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教材内容孟_第1页
第五单元教材内容孟_第2页
第五单元教材内容孟_第3页
第五单元教材内容孟_第4页
第五单元教材内容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教材内容概说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011-03-25 15:50:25)转载标签: 朝鲜 课文 瑞恩 自然段 体会 教育分类: 电子备课课题

2、14、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讲课时2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

3、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学  过  程自我调整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1填写生字表。2注意字音、字形。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1)近义词刚强(坚强)战役

4、(战争)温暖(暖和)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2)反义词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

5、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五)作业:1了解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意义。    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

6、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志愿军进行曲录音带,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是一曲高昂雄壮的乐曲,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精神面貌奔赴朝鲜的,为的是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人民。我们的军队在那里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赶走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人,临别时他们都依依不舍。我们的课文记述的就是这难舍难分的场面。(二)教师范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三)学习第一段。1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惜别的情景。)作者从三个方面记叙了这一内

7、容。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师:学习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觉得这一段突出地表达了朝鲜大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慈母般的爱。)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真挚情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轻缓,读出志愿军与大娘依依惜别的情感。(四)学习第二段。这一段的结构,写法与第一段相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此段。(五)学习第三段。这一段的结构与写法也与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一内容。(六)小结前三段。这篇课文是以志愿

8、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话别,通篇都是志愿军在讲话。在这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说呢?课文有这方面的叙述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难忘的人和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三个人物来写呢?(七)学习第四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学习这一段主要以朗读为主,读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朝鲜国土依恋的感情,读出志愿军发自内心的“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呼声和决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称“亲人”?这一段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9、练习概括中心思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主要记叙了志愿军归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每一段都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课文是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作者选取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别及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表现中心的。)(九)总结全文。对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10、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同学们,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十)巩固知识,完成课后练习。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同归于尽:尽,完结。一同死亡或毁灭。(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的代价: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耗费的物资、精力甚至生命。(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

11、停留片刻。再:又一次,再一次。2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这三段的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相近,可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背诵。3小练笔。要求: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围绕中心选材,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题目自定。这个练习可以做为课外练习去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文章要有中心。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课题15、金色的鱼钩课型略读课时1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1.

12、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3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

13、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学  过  程自我调整一    课    时导入一、诗歌,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

14、,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一)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

15、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

16、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二)找出最让自己

17、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2)观察课文插图

18、,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3)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3)指导分角色朗读。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

19、泪下的呼喊。(过渡语:“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1.(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师: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

20、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3.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五、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

21、#160; 15.  金色的鱼钩                        肩负重任                    &

22、#160;   弯钩钓鱼              老班长    钓鱼不吃        鱼钩闪烁着光芒                 &

23、#160;      奄奄一息                        壮烈牺牲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课题16桥课型精读课时2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

24、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法1、多媒体课件。2、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方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学  过  程自我调整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2、师:你还知道哪些桥?(生自由说)我们还曾学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是一座什么桥

25、?(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桥)。3、师:本文的桥又有什么含义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本吧。二、教学生字词1、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出示生字词(幻灯出示,指名读,再全班读)。三、整体感知课文    1、师: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里,再读读,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读文)    2、生汇报(师相机板书:老汉  小伙子  群众)。第二课时一、体会洪水的无情    1、师:课文写了一场山洪,这是一场灾难,课文中是如何描写

26、这场灾难的,请你们找出关于山洪,关于灾难场面的描写(生自由找,读出来)。2、师出示相关语句(幻灯出示)3、生再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师归纳句式特点,以及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洪水的肆虐无情。)二、体会老汉的高尚品质。    1、这哪是洪水,这分明就是一头恶魔,面对这凶残的恶魔,你们怕不怕?面对这如猛兽般的山洪,“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面对死亡,群众们怎么办?我们一起接着往下读。2、师幻灯出示有关语句。3、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场面呀!(万分危急)。4、师:群众们非常恐惧,场面乱哄哄的,就在这万分危急时刻,老汉站出来了,老

27、汉一出现,文章怎样向我们介绍他的?(生读第7自然段,师幻灯出示: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5、“拥戴”是什么意思?(拥护、爱戴),老汉是一个党支部书记,怎样做才令被人拥戴呢?(师: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位党支部究竟为人民做了哪些好事,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我们会找到最好的答案。)6、请同学们读课文第7-23自然段,找出关于老汉的描写,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7、学生汇报交流,读句子,谈体会,师适时点拨,感悟朗读“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三、体会“桥”的含义    老汉被洪水吞汉了(黑板擦拭去“老汉”),不伙子,他的儿子也被洪水吞没了(擦去“小伙子”)。可是洪水吞不

28、去老汉作为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板书:共产党员),他们用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搭起了和群众们的一座桥,我们群众也因此拥戴他们,这真是一座伟大的桥,一座用血肉之躯筑成不朽的桥!(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课题  桥)。四、归纳表达特色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在表达特色上也独具匠心,文中直到结尾才点明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这样巧设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2、另外,文中句式简短,大量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中语言极富韵味,这些表达方法希望大家以后多积累,多尝试运用。、作业(幻灯出示)   &

29、#160;1、抄写生字词。    2、摘录文中有特色的句子。板书设计:                         16    桥           &#

30、160;       拥  戴       共产党员         群众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课题17.梦想的力量课型略读课时1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

31、、一声不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故事。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2.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

32、#160;学  过  程自我调整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3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注

33、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3接读课文,纠正字音。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筹齐:筹集齐全。本课是指瑞恩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募捐:广泛征集捐款或物品。   颠簸:上下震荡。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一声不吭:吭,出声,说话。“一声不吭”是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5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

34、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三、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1(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2文中有哪些地方出乎你的意料?在这些出乎意料之处你想到些什么?从而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练习有感情的朗读,3引读课文,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引读课文,深入体会以下句子的含义。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段话与前面写瑞恩在第一次捐钱时听募捐项目的负责人说挖一口井得要

35、2 000块钱时的表现形成了对比:那时的瑞恩还不知道2 000块钱是个多大的数目,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从“兴奋”到“坚定”,一方面表现了瑞恩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通过筹齐打井的2 000块钱,已经迅速地长大了,他现在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买钻井机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一梦想的坚定态度是不可动摇的。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是指瑞恩“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的实现,给安格鲁的孩子们送去了关爱,送去了健康,令安格鲁的村民们感激不尽;而安格鲁村民

36、们的表现,也令瑞恩和父母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幸福。作者在此点题,满怀深情地阐发议论,以反问句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引发读者的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四、联系上下文,体会题目的含义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五、回读全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六、拓展,深化主题1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联系

37、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2资料展示瑞恩?希里杰克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2001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协会的帮助下,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2002年9月30日,他接受了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颁发的国家荣誉勋章,10月,他作为唯一的加拿大人,被评选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这一切来自于他6岁时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为非洲儿童挖一口井!起初,挖井的钱是靠他一个人做家务赚来的。然后亲戚、朋友、邻居也加入进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年人,帮助瑞恩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人们纷纷解囊相助。到2003年初,“瑞

38、恩的井”基金会有七十多万加元,已经在非洲挖了七十多口水井。2003年3月15日,瑞恩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邀请瑞恩和他的妈妈到中国做客。瑞恩和他的妈妈通过实话实说节目与中国广大观众见面。在这次节目即将结束时,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课题口语交际·习作四课型综合课时3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1. 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

39、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教学重难点1.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2.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教法1、多媒体课件及工具书2、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方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40、160; 学  过  程自我调整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激发情趣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观看电视公益广告)再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

41、,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投影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二、拓展思路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动。3小结: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三、互动交流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学生自由练说)2指

42、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清楚受感动的原因。(请个别同学讲述,教师作指导,属指导性讲述)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四、教师总结。                 第二、三课时(习作)一、谈话揭题从同学们上一节

43、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事。这样吧,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板书课题)二、明确要求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三、指导构思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

44、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四、独立试写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五、讲评修改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2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六、布置作业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课题回顾·拓展四课型综合课时1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

45、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2引导学生朗读、积累关于永不放弃的相关成语。3展示、交流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收获,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重难点3.      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4.      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教具多媒体课件策略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方式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46、60; 学  过  程自我调整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2就本组课文学习,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知道有哪些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2)谁愿把你感受最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3)你是如何获得这样的收获的?把你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

47、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二、日积月累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成语的理解。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成语分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正确使用这些成语。2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成语,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3请学生在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三、展示台1组织学生读课外阅读中令人感动的文章,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2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分析归纳习作中的表达方法。四、成语故事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成语的寓

48、意何处?2交流:(1)故事讲了什么,“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成语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故事大王推荐给全班同学。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成语故事。5总结:俗话说,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徜徉在成语故事里,品读着精妙的语言文字,感受着耐人寻味的寓意,让我们受益匪浅。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课题14、再见了,亲人课型精讲课时2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49、;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学  过  程自我调整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

50、“亲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1填写生字表。2注意字音、字形。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1)近义词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2)反义词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

51、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

52、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五)作业:1了解志愿军赴朝作战的意义。    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志愿军进行曲录音带,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声中,跟随志愿军一起跨过鸭绿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是一曲高昂雄壮的乐曲,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就是以

53、这样的姿态、精神面貌奔赴朝鲜的,为的是保卫祖国,解放朝鲜人民。我们的军队在那里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赶走了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朝鲜的日日夜夜,我们的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人,临别时他们都依依不舍。我们的课文记述的就是这难舍难分的场面。(二)教师范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三)学习第一段。1默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志愿军与朝鲜大娘惜别的情景。)作者从三个方面记叙了这一内容。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把这一段分为三层,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师:学习了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4、我觉得这一段突出地表达了朝鲜大娘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慈母般的爱。)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大娘之间的真挚情感。朗读时要注意语调轻缓,读出志愿军与大娘依依惜别的情感。(四)学习第二段。这一段的结构,写法与第一段相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照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学习此段。(五)学习第三段。这一段的结构与写法也与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学习的方法自学这一内容。(六)小结前三段。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与朝鲜人民话别,通篇都是志愿军在讲话。在这依依惜别之际,朝鲜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说呢?课文有这方面的叙述吗?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有很难忘的人和事,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

55、样三个人物来写呢?(七)学习第四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学习这一段主要以朗读为主,读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朝鲜国土依恋的感情,读出志愿军发自内心的“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的呼声和决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称“亲人”?这一段表达了志愿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段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八)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练习概括中心思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主要记叙了志愿军归国时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文中每一段都赞扬

56、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课文是用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的?(作者选取了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别及火车开动后志愿军发自内心的呼喊来表现中心的。)(九)总结全文。对关系亲密,感情深厚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同学们,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十)巩固知识,完成课后练习。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着重理解带点的词语。(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

57、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同归于尽:尽,完结。一同死亡或毁灭。(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的代价: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耗费的物资、精力甚至生命。(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又一次,再一次。2在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这三段的结构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比较相近,可让学生自行选择一段背诵。3小练笔。要求: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围绕中心

58、选材,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题目自定。这个练习可以做为课外练习去完成,主要是训练学生写文章要有中心。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课题15、金色的鱼钩课型略读课时1设计尚继权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2情感态

59、度价值观: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3过程与方法: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法1、综合利用教学资源,注重情境体验和情感熏陶。2、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味交流。教  学  过  程自我调整一   

60、60;课    时导入一、诗歌,情境渲染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二、整体感知,领悟情感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3.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

61、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一)以老班长为主线1.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板书:老班长)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62、。)(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