宗时,没有丞相,哪来个相权?不符合逻辑,张居正驳回了皇帝靡费之令,属于仁臣正义之举,是古代文官“文死谏”最高道德标准的体现。明神宗之所以能够接受张居正建议,也是深知张居正之举是为了大明王朝江山社稷考虑的。故不存在神宗与张居正关系紧张一说。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

11、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洋务运动,解题关键是弄清题干材料意思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方式的选择。题干意思有:(1)李鸿章看到航运业被外国人控制,他想分洋商之利,体现出洋务派要创办民众航运业以争取利益。这是为了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燃料和运输等困难。(2)李鸿章认为“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必然会遭到洋人的侵夺挤压,那就必须另外想办法。(3)华商领官船是洋务派设想的一种民用工业的创办方式,即由华人直接打着官方的旗号去经营轮船运输生意,是为官办的方式。利认为采用这种方式与洋商分

12、利,困难阻力很大。(3)李提出了另外一个方式,是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这是创办民用工业另外的方式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官方不直接出面)。综上,题干材料讲的是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方式选择选择的是受洋商压力小的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方式,放弃的是官办方式。李鸿章深知,列强给清政府施压,清政府惹不起,但是官民合作、民间出面搞,相对来说阻力就比较小。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李鸿章认为官办民用工业不好搞,因此他提出采用别的方式即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故符合题意就是d项。a项:不符合史实,“商战”是早期维新派的经济思想,并非洋务派的主张。加之,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目的是为了解决军工

13、企业的资金、燃料和运输等困难,并非是与列强进行商战。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并没有将“商战”和其他外交主张做对比,何以得出“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的结论?b项:迷惑性最大。不符合史实,清政府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才鼓励民间投资办厂,洋务运动时期没有实行这种政策。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方式的选择,并非鼓励民间设厂。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目的是为了解决军工企业的资金、燃料和运输等困难,即以求富为口号的追求自强的方针并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呈现的是洋务派对创办民用工业方式的考量选择,并未体现“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故d项错误。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

14、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解题关键是用我讲的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政权,来解释题干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最终掌握了清政府绝对实权的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诏书加上那句话,目的就是为了谋取新政权的领导权;而孙中山坚决反对,目的就是希望在未来组建的新政权中,资产阶级发挥主导作用,“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双方争执,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政权问题,即由谁来掌握政权。故b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1911年底南北议和时,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达成共识: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承认共和,革命派即可让袁世凯当大总统。即南北双方赞同共和体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