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小与大_第1页
作文教学的小与大_第2页
作文教学的小与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文教学的小与大现在,随便打开一个初中生的作文本便会发现,尽管这些作文体裁不同,写法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小气”,内容狭小,写法拘谨,语言刻板。读着这些文章,好象坐听古刹中的木鱼声,虽然能够感受到声符的跳动,却无法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一个跳跃着鲜活生命的青少年,一个富有青春朝气的中学生,总写这种毫无生气的作文实在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缺憾。这个缺憾由来已久。中国的作文向来是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这作为一条创作规律,千百年来造就了无数个文章大家。他们留下的不朽之作,丰富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宝库。然而,由于我们对这个创作规律片面理解和推崇,一旦把它引入中学作文教学中,它便被异化了

2、。“大”被认为太过抽象,空洞,而“小”则具体可感。于是我们在作文训练时一般都是舍“大”求“小”。一律小题目,小题材,小感情,小思维,小写法。一说写作文便只知在身边打转转找素材,提起笔来就出“这件事很有意义”,“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之类的套话。这极大地羁绊了学生的思维,销蚀了学生的智能,矮化了学生的志向。显然,在语文界大张旗鼓地宣扬要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水平的今天,就必须有针对性地突破作文训练的这种“小”化大模式。突破初中作文训练的“小”化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实行大作文训练。20多年前张孝纯先生就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要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大作文训练中的“大”

3、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和感受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一种作文教学机制。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作文,当然事能仅止于课堂上的讲讲练练,闭门造车,而应指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或者为学生接触社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主动感受生活,再实行一定的指导,让学生把吸收的知识和对生活的感受变成自己的心得,实行“合于法度”的倾吐。今重大问题,如下岗职工就业,环境保护,经济世界化,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题材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写?我们又是否允许学生去写?有些时候,我们确实有所顾虑,担心学生无法驾驭那么大的课题,也一定水准上束缚了学生的胆子。然而,我们翻开“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作品,

4、其中有些文章大得令人咋舌。所以,问题关键不在于初中生不能写在题材,而在于教师有没有让学生写在题材的理解基础。教师树立了大作文观,并给予有效指导,什么样的题材学生都敢试笔,我们应在课内外指导学生多注重新闻媒体,并在日常写作中选择某一大题材实行有意识的训练。一般来说,为便于学生准确把握,我们尽量选择那些过程详尽,背景资料丰富,性质明朗的事件。同时,启发学生挖掘新意,避免人云亦云或空发议论,尽可能写得具体可感。势。如读安塞腰鼓,我们会感受它表现出的北方高原汉子的粗犷与豪迈气慨;读梅岭三章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放性格和视死如归的博大胸怀表现在我们面前,读背影,会令我们沉浸在父子之爱的真挚感情之中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气势,文章的气势因题材不同而各具特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题材的不同,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为文章造势。基本做法是把小事写“宽”,把大事写“活”中展示文章的气势。训练得法,假以时日,学生的文章自会表现出感人的力量。当然了,突破作文训练“小”化模式,决不是要让学生养成假、大、空的文风,而是为了使学生作文逐步摆脱“小我”的局限,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