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学案带答案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学案带答案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学案带答案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学案带答案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三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教学案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专题一】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成为正统【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复习思路】1.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中之重。2.要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

2、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观点来指导复习。【知识网络】【单元主题概述】想一想“百家争鸣”中“家”的含义是什么?想一想思想流派。想一想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根据材料,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想一想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仁者爱人。辨一辨孔孟的“民本”思想等同于今天的现代民主。辨一辨“民本”思想是孔孟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其思想主张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以“民”为本,维护其君主的专制统治。而现代的民主

3、,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说一说下图反映了哪些学派的什么观点?说一说是儒家“仁”的思想;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法家“法治”思想。读一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独崇法家思想一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扬,而且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考点一“百家争鸣”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_。2下列摘自论语的经典名句曾被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礼仪用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

4、弟”、“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反映了孔子的哪些思想?3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精讲(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2)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3)“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4孟子和荀子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儒家思想的突出贡献分别是什么?5.(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

5、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6诸子百家各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1)请把下列各学派及其相对应的阶级补充完整。儒家(地主阶级)墨家()()新兴地主阶级道家()(2)请说明墨子的主张是如何体现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011·江西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为什么董仲舒的新儒

6、学思想能得到全面肯定?精讲(1)形势需要:当时西汉王朝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2)理论优势: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宣传“君权神授”,对于树立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得到统治者的赏识。3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国家大分裂到大统一的巩固和发展的历程。(1)在这一历程中,中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战国和汉武帝时期对当时统治者最有用的思想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涌现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术流派,其中法家思想备受当时统治者欢迎,儒家思想遭冷落,后来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思想遭受打击。汉初采用道家“无为

7、”思想治国,与民休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样,从春秋战国到汉代,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的发展趋势。问题思考课堂活动区考点一1社会大变革。2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等思想。4(1)孟子:主要是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并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张“民贵君轻”,还主张“性善论”。(2)荀子:提出了“载舟覆舟”的观点,主张“性恶论”,并综合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5D根据对题意的分析可知,题目强调德礼是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是为了迫使人们接受政治教化的外在强制力量,二者相辅相成,密不

8、可分。因此选择D项。德礼与刑罚的目的均是为了政治教化,故A、B两项错误;C项明显不符合题目材料信息的内涵。6(1)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或小生产者);法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2)“兼爱”“非攻”思想反映了劳动者要求平等、厌恶战争、希望安居乐业的愿望;“节用”“节葬”主张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考点二1C解答本题时,要通过对题干中关键句子“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解进行思考: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属于统治思想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就选项而言,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西周的分封制在秦汉时期并不被统治者所推崇;B项应

9、该指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表达;D项说法无法体现材料所表达的意思。3(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2)战国: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法家主张“法治”,这也适合地主阶级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反扑的现实需要。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适合了当时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维护统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2·

10、;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考点】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2·天津文

11、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2010

12、83;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答案】D 3(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

13、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B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

14、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A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思想主张(教育思想)【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2(2014·北京文综·12)读图8

15、,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图8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楚辞(离骚)【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是燕国,是齐国,是秦国,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答案】D4(2014·上海单科·1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16、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考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孔孟之道【解析】此段文字是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故A项正确;庄子是庄子的著作,属于道教,故B项错误;韩非子是韩非子的著作,属于法家,故C项错误;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属于道家,故D项错误。【答案】A5(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

17、;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 ”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1(2014·上海单科·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考点】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

18、,儒学成为官学在西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答案】C2(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19、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D3(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考点】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

20、,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4(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儒法并用)【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

21、;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答案】B5(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2、,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答案】B6(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

23、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中央集权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图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国有专营制度)【解析】(1)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对四大制度分别加以叙述,如郡县制度关键点是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是西汉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

24、础;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到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2013年题组

25、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孔子 韩非 朱熹 亚里士多德A B C D【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解析】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韩非子是法家代

26、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由此排除。【答案】C2(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

27、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答案】B3(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本题的解题材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意思,即文“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就犹如早晚四季交替是相辅相成的。”从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政教的重要性。“德礼为政教之本”, 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

28、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答案】D 5(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 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答案】B2(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