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_第1页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_第2页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_第3页
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教育文档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王守仁儿童教育的思想及其启示王守仁是我国明朝中叶的思想家、 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 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 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王守仁的整个教育思想而言,是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的, 但他的童蒙教育思想却强调注意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强调“顺导其志意, 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 这在四百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 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一、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主要是在其著作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教约中提出的,简述如下

2、:( 一) 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弊端,提倡顺应儿童性情的教育。王守仁对当时的儿童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当时的训蒙稚者,违背了儿童教育规律,“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囚。”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教育的结果,与施数目的相反。儿童“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常常借故逃学,“以肆其顽鄙”,“以遂其嬉游”,放肆地从事各种顽劣活动, 达到嬉游的目的。 久而久之, “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因而,他深刻地揭露到:“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 ”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把他们当作小大人,这是传

3、统儿童教育的致命弱点。王守仁的揭露和批判可谓入木三分,切中时弊。王守仁从他“致良知”说出发,认为“乐嬉游”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从积极方面人手,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绪、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学。接着他提出要“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人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效果。( 二) 正是在这种顺应儿童性情从而对其进行教育的指导思想下,王守仁提出了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诱致诗歌”,“导之习礼”, “讽之读书”。 他的这一套诱导讽的教育方法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而提出的。诱导儿童歌诗。通过歌诗不仅可以用诗的内容激

4、发儿童志向。坚定其意志,这是正常的。但王守仁却着眼于通过歌诗可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 宣其幽抑结滞于音乐也”。 活泼好动乃是儿童的天性, 如果在学习上压抑了这种天性, 只一味强调读书学习、那只能适得其反,王守仁注意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歌诗,既学到了知识,又顺应其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学习和“跳号呼啸”结合在一起,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使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 ( 歌) 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如“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以达到教育目的。导之习礼。礼节的教学是古代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守仁也不否认, 但他能够从古板的传书授经、 死记硬背中走出

5、来,主张“非但肃其威仪而己,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习礼的教育不是止于让儿童知礼,而是通过“周旋揖让”洒扫应对的礼节教育,还要起到锻炼身体、健壮体魄,增长发育的作用。儿童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时期,王守仁在礼节的传授中照顾到儿童生理特点,把学习内容 ( 礼 ) 和锻炼身体 ( 习 ) 结合在一起。 这是他从儿童实际出发, 在礼仪教育上的创见。讽之读书。读书是古代教育中最重要的受教育形式。 但王守仁也能于此独辟蹊径:主张“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也就是说,讽劝儿童读书,不但是为了开发智慧,增加知识,还为了帮助儿童形成道德

6、观念,调节其道德情感。他要求读书“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旬,细绎反覆。”王守仁所讲讽之读书,不但光注意书本上的知识, 还要通过知识的学习而“存其心”,“宜其志”,寓道德教育于教育过程和教材中,注意到教育过程和教材的教育性。( 三) 在教学程序上。王守仁主张要动静结合,体脑交叉为了能够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他还在社学教条中拟订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日课表,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 次歌诗。”这样的课程安排,除了读书、习礼、歌诗之外还增加了考德和课仿,内容相当全面,同时在顺序上注意到动静交错,张弛结合,也有一定的科学性。 此外,王

7、守仁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一些创造,如歌诗,他规定“每学量童生多寡, 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习礼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 这种多少带有比赛性质的教学方法,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四) 提出了“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王守仁继承了孟子“盈科而进”和 学记中所提倡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指出,儿童“经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 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考虑他们不断变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考虑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而量力而行,即“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说:“与人论学,

8、亦随人分限所及。”同时,王守仁还从“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出发, 提出要使儿童学有余力的教育观点,主张“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 止能授以一百字”, “授书不在徒多, 但贵精熟”,惟有如此,儿童学习起来, 才能“无厌苦之患, 而有自得之美”。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的对于今天儿童教育的启示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中, 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性情, 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这一点在当今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 今天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殷切期望下,似乎过早的背负了重任: 闲暇时间以及假期却被没完没了培优班、辅导课占据了。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揠苗助长”很容易把孩子的天性抹杀掉, 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看到学校、书本就有心理恐惧, 这样下去是十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对其一生产生阴影。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规律,顺应儿童性情,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王守仁的诱导讽的教学方法也同样是基于上述教育思想而提出的。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老师, 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能够启发他们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知识, 又可以顺应其天性,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脑并用, 而不是只偏重于用脑。此外,王守仁提出的“随人分限所及”的施教原则,“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对我们今天调整课程体系,压缩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受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