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微浸润癌的处理_第1页
宫颈微浸润癌的处理_第2页
宫颈微浸润癌的处理_第3页
宫颈微浸润癌的处理_第4页
宫颈微浸润癌的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成宁海宫颈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 of the Cervix,MIC)又名早期间质浸润癌(Early Stromal Invasion)和浅表浸润性癌(Superficial invasion)。1947年Mestwerdt最先提出宫颈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 of the Cervix,MIC)的概念。原意为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诊断的浸润性子宫颈癌。1953年Mestwerdt提出浸润深度为5mm(从基底膜测量),是由于光镜下测量技术限制,并没有意识到与预后的直接关系。随后陆续的文献显示,浸润深度5mm患者血管

2、内瘤栓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很低,预后较好,提出对于这些患者应该与一般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略为保守。1961年FIGO定义IA期为:早期间质浸润癌(Early stromal invasion),但没有明确具体的深度。陆续提出了包括水平方向肿瘤的扩散(宽度/长度)或肿瘤体积(TV)、淋巴-血管间隙受累(LVSI)和浸润生长方式(invasive growth pattern)等概念。之后的研究显示,间质浸润深度3mm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复发率更低(1%),预后更好;而间质浸润深度3-5mm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约7.4%(0-14%),复发率约5%,死亡率约2%。1974年SGO(Socie

3、ty of Gynecologic Oncologists) 定义宫颈微浸润癌为:一处或多处间质浸润3mm,无LVSI; 1975年SGO定义为:浸润突破上皮的基底膜3mm,无LVSI。 浸润深度相当于目前FIGO分期的IA1期。FIGO1985年分期IA期:子宫颈临床前癌,指仅由显微镜诊断者 IA1期:显微镜证实之微间质浸润 IA2期:显微镜发现可测量之病变,取自上皮基底、浸润深度5mm,而宽度7mmFIGO 1995年分期:IA:肉眼未见癌灶,仅在显微镜下可见浸润癌,浸润深度最深为5mm,宽度7mm IA1:间质浸润深度3mm,宽度7mm IA2:间质浸润深度35mm,宽度3mm,但5mm

4、;宽度7mm宫颈微浸润癌的定义一直有争议。美国较为公认宫颈微浸润癌是FIGO IA1期。英国仍然很多学者将宫颈微浸润癌定义为FIGO IA期(包括IA1期和IA2期)。因此,病理学界建议:为避免混淆,避免再使用宫颈微浸润癌,而直接使用浸润的深度和宽度或FIGO分期。基于宫颈锥切的完整标本取材应做12点的连续切片各个切缘无病变不能仅靠宫颈活检诊断LEEP?Jan(1977)回顾分析了1945年-1970年间54例微浸润癌(浸润深度7mm。Cancer. 1992, Oct,70(8):2121-2128Cancer. 1992, Oct,70(8):2121-2128* 非肿瘤引起的死亡非肿瘤引

5、起的死亡预后宫颈微浸润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很低,复发率很低,预后好。小结宫颈微浸润癌的定义尚存争议,相对较公认的定义为FIGO分期IA1期,但仍有学者将其定义为FIGO分期IA期(包括IA1期和IA2期)。诊断必须基于宫颈锥切的完整标本,切缘无病变。处理时需要根据患者有无生育要求、切缘是否阳性和有无LVSI来区别对待。淋巴结转移率、复发率及死亡率低,特别是IA1期,预后好。2013年NCCN提出了将IA1期的LVSI与IA2期相同处理,即使锥切切缘阴性:有生育要求者,也建议再行盆腔淋巴结切除,或行根治性宫颈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无生育要求者,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

6、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或行盆腔放疗+腔内放疗。Q:IA1期,锥切标本LVSI的意义?若切除子宫病理阴性,是否按高危因素处理,进行放疗?Q:IA1期,阴道镜活检LVSI,而锥切标本无LVSI,切缘阴性,是否与锥切LVSI等同处理?Q: IA1期的LVSI,有生育要求者,是否需要再行盆腔淋巴结切除?Q:IA1期的LVSI,无生育要求者,无其他高危因素,是否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行盆腔放疗+腔内放疗?锥切标本LVSI的意义尚存争议。锥切标本HE染色切片中LVSI的可重复性饱受争议。Creasman回顾分析25篇文献,仅有3篇认为LVSI为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Lentz的回顾性分

7、析未发现LVSI和淋巴结微转移有显著相关性。Roman发现在早期宫颈癌的子宫切除术的标本中,LVSI的数量是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显著预后因素。GOG92证实LVSI与较大肿瘤体积或深间质浸润一起才构成独立的复发危险因素,而LVSI而非单独复发危险因素。CME J Gynec Oncol. 2010;15:50-52LVSI在IA1期患者中的意义尚有争议IA1期LVSI发生率约15% 浸润深度1mm,发生率8% 浸润深度2-3mm,发生率29% IA1期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1%LEE(2006)分析202例IA期宫颈鳞癌,有4例淋巴结转移,只有2例LVSI;提出LVSI并不代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高但

8、Raspagliesi提出仅行CKC的患者,存在LVSI者,复发率9%,复发风险增高;其他学者也提出LVSI的患者淋巴结转移和复发风险增高Hematology. 2003,48:251-261.Case Rep Oncol. 2010;3:176-181Case Rep Oncol. 2010;3:176-181Case Rep Oncol. 2010;3:176-181Marchetti(2010)报道1例45岁IA1期宫颈鳞癌患者,CKC显示间质浸润深度0.9-2mm,宽度0.6mm,切缘阴性,无LVSI。随后TAH+BSO,术中右侧盆腔可疑淋巴结切除,术后病理子宫阴性,淋巴结阳性。PET/CT提示淋巴结高摄取,行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选择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4个较大淋巴结,最大直径3厘米。术后TP化疗,随访35月,无瘤生存。Peter报道22岁VD后7月,C片HSIL,阴道镜:低分化鳞癌,C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